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月5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际)
专栏:国际要闻简报

  联合国监督小组负责人抵安
由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任命的联合国驻安哥拉监督古巴撤军小组负责人、巴西戈米斯准将三日率部分人员抵达安哥拉首都罗安达。
戈米斯准将来安哥拉之前,曾去纽约联合国总部接受任务,并在巴西会见了安哥拉和古巴驻巴西大使。
戈米斯准将今年五十八岁,是巴西第二海岸防空炮团团长,一九六七年曾在联合国驻埃及西奈紧急部队参谋部工作。         
  (新华社)


第6版(国际)
专栏:

  苏联拟定政治体制改革日程
●选举新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改善中央与加盟共和国关系
●各加盟共和国改组地方政权
新华社莫斯科1月4日电 1989年苏联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选举新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改善中央与各加盟共和国之间的关系,以及改组地方政权。
《莫斯科新闻》周报今年第一期公布了苏联人民代表选举活动的紧张时间表:从1988年12月26日到1989年1月24日,进行人民代表候选人提名;1月25日到2月22日,各选区讨论并决定候选人名单;1月26日到3月24日,候选人与选民会见;3月26日全国各地投票选举出2000多名苏联人民代表。
苏联领导已经宣布,4月15日将召开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新的最高国家权力机构),选举新的最高的常设权力机构——由400—450人组成的苏联最高苏维埃。人民代表大会还将选举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国家元首),主席任期5年,最多不超过两届。
改善中央与加盟共和国之间的关系是苏联政治体制改革的第二项任务。苏联现有15个加盟共和国,由于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制,一些共和国近年来反对中央部委的过多干涉,要求扩大共和国的政治和经济权利,以利于它们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另外,在某些加盟共和国民族矛盾公开化。为此,苏共中央决定在今年6月召开全会,讨论中央与加盟共和国的关系以及民族问题。
6月全会以后,各加盟共和国、边疆区、州、市和区将选举地方人民代表,改组地方政权。新的地方权力机构将在今年12月开始工作。根据1988年7月苏共第19次代表会议的决议,将推荐各级党委第一书记兼任同级苏维埃主席。部分苏联人不赞成这种兼任的做法,有些人则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新的最高国家权力机构和地方政权将如何真正实行党政分权和民主集中制,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塔斯社的一篇政治评论说,苏联政治体制改革今年“进入一个决定阶段”。


第6版(国际)
专栏:

  美国特混舰队驶往地中海
美军方否认与美利争议有关
新华社华盛顿1月3日电 美国五角大楼发言人霍华德今天说,由一艘航空母舰、12艘军舰和2000名海军陆战队队员组成的一支美国特混舰队现正驰往地中海。
这位国防部发言人说,美国最新的核动力航空母舰“西奥多·罗斯福”号已于上星期五离开诺福克港前往地中海,以替换在那里执勤的航空母舰“约翰·肯尼迪”号。他否认这次行动同利比亚的“化学武器工厂”有关。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查理斯·雷德曼今天指责利比亚在距其首都的黎波里80多公里处的一家工厂生产化学武器。但利比亚说,这家工厂只生产药品,而不生产化学武器。
美国总统里根上个月警告说,美国正同其盟国讨论采取军事行动的可能性,以摧毁利比亚化学武器工厂。但他又说,还没有就此作出决定。
在此情况下,“西奥多·罗斯福”号航空母舰的行动使人猜测美国可能将对利比亚采取报复行动。
当被问到美国是否计划摧毁利比亚化工厂时,霍华德说,“我们不讨论今后的军事行动问题。”他还说,“利比亚即将拥有生产化学武器的能力,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关注。”
美国海军的一位发言人说,罗斯福号航空母舰战斗群将在一周内抵达地中海。
(附图片)
1月4日,美国F—14战斗机从正在地中海游弋的“约翰·肯尼迪”号航空母舰起飞,击落了两架利比亚米格—23战斗机。
左图为“约翰·肯尼迪”号航空母舰。
右图为美国海军的F—14战斗机。
新华社发(传真照片)


第6版(国际)
专栏:

  哈梅内伊总统会见沃龙佐夫
伊朗欢迎一切导致阿富汗停战的行动
新华社德黑兰1月3日电 伊朗总统哈梅内伊今天对来访的苏联第一副外长沃龙佐夫说,伊朗欢迎导致在阿富汗停止流血的一切行动。
哈梅内伊在会见沃龙佐夫时赞扬了苏联从阿富汗撤军的计划。他希望阿富汗将成为独立的不结盟国家。
据德黑兰电台广播说,沃龙佐夫告知伊朗领导人,正如它所宣布的那样,苏联将从阿富汗撤军。
沃龙佐夫在访问中努力寻求伊朗对苏联的计划的支持,力图挫败美国在阿富汗问题上的政策。他说:“美国不要在阿富汗实现和平,我们决心揭露它的阴谋。”
他于昨天抵达这里,与以伊朗为基地的阿富汗八党联盟进行了两轮会谈。他说,苏联已决定以和平方式和政治谈判来解决阿富汗问题。
沃龙佐夫将于今天下午结束访问。


第6版(国际)
专栏:

  苏第一副外长沃龙佐夫抵伊斯兰堡
同巴外长就苏巴关系和阿富汗问题会谈
本报伊斯兰堡1月4日电 记者任毓骏报道:苏联第一副外长、驻喀布尔大使沃龙佐夫今天飞抵这里,同巴基斯坦外长雅各布·汗就苏巴双边关系和阿富汗问题举行了会谈。
以沃龙佐夫为首的7人苏联代表团是巴基斯坦新的民选政府产生后接待的第一个苏联高级官方代表团。有消息说,沃龙佐夫带来了戈尔巴乔夫写给贝·布托总理的信件。今天,沃龙佐夫和雅各布·汗首先就巴苏关系和经贸状况以及阿富汗问题举行了首次会谈。1月5日,沃龙佐夫将拜会新总统伊沙克·汗并进一步商谈上述问题。沃龙佐夫在巴期间还将同贝·布托总理举行会谈。据信,沃龙佐夫此行的目的是改善苏巴关系并说服巴基斯坦新政府在解决阿富汗问题上采取合作态度,以期苏联能在最后阶段体面撤军并在阿富汗建立一个苏方也能接受的政府。
沃龙佐夫在伊斯兰堡的另一重要活动是与阿富汗抵抗组织七党联盟举行第2轮谈判。
新任阿富汗抵抗力量七党联盟主席的穆贾迪迪将出面与沃龙佐夫谈判。昨天,他在白沙瓦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苏联如期全部撤军和结束喀布尔政权的统治并建立基础广泛的政府等问题将是会谈的主要内容。他表示,抵抗力量坚决不承认喀布尔政权,并将在阿富汗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的伊斯兰政府,这个政府将吸收喀布尔政府中一些“表现好的穆斯林”作为政府成员。他还说,在短期内,一个由抵抗力量、战地游击队司令、难民、种族领袖、知识分子和流亡在外国的人士所组成的临时议会将监督苏联撤军和组建基础广泛的政府。


第6版(国际)
专栏:

  杰弗里·豪结束对科威特访问
英将敦促以采取温和立场
新华社科威特1月3日电 英国外交大臣杰弗里·豪今天敦促以色列采取温和立场,接受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和平建议。
豪在结束对科威特的2天访问时在这里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英国欢迎巴解组织领导机构关于谴责恐怖主义、承认以色列的存在以及在联合国安理会242号和338号决议的基础上努力促成中东和平国际会议的召开等问题的声明。
他说,“我们现在要看以色列新政府作出相应回答了。”他同时强调了巴解组织和以色列保持最大节制和耐心的重要性。
他在谈到与科威特埃米尔贾比尔和副首相兼外交大臣萨巴赫·艾哈迈德的会谈时说,双方讨论了双边关系、地区和国际性问题、安全事务合作、科威特军事需求和今年春季英国王子和公主访科的准备工作等方面的问题。


第6版(国际)
专栏:

  塔巴地区重归埃及
本报开罗1月4日电 记者林皎明报道:划定埃及—以色列争端边界的最后一个界桩今天由双方官员共同确立,争议达7年之久的塔巴地区终于正式重新归入埃及版图。
塔巴地区面积约1平方公里。1967年被以色列侵占。根据1979年埃以和约,以色列应在1982年西奈撤军时将塔巴交还埃及。以色列以种种借口拒绝归还塔巴。去年9月,国际仲裁委员会裁定塔巴归属埃及,并确定关键的第91号界桩的具体位置。


第6版(国际)
专栏:

  以外长阿伦斯老调重弹
以色列反对同巴解组织会谈
新华社开罗1月3日电 据来自耶路撒冷的消息说,以色列外交部长摩西·阿伦斯今天重申反对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会谈,并再次批评美国同巴勒斯坦人举行会谈。
阿伦斯是在他去年12月担任以色列外长以来第一次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上述立场的。他就职以来,迄今尚未提出新的政策。
他声称,“我们认为,建立接触,或者说得更糟一点,进而承认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不能促进中东和平。相反,这样做只会鼓励极端分子和更多的暴力行动。”
阿伦斯在批评美国作出同巴解组织会谈的决定时说:“我们担心,这种决定可能削弱我们对付国际恐怖主义祸害的能力。”
另据报道,4名以色列议会议员同巴解组织的代表一道,将参加1月12至13日在巴黎召开的关于中东和平的欧洲讨论会。


第6版(国际)
专栏:

  波兰裁军一万五千人
新华社华沙1月3日电 波兰国防部长西维茨基大将今天在这里宣布,近两年波兰人民军已裁减1.5万人,退役大量飞机、坦克、火炮和其他武器。
他是在接受波通社记者采访时透露上述情况的。


第6版(国际)
专栏:

  美国要求日本合作开发新武器
新华社东京1月4日电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美国国防部最近向日本企业介绍了它将同西方盟国加强合作、联合研制新式武器的计划,并要求日本给予合作。
报道说,日本约有10家武器制造商听取了美国国防部关于这项长期联合计划的介绍。美国方面要求日本给予合作,利用高技术提高常规武器性能。
报道说,这是美国为改革武器、动员西方国家的技术力量而采取的一种战略。今后,日美之间关于武器技术的交流将会进一步加强。


第6版(国际)
专栏:捷克斯洛伐克通讯

  捷克斯洛伐克改革一瞥
本报记者 许宏治
一场大雪给“金色的布拉格”披上了银装,使这座美丽古城又增添了几分姿色。瓦茨拉夫广场上,骑着骏马的瓦茨拉夫四世从民族博物馆前俯视着熙熙攘攘的人群。他也许在问他的同胞,对过去的一年是否感到满意?在新的一年里,有什么新的打算?
回顾过去的一年,已经起步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民主化的进展,给国家的面貌带来了变化。
1986年3月召开的捷共17大确定了加速宏观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提出了到本世纪末国民收入增长2/3的宏伟目标,并决定对计划和管理体制进行改革。雅克什当选捷共中央总书记后,提出了加速经济机制综合改革和深化社会主义民主的任务。一年来,党和政府在这方面做了许多扎实的工作。
著名经济评论家斯穆特内告诉记者,捷克斯洛伐克经济改革的一个特点是重视立法。立法先行,使经济改革的具体措施有章可循,这是推动经济改革顺利发展的保证。一年来,根据经济机制改革37条原则,制定了一系列改革经济机制的法律草案,并提交全民讨论,然后由议会讨论通过。例如,《国营企业法》、《农业合作社法》、《生产、消费和住房合作社法》等都是这样产生的。这些法律已于1988年7月1日正式生效。在讨论这些法律草案的过程中,人民群众共提出10万多条意见,由此可见,群众对改革是关心的。
另一特点是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点。新体制首先在两家联合企业进行试验,积累经验,然后逐步扩大。现在,参加试验的企业已达600家,并且从工业领域扩展到服务行业。在逐步扩大试验的基础上,将从1990年起全面推行新体制。
那么,新体制和旧体制的区别何在呢?斯穆特内说,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计划方面。过去,实行部、总管理处(即联合企业)、企业三级管理,层层下达计划,规定得很细,企业自主权不大;在新体制下,撤销总管理处一级,企业的自主权得到扩大,部里只下达大致的计划指标,详细计划由企业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和消费者的需要来制定。其次是实行企业的完全经济核算,自负盈亏。过去,企业创造的利润90%上缴国库,新体制下只上缴50%,其余全部由企业自己支配。与此同时,职工收入与企业利润挂钩,这使职工更加关心企业的生产。第三是管理机构大大精简,第一步将精简40%,以后还要再减20%。
捷克斯洛伐克党和政府认为,没有政治民主化,经济改革就不能取得成功。因而在实行经济机制改革的同时提出了深化社会主义民主的任务。除立法等重大问题要由群众讨论外,另一个重要措施是实行差额选举。党的机构实行无记名投票和差额选举。要改变以党代政、党政不分的现象,实行“部门原则”,充分发挥部门的作用。当选的厂长不论是否是党员,都有管理企业的全权。这是一次革命性的变革。
改革的道路不会是平坦的,捷克斯洛伐克同志并不讳言存在的问题和缺点。从1986年开始的第8个五年计划,头几年执行情况不好。1988年头3个季度,有1/4的企业没有完成计划。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新旧两种体制并存。另外,有些计划指标订得偏高,脱离了实际。不久前,政府作出决定,未完成计划的企业不能发奖金。对于这一决定,有些群众不满。人们毕竟在旧体制下生活得太久了。一部分人思想准备不足。这也是改革遇到的阻力之一。
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捷克斯洛伐克同志对自己走的改革道路很有信心。《红色权利报》国际部主任耶宁内克同志说:每个社会主义国家都有自己的具体条件,我们没有走波兰的道路,不打算走匈牙利的道路,也不准备完全照搬苏联的做法;我们要走的是捷克斯洛伐克式的改革道路。


第6版(国际)
专栏:一句话新闻

  一句话新闻
△印度尼西亚外长阿拉塔斯3日说,他本周将乘在巴黎参加国际会议之机同西哈努克会晤,劝说他参加关于柬埔寨问题的第二次雅加达非正式会谈。
△阿富汗将召开有游击队领导人、学者和宗教界人士参加的会议,筹备建立在苏撤军后管理阿富汗的机构。
△苏联亚美尼亚的列宁坎纳市在新年前夕又发生了一次6级地震,造成6人死亡,一些建筑物倒塌。
△美国马萨诸塞州州长杜卡基斯3日宣布,他任本届州长到1990年,期满以后不再谋求第四次连任,但他没有排除到1992年再次参加总统竞选的可能性。                    
   (本报讯)


第6版(国际)
专栏:

  南领导人德鲁洛维奇逝世
新华社贝尔格莱德1月3日电 南斯拉夫劳动人民社会主义联盟联邦会议主席团委员米·德鲁洛维奇今天逝世。
德鲁洛维奇从1973年至1978年曾担任南斯拉夫驻华大使,对发展中南两国的友好合作关系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6版(国际)
专栏:国际要闻简报

  民德和西德的公民往来增加
一九八八年,前往联邦德国和西柏林探亲的民主德国公民达六百七十四万多人次,由西德和西柏林前来民主德国探亲的达五百五十五万多人次。
与一九八七年相比,一九八八年到西德和西柏林探亲的民主德国公民增加了一百七十多万人次,由西德和西柏林前来的探亲者增加了五万多人次。


第6版(国际)
专栏:

  瑞波达成波罗的海划界协议
据瑞典报纸三日报道,瑞典和波兰就波罗的海有争议海域的划界问题已取得一致意见,有关协议将在瑞典外交大臣斯滕·安德松不久后访问华沙时签署。
瑞波两国有争议的海域位于波恩霍尔姆岛以东,面积约五百平方公里。按照新达成的协议,争议区百分之七十五将归属瑞典,百分之二十五归属波兰。


第6版(国际)
专栏:国际要闻简报

1月3日,阿·贾·阿莫利(中)率领伊朗高级代表团前往苏联前夕与苏联大使弗拉基米尔·古德夫(右一)交谈。
新华社发(传真照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