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月2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

  日本稳步推进“科技立国”战略
民间企业是推进主力 工业技术为主攻对象
据新华社东京12月30日电 (记者张可喜)日本自1979年提出“科学技术立国”的口号后,目前正稳步推进这一有远见的战略。
官方不久前发表的统计说,1987年度日本全国的研究开发经费为98366亿日元(按目前汇率,约合787亿美元),为10年前的2.7倍,占国民总产值的2.8%。其中,企业研究开发经费为64900亿,占总额的78.4%,大学和国立科研机构共33400亿,占总额的21.5%。按研究领域计算,开发研究占61.7%,应用研究占24.3%,基础研究占14%。
上述数据说明,日本推进“科学技术立国”战略的主力军是民间企业,工业技术是主攻对象。这两大特点实际上也是日本在战后高速度发展科学技术的基本经验。
日本发展高科技的主攻目标是微电子、新材料和生物技术等三大基础技术领域——分子、原子、细胞、基因等微观世界。通产省的“下一代产业基础技术研究开发计划”和科技厅的“创造性科学技术计划”自80年代初实施以来,每年都有上述三大基础技术研究课题上马。
日本为高速度、高效率和经济地发展高科技,已经和正在采取多方面的措施。最主要的办法还是“集中力量攻关”:组织政府、大学和民间企业的科学技术力量,重点地、有步骤地攻克高技术难题。为促进各种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关之间的联合与合作,政府还制定了《促进研究交流法》。
新建或扩建研究开发机构,是日本企业在“日元升值景气”中进行设备投资的重要内容。继60年代的“建设中央研究所热”之后,目前日本企业中又出现了“建立基础研究所热”,著名企业,如日立、三菱电机、日本电气富士通、味之素等都拥有设备先进、实力雄厚的研究阵容,其基础研究水平并不在大学和国立科研机关以下。
和在经济发展上一样,日本现在已有充分的自信心,决意在科学技术领域显示其独创精神和能力。可以预见,在90年代,21世纪,日本在推进“科学技术立国”战略方面会取得与其努力程度相适应的成果。


第7版(国际)
专栏:

  亚太地区经济成就显著
平均增长率达8%居世界前列
新华社曼谷12月28日电 (记者黄勇)据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执行秘书基勒里亚12月28日在这里公布的数字,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1988年经济平均增长率达8%。
基勒里亚12月28日在亚太经社理事会总部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对亚太地区1988年经济发展状况作了回顾并对明年经济发展作了展望。
他说,1988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估计为3.8%,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为3.9%,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为3.6%。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又一次处于领先地位。
他说,1988年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南朝鲜、新加坡和泰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处于前列。它们的经济增长率达到10%至11%。泰国10年来第一次取得两位数的增长率。香港、南朝鲜、新加坡和台湾的平均增长率为9.2%。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为8.5%。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平均经济增长率分别从1987年的4.9%和2.7%增加到6.4%和8%。
基勒里亚同时指出,亚太地区的11个最不发达国家的大多数,1988年经济增长率仍然很低。其中,孟加拉国1987—1988财政年度的经济增长率从上年度的4.1%下降到2.5%。
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今年经济发展速度快的主要原因是:南亚和东南亚的农业生产在去年遭受不良气候影响后今年得到恢复、工业和出口的强有力发展以及投资的迅速增长。
基勒里亚指出,“工业部门的迅速发展是推动今年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基勒里亚还对明年的经济形势作了预测。他说,明年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将继续发展,但增长速度将放慢,估计平均增长率可达6.5%。


第7版(国际)
专栏:

  回笼本国货币 减少美元流失
巴西实行“旅游美元”制度
本报巴西利亚12月31日电 记者兰才基报道:巴西中央银行最近宣布,经国家货币委员会核准,巴西将从元月份开始实行“旅游美元”制度。这项制度是使原本非法的美元黑市交易合法化,以便回笼本国货币并减少美元的流失。
按照上述制度规定,凡申请出国旅游的居民,凭身份证、机票和护照每人可以按自由市场价格向指定的银行、旅行社或兑换所购买4000美元外汇,如出国治病购买额最多可达到10万美元;被指定经营外汇的机构也可以向任何在巴西境内的外国游客收购美元,价格自议,并允许将购进的美元汇出国外。但是,购买国际民航机票付款仍按官方牌价兑换,因公出国的政府官员或经商人员所需费用按官价结汇。
巴西金融市场的外汇自由买卖一直非常活跃,由于黑市美元价与官价差额越拉越大(目前差价已达60%),因而促使人们从事美元黑市交易或采取套汇等办法牟取暴利。过去,居民出国旅游法定可以按官价兑换1000美元外汇,但不少人换取外汇以后又转手倒卖从中取利。据统计,巴西政府每年由此而损失的外汇达3亿美元以上。官方认为,实行“旅游美元”制度是有控制的开放外汇市场的第一步,有利于整顿金融秩序,回笼货币,减少外汇流失。


第7版(国际)
专栏:

  叶利钦呼吁苏联人
不要丧失对改革的信心
新华社莫斯科12月31日电 苏联国家建委第一副主席叶利钦呼吁苏联人不要失去对改革的信心,对改革不要无动于衷和胆小怕事。
他同时强调,领导应让人民尽快尝到改革的实际成果。
《共青团真理报》今天刊登了他的谈话。
叶利钦因1987年10月因发表了被称为有“政治错误”的言论而被解除苏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和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职务后,仍不时在报刊上发表政见,并于今夏在苏共党代表会议上阐述自己的主张。他的不少观点引起苏联人浓厚的兴趣。
叶利钦坚持集中力量发展商业、公共饮食业、消费品生产和居民服务业,认为可以收缩耗资巨大的航天计划和国防事业,以腾出资金。
他指出,如果人民得不到改革带来的实惠,改革就不会成功。
他坚决主张彻底取消某些领导干部的特权和优惠,但反对平均主义。


第7版(国际)
专栏:

  改善投资环境 推动经济改革
南斯拉夫通过新外资法
新华社贝尔格莱德十二月三十日电 (记者夏士华)南斯拉夫联邦议会共和国与自治省院今天通过新的外资法,将为外国投资者创造优越的投资环境,也为南进行经济改革创造了重要条件。
新的外资法首次明确规定外国投资者与南本国投资者享有同等地位,允许外国投资者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在南开办独资企业,肯定外国投资者可按投资比例对合资企业享有管理权。新法规定,外国投资者可以用外汇、南货币第纳尔、机器设备和工艺技术进行投资,也可以把南斯拉夫欠的外债变为投资。除国防、安全和环境保护部门外,均可建立合资企业,除军工、铁路、航空、邮电、保险、新闻、出版和外贸部门外,外国投资者均可在南建立独资企业。
新法简化了外国投资者开办合资和独资企业的申请手续,并规定外国投资者有权抽回本利。新法在所得税方面还给予外国投资者许多优惠,例如对合资和独资企业创办头五年的利润和作为资本重新投入的利润可以减免所得税。


第7版(国际)
专栏:

  人类的困扰与出路
——全球性的粮食问题
何崇元
民以食为天。粮食一直是人类生存的首要问题。近年来,地球上的耕地面积日趋减少,又屡次出现异常气候,粮食问题日益困扰着人类。
    一片减产声
去年以来,世界主要产粮国纷纷传出歉收的信息。
美国、加拿大接二连三地宣布:1988年,它们的粮食产量减产3成;经互会国家的粮食形势也不妙;苏联、东欧国家的粮食产量减至8亿吨,减少了约5%;中国的粮食生产自1984年突破4亿大关以来,一直很不景气,1988年又减产。世界主要产粮国减产,引起全球粮食产量下降。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萨乌马说,1988年的世界粮食产量比1987年约减少4%,是40年来第一次连续两年减产。萨乌马在最近的一次讲话中还警告说:“粮食储备已减少到自70年代初那次世界粮食危机以来的最低点,已处在确保粮食供给所需要的最低水平以下。”
粮食产量下降导致粮食市场出现紧张气氛。美国经济学家布朗预言:“我们将会看到全世界纷纷竞相购买美国谷物的情景。”国际开发署的官员们担心,今年,由于粮价高昂,粮食生产国向贫穷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提供的粮食援助会减少。有15个国家将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世界粮食委员会执行主席杰勒得·兰特说,今年恐怕有7亿人要挨饿。
    是天灾,还是人祸?
当今世界为何还闹粮荒?世界各国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发现,人们至今仍难摆脱自然灾害的影响。1988年,全球水灾、旱灾频仍,蝗虫肆虐。北美,43%的耕地受到旱灾的影响;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先后两次遭到飓风的破坏;亚洲,继孟加拉国、印度水灾之后,巴基斯坦、泰国都纷纷被洪水袭击;撒哈拉沙漠以南的一些国家一直以干旱闻名,可于今,特大洪水竟然荡涤了这块枯焦的土地,使数十万人无家可归。水灾过后,蝗虫又接踵而至。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乐观估计,1988年,虫灾损失了100万吨粮食。
缺水也是影响世界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实践证明,水浇地比旱地的产量一般要高两倍左右。但目前全世界的水浇地仍然只占耕地面积的14.5%。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甚至只达到2%。该地区最大的淡水湖乍得湖面临干涸的危险,数十万人的生存已受到威胁。
土壤侵蚀正迅速成为粮农生产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报告说,由于人类毁林开荒,滥用土地。目前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公顷耕地变成沙漠。就连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每生产1吨谷物,也要付出6吨表层土的代价。显然,世界粮食减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成千上万亩的农田遭受侵蚀和破坏。
萨乌马指出,今年世界粮食形势将处于保证供应和供应短缺的紧急转折关头。“要满足粮食需要,并使粮食储备恢复到可以接受的水平”,今年世界的粮食生产必须增加2.25亿吨,这意味着要比去年增产13%。美国农业部负责每日发表世界农作物产量估计的官员雷克托却说:“实际上我们不会在一年中恢复库存量”。
    出路在哪里?
有的专家认为,要保证世界的粮食安全,出路只有控制人口和提高粮食生产率。70年代,世界人口平均每年增加7000万,而90年代,估计每年大约增加9100万。粮食生产的增长跟不上人口的增长速度。这样的国家在非洲占2/3,在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和近东大约占一半,在远东占1/3。世界人均粮食已从1984年的345公斤下降到1988年的300公斤。有人预测,今后,人类是否也能像庄稼一样晒晒太阳就能活着。美国经济学家布朗的话似乎更现实一些:“世界90年代及90年代以后,在粮食和人口之间能否实现一种令人满意的平衡,可能更多地取决于计划生育工作者所作出的努力,而不是取决于农民。”在未来的岁月,如果人口增长率控制在2.4%内,粮食年均增长率提高到3.5%,人类的日子也许会好过一些。
提高粮食生产率,还要靠增加投入和农业技术的改进。以印度而言,1954年到1978年的20多年间,粮食产量所以增加29%,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采用了农业新技术。
目前,新的农业绿色革命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如,无土栽培、植物无性繁殖以及立体化农业已得到重视和应用。另外,生物工程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引人注目。
由此,人们可以预见,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增强,农业生产必将发生大的突破。


第7版(国际)
专栏:国外剪影

  从“奢华”到“实用”
本报记者 史克栋
意大利《新闻报》在谈到意大利人1988年圣诞节和元旦期间购置“年货”时认为,意大利人的消费观正在发生变化,前年圣诞节期间购物时,人们追求的是“奢华”,而去年,则更注重“实用性”。
圣诞节是意大利人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且与元旦只隔几天,所以12月份是市场最繁荣的1个月。商店都延长了营业时间,顾客熙熙攘攘。据统计,仅这一个月,意大利人就要花掉30万亿里拉(约合236亿美元)。
一位社会学家发现,经历了前些年的消费主义时期之后,人们的消费观念已趋成熟。实用、简单、必要成了人们选择商品的主要标准。前些年那种追求“奢华”的观念,在渐渐淡薄。他还说,事实上,一些名牌高档服装常常被锁在衣柜里,因为用得着这种服装的场合实在太少。大型百货公司“复兴商场”在全国设有500多处销售点,它的营业人员也注意到,顾客不再“着重服装的名牌,而是讲究实用、质好”。
再如汽车,由于车辆日益拥挤,市内找到停车位困难,人们开始感到汽车快要成为一种“累赘”。总之,人们意识到,过分追求不实用的东西有害于生活。
另外,在家用电器方面,功能多,使用方便,用途大的产品倍受顾客的青睐。
儿童玩具是过节时销售量较大的商品。社会学家认为,应改变只把玩具当作礼品的观念,使玩具能起到开发儿童智力的作用。     
 (本报罗马电)


第7版(国际)
专栏:

图为冰岛利用地热修建室外养鱼池。 新华社记者 许福瑞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