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1月1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印度采取措施解决债务问题
赵小树
据西方经济研究机构的统计,印度是继巴西、墨西哥和阿根廷之后世界上第四大债务国。印政府今年4月公布的数字表明,截至1988年3月底,印度外债总额约425亿美元,偿债率为24%,已接近世界上公认的25%的危险线。
面对日趋严重的债务问题,印度选择增加出口和减少进口并重、努力吸收优惠贷款和印侨存款、以及合理安排使用外汇的办法来解决债务问题。
近年来,印度拉·甘地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政策和措施,印出口情况大有好转。然而,印度进口的增长速度却没有得到控制。根据印政府最近公布的数字,印1988至1989年度的外贸赤字50亿美元。在这种情况下,印度政府认识到,在大力增加出口的同时,还必须采取切实措施抑制进口,减少贸易赤字。为此,以保证出口和为实现现代化所必须的进口为前提,印度大幅度削减了用于生产高级消费品的散件和零部件的进口。印度还建立了进口部件、材料在一定期限内实现国产化的“时间表制度”,作为审批进口的必要条件。
寻求贷款和投资、增加外汇流入,是印度政府缓和外汇收支不平衡矛盾的另一主要措施。据印官方统计,仅1987至1988年度,世界银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国际开发协会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援印财团”和一些国家向印度承诺提供的各种优惠贷款和援助达70亿美元,其中赠款为8亿美元。大量的贷款和援助不仅缓解了印度外汇短缺和外债偿还力不足的当务之急,并且对加强工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出口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以提供优惠的办法大量吸收侨汇在印度政府克服外汇不足的困难中发挥了作用。目前,旅居世界各地的印侨共1000多万。为吸引印侨在印度银行存款,印度储备银行采取了种种优惠措施。例如,印侨卢比储蓄的年息比印国内普通卢比储蓄的年息高二个百分点。这样,仅1988年的后三个季度,印侨外汇储蓄就增加了12亿美元。同期,印侨卢比储蓄增加了45.7亿卢比(约3.5亿美元)。由于采取了上述措施,印迄今没有发生债务危机,且还债信誉良好。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外国经济动向

苏联农业的租赁制
胡锡进
最近两年,苏联农业改革正在经历从承包制到租赁制的逐渐过渡,租赁制在一些地区的试行取得明显成绩。今年3月召开的苏共中央全会肯定了农业改革的基本方向,决定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广租赁制,以取代不合理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
苏联报刊认为,租赁制是在集体承包和家庭承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据苏联报刊报道,它与承包制的最大区别是承租者有完全的经营自主权和财产责任,是土地和其它生产资料的真正主人。根据这个政策,农民可以租赁土地、牲畜、农机等,租期最长可达50年。在签订租赁合同后,农民只需交纳租赁费,生产活动不受任何行政干预。租赁费的形式可以多样,除按固定税率交付现金或折合实物外,还可通过合同价格(出租单位用合同规定的低价购买承租人的产品,合同价格与国家牌价之差就是租金)加以实现。
奥廖尔州是推行租赁制较早的地区。承租者既有个人,也有人数较多的集体,但最多的是以家庭为承租单位。新的生产方式吸引了许多城市居民,有的甚至举家迁往农村,办起家庭农场,这种现象过去从未有过。
根据不久前的预测,该州的农业生产今年将大幅度提高,仅肉类就比去年增加1万吨,牛奶产量也将增长10%—15%。
该州上沃里沙集体农庄有34个租赁户,14名农用机械承租人员,管理机构由14人组成。农庄按照内部计划——核算价格向承租者出售种子、饲料、燃料、润滑油等,然后再根据质量,按照合同规定的相应结算价格收购农产品。
自农庄实行租赁制以来,一个突出的变化是所有承租者都十分注意节约。
1988年农庄汽车、拖拉机司机的租赁收入高于1987年,而农庄用于农机的总支出却只有1987年的一半。此外,每百公斤猪肉的成本从390卢布降到200卢布,每百公斤牛奶的成本从34.5卢布降到24卢布。农庄生产总投入的利润率比1987年多了26个百分点,劳动生产率提高25%,且超过了全村人均收入的增长。这意味着租赁制使个人和国家都得到了好处。
租赁制在其它地区也取得了良好效果。如高加索地区的一些村庄在实行租赁制以后由劳动力不足变为劳动力剩余。这些剩余劳力办起加工业,改变了这些村庄的生产结构。阿尔泰地区曾因错误的农业政策荒弃了一批农庄,自去年起许多城里人来到这里办起家庭农场,形成了“农业复兴”运动。
当然,在推行租赁制的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如现已签订的许多合同期限只有1—3年,大大低于国家允许的租赁期限。苏共中央主办的《经济周报》认为,这反映了农民对租赁制政策的稳定性尚存疑虑,一些管理机关也放不开手脚,怕出问题。此外,由于一些农庄农场没有在资金、产品销售、应用农业科研新成果、维护合法权益等方面为承租人创造必要的条件,致使那里的租赁制难以贯彻。一些从城里来的承租人干了一阵又跑了回去。苏联一些报刊在报道这种现象时指出,不干涉承租人的生产不等于对他们放任不管。
看来,如此深刻的农业改革必然还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正如戈尔巴乔夫在3月全会上所说的那样,“解决这些任务还要求全党和全体人民付出巨大的努力。”
(附图片)
图为奥廖尔州“苏维埃政权”集体农庄的一对老夫妇根据租赁制饲养了10头母猪。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几内亚经济发展见成效
杨荣甲
几内亚的经济发展中近年来采取的一些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1986—1988年,几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5%,经济呈发展势头。通货膨胀率也由1986年的72%下降到1987年的33.7%,1988年的26%。几年来,几的农业有所发展,矿产品出口增幅较大,市场活跃,科纳克里市得到整修,面目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几政府从1986年始,大刀阔斧地推行的一套措施,主要有:(一)改革农业政策。从1984年新政府一执政即做出决定,取消过去实行农业“集体化”、“机械化”的一套做法,改以大力扶持个体农民和私人种植园主发展农业的政策。1986年又提高了农产品收购价格。其中,粮食收购实行自由议价政策,国家不进行干预。经济作物的收购价则由政府确定。(二)重建金融货币体系。这方面的具体做法有:(1)整顿中央银行,恢复该行执行国家金融政策、发行货币、拍卖外汇及管理外汇、黄金储备等职能。(2)关闭六家国营商业银行,核查账目,逐步清偿被冻结的存款。与此同时,又新成立了几与外国合资的三家银行。(3)实行货币贬值并更换货币。1986年1月4日,几政府宣布几货币西里贬值92.5%,紧接着1月6日又开始了更换货币的工作,以几法郎代替西里。(4)中央银行实行每周外汇拍卖制度,使几法郎变为某种可兑换的货币。(三)对国营工厂、企业实行整顿。有的停产整顿待重新确定方向;尚能勉强盈利的工厂继续开工。(四)精简机构,裁减冗员。经普查,几内亚的官员及公职部门的职工总数为87300人(不包括军人)。几政府确定了共裁减3万人的目标,相当总人数的1/3,此外还采取了精简机构等措施。
除上述改革措施之外,几政府还推行了新的商业政策、调整物价、对公职人员实行补贴并提高工资及制定经济法律和法规等措施。
几内亚的经济措施之所以见成效的有利条件是:首先是新领导人吸取了过去激进政策使经济停滞落后的教训,因而决心加以改变,措施得力,并得到人民的拥护;其次是几内亚资源丰富,并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每年一定数量的外汇收入有保证,此种有利条件为周围一些国家所不及;最后198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向几提供的第一期贷款分别为3300万特别提款权和4270万特别提款权。法国于1985—1987年每年向几提供约一亿美元的援助贷款。这些有利条件促使几内亚经济初期取得成功并保证其今后继续发展得以进行。另一方面,几内亚经济发展中目前也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经济体制的骤然转变使不少人一下子难以适应。另外,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少数人利用职权聚敛财富的风气越来越盛,社会矛盾几年来明显发展。二是国家的经济基础薄弱,管理水平不高,合格的人才缺乏。三是随着外债负担的加重,几与西方国家矛盾的增长也将会影响几经济发展的进程。
但无论如何,几内亚的经济发展已初见成效,几的经济是向上的。只要能保持住政局的稳定并使经济稳步地发展下去,到本世纪末,几经济将肯定会比过去有更大的进展。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发达的瑞士旅游业
王熙敬
瑞士人常说,上帝赐予他们的只有阿尔卑斯山的石头和阿尔河(瑞士内河)的水。瑞士矿藏资源贫乏,原料和能源几乎全靠进口。但多种多样的秀丽风光和自然美景却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成了瑞士致富的重要源泉。
瑞士的旅游业始于南方。一八二五年第一辆外国驿车越过圣哥达山口,是这里最早的旅游记载。一八六二年,瑞士南部几州据此通过募捐为九千名徒步旅行者免费提供膳食。普法战争后,外国人纷至沓来,在瑞士山区寻觅休养之地。
瑞士虽为山地之国,其公路、铁路却四通八达,隧道、桥梁和涵洞的密度以及旅游点的短途交通之便为世界所少见。
一八二三年在日内瓦湖出现了第一艘为旅客服务的蒸汽机船《威廉退尔》号,十年后,瑞士所有大湖都有了这种游船。一八七一年欧洲第一条齿轮式爬山铁路在此问世,之后在其境内的阿尔卑斯山的主要山峰很快都修建了齿轮火车轨道和电缆车线。特别重要的是,一九二二年圣哥达铁路隧道通车,从而沟通了中南欧的铁路运输;连接西北欧与东南欧的圣哥达公路隧道也于一九八○年建成,其长度十七公里,居世界第一。瑞士不仅是世界上第一个火车全部电气化的国家,而且主要旅游点多有高速公路连接。现瑞士拥有齿轮火车轨九十四公里,登山火车线五十多条,电缆吊车线四百多条,吊椅电缆一千余条。在天使山迄今共有二千余万人乘缆车登高,欣赏这里的奇妙美景。在游人向往的少女峰,每年有近七十万人乘爬山火车上山。瑞士旅游业正是随着交通的发展而兴旺起来的。
瑞士旅游业的又一重要标志是旅馆业的迅猛发展。目前瑞士拥有旅馆七千多家,床位二十七万张。在旅游旺季,还有许多“准旅馆”,可提供床位八十五万张。瑞士尤其重视培养和训练旅馆行业人员,提高服务质量。这里有设备齐全的旅游学校,培养从普通服务员到高级饭店经理各类人员,其中以洛桑旅馆学校闻名遐迩,世界各地的学生争先恐后到此就读。瑞士旅游协会负责人说:发展旅游就要甘当“仆人”,我们只有一个主人,这就是客人,客人就是“皇上”。游人一到瑞士,在入境口岸可购买有效期长短不等的交通联票,凭此可在全国乘坐火车、轮船和公共汽车。
总之,瑞士特别注意风景点、交通、旅馆和服务配套发展,从而使该国成为当之无愧的旅游之国。这种舒适而方便的旅游条件使国内外游客一年四季络绎不绝,而在大雪纷纷的冬天,游人最多。在疗养胜地达沃斯雪山、象征“纯结”的少女峰和令人迷恋的天使山,每年冬天都云集着成千上万的滑雪爱好者。一些世界名流、影剧明星都是这里的常客。瑞士人也有喜爱旅游的传统,平均百分之七十五的人每年至少旅游四天,居世界首位。一九八七年,国内外游客过夜者共七千五百七十万人次,其中外国旅游者过夜人次三千四百八十二万,平均每个瑞士人接待六个外国人过夜。一九八八年,旅游收入为一百六十九点四亿瑞郎,占国民生产总值百分之六,其中六十六亿来源于本国旅游者,一百零三点四亿来源于外国旅游者,除去瑞士人国外花费的八十七点六亿,国外净收入为十六亿瑞郎。瑞士旅游收入占出口总收入的百分之十,是继机械和化工出口之后,外汇收入最多的行业。旅游业还为大约二十六万人提供了工作岗位,在全国三千多个乡(镇)中,几乎乡乡都与旅游业有联系。瑞士旅游业正是以上述优质服务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活力。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每逢8月最后一个星期一和星期二,北爱尔兰的居民便云集巴利法斯尔,参加一年一度的收获节集市。
这个集市源于1606年,直至今日,它是爱尔兰和苏格兰人交换农牧产品的重要集市。如今,古老的集市已成为旅游和追踪当地传统贸易的场所。
图为收获节集市一角。
新华社记者 许如元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