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9月7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风华杂文征文

序跋中鸣谢的“广告术”
朱正
商品经济发达起来,广告也就百花齐放,推陈出新,鸣谢也可以成为广告之一体了。
在卖草药的地摊上,几块兽骨,一堆树根的旁边,往往还要挂出几面写着“妙手回春”“华佗再世”等等字样的破旧锦旗,代表着被这位神医治好的病人的感谢,锦旗虽然写得有献旗者的姓名地址,其实是无从查考的居多。人们也都明白,这不过是并不诚实的“广告”罢了。
假托别人来感谢自己,从广告学的角度看,是最低层次的。高一些层次的,却是自己去感谢别人。有些书籍的前言后记中,往往可以看到作者对一些人道谢,其中就很可能有以广告招徕的作用。被感谢者的名声越高,广告的价值也就越高。有的书的前言,写了一大堆著名作家学者的大名,说得到他们的指教云云,之后又说:尽管同他们观点有出入有不同。这样把论敌也可拉入做虎皮。实际他所列在名单上的人,并不知晓有何“指教”之类。
前些时候看到一本讲对联作法的书,作者在前言中说到他的老师程千帆教授曾经“惠函鼓励,助力促成”,表示了“深切的谢意”。程先生是对中国古典文学造诣极深的前辈学者,他所鼓励和促成的著作当然是可以信任的。可是书中作为范例的对联作品,不少都是“新天新地新人新事新气象;春风春雨春花春月春色美”之类,他可以把前人的著名诗句“桂林山水甲天下”说“是句俗语”。我不禁为程先生叫屈:他的盛名被当作商品检验机关的“验讫”章用了一回。这一声道谢,真是无妄之灾。
有些书稿,谈不上是学术著作,质量低劣,观点僵化,出版社实在不愿接受,可是由于作者有点来头有点关系,或有点面子,也可以变通办理,就是给一个书号,作者就凭借哥儿们的系统用公款买来发放。虽说要付给出版社百分之几的管理费,却可以取得合法出版物的身份,邮局也可以作为印刷品收取寄费,其实是很合算的。用出版业的“行话”来说,叫作“卖书号”或作者自销。不知为什么,人们总往往讳言这事。
最近看到一本印了两千多本的小册子,后记的结尾又是鸣谢:本书蒙出版社如何郑重,决定予以出版。非独惠我,意更在借申他们推动××理论研究之忱,助作抛砖之击也。有关编辑又认真编校……,最后是特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既然是出版社如何郑重,认真编校才推出的著作,其价值当然不问可知。可是,翻了翻正文,就觉得它似曾相识,原来是作者另一本书的乔装的翻版,实在没有什么新内容,这“郑重”真有点稀奇。据了解情况的朋友说,“扯淡!只不过弄了一个书号自己推销罢了。”
有的读者以消费者身份投书,说是上了广告的当,呼吁要有保证广告真实性的立法。我不知道这法立了没有,也不知道广告的类别中是否包括了序跋中的不诚实的鸣谢——另一种巧妙的“广告”。
(作者单位:湖南人民出版社)


第8版(副刊)
专栏:

湖山依在……
梅志
用这四个字做题目,似乎有点不太恰切。因为湖山当然是长在的,如不经过大的变故(如大地震),它是不会消失的。何况仅只过了半个多世纪呢!如果改作“湖山依在人去室无”,那就是我今年回乡去实际看到的情形了。不过如此写出,却颇有悲凉哀悼的意思。对这几十年来亡故的人,我是有着悼亡的心情的,但面对这改了观的湖山,却另有一种感触。
我曾下过多次决心,要回胡风的故乡(湖北省蕲春县中窑)去看看,却始终未能成行。这次发了一个狠,居然回到了我已阔别五十年的地方,又看到了曾给胡风以深刻印象的“儿时的湖山”。至于它当年给我的印象,又是另一种的:划着小船去远处的湖里采野菱;到背后陈垸山上去拣松菌;八月十五的夜晚,和侄女们偷偷地去摸秋……这些给我留下了田园诗般的美好的回忆。
今年4月,我和女儿、侄女从武汉乘长途汽车颠簸了8个小时,终于到了蕲春县城。这已经比过去坐小汽船到这儿方便多了。下得车来,面目全非,到处都有漂亮的楼房,完全是一派新气象。这里是解放后的新城。我茫然了,找不到落脚的地方。过去我们落脚的西门口的同大号没有了,那是老城。这是胡风的故乡?一个陌生的城!
第二天一早,县委副书记亲自陪同我们去看胡风的家,那背山面水、远处一片群山的家。在蒙蒙细雨中,我们的车停在了恒丰堤上。书记用手一指对面,那就是你们原来的住处。那里一片静寂,了无人声。没有了灰砖砌的瓦房,也没有了邻家白粉墙的房子。没有了屋前湖边的弯弯垂柳,也看不见屋后窑户人家烧窑的袅袅青烟。代替它的是一片碧绿的苎麻田。他的住房和窑炉都成了碧绿的苎麻田。
看看这脚下的大堤,比过去加高多了,除我们一车几人之外,没有过往行人。这个过去恒丰堤上的黑壳儿墩是一个小型的水码头。外县来买窑货的木船,一停总有四五条。那里有小店,有住家的船户,堤下靠着不少的小船,都是熟人的,划着船很快就能到胡风的家门口。
现在,不但像20年代胡风诗中所叙述的“没有了慈母温和的捣衣声”,连家人的话语、犬的吠声、牛的哞叫,一切一切有生命的声音都没有了。所有的只是湖水拍岸的轻轻溅水声和人耳难以听到的植物生长的拔节声。
这一带多是水淹地,只要长江一发大水,堤被冲塌,一些房屋就被席卷而去。这种洪水,十年内总会遇到一两次。但因湖边是一片上好的粘土,烧窑的人舍不得离开它,为窑户服务的船户、客户也舍不得离开它,所以房冲倒了重盖,盖了冲倒,再盖。几辈人居住在这里,生养滋息,从没有想到要离开它,离了它也无处可去。
解放后,新中国关心人民的安危。县城搬了家,中窑所有的住户也都搬迁到同样有粘土而更可以安居乐业的地方去了。
我站在同样静寂的恒丰堤上,瞭望对面鸦雀无声既无人影也无房舍的故土,想起了50年前胡风带着我和大儿子从上海回家探亲的情景。大哥到码头来接我们,然后坐大表哥驾的大船走水路送到恒丰堤黑壳儿墩。大哥说这样比较安全些,因为胡风是十年前大革命后逃亡出去,一直没再回来的亡命者,要避免别人认出来。老父在门前等着,家人到湖边相迎。那时是多么热闹啊,充满了游子归家的喜悦。而现在,老父、大哥,连大侄儿都早已不在人世了。胡风也再不能回乡了,只能与他们在地下相逢!
当我知道这些住户的后代早已各奔前程建起了更美好坚固的家园时,我用对他们的祝福代替了悲凉的怀旧心情。


第8版(副刊)
专栏:

《现代山水画库》
河南美术出版社最近推出大型丛书——《现代山水画库》。这套丛书是该出版社近期将要陆续出版的大型系列套书《现代画库》中的第一套丛书。
《现代山水画库》共分13册,收集全国各地中青年画家30人之代表作品,凡四百余幅。较全面地展现出祖国各地山水画的风采。这套丛书的作者都是各地高等艺术院校的教师及画院的专业画家,其中不少人是全国各种大型画展与世界各国有关画展中的大奖获得者,已蜚声画坛,也有举步不凡的画坛新人,阵容壮观。
这套画库的出版,是对我国中青年现代山水画面貌的一个纵览,尽管所选未必全属精粹,但从中还是可以窥见不同流派山水画发展的状况、当代山水画艺术探索的轨迹。 (琦)


第8版(副刊)
专栏:

秋瑾与徐自华
郑逸梅
最近我友叶榆荪,自浙江桐乡寄来一帧照片,为五开间木结构的楼屋,凡三层,乃南社女词人徐自华的故居,地点在浙江崇德(即石门)崇福镇庙弄19号。
徐氏原为石门望族,诗书簪缨,历有数代,照片为徐氏的祖宅,自华即出生于此。自华掌教南浔女校,与秋瑾为同事,相交莫逆,遂订为异姓姊妹。秋瑾办《中国女报》,鼓吹革命,自华资助,因此秋瑾常赴石门,每次必寓居中间楼上,当时秋瑾和自华所睡的床,至今仍保存着。但由于地方当局限于资力,无法修葺开放。听说徐氏后人尚藏有《徐氏家谱》及《徐氏三世遗诗》。据我所目睹的自华作品,有《忏慧词》,这是她的哲嗣子馨,邮寄给我的。别有自华的侄子徐益藩,以自华的手稿《听竹楼诗集》留我处。
当年,徐锡麟与秋瑾约期起义,秋瑾道出石门,时已宵半,叩自华家门,即以此行缺乏资用,向自华告贷,自华慨然,倾其所有私蓄以壮其行,秋瑾铭感泣下,立脱臂上翡翠钏,谓:“留此为他日纪念”。继而革命失败,锡麟、秋瑾俱被清吏杀害,自华蓄此钏直至秋瑾女灿芝成人,把钏交给灿芝,撰有《还钏记》一文,这篇情文并茂的文章被选入民初的国文教科书。
秋瑾生前曾戏言:“死愿葬身山明水秀的西子湖头”。自华乃雇人于隆冬雪夜,入文种山掘得秋瑾遗骸,舁来杭州,埋与岳鄂王墓相近,并建秋社,标以“秋菊有佳色,社会惜此人”为一嵌字联。又在上海办竞雄女学(竞雄为秋瑾的别字),又撰《鉴湖女侠秋君墓表》,以纪念秋瑾。


第8版(副刊)
专栏:

第一新居
张如腾
农谚富于哲理:肮脏吃,肮脏胖。
乡村,总是在肮脏里泡大的。
华屋落成,乔迁之喜,与老鼠同步,跟苍蝇同桌。
明净如洗,这座新居是从新年画上剪下来的吗?出水芙蓉般净美的新媳妇请坐又端茶,分明不是凝然不动的画中人。一尘不染,这座新居是离开了喧嚣纷杂的尘世吗?屋前清流洗涤溪中磐石,仿佛也洗涮着石阶、地板;空中白云拂抹后山翠竹,仿佛也擦拭屋瓦、墙壁……
墙壁白得像雪,降低了暑热;屋瓦青得发亮,推迟了黄昏。
总是沟沟坎坎里蓄留着鸡屎鸭粪的鹅卵石坪子呢?水泥抹平了我所有的记忆……恶作剧的只有松风,冷不丁扔进三两片落叶,冷不丁打进一两瓣落花。
这是生我养我的乡村啊!这是千百年屋舍龌龊的乡村啊!我的笔下多少次出现你的“新”,却每每觉得这“新”中有缺憾。现在我觉悟了:房屋是新的,苍蝇、蚊子是旧的!
你这以全新面貌出现的新居,才是乡村的第一新居啊!


第8版(副刊)
专栏:

二十八曲
蔡其矫
这仿佛是一个讯号
你在正午到来
温柔的心不让广袤虚空
焚毁的山重建新寺
维护所有的闪光
美的萌芽不能憔悴
风景在改变,没错
人在创造另一个自然
石砌的山道蜿蜒
众树还未开始歌唱
一阵柔风吻你的胸脯
沉静的河和你对谈
眼前沙溪转折为半轮明月
青翠七峰默默无言
在天籁的弦声中
你神情豁达
心智高远
一片秀色有水绕山环
夕照下细浪翻红
等你等到月上中天
十里平流映着无声灯火
有云在半空徘徊
宋时的李纲也许归来
正在临流兴叹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史小品

汉朝的“买官”
朱靖宇
两汉时,入仕途径颇多。有太常和郡国的选拔,有地方长官的辟用,还有皇帝的直接征召。另外,又有“任子”和“军功”等。不过,这一切都要有条件和路子,不然,就只能凭“入资”即花钱买官做了。
买官做,动机不一。有的确是为了发挥才干、做番事业的。具有出色文学才能的司马相如,就是“以资为郎”的。这郎,却是执戟给皇帝充当近侍,他实在感到“非其好也”,只好装病去职,返回成都老家。不过,家财已为买官耗尽,落得“家徒壁立”,没法子,只好去临邛投友。还好,几经波折,结了份如意姻缘,家富了,又千金卖赋,很发了些“辞章”之财,怕是他始料未及的了。
张释之动机与司马不同。他用共同家产买了个骑郎,但久处下位,发财无门,一度想“自免归家”。后来,还是靠有力者的推挽和自己向皇帝献殷勤,终于做到主管司法的大臣廷尉。
灵帝刘志是个无道之君,公然“开西邸卖官”。他在“鸿都门外标卖官爵,公卿州郡下至黄绶各有差”。“其富者则先入钱,贫者到官而后倍输”。冀州名士崔烈,通过灵帝宠妃程夫人的门子,用半价五百万买了个宰相衔的司徒。策拜之日,灵帝公然声言这官卖贱了,程夫人也当场表功,丑闻传播,无不讪笑。过了些日子,崔烈向儿子崔钧打听外面的议论,崔钧直率回答:“论者嫌其铜臭”;崔烈恼羞成怒,抡起木杖就打,儿子跑着躲开,并回答说,自己是向圣人学习,小杖则受,大杖则走。
卖官鬻爵,是封建制度的一个腐朽断面,它败坏吏治,阻塞贤路,扼杀人才。生活在今天的人们,是难以想像的。


第8版(副刊)
专栏:

风雨行舟〔中国画〕 康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