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0月11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心香一瓣

深切怀念说书艺术家韩起祥
罗扬
忽然传来韩起祥同志逝世的噩耗,真使人感到无限哀痛!
韩起祥同志是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涌现出来的一位卓有成就的说书艺术家。在第一次文代会上,韩起祥同志和王尊三同志一起作为解放区民间艺人的优秀代表和说书能手,受到人们的赞扬。1953年秋天,在第二次文代会期间,我有幸与韩起祥同志相识,并从此成为很好的朋友。长期的交往中,我深深地被他的事迹所感动。
“我要为人民说唱一辈子。”这不仅是韩起祥的誓言,也是他的艺术实践的最好写照。
几十年来,他遵循党和毛泽东同志指引的文艺方向,为人民而创作,为人民而演唱。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他心里时刻想着广大农村,把为农民说唱当作自己的光荣职责。人们可以想见,一个盲艺人长年累月深入山区农村说唱,困难是很多的。比如说,山路的崎岖、艰险,就是一个很大的困难。生活也很艰苦,饥一顿,饱一顿,是常有的事。然而这些困难从来没有难倒过韩起祥同志。他几十年如一日,不知付出多少心血,多少辛苦!这是什么精神?这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韩起祥是编演新书的闯将。陕甘宁边区改造陕北说书的工作能够开展起来,并且取得显著的成绩,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韩起祥起了先锋和表率作用。几十年来,他始终生活在人民中间,熟悉和了解人民。他创作和演唱的许多作品,都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强烈的时代感和革命的激情,给人们以鼓舞、启发和积极向上的力量。他在艺术上也勇于改革创新。他不但在语言上努力学习、提炼、运用活在群众中的生动活泼、有艺术表现力的语言,尽可能剔除一些陈词滥调,在人物描写、故事结构和音乐唱腔以及乐器的配置、使用等方面,也进行了许多可贵的创造性的劳动。所以,他的演唱使人感到刚健清新,具有动人心魄、催人奋进的强大力量。
韩起祥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和工作精神,实在令人敬佩。从一个普通的盲艺人锻炼成长为一位优秀的说唱艺术家,如果没有坚强的革命责任感和事业心,如果没有极大的毅力和韧性,要取得辉煌的成就是不可能的。他学会盲文以后,学习、工作的劲头更大了。他用手一个字一个字地摸着盲文版书刊,读过许多东西,而且读得那么认真。他的作品有些是按照盲文写作的要求一个字一个字地在纸版上扎出来的,还要一遍一遍地修改,从不嫌麻烦。他还经常利用收音机收听新闻、文艺和知识讲座等节目,以丰富各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素养和文化艺术素养,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
韩起祥始终保持和发扬了谦虚谨慎和艰苦朴素的好作风。他有惊人的创作才能,新书说得很好,曾多次受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的称赞和人民政府的表扬,他还担任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务;而他却牢牢记住自己是一个革命文艺工作者,是一个普通共产党员,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向群众学习,向同行们学习,这也是他能够受到人们的尊重并不断获得艺术创造源泉的根本原因。
韩起祥不愧是人民的艺术家。


第8版(副刊)
专栏:

梅竹咏春醒静悟 吴东魁


第8版(副刊)
专栏:

走笔见精神
——观吴东魁画絮语
刘开渠
在我所认识的青年国画家中,吴东魁的画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强烈的印象。
我首先要肯定吴东魁那扎实的传统功底。中国画靠水墨、线条的准确,色彩的艳淡,构图的精妙,都要靠长期练习、研磨,没有一种孜孜不倦的刻苦精神,没有一种独运匠心的艺术灵气,是不行的。而吴东魁恰恰具备了这两个方面。我听说,他的身世是很苦的,生在并无很好艺术环境的山东农村,拿他今天所取得的成绩看,我便完全能够清楚他为最终步入艺术殿堂,做出了多少坚韧、顽强的努力。
然而,扎实传统功底的建立,是否就意味着能够成为艺高一筹的艺术家了呢?并不如此。画画到一定时候,画家本人的气质、修养、个性以及探索精神便成为更为实质性的条件,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效应,是一种潜藏在作品之外又蕴含于作品之中的精神化、理想化的东西,不具备这一点,就不可能研创出属于自己的艺术个性,也就难于成为真正的艺术家。青年画家吴东魁也正是在这一点上值得肯定。他不受束缚,注重调动诸多手段,在平凡的物象中注入个人独特的美感形式,通过所描绘的花鸟、动物等物象,提供给我们一种更生动、更理想、更具空间感的生命意志。例如他画的芙蓉、玉兰、葫芦、荷花,采用了自己研探出的独特方法,水墨淋漓、湿而不滥、枯中带润、苍莽华滋,浓淡枯湿浑然一体,使水墨的变化在作品中显见出奇妙的光与色,给人一种全新的艺术感受。他在作品中的许多技法处理是独特的、属于自己的。因之,这便显得很可贵,很值得称道。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

雄浑昂扬 风姿奇巧
——歌舞“黑土儿女”赏析
晓超
“站起是兴安岭,躺下是松花江”。雄浑昂扬的歌声,粗犷奔放的舞姿,腰铃、八角鼓、手帕,撞击着,敲打着,旋舞着,在首都舞台上留下一股强劲的东北风。来自北国的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以“板块式”为结构的一台歌舞晚会,题为“太阳·红星·黑土儿女”,共分“金色十月”、“绿色交响”、“白山春潮”、“黑土儿女”四部分,其中最感人的是“黑土儿女”。
一马平川的黑土地,翻卷呼啸的大风雪,生长着多少神奇,养育了多少关东儿女。“黑土儿女”由舞蹈《闯关东》、女声独唱《黑土地上的小村庄》、男声独唱《沿着辽河走》、歌舞《黑土之魂》组成。
在苍凉悲壮的舞曲中,领舞细腻动人地塑造着关东母亲的形象,男、女群舞在红、黄两束灯光映照下,使人想起那漫山遍野的高粱红,大豆黄。富有北方特点的舞蹈语汇,着意刻画“闯”的性格,展示了关东儿女在开拓这片蛮荒土地中不屈不挠的气概。
独唱《黑土地上的小村庄》歌词质朴,生活气息浓烈,像一朵馨香的红杜鹃。“沿着辽河走,总也走不出关东人的宽胸口”,展示了黑土地儿女坦荡如砥的胸怀和气魄。
尤其值的一提的是,编导大胆地用了十多个六、七岁的娃娃伴舞,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当孩子们欢叫着奔向舞台,在优美的歌声中天真起舞时,有限的舞台展现了无限的时空,黑土地的昨天、今天、明天,引人思索,这既是古老的土地,也是青春的土地。
“生长大豆高粱的土壤,也生长坚强,女儿泼辣,男儿粗犷。”“即使把头颅抛在地上,青丝也染黑这片土壤。”在《黑土之魂》歌声中,身着北方民族服装的领舞与身着象征白山黑水服装的群舞演员纵情起舞,民族舞与现代舞手法相映。
结尾时,一幅巨大的白布覆盖了整个舞台,猛然间奇峰突起,像巍峨圣洁的白山耸立于舞台之上,表达了黑土儿女奋发崛起的风姿。(附图片)
《太阳·红星·黑土儿女》剧照


第8版(副刊)
专栏:

电视剧《樱花梦》拍摄散记
贡吉玖
4月的日本,樱花盛开,由黄阿原先生带领的《樱花梦》剧组来到日本。他说:“我深深了解海外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我希望把他们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把他们吃苦耐劳和热爱祖国的精神制作成一部电视艺术品,献给祖国的年青人,让他们真正了解留学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更希望他们热爱自己的祖国,学习向上。”
《樱花梦》里的人物——陈静如、林珊、周美惠、崔明义的扮演者,观众们并不陌生,特别是陈道明,他扮演的《末代皇帝》,获得今年“飞天奖”优秀男主角奖。萨仁高娃、高宝宝、徐杨在多部影视片中担任过主演。
一个由16人组成的《樱花梦》剧组,来到异国他乡拍摄,第一个碰到的困难是语言关。导演沈好放是日本留学回国的,剧组就是他一人会日语,其余的人都成了“聋哑人”,日方只有一名翻译协助。为了高效率拍好这部戏,大家居然创造了一种新的语言——手语。灯光葛树文就用这种奇妙的语言与他的日本同行卓有成效地配合工作,布光、开灯准确无误,还能从工作谈到个人生活,家庭孩子。还有的同志用英语、汉语再加上简单的日语、手语并且借助于纸笔交谈,也解决不少困难。
剧组在日本逗留时间只有30天,按惯例,要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拍完三集电视剧,是很困难的。剧组又是在异国他乡,环境不熟,语言不通,生活不惯。工作和生活就和剧情那样绷得紧紧的。早上三、四点钟起床,随即赶往拍摄场地。晚上,回到宾馆,看完当天拍好的片子,还要研究第二天的工作,一直到深夜一、二点。这样一干就是二十多天,我们住在日本大阪,连市容、商店都没有逛过,更不用说去游览胜地。剧组的工作精神和效率受到了日本同行的好评;驻大阪的总领事也多次赞扬我们剧组。
电视剧《樱花梦》原名《留学生》,在日本,留学生们边学习边打工。剧组就在留学生学习的大学里拍摄学习,打工的饭店里拍他们打工。在樱花烂漫的大阪城公园里,留学生举行赏樱会。留学生和剧组的演员们一起唱起怀念祖国、故乡、母亲的歌,大家眼里噙着泪花,感情十分真挚。樱花季节,日本风俗是扶老携幼,全家出动到公园去赏花。如此众多的群众,我们向他们说明了情况,是中国摄制组来日本拍电视剧,他们爽快地让出最好的赏花位置。围观的青年人,是那样有秩序,静静地在一旁观看演员们的表演。使我们顺利完成了这个宏大的群众场面的摄制。
不少著名的日本演员参加了拍摄,山田师蜜子扮演的慈祥、好客的日本大娘,把从中国来的三个女学生,当做自己的女儿看待,照顾周到,体贴入微。这种友好情谊不仅在剧中反映出来,而且在剧外处处渗透着。一位日本友人全家住到别处,把自己的住房借给摄制组作留学生的住地。我们每到一处拍摄,不管是机场、医院,还是学校、饭店,一律开绿灯,大力支持。大阪机场大厅里各方旅客川流不息,仍腾出时间供我们拍摄林珊等到达日本的镜头,这在日本是破天荒的第一次,使我们时时处处体会到中日友谊的温暖。
黄阿原是这部电视剧的策划人,剧情的构思、剧本的创作、剧组的成立、经费的筹措,都倾注了他的心血,他一戏兼三职,编剧、导演、演员。他在剧中扮演一位华侨巨商的长子,和为他补习汉语的女留学生相爱,结成伉俪。他扮演的角色以及执导的电视剧都能看到他的个性影子——豪爽中见细腻,倜傥中见稳实,这些印象随着《樱花梦》的播映,将递送给电视观众。(附图片)
《樱花梦》剧组与日本友人


第8版(副刊)
专栏:

《胡景芳儿童剧本选》
已由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书中精选了胡景芳从事文学创作40年所撰写的部分儿童电影、电视、话剧剧本,包括《山村的孩子》、《小路弯弯》、《镜子里的大公鸡》、《特殊夏令营》等有影响的作品。胡景芳一直致力于儿童文学创作,除剧本外,还出版了儿童文学集18本,被评为全国先进儿童少年工作者。在近年儿童文学不景气的情况下,胡景芳仍坚持在这块园地里辛勤耕耘,被孩子们誉为知心的大朋友。
(文一)


第8版(副刊)
专栏:

江苏文艺出版社最近出版了《历代怨诗趣诗怪诗鉴赏辞典》。
这是当前鉴赏辞典热中第一部从审美范畴建立新体制的工具书。主编者独辟蹊径,为读者展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充满“怨”、“趣”、“怪”的审美情调的画廊,凸现了民族文学的一大特色。
 (一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