1989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理论研究)
专栏:

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何竹康
邓小平同志在接见首都戒严部队军以上干部时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对于艰苦创业,对于中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将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种教育都很少,这是我们很大的失误。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也指出: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十三大制定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些讲话非常重要。特别是在当前,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对于顺利贯彻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精神,克服一个时期以来出现的党和政府某些脱离群众的倾向,加强同广大人民的密切联系,团结人民继续前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艰苦奋斗、勤俭创业是一项应当长期坚持的重要方针
中华民族历来以勤劳节俭著称于世。中国共产党从她成立时起,就以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领导中国人民走向富裕幸福为己任,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唯一宗旨。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不断发扬和光大艰苦创业的精神,使其成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成为克敌制胜、克难制胜的重要法宝。“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鼓舞我们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历史转折时刻,毛泽东同志又及时告诫全党,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滋长,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建国以后,全党同志继续保持和发扬了战争年代的革命精神,经过40年的艰苦创业,把昔日千疮百孔、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为初步繁荣昌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中“左”的错误,提出了解放思想,大力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任务,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总政策和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的正确方针。在经济建设迅速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情况下,邓小平同志在1980年再次提出要继续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然而,由于党的主要负责人忽视、放松了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致使党内和社会上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的精神淡漠了。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使一些人,包括部分党员、干部追求个人享受、贪图安逸、滋长拜金主义思想,出现了许多不正之风和某些腐败现象。这不仅阻碍了改革开放和四化建设的顺利进行,而且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威信,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教训非常深刻。
回顾往事,不能不引起我们一系列的深刻思考。思考之一:消除腐败,加强廉政建设,必须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的精神。邓小平同志指出,“建国以来我们一直在讲艰苦创业,后来日子稍微好一点就提倡高消费,于是,各方面的浪费现象蔓延,加上思想政治工作薄弱、法制不健全,什么违法乱纪和腐败现象等等,都出来了。”这就提示我们,清除腐败,加强廉政建设,既要重视对已有案件的查处,以儆效尤;更要注重抓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的思想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在党政机关和整个社会形成艰苦、勤俭光荣,奢侈、腐败可耻的风气。思考之二:艰苦奋斗、勤俭创业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根基。可以肯定,一个民族具有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的精神素质,那这个民族就一定士气高昂,充满活力;就一定有创造精神,有科学态度。很难设想,一个贪图享受的民族会有良好的精神状态,会有美好的发展前景。从革命战争年代到和平建设时期,什么时候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的精神得到弘扬,我们的民族就精神振奋,团结一致,斗志昂扬,我们的事业就前进,就发展。相反,贪图享受,就精神萎靡,不思进取,滋生腐败现象,人们就思想涣散,久而久之,必然会成为一盘散沙,这是非常危险的。思考之三:艰苦奋斗、勤俭创业,是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条原则。有人认为,现在提倡艰苦奋斗“与时代精神不合拍”、“过时了”。这是十分错误的。我国经过40年的奋斗,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各个方面都有很大发展,物质基础不断增强。但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仍是落后的,特别是人均水平,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还居后列。我国是一个11亿人口的大国,又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级,生产力水平较低,要在今后几十年中实现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任务十分艰巨,更需要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的精神。毫无疑问,社会主义应当使人们富裕幸福,人民生活应当有不断的改善提高。但这种改善提高只有通过我们全体人民、各行各业努力奋斗,付出艰辛的劳动才能实现。还是陈云同志讲的,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离开生产建设,离开艰苦创业,实现四化、振兴中华就是一句空话。
通过这些思考,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艰苦奋斗、勤俭创业是一项应当长期坚持的重要方针,要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不能遇到困难时才想起要艰苦奋斗,日子好过一点,又忘乎所以,而要像邓小平同志最近所指出的那样,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艰苦朴素的教育,一直要抓60至70年。这个思想要贯穿于我们今后的全部工作,变成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在全党、全体人民中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自力更生,发愤图强,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弘扬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精神,要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
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精神,是劳动群众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体现。正如毛泽东同志讲的:“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就是由这里头出来的。”艰苦奋斗精神作为一种风范,一种追求,体现了无产阶级、共产党人的崇高思想。这种思想境界与那种为追求个人利益、私欲,为着小集团的利益,为眼前的利益的奋争是截然不同的。
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精神也是人们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反映。其本质是人们为了共同的事业和理想不怕艰难困苦,进行英勇顽强的斗争,因而它包含在无产阶级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的人生观之中。近年来,人们很少提倡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似乎这个问题已经解决,没有宣传的必要了。实际上,世界观、人生观的问题,一直都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同资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的根本对立是客观存在,不能模糊它们的界限。这些年,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的精神之所以淡化了,究其根源,是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的淡化;党政机关和社会上之所以发生某些腐败现象,正是一些人包括部分党员、干部被资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侵蚀的结果。因此,弘扬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精神,要在世界观、人生观上解决问题。
按照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的要求,弘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具体地说,就是要弘扬以下几种精神:
一是无私奉献的精神。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弘扬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的精神,首先要弘扬无私奉献的精神。即我们党历来倡导的大公无私、克己奉公、先公后私,个人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国家和全局利益,鄙弃一切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和唯利是图的不良意识。在当前的治理整顿和改革开放中,每个人尤其是共产党员、领导干部都应正确对待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自觉地以个人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国家和全局利益。
二是埋头实干的精神。无论搞经济建设或改革开放,都需要实干而不是空喊。在现阶段如何创造一种适合中国情况的、把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有机结合起来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机制,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需要以务实、求是的精神去研究、探索。至于解决各种问题的对策、办法,更需要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去工作、劳动、创造,多为人民办实事,不搞形式主义。
三是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的精神。这是我们长期行之有效的方针。目前,我们国家还比较穷,必须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要提倡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摒弃一切讲排场、摆阔气的剥削阶级腐朽作风。即使将来富裕了,也切不可挥霍浪费。提倡艰苦奋斗、勤俭创业与努力改善人民生活并不矛盾。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目的是为了加快发展生产、裕民富国,不是提倡人们去当“苦行僧”,不是要降低人们的生活水平。它的主要之义是,在生产建设中要严格经济核算,增产节约,提高效益,提高劳动生产率,反对挥霍国家资财;所有机关事业单位都要克勤克俭,反对讲排场、摆阔气和铺张浪费;各级干部要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与群众同甘共苦,工作上高标准、比奉献,生活上低标准、严要求等等。我们就是要用这种创业的精神来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因此,对艰苦奋斗的理解不能简单化,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工作岗位,有着不同的内容和标准。战争年代流血牺牲、忍饥挨饿是艰苦奋斗,今天为四化建设出力流汗、攻克科学难关、排除阻力推进改革开放也是艰苦奋斗。
四是自力更生的精神。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把中国的事情办好,这是40年来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过去我们依靠自力更生克服了各种困难,今后仍然要依靠自力更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提倡自力更生并不排斥对外开放、争取外部的援助。只有坚持自力更生,对外开放才有坚实的基础,才能富有成效;也只有坚持和扩大对外开放,自力更生的力量才能更大、更强。
三、努力造成弘扬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精神的社会环境
勤俭创业的精神淡漠,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弘扬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精神,需要全党、全社会和上下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造成一个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上强调国情教育问题,这就是近百年来中国历史的教育,社会主义必然性的教育,经济文化发展现状的教育,资源和人口问题的教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教育,等等。通过这些教育,使我们的党员、干部和人民深刻懂得树立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精神的极端重要性,它既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又是我们的优势所在。不论是在困难时期还是顺利时期,艰苦创业的精神一天也不能丢。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既有物质优势,又有精神优势,才能生气勃勃,立于不败之地。如果在发展过程中,在物质文明程度尚不高的时候,精神优势就丢掉了,那将是十分危险的。
进行艰苦奋斗的思想教育,应当重温老一辈革命家的教诲,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早在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就指出,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50年代,他又强调,“我们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拚命精神”。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生艰苦奋斗,简朴成习,不论是在艰难困苦的战争年代,还是我们党执政以后的时期,他们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充分体现了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本色。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需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学习、继承老一辈革命家的优秀品质。
2、改革不合理的制度。我们现行的某些制度与目前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存在铺张浪费的弊端,需要改革。如国家供给面过宽,标准过高,多数事业单位经费统由财政负担,压力过大,等等。应适当缩小国家供给的范围,降低标准。要减少财政开支的项目,改变一切事情不加区分全由国家包下来,由财政负担的做法。能民办的就民办,能自负盈亏的就不要国家开支。有些制度能立法的应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3、严格加强管理。在我们的企业、事业、机关、学校中,存在大量管理不善的问题,许多铺张浪费是由管理不善造成的,制止铺张浪费必须严格加强对经济和各项事业的管理。加强管理不仅是对钱和物的管理,从根本上说还是对人的管理,最重要的在于人的事业心、责任感。这也是现代管理科学的核心。是否注重并善于依靠职工群众搞好本企业、本单位的管理,是检验领导干部事业心、责任感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有些领导同志对本企业、本单位的铺张浪费现象司空见惯、视而不见,以抓大事为名不抓或很少抓这些“小事”,这不是真正的企业家、事业家应有的作风。
4、领导干部要做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的表率。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的精神能否发扬光大,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干部能否身体力行,做出榜样。各级领导干部都能从自身做起,切实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凡事精打细算,并吃苦在先,享受在后,廉洁奉公,不谋私利,就是对群众的最好教育。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评议党员、考核干部,应看这一条。廉政建设的根本目标,不仅要洁身自廉,而且要清正廉明,这是我们提倡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的根本目的之所在。我们坚信,只要广大党员、干部与人民同甘共苦,人民群众就能与党和衷共济,党的向心力、凝聚力就会大大增强,我们就一定会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第6版(理论研究)
专栏: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纪念《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发表八十周年学术会议简介
最近,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内蒙古自治区哲学会、包头市哲学会共同举办了纪念《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发表八十周年学术会议。
与会学者认为,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以下简称《唯批》)一书,捍卫了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这部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拨乱反正的积极作用,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和重要的历史地位。当然,《唯批》也带有时代的烙印和历史的局限性。在很长时期中,由于教条主义和个人迷信的影响,理论界曾过高地颂扬了它的成就和贡献。而最近十年来,由于受西方当代哲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及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又出现了贬低、攻击甚至全盘否定它的倾向。因此,对《唯批》最好的纪念,就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原则,对它的历史地位、理论贡献以及不足之处作出实事求是的和科学的评价。会议主要讨论了下面两个问题。
一、关于《唯批》认识论思想
与会同志一致认为,列宁在《唯批》中的有关阐述是对马克思、恩格斯认识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那种指责《唯批》停留在旧唯物主义水平,是直观的机械的反映论,是对马克思认识论思想的倒退等观点,不符合事实,是错误的。《唯批》论述的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表现在以下几点:(一)它坚持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坚持认识论的唯物主义前提,主张反映论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同时进一步发挥了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明确指出在认识论上存在着两条基本路线,即:唯物主义主张从物到感觉、思想,而唯心主义则主张从思想和感觉到物。(二)它遵循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实践对认识重要作用的论述,明确提出“把人类实践的总和当作认识论的基础”。认为“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三)它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强调在认识论上应该辩证地思考,既要反对形而上学机械论和绝对主义,又要反对相对主义和折中主义。(四)它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坚持认识论和历史观的统一,反对修正主义者主张用马赫主义认识论取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而和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结合”的企图。(五)它为建立既辩证又唯物的科学认识论体系提供了一个初步模型。这些都是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所不可能有,只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才独具的内容。
与会同志一致认为,对《唯批》在建设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上的贡献必须充分肯定,同时也应该实事求是地指出书中确有某些不足之处。
一些同志认为,《唯批》对主体能动的方面,虽也讲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但主要还是从检验真理标准意义上讲的,没有突出实践改变、创造世界对认识的意义,也没有明确提出主体性问题。而唯心主义的错误恰恰在于抽象地夸大主体能动的方面,只批判它否定事物和认识的客观性,忽视从主客体的双向作用去阐明主体因素对认识的意义,就影响了批判的说服力。此外,马赫主义认识论夸大感觉经验的作用,贬低理性认识,导致否定客观真理,怀疑以至否定客观规律(必然性)的存在。列宁虽指出对认识应辩证思考,但没有针对马赫主义经验论的特点,论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这也影响了批判的彻底性。另一些同志有不同看法。有的同志认为列宁讲反映论强调主客体的辩证统一,并不忽视主体性问题,如坚持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就是讲的主体性;有关自由和必然的论述也是讲主客体矛盾,讲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二、关于哲学党性原则问题
大家一致认为,明确提出哲学有党性,主张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在理论研究和思想斗争中自觉地坚持党性原则,这是列宁《唯批》在理论上的一个贡献。在当前,正确地领会和运用列宁的这一思想,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尤为重要。
一些同志认为,以往极左思潮占统治地位时,对哲学党性原则的解释和运用确有简单化、庸俗化的倾向,导致对一些理论问题的错误批判,伤害了同志,对此应当总结教训,坚决纠正。但不能因噎废食,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否定党性原则。问题的关键是正确地理解和运用它。按照列宁的论述,哲学有党性,包含二点内容:其一是派别性,其二是阶级性。所以,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必须自觉地贯彻党性原则,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公开申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解放的精神武器。在当前就是要自觉地研究、宣传和运用哲学(包括自然观、历史观、认识论、方法论、人生观)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为人民服务。
有的同志认为正确贯彻哲学的党性原则要注意两个区别:一是党性中的学术上的派别性和意识形态上的阶级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哲学上主张或倾向某一思潮或学派,既有社会历史(包括阶级)根源,也有认识根源,而社会阶级关系的背景对一个人的哲学观点的影响,有的比较直接、简单,有时则比较间接、复杂,只能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能合乎实际。二是哲学上的党性和政治上的党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定的哲学总是自觉不自觉地为一定阶级的政治服务,但它同政治斗争还是有区别的,前者是世界观问题,后者是阶级立场问题。
会议就哲学上的中间派和中间路线问题展开了讨论。有的同志认为坚持党性原则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中间派和中间路线。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两条基本路线之间,存在着大量的、表现各异的中间派,这是近代、现代哲学发展的一个特点。列宁在《唯批》中考察了古典哲学到近代哲学的发展变化,肯定了这一事实。同时指出,中间路线不是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凌驾于两者之上、独立存在的第三条基本路线,而是介于两者之间、动摇于两者之间的中间派,它们是折中主义的混合物。列宁着重揭露了马赫在哲学上的折中主义和不彻底性,同时没有简单地把不可知主义同主观唯心主义划等号,而是科学地分析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此外,根据列宁思想,对比例不同的中间派哲学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也不能简单化。
(陈志尚)


第6版(理论研究)
专栏:

《苏联改革大思路》
陆南泉主编 沈阳出版社出版
本书集学术性、理论性、实践性为一体,详尽地阐述了自一九八五年三月戈尔巴乔夫就任苏共总书记以来,苏联改革的总体设想、特点和各个领域的具体改革方案。
四年多来的苏联改革,已在某些方面迈出了实际步子,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并取得了一些进展。随着中国改革的深化与发展,更加需要研究苏联、东欧国家改革的经验教训。该书为我们了解苏联改革打开了一个窗口。
(赖仁琼)


第6版(理论研究)
专栏:

《东北经济战略问题研究》
沈越编著 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是一部研究按照科学程序制定地区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对宏观经济实行科学决策的著作。
制定大经济区的社会发展规划,首先要把战略问题搞清楚。国务院东北经济区规划办公室成立三年来,连续召开了四次发展经济战略问题讨论会。书中刊载了中顾委委员、原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顾卓新同志,国务院东北经济区规划办公室主任沈越同志和国务院上海经济区规划办公室主任王林等同志在这些讨论会的讲话和发言。书中分析了东北经济区区情特点,抓住制约东北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如能源、交通问题,东北老企业技术改造问题,发展东北农业及林业问题以及有关生态建设、生态平衡、环境保护、水资源和东北对外开放,开展对苏、对日经济贸易等问题,制定了若干专题战略报告,提出了系统的意见。在研究各项专题战略的基础上,写出了东北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提要,对东北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以及实施步骤和措施,提出了明确意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