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月4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经济)
专栏:

  增加化肥生产 夺取农业丰收
秦仲达
最近,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夺取农业丰收的决定,其中特别强调要增加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争取完成生产化肥8500万吨的任务。各级化工部门和化肥战线广大干部职工,必须尽职尽责,切实抓紧抓好化肥的生产,增加对农业的有效供给,为夺取今年丰收作出贡献。
完成今年化肥生产计划,任务很艰巨。根据近几年化肥生产的实际经验,必须切实解决好四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把化肥生产摆到与农业同等重要的位置,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当前农业对化肥的需求量不断增长,化肥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化肥新增生产能力有限,今年化肥产量的增长主要依靠老企业挖潜。而化肥生产所需能源、原材料供应不足,现有生产能力不能充分发挥。特别是去年4季度以来,生产出现滑坡,产量急速下降,至今没有改观,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扭转,否则,将严重影响今年春耕用肥。
当务之急,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对化肥生产所需的原料、能源要优先保证供应”的决定,为化肥生产创造比较好的外部条件。要优先保证化肥生产所需电、煤、油、气和磷矿等原材料供应,尽量让企业吃饱开足,发挥生产能力。当前小化肥生产所需煤炭供应趋紧,江苏、浙江、湖南、吉林等省的一批小化肥厂因无原料而停产,各地应采取措施优先保证小化肥用煤。化肥生产耗电量大,度电产值低、效益差,有的地方提出“压耗电大户,保度电产值高、效益好的企业”,把化肥生产用电转用于其它行业,致使部分化肥企业停产或减产,这种作法要尽快予以纠正。这里有一个如何看待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问题。由于目前受农副产品价格的限制,化肥企业经济效益的确不太好,但化肥产品的社会效益是好的。因此,要请有关地方和部门从社会效益出发,将化肥生产用电带帽下达到企业,规定任何单位不得挤占。要请铁路、交通部门在运力偏紧的情况下,尽力安排好云、贵、川、鄂几省磷矿的外运,确保磷肥企业的原料。另外,要继续对化肥生产实行扶持政策,重申化肥企业免缴集资办电费、实行优惠电价和对小化肥减免产品税等优惠政策。
第二,深化企业内部配套改革,充分挖掘企业内部潜力。今年深化化肥企业的内部配套改革,关键是要完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调动广大干部职工增产化肥的积极性。当前要着重抓以下四项工作:一是要按照《企业法》的规定,在化肥企业中全面实行厂长负责制,使厂长在企业中处于中心地位,起中心作用,对企业生产指挥和经营管理工作,统一领导,全面负责。二是要切实引入竞争机制,优选经营者,把竞争招标和完善承包制结合起来。化肥企业的承包不能只是包利税,更重要的是要同时包产量、包质量、包技术进步。不仅是厂长承包,而且是全员承包,要把产量、质量、效益和安全等各项指标,逐项分解落实到每个车间、班组和个人,使每个企业承包基数达到或超过行业的平均水平。三是要改革企业内部分配制度,解决分配上平均主义的问题。要把化肥产量、质量的完成情况和分配紧密挂钩,发挥奖金的利益激励功能。四是积极而又稳妥地推行优化劳动组合,实行选优汰劣,择优上岗,精简冗员,以实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最佳结合,提高化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同时要开辟新的生产经营门路,妥善安置好富余人员。
第三,抓好生产环节上的问题。各级化工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提高企业开工率,迅速扭转四季度生产滑坡的局面,确保今年春耕用肥。要坚持挖潜、革新、改造的方针,努力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增加生产,提高效益。应该看到,现有企业的潜力是很大的。仅就能耗看,不仅同国外先进水平存在很大差距,就是国内先进企业同后进企业之间,先进地区同后进地区之间,也有很大差距。如小氮肥行业平均吨氨总能耗折标煤,先进地区只有2236公斤,而后进地区高达3449公斤,相差1213公斤。差距就是潜力,把消耗降下来,同样的原材料就能生产更多的产品。继续推广行之有效的管理经验,如小氮肥行业总结的“四管一算”办法(加强工艺管理、原料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搞好经济核算),大中型化肥企业的安全、稳定、长周期、满负荷运行管理制度,以及在全行业开展的创建无泄漏工厂、清洁文明工厂和六好企业活动等。
第四,解决化肥流通环节上的问题。要在国务院对化肥实行专营的总原则下,着重研究如何保护化肥生产企业和农民利益的具体措施。小化肥的经营方式,国务院决定由各省根据实际自行选择。这几年,各地创造了不少好的经验和作法,例如河南、山东等地采取由县政府发放化肥票证,农民凭票直接到工厂购买的办法,取消了中间环节,减少了流通费用,降低了成本,企业和农民都很欢迎。类似这样于国于民有利的作法,不仅不必改变,而且应该大力宣传推广。
根据化肥常年生产、季节使用的特点,必须重点解决好淡季化肥的收购和储备问题。目前已经进入淡季,北方有的地方已经出现滞销的苗头,化肥专营单位要和化肥生产企业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及时收购储存,或通过预订等办法,提前把化肥送到农民手里,以藏肥于民,解决企业涨库堵库问题,保证企业正常连续生产。
提高化肥的有效利用率,相当于增加了新的肥源,既能缓解化肥不足的矛盾,还能减轻农民的负担。化工部门和企业要积极宣传和推行科学施肥。需要指出的是,不能有了化肥而忽视有机肥这一天然肥源的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当有机肥与化肥合理搭配使用时,其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所以,要充分重视有机肥包括绿肥、农家肥的使用,大力提倡秸秆还田。


第2版(经济)
专栏:

  大江滚滚 大坝岿然
——葛洲坝工程建成巡礼
新华社记者 徐士杰 陶国栋
苦斗了18个春秋,随着第21台机组投入运行、交付使用,中国当代最大的水利工程——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宣告建成。
葛洲坝工程破土于动乱之秋,完工于改革之春。18年里,中华儿女在世界第三大河长江上开创了一系列新纪录:
1981年1月4日,万里长江被拦腰横锁。大江截流仅用了36小时,其难度仅次于世界上最大的巴西伊泰普水利工程的截流;
1981年6月15日,大坝通航,自古以来“难于上青天”的三峡险滩由于库区水面升高20米变成坦途;1988年9月1日,20层楼高的大江1号船闸试航成功,并列于世界最大船闸之林的1、2号船闸至此并肩挺立在长江上;
1988年12月10日,当代中国最大的水电站——装机容量271.5万千瓦的葛洲坝水力发电厂建成投产,它的年发电量相当于建国初期全国年发电量的3倍以上;
大江滚滚,大坝岿然。8年间,葛洲坝经受了19次巨大洪峰的冲击,其中百年一遇的一次每秒流量达7.2万立方米,其势如排山倒海,而大坝安然无恙。
  前无古人的探索
葛洲坝工程是一项前无古人的探索。用我国水利界权威魏廷琤的话说,它是中国人千百年来治水史上摸的一块最大的“石头”。
1970年12月26日凌晨2时30分,毛泽东主席在周恩来总理送给他的《关于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报告上作了“赞成兴建此坝”的批示。12月30日,一位战争年代的老旅长带着一支施工队伍浩浩荡荡开到了江边。顿时,葛洲坝上出现了一幕万炮齐鸣、万人下江的宏伟场面。老旅长手握钢锹站在图纸标定坝址的地方庄严宣布:“毛主席批准我们兴建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就在我们的脚下,我们一定要用自己的双手托起万里长江第一坝。”这位老旅长名叫张体学,“文革”前任湖北省省长。他挥动双臂铲起开挖坝基的第一锹土。
开工后张体学办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忍辱负重的设计师们从批判台上请到拦截大江的工地来。
像战士听到了冲锋号,设计师们从四面八方涌向葛洲坝。
解放前留学英国,做过大学教授的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副总工程师曹乐安,正“靠边站”参加劳动,突然接到通知,立即赶到工地挑起设计重任。
我国著名的泥沙专家张瑞谨教授也差不多同时赶来了。当这位花甲老人挑着行李,步履艰难地来到工地的芦棚办公室门口,自我介绍“是张省长要我来”时,满屋愕然,因为几天前他还在长阳农村接受“改造”。
风萧萧兮大江寒,壮士此去兮路艰难。建设葛洲坝的精英们即是在这样动乱的历史年代汇集到坝下。这样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注定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大坝开工不久,果然由于一些重大技术难题拦路,整个工程不得不于1972年停工修改设计。政治上的动乱加技术上的乱动,大坝没法不停工。人们现在已无法知道张体学在停工时想些什么,只知道他在第二年就被癌症夺去了生命。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叮嘱别人:葛洲坝复工莫忘了通知他。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张体学这样的英雄,葛洲坝岸边高山上掩埋着数以百计。
  难如山 英雄搬
停工前的葛洲坝,早已是满天疑云:建坝后每年过坝的5亿多吨泥沙万一淤塞航道怎么办?
含有50多层泥化夹层的软弱地基,能不能保证1000多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的大坝稳如泰山?
20层楼高的发电机组是世界同类机组中最大的,我国自己有把握制造吗?
建造世界上最大型号的船闸,下首两个闸门有两个篮球场那么大,合起来不容穿过一丝头发,谁敢保证万无一失?
葛洲坝工程有几十项全国第一,每一个第一都蕴含着第一等的难题。
1972年,身患重病的周总理亲自找当时的长办主任林一山和许多专家会商大计,当即决定荟萃全国有关专家组成“葛洲坝工程技术委员会”作为建坝的最高技术决策机构。周总理说:长江出乱子是“要载入党史的”,“我对这个问题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技术委员会成立后作的第一个决定就是停工修改设计,1974年,直到所有的重大技术疑难经过论证确认有把握解决之后才决定复工。
疑难,作为历史老人向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发出的呼喊,最终在三峡出口处——葛洲坝听到了回声。人们看到,就从复工开始,大坝建设者逐步转向了“科学当家”的新路,十年改革更加快了这个当家的步伐。
全国120多个单位的专家、科技人员参加了科技攻关,1300多家工厂、企业集团和科研单位承担了研制任务,光是全国性的专家会议就开了100多次,拿出了上千项科研成果,研制了数以万计的设备。
“沙灾”是建坝的头号大敌。葛洲坝上马的时候,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因泥沙淤塞而开始的炸坝改建尚未完工,黄河淤塞的噩梦深深地困扰着长江。虽然,长办已作过试验论证,但每年5亿吨泥沙过坝非同小可,万一闪失,后果不堪设想。一时间,大江上下无数的专家、工人、农民和科技人员都为寻求一项理想的防淤方案而忙碌起来。
到工地就当上泥沙班副班长的老教授张瑞谨,席棚安铺,工棚试沙,老伴说他“上了工地忘了家”,三度春秋不离泥沙班。他依据明代水利家潘季驯治黄的实践提出了葛洲坝“静水通航、动水冲沙”的构想。
武汉、宜宾、南京先后都展开了规模庞大的泥沙试验。南京水利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窦国仁带领30多位科技人员从理论上论证了“静水通航、动水冲沙”方案的可靠性,整整历时8年。
排沙防淤这个世界治水的难关就这样被人们破解了。
葛洲坝的设计者们把所有的科研成果化为200多万张、100多吨重的原图和蓝图。
    评说千秋功罪的第一章
如今实践对大坝的检验已为所有直接间接参加葛洲坝建设的人们的劳绩价值用数据作了无声的评说:
大坝上下航道动水冲走了90%以上的泥沙,加上机械排淤,航道畅通无阻。整个库区的淤积量也比预料的小;
大坝经受8年洪水考验,坝体主要建筑物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均在设计允许之内;
船闸运行自如,船舶每次过闸时间设计为40—57分钟,实际为30—45分钟;
电厂边建设边发电,7年累计发电近600亿度,产值30多亿元,收益相当于整个葛洲坝工程投资的一半。
历史将会给葛洲坝建设的功过作出公允的评说。已有的检验只不过是千秋评说的第一章。


第2版(经济)
专栏:

  管山育林节柴三步并举
恭城县营建造林点有成效
本报讯 记者官建文报道:广西恭城县采取管山、育林、节柴三步并举的措施,积极营建造林点,制止乱砍滥伐,普及烧煤节柴工作,使全县林业工作出现了新的生机。
恭城县是桂北山区的重点林业县之一,林业用地占全县土地面积的70.27%。由于多次乱砍滥伐,25年中全县的森林蓄积量下降了60%,许多山林被剃成了“和尚头”。去年6月,乱砍滥伐现象又有所抬头,县领导立即带领300多名干部,深入林区、村寨和有关企事业单位,狠刹毁林风。先后为数千名乱砍滥伐人员办了学习班,并采取措施砍掉一半木材加工、经营单位。
县乡村三级领导还领衔办封山育林点。仅前年冬以来,全县就封山25万亩,配备了200多名专兼职看山人员。为了减少烧柴毁林,县里拨款10万元兴建一家煤球厂,拨款20万元补助农户建沼气池。


第2版(经济)
专栏:

  孝感整顿税务秩序
本报讯 湖北省孝感地区税务部门整顿税收秩序先从内部开刀,为依法治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去年以来,这个地区税务部门在加强税收工作中,首先检查系统内部存在的问题。他们对全区1986年和1987年填开的税票与纳税人逐一进行了核对,发现少数税务干部在税票上弄虚作假,中饱私囊。税务机关不护短,根据情节对违纪者分别给予了处分。汉川县一个青年税务干部先后在税票上弄虚作假108次,贪污税款近万元,被县税务局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由于税务部门正人先正己,在整顿税收秩序中,能够理直气壮依法办税。截至去年11月底,全地区共查处偷、漏税案件10307起,补罚税款272.6万元。                   
  (肖厚雄 柳现青)


第2版(经济)
专栏:

  乡镇企业当主力 农副工业一齐上
吴县乡乡镇镇忙创汇见实效
本报讯 江苏省吴县外向型经济取得突破性进展,去年11个月共开发外贸新产品116种,实现外贸收购额达4.1亿元,比前年同期增长1.88倍。
乡乡镇镇忙创汇,是吴县外贸生产跨大步的一大特色。去年以来,吴县把实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作为经济上新台阶的突破口,先后制订了一系列鼓励出口创汇的奖励政策和优惠措施,调动乡乡镇镇、村村厂厂发展出口创汇的积极性。车坊乡种植蔺草,加工成“榻榻咪”和提花席,出口日本市场受青睐,前年创汇300万美元。去年他们继续发挥这一传统优势,同时千方百计开发丝绸服装、银针和乳胶手套等出口新品,1—11月就创人民币收购额1298万元,预计全年可创汇450万美元。地处常熟、无锡、吴县三县(市)交界处的北桥乡,条件比较差,但他们发动各村各厂对可供出口的产品进行摸底排队和筛选,一下子增加出口新品12种,外贸企业从前年的6家发展到18家,出口额发展到1345万元,比前年同期增长4.51倍。去年这个县34个乡镇中个个有出口创汇项目,目前外贸出口额超千万元的已由去年的2个发展到8个。
太湖之滨的东西山地区,花果、茶叶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较好声誉,他们就大力组织白果、莼菜、梅子和碧螺春茶出口,单西山镇去年就出口碧螺春茶4.8吨、白果146吨、板栗8.8吨,盐渍梅496吨,梅坯215吨,直接创人民币收购额852万元。光福、东渚、镇湖、通安等乡镇的刺绣历史悠久,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在县里的统一规划下,组成以吴县刺绣总厂为龙头,各乡镇刺绣发放站为基础,10万绣女为主力的刺绣集团,产品畅销日本、法国、挪威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徐志刚)


第2版(经济)
专栏:

  汝阳杜康酒厂努力增加出口
本报讯 河南省汝阳杜康酒厂把提高出口创汇能力作为企业的主攻方向,近3年累计创汇1013万美元,成为河南省出口创汇的拳头企业。
汝阳杜康酒厂建在杜康造酒的遗址杜康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建厂5年,产品即开始进入国际市场。现已在13个国家建起了18个进出口信息联络点,根据国外需要设计瓶型、酒标图案,1986年又研制出39°、45°、52°等12个适应国际口味的新产品,畅销52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50万公斤。
目前,杜康酒系列产品已获全国各种酒类评比27个金银杯,1988年10月一次获商业部3个金爵奖。            (张现留 王奋)


第2版(经济)
专栏:

  长白乡种禽种畜场用废料制沼气发电
沈阳市东陵区长白乡种禽种畜场利用废弃酒糟制取沼气,几年来累计发电70万千瓦小时,创造价值35万元。
从1982年开始,他们开发自家酒厂的酒糟资源,变废为宝,先后投资12.5万元,建起了酒糟发酵装置和沼气发电站,采取厌氧过滤法处理酒糟制取沼气发电,日产沼气250立方米,日发电量300千瓦小时。 (新华社)


第2版(经济)
专栏:

  金华寿生酒又获食品博览会金牌奖
本报讯 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的金华寿生酒,日前又在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寿生酒以金华特产“纯双糯”为原料,用红曲、麦曲糖化发酵等20多道独特加工工序精制而成,酒精度16.5%—17.3%。


第2版(经济)
专栏:

  第二届“劳动保护科技进步奖”评审揭晓
本报讯 劳动部第二届“劳动保护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评审结果揭晓: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39项,四等奖36项。劳动部部长在日前正式公布获奖项目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的领导同志依靠科技进步加速安全管理科学化进程,把安全生产推向一个新水平。  
         (劳科文)


第2版(经济)
专栏:

  既要“跑口岸” 更要“跑田岸”
江苏派千余干部赴苏北粮区
本报讯 新华社记者周振丰报道:“农业要上去,机关要服务”。江苏省选派1600名机关干部赴苏北重点产粮区的徐州、淮阴、盐城、扬州和连云港等五市驻乡镇兼职,帮助当地发展粮食生产。这是省委、省政府加强农业第一线领导力量,服务农业,服务农民,夺取明年粮食丰收所采取的一项措施。
徐、淮、盐、扬、连五市,是江苏的主要产粮区,又是商品粮的“重头户”。近年来,这里的县、乡领导同样存在着跑城市联系工业项目多,下乡忙粮食生产少的现象。因而,对农业和农民生产中的实际困难,帮助和解决得不够。农业的领导力量相对削弱。根据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江苏省委、省政府认为:必须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农业,县、乡领导要抓工业,也要抓农业,不仅要“跑口岸”,更要“跑田岸”。尤其是明后两年经济调整时期,更应把农业和粮食的稳定增长放在农村经济工作的首位来抓。从这些指导思想出发,省委、省政府决定强化对农业的领导,强化对农民的服务,选派机关干部驻乡镇兼职,按每个乡镇平均不少于1.5名机关干部抽调。
驻乡镇兼职干部,主要承担帮助发展农业生产的任务,协助基层宣传和贯彻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使大力发展农业、夺取明年粮食丰收的思想家喻户晓、人人明白;在春耕大忙前帮助充实和配备好基层领导班子;及时向上级反映农业生产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切实帮助解决生产中的困难;落实明年的生产计划和增产措施,千方百计夺取明年的粮食丰收。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第2版(经济)
专栏:

  允许山地对换租赁承包 开发成果可继承转让
铜鼓农民开发山地建“庄园”
本报讯 新华社通讯员王雁鸣记者熊典达报道:以山地开发为特色的家庭农场使江西省铜鼓县昔日的荒山坡地变成了瓜果飘香、树木葱郁的园林,部分农民开始实现了多年追求的庄园之梦。
据统计,该县已有开发山坡地3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62个,开发面积达3768亩。开发较早的8户家庭农场,去年户均收入超过1.1万元,人均收入超过2620元。
赣西北山区铜鼓县有荒山荒坡40万亩。从1980年开始,县委、县政府就推行租赁经营方式,吸引本地和外地经营能手开发山区。他们规定:实行山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允许山地对换、租赁、承包,使用期可达30至50年;长期不开发的责任山由乡村组织收回重新发包;谁开发,谁受益,开发成果可以继承和转让。这样就有力地吸引了山区农民有劳出劳,有山出山,有钱出钱;把分散的生产要素组合在共同的山地开发之中,让沉睡的山地献出巨大的财富。据统计,在1988年为市场提供的16万公斤水果、1940担商品茶叶中,62户家庭农场约占90%。浙江农民寿汉康、何中英夫妇,1981年承租排埠乡80多亩荒山坡,种上40多亩桃、李,30多亩茶叶,1988年采收鲜茶、鲜果均达5000公斤,纯收入1.2万多元。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第2版(经济)
专栏:

  晋城矿务局 自力更生建设现代化矿井
产量大幅度上升各项经济指标创先进水平
本报讯 记者刘燮阳报道:山西晋城矿务局自力更生建设现代化矿井,使一个落后的矿务局成为第一流的企业。
晋城矿务局是1958年开始筹建的,从建局到1978年20年间,从未达到设计能力。近几年来,整个矿务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煤产量大幅度提高。1983年生产原煤500.1万吨,去年达到1000万吨。5年间,平均每年递增160万吨以上,相当于原设计能力2.38倍,经济效益显著上升。去年已经上交利税7000万元。全员效率由1.87吨/工提高到4.2吨/工,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
安全指标跻入世界先进行列。他们的主要经验是:
——自力更生建设现代化矿井。1983年以来,他们自筹资金7000多万元,同时向银行贷款1800万元,下决心用先进的设备改造落后的采煤手段。现在,全局形成了综采、综掘、高档协同作战的采掘生产主体框架,全部实现了采煤机械化。
——严格管理,一丝不苟。他们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建立和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和检查验收办法。1987年煤炭部首批命名晋城矿务局和所属的3个矿为质量标准化特级矿井,特级矿井达标率100%,一举在全国夺魁。
——深化改革,敢于创新。在经营机制上,他们针对实行吨煤工资总承包经营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实行“台阶单价”(以国家计划基数制定出四个台阶)结算制。激励各矿爬台阶,上陡坡,上到哪个台阶,拿哪个台阶的单价。
1985年以来,这个局共荣获荣誉称号152项,去年3月,被煤炭部命名为“中国现代化矿务局”,荣获全国五一奖状,并被批准为“国家二级企业”。


第2版(经济)
专栏:三言两语

  靠自我积累发展企业
文阳
山西晋城矿务局向银行贷款1800万元,自筹资金7000多万元,引进先进的技术,改造旧有设备,把一个落后的矿区改造成为全国第一流的企业,它们这种自力更生的精神,很值得提倡。
现在,有些地方和企业,一提到技术改造和引进先进技术,就伸手向国家要钱。国家对一些企业进行必要的投资改造和更新,是完全应该的。但是,所有的企业,都想靠国家拿钱,就超出了国家财力的可能。一个企业要得到长足发展,就应当多靠自我积累,通过自力更生,加快自我发展。
用企业自己筹措的资金,进行技术改造,每一分钱都显得来之不易,因此在改造和更新中,企业就会精打细算,把钱用在刀刃上,同时也会加强管理,缩短工期,不像花国家的钱那样,大手大脚,浪费严重。这是晋城矿务局自我改造、自我积累给我们的启示。


第2版(经济)
专栏:三言两语

河南省武陟县组织29名农艺师和15个乡(镇)的行政、物资供销部门一道承包41万亩小麦。图为高级农艺师罗树森(左二)和农民一起查看小麦苗情。    王天定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