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2月7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世界艺苑

文化遗产:“保护、消化、发展”
——苏维埃文化基金会
胡锡进
苏维埃文化基金会成立于1987年。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这个新生的全苏群众性社会组织为弘扬苏联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做了大量工作,已经成为苏联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收集散失的艺术品是基金会的第一项工作。在基金会的展厅里,人们可以欣赏到鲜为人知的文化珍品,从古朴的民间手工艺品到出自名家手笔的珍贵油画。除了在国内收集外,基金会的一个长远计划是将那些由于种种原因流失到国外,并且有可能遭到破坏或是出现在拍卖市场的国宝购回国内。
在收集艺术品的同时,基金会更注重将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汇入苏联人民文化生活的主流,使它们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基金会用相当一部分艺术品在全苏境内举办巡回展览;尤其关心偏远地区的文化生活。许多小博物馆还受益于基金会的捐赠。
基金会的目标是,让偏远地区的居民与大城市的居民享受同样的文化生活权利。
此外,基金会还积极帮助私人收藏家举办个人展览,并在基金会下设立了全苏造型艺术和实用装饰艺术品收藏家俱乐部。“真正的艺术珍品属于全人类”。基金会主席利哈切夫院士说,“艺术品的法律所有权固然不应破坏,但是,所有者有让人们看到、听到、读到或者研究这些艺术品的义务。”
对文化遗产应采取“保护、消化、发展”的态度。基金会认为,对历史上文化现象的注意不应是孤立的,应当与解决现实的文化问题结合起来;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旨在继承优秀的传统。基于这种思想,基金会制定了几项长远计划,并已开始实施。
“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继承、发展民间艺术创作,给民俗、民间艺术形式配上现代生活节奏是基金会计划的重要内容。
“普希金在历代人心中”是基金会的另一项长远计划。现代俄语、俄国文学、俄国近代民主意识无不与这个伟大的名字联在一起。纪念这位诗人历来是苏联人民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手段。基金会的计划包括成立“普希金学会”,每年在诗人生日那天举办“全苏普希金节”。
作为“青年和文化”计划的一部分,基金会设立了青年艺术工作咨询机构,还将成立一个青年艺术学会——“古典作品研究会”。这项长远计划的目的在于提高青年人对古典文学、音乐、美术等作品的兴趣和欣赏能力,培养一批古典艺术品的青年鉴赏家。
苏维埃文化基金会如此重视文化遗产不是为保护而保护,而是为了人。利哈切夫院士一番话意味深长:“任何文化都具有人文的本质,因为它发之于人并服务于人。一个人无论干哪种行业,他的职业修养首先取决于他的人文修养。此外,人文修养还是一个伦理道德、情操的基础。”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多棱镜

从美国的政治金钱游戏谈起
黄晴
今年以来,美国某些持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傲慢态度的人,对世界上的一些事态发展显得兴高采烈。在种种鼓噪声中,有人甚至宣称,西方制度已是黑格尔“绝对精神”的完成,是人类社会的终极形态和顶点。
这类狂言在哲学上的荒谬性姑且不论,美国现实政治生活中的某些事实即可让这类大话的麒麟皮下露出马脚。
美国报刊最近披露的一些事实说明,美国的选举代议制度的运行在很大程度上是以金钱为其润滑剂的。据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报道,当代选举的“行头费”(即宣传费等),众院一个席位平均为39万美元,参院一个席位平均为400万美元。至于其它种种费用,就几乎难予统计了。
有流必须有源,花钱必须筹款。目前虽离全国大选时日尚远,但民主、共和两党的筹款活动已如火如荼。10月底,民主党在华盛顿召开了每个参加者须缴1500美元的募捐集会,筹得230万美元。该党还通过寄出更新成员证件的方法筹集“小额”捐款。共和党自然也不甘落后,忙于通过种种方式索要金钱。两党也有相同的筹款方式,比如均有候选人开办俱乐部,与之谈话者要交纳5000美元以上的入门费。投桃则须报李,金钱与政治的授受关系由之确立。
目前,美国的政治捐款组织极为兴旺。1972年,名叫“政治行动委员会”(PAC)的组织有113个,如今已增加到4268个,捐款额也增长了7倍,1987—1988年度高达1.51亿美元。这类组织以寻求政治影响力为目标,往往没有政治定向,有时搞左右逢源,双向投资,哪匹马行情好,就在哪匹马身上下赌注,以至有人大骂“PAC是娼妓”。美国对政治捐款虽有限制规定,但改头换面,化整为零等种种对策往往使上述规定流于形式。
这种金钱游戏中产生的国会议员成色如何呢?近年来,国会中的丑闻层出不穷,从议长赖特丑闻到“基廷丑闻”,以至让人想起马克·吐温一个世纪前说过的话,国会是唯一“显赫的犯罪阶层”。
美国政治制度是美国自身历史的产物,是与其经济社会条件互赖共存的一部分。商业化社会势必产生政治的商业化污染和种种弊端,与口头上的“理想观念”相距甚远,更谈不上是什么至善至美的终极社会形态。有识者当能反躬自省,清扫自己的马厩,而不是一味大吹大擂。至于有些人硬充世界道德法官,对别国的事指手划脚,甚至伸手伸脚,那就更不值识者一哂了。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地球上生命来自外空有机雨
美国科学家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来源于外层空间的有机雨。
芝加哥大学化学系的爱德华·安德斯说,来自彗星和小行星的大量有机微粒,被地球大气层减速,完整无损地在地球上软着陆,这种有机雨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起十分重要的作用。这里所说的有机物质,不是由生物产生的,而是在化学意义上的复杂的碳水化合物。微粒的重量大约从一万亿分之一克到一百万分之一克。
这种来自外层空间的有机雨,现在少到几乎不存在。但是,安德斯说,在40亿年前情况就大不相同,从最后一次地球灾变到生命开始这几亿年中,地球表面每平方厘米积累约20克有机碳。(华)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西德儿童的忧虑
联邦德国儿童的课余生活比较丰富,看影视、阅读课外书籍、学绘画及唱歌跳舞等。近来,不少儿童的业余爱好却有了变化,他们开始对和平和环境问题关心起来。
5岁的孩子在幼儿园搞卫生;10岁至15岁的儿童主动到街头、公园清扫垃圾,到效外栽培树木、搭鸟窝等;有的上街示威游行,反对繁多的包装垃圾、滥杀野生动物、有害物质污染大海与空气。他们要和平,反对导弹。他们常给市长、环保部长、联邦总理写信反映自己的愿望和要求。今年环保部长共收到5万余封儿童来信。有的儿童在来信中问,为什么化学工厂将有害物质倒入大海?为什么空气污染如此严重?一些儿童还自愿加入了“和平鸟”儿童组织。这一组织是儿童自发成立的,宗旨是为了维护和平和优美的环境。最近,《明镜》周刊记者采访了“和平鸟”的几位成员,一位名叫纳茨米耶的小朋友说,我爱看电视新闻,每当我听到第三世界的儿童因挨饿死亡时,我心里很难过,也想为他们做些什么,可自己却无能为力。另一位叫古温的儿童说,我不时地总有听到炸弹突然爆炸的奇怪感觉。加入“和平鸟”后我才有了安全感。小莉莎觉得联邦德国的环境污染很严重;在和平问题上,政治家只是向前迈出了一小步。联邦德国的儿童超前关心社会问题主要是受成年人以及新闻信息的影响。为此,一些人主张,家长在儿童面前对前途应持乐观态度,新闻机构报道时也应考虑到儿童,不应让儿童过早思考成人所面临的问题,但只要这些社会问题继续存在,要消除儿童的忧虑与恐惧,看来这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步青编译
(附图片)
西德“和平鸟”儿童组织的两位小成员正接受记者的采访。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美国科学家发现“宇宙长城”
美国天文学家最近宣布,他们发现了迄今宇宙中最大的星系结构,称之为“宇宙长城”。
该星系结构是由坎布里奇的哈佛—史密森天文中心的科学家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霍普金斯天文台观察了约6000座星系后发现的。其长度至少有5亿光年,宽2亿光年,厚达1500光年,距地球2亿至3亿光年,肉眼无法看到。它两侧是黑黝黝的空穴。
过去科学家们认为,宇宙间的物质是均匀分布的。但该发现和其它几项发现都否认了这种猜想。它们证实:宇宙间的物质是呈块状分布的。
(新)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独具个性的蓓蒂·戴维丝
曹玉如
一九八九年十月六日,一位八十一岁高龄的影星在西班牙圣塞瓦斯蒂安电影节上接受了荣誉奖之后,取道巴黎回国,途中突然病故。她就是蓓蒂·戴维丝。
在美国影坛上,蓓蒂确乎是一位女中怪杰。她给世人留下的是这样一个形象:命运多桀,身世孤独,但性情倔强,才华横溢,在众多女星的交相辉映中,她硬是闯出了一条独特的艺术道路。她从一九三一年的《坏女郎》到一九八六年的《八月的鲸鱼》的五十五年时间里,共拍了八十六部影片。除此之外,她还演过话剧和电视剧。近些年来,美国电视里常常重播她过去的一些影片,使她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影星。一首《蓓蒂·戴维丝的眼睛》的流行歌曲,在美国竟风行了数十年。
蓓蒂留下的艺术形象多种多样:有神经紧张的老处女、爱虚荣的女明星、邋遢的侍女、狂妄的女继承人、不忠的妻子、狠毒的母亲、妓女、杀人犯……
她获得过十次奥斯卡最佳女演员提名。一九三五年(《危险的人》)和一九三八年(《红衫泪痕》)两次夺得奥斯卡影后桂冠。一九七七年成为荣获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的第一名女演员。她演出最后一部影片《八月的鲸鱼》后,肯尼迪中心向她颁发表演艺术奖章。电视剧《陌生的人——母亲和女儿的故事》使她获得了美国电视最高奖埃米奖。
蓓蒂说,每个演员都有使自己成为明星的角色。她的第二十二部影片《人间枷锁》(一九三四年)里的邋遢侍女正是这样的角色。这个角色使她第一次赢得奥斯卡影后提名。
她以此作为自己才华的爆发点,开始在塑造反面角色上竭尽功力。影评家们认为,在扮演反面角色方面,还没有哪位女演员能超过她。蓓蒂本人则认为写得最成功、最深刻的往往是反面角色。她在扮演这类角色时十分注意表现人物思想发展的合理性。她说:“我没有把反面角色演成全黑的。因为,既不存在全黑的人,也不存在全白的人。”
她总是为自己的表演特点感到自豪。她认为“自然”并不是最主要的。她从不自我抑制。她主张表演比生活更夸张、更粗犷有力。
蓓蒂既有实践,也有理论。她从不重复自己。她认为一个真正演员必须不断追求变化。她不主张模仿他人,更反对旁人模仿自己。她一贯强调要突出演员的个性,并曾为个性在银幕上消失而悲哀。
她一生苦心追求现实主义,追求真实。她说,好莱坞总想把我们打扮得美些。为了角色的需要,她从不害怕自己以丑陋面貌出现在银幕上。在《周年纪念》里,她的一只眼睛从始至终戴着一个眼罩。而在《边境一城》里拍摄一组镜头时,她坚持披头散发,蓬头垢面地出现在摄影机前,因为,她认为女人半夜突然起床往外跑,是顾不上梳妆打扮的。
她不是完人,蓓蒂这样评价自己:“我一贯不善于妥协,性情暴躁,难以对付,偏执,欠老练,易激动,常常令人难以相处。”但她的倔强、执拗也很难与她的艺术成就分开。
她把荣誉和成就归功于自己的刻苦努力。她认为,一个人要取得成功一定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绝无捷径可走。“你们在银幕上看到的我的形象,是我用四十五年的心血塑造的。”获过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乔·曼凯维奇一次对蓓蒂说:“当你死后,人们应在你的墓碑上刻上这样一句话:“她刻苦工作了一辈子”。可以说,这是对蓓蒂·戴维丝半个世纪演出生涯的正确评价!(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