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8月5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风华杂文征文

庄周买水
  刘征
潮流不可阻挡。连梦想化为蝴蝶的庄周也变了。他的呕心之作《南华经》因征订数只有三本,被出版社恭恭敬敬退了回来。他一气之下弃文从商,在他小伫濠梁之上领悟了鱼的乐趣之后,居然想养鱼致富,挖起渔塘来了。
养鱼得有水,天大旱,水十分紧俏,到哪儿去买水呢?庄周首先想到的是东海的尊神若大人,这位大人是专管水的。他走了十天十夜,来到若大人的办事处。办事处的门上吊着一把大锁,旁边的通告牌上写着“水每吨一元 无货”,看得出来,“无货”两个大字是后来写上去的,写的是苍颉体,苍劲有力。
庄周挨了“苍颉体”当头一棒,几乎哭出来,看那边走来一位西装笔挺的办事员,连忙迎上去苦苦哀求。那人说:“没货,一滴也没有。听说河伯那里也许有些存项,你快去问问吧。”
庄周又走了十天十夜,来到河伯的办事处。一位长发披肩的女秘书挺和气地对他说:
“咱这河里的水,是从东海议价买来的。您是明白人,每吨当然不止一元。我们的售价是每吨十元,营利不多呢!有没有货,我给您问问。”她挂了个电话,耸耸肩说:“Sorry,没货了。但,我可以帮忙弄到一百吨,好处费每吨只要两块钱。拿着我的信去找濠梁管理处的吴主任,他有办法。”庄周接过信往外走,听得背后一声“拜拜”,吓了一跳。
庄周又走了十天十夜来到濠梁。这里他虽然曾来旅游,可是这一回心情不同,鱼的乐趣早已抛到九霄云外了。因为有女秘书的信,庄周受到热情款待。把他让到外宾接待室里,还递过易拉罐可乐。吴主任又黑又圆的脸上凝着经久不息的笑容:
“嘿嘿,庄老,您要养鱼?您这么大学问,准能发财!有河伯那边的信,您要的货,再困难我们也得帮忙。一百吨就一百吨!我们的水,是从河伯那里议价买来的。我们的出售价是每吨五十元。您是高级知识分子,九折优惠。您办起渔场来,往后吃鱼什么的,还要您多关照啊。”
庄周东挪西借好不容易凑足了四千七百块钱。这一天他来取水。可是,吴主任收了款,却只给了他一张提货单,要他到东海去取水。
“这是怎么回事?”庄周疑惑地问。
“哈哈,庄老!别看您学问大,可对这水的买卖您不大在行哩!河伯从东海买到水。买是为了卖,为了赚钱。卖水多麻烦,不如卖提货单,一转手把提货单卖给我们了。我们也是一样,再转手卖给了您。提货单尽管卖来卖去,水还躺在东海里,纹丝儿没动。您是用水户,不到东海取水,哪里有水呢?”
“可是,原来的价钱每吨才一元。”
“不错,这么一转悠,涨了几十倍。生财有道嘛!就是买主儿吃点亏。可是买主儿有的是钱,这么贵还是抢着买哩。您老早就万元户了吧?光稿费就够肥的,现今又要养鱼。哈哈!”
庄周揣着提货单,赶着一辆大车,车上载着空水桶,急急忙忙向东海进发。又饥又渴又热又气恼,半路上实在挪不动了,坐在路边休息。忽然听到一个微弱的声音:
“只要有一勺水我就活命了,救救我吧!”
庄周顺着声音看去,原来呼救的是躺在车辙里的一条小鱼,拍着尾巴,两鳃一张一合艰难地呼吸着。
庄周睁大了眼睛,不说也不动,好像一段干木头,只有棘刺般的花白胡子在微微颤抖。
猛听得一声雷响,油然云起,长养万物的甘霖就要下来了。庄周霍地跃起,敲着空桶唱道:“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雨涯洲渚之间不辨牛马……”
(作者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8版(副刊)
专栏:

  箱根,那条土沙路……
  露菲
箱根,古老杉树下有一条土沙路……
“这条路,周扬先生走过。”在日本箱根的时候,日中文化交流协会的佐藤纯子女士指着我们正在散步的路对我说。这时我才注意到,这是一条不宽的路,路面不平有洼,洼中有水,大概是因昨夜刚下过雨的缘故吧!路的两旁是参天的杉树,茂密的枝叶如伞般的笼罩着这条向前伸延着的路。
我们中国文联代表团为文化交流来到日本访问。这天我们下榻在箱根的小涌园。这天晚上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专务理事白土吾夫和事务局长佐藤纯子女士专程从东京赶来与代表团共进晚餐。佐藤纯子女士一见面就说:“周扬先生也在这里住过。”她的话倒使我想起了周扬夫妇和井上靖夫妇的一张合影,那大概也是在小涌园拍的吧!
这晚,我们代表团与日本朋友们畅谈中日友谊,畅谈两国文化交流事业的发展,席间每个人都得表演节目。轮到白土吾夫先生了,他略加思索地说:“我讲一个故事吧,讲一讲1976年6月24日这天的事。这一天,我终生难忘。”接着他讲了以下的话:
那时我住在北京饭店,这天我到王府井散步,突然我看到马路对过的新华书店里走出了周扬先生,他还活着?!我惊喜地想。在这以前,我们多次向有关方面询问过周扬先生的情况,他们说不知道。我们询问夏衍先生的情况,他们也说不知道,问阳翰笙先生的情况,他们统统说不知道。此时,我看到周扬先生用他的脚一步一步地走着,他很健康,我心里说不出的高兴和激动。我不顾一切地向他跑去,顾不得是否会给自己带来什么麻烦,也顾不得是否会给周扬先生惹来什么横祸,不顾前面飞驰的汽车,更不在乎司机对我违反交通规则所吼出的斥责的话,我一直跑到周扬先生面前。这时周扬先生也看到了我,他吃惊地叫着“白土!白土!”
我的意外出现使周扬先生也惊喜万分。我们俩紧紧握着手,半晌我才问:“你好吗?”
周扬先生点点头,问:“中岛健藏先生、井上靖先生好吗?”
“好,好!”我说着提议拍张照片。在一旁的苏灵扬先生看看周围摆了摆手。我明白了,他们处境十分困难。看来不便久谈,我说了声“保重”就分开了。会面时间不长,但使我十分兴奋。如果在日本发消息的话,这会是一条轰动日本的新闻。我没声张,马上把这消息报告了中岛健藏先生和井上靖先生以及日中文化交流协会的有关人员。日本朋友都为周扬先生健康活着而高兴……
窗外流水声伴着白土吾夫深沉的话语,他讲着讲着,声音缓慢下来……佐藤纯子女士已忍不住地落了泪。我的思绪飞回北京,想着多病的苏灵扬同志,想着由于种种原因,忍受着病痛折磨的周扬同志,也黯然泪下。
在我们国内,不少同志都想念住在医院的周扬同志,今年2月7日,在周扬八十大寿时,不少同志自动去医院看过他,送去了好几个大花篮,使病房里充满了花香。没想到在日本,也有这么多的朋友在惦念着他。日本著名作家夏堀正元也关心地问起过周扬同志的健康情况,著名作家水上勉说:
“老舍先生曾答应帮助我实现访问中国某一个县的愿望,后因老舍先生在‘文革’中死去而变为泡影。周扬先生到日本访问时,我又提出了这一要求,周扬先生帮助我实现了这一愿望,我非常感谢他,也非常想念他。”
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会长井上靖先生在会见中国文联代表团时也说:“今年春天在北京时,我非常想见一个人,就是周扬先生,但是没能见到他……。”
这一切都说明日本朋友们都牵记着周扬同志。正如文联代表团的团长黄胄同志说的:
“周扬同志是我们文艺界的优秀领导人之一,是我们敬重的老前辈,他对中国文艺事业和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的贡献,我们中日两国朋友都不会忘记。我们祝他健康,长寿。”
访日归来已半月有余,想起井上靖、水上勉先生的话,特别是想起白土吾夫先生讲的
“故事”,我便想起了箱根古老杉树下面的那条土沙路,路,不平坦,有水洼,有泥泞,但周扬同志他走过……


第8版(副刊)
专栏:

  “路遥知马力”又一解
  刘瀛
我在四十年代初在天津念中学时,曾看过麒派老生刘汉臣演出的京剧《路遥知马力》。剧情大意是说:
相传北宋年间包拯府中马汉的侄子马力去汴梁城,想找他在朝为官的叔父谋个一官半职,不料在横渡扬子江时误乘贼船。船至江心,贼子将马力身上的财物搜劫一空,并将马力推下船去。正当马力生命垂危之际,一位名叫路遥的打渔老汉将他救起。后来马力找到了叔父马汉,在包丞相手下做了官。
过了几年,路遥家中突然失火,三间草房顿成灰烬。路遥无力重建家园,其妻忽然想起马力,劝老头子:“何不去找马力求援?”路遥遂去汴梁求助马力。马力盛情款待救命恩人路遥,三日一小筵,五日一大筵;同时,派人修建路遥房舍。在路遥面前,马力却闭口不谈资助建房事。过了三个月,路遥以为马力厌烦他,于是一气之下骑着毛驴回家了。到家一看:青砖瓦舍平地盖起。听老伴说,方知是马力派人修建的。路遥懊悔自己不该错怪马力。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条成语应包涵这个意思。
遗憾的是,解放后近四十年来没听说过哪位京剧演员上演过《路遥知马力》了。这出戏失传了。目前全国各地出版的《成语小辞典》对这条成语的解释都是:“路途遥远才知道马的力气,天长日久才知人心的好坏。”这是只从字面上的理解。但却忽略了它的另一解。


第8版(副刊)
专栏:

  绍兴莲花落的复兴
  张世英
首都舞台上,一场荟萃南北曲艺的演出正在进行。报幕员款款报出下一个节目:浙江省曲艺团胡兆海演唱绍兴莲花落。话音一落,观众饶有兴趣地等候观赏这个不多见的曲种。
胡兆海演唱的反映八十年代农村青年新眼光、新思想的绍兴莲花落《姑娘上门》,又说又唱,不仅曲调优美动听,而且表演大方、风趣,给人一种明快、质朴的艺术享受,唱得观众眉开眼笑。
作为一个南方的曲种,能受到北方观众这样的欢迎,确实难得。难怪,胡兆海在浙江,是听众心目中的明星。听说,那里的观众对他,就像北方观众对著名评书演员刘兰芳一样的着迷,只要有他的演唱,场场“爆满”。
今年四十岁的胡兆海,能够这样受到观众的欢迎,不外乎一个变字。他本来是学习绍剧的,没有两年恰逢“文革”,戏班解散,七十年代,他回农村劳动。在农村他看到莲花落这个在城市断了多年的乡俗俚曲十分受当地缺少文化生活农民的欢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富裕了的农民更加喜爱这一艺术形式。这给了胡兆海很大启发:只有努力演唱农民群众喜爱的艺术,才能根深叶茂。
这些年来,胡兆海通过艺术实践,在继承绍兴莲花落的基础上,改革了原来唱腔音调平,节奏慢、拖的一些缺点,吸收了评弹、越剧、绍剧的表演手法,以丰富莲花落的表演。胡兆海有一副好嗓子,又有文化,创作的节目内容和群众贴心,加上他表演得生动活泼,有乡土气息,莲花落在绍兴地区复兴了。
正如清代戏剧理论家李渔所说:“变则新,不变则腐;变者活,不变则板。”绍兴莲花落起源于清朝末年民国初年,流行于绍兴、宁波、杭州地区。这个有说有唱,有表演,有伴奏,通俗易懂,特为农民群众所喜爱的曲艺形式,解放初竟已衰落了。近十年,由于胡兆海的演唱受群众欢迎,加上省、地区各有关部门的扶植培养,它又扩大了影响。所以在浙江有这样的说法:这真是胡兆海救活了绍兴莲花落,一个人救活了一个曲种。他成为当代绍兴莲花落的代表人物,莲花落也随之得到了大发展。目前在绍兴地区,莲花落已被人们称为“压倒通俗歌曲的曲种”;莲花落的录音盒带也备受群众的喜欢,常常销售一空。
看来一个曲种的兴旺,离不开优秀的演员,有了受观众欢迎的演员,曲种也会得到发展的。


第8版(副刊)
专栏:

  南方的岸
  刘鸿伏南方的岸总生长离情生长翠绿的桅杆和渔谣南方的岸不似北方的莽阔却以峭崖、根和黑色泥土
凝成坚韧的脊梁南方的岸总带着纷披的颜色摇曳苇笛和乡音沉静而美丽是南方的岸在烟水迷蒙的季节里迢遥有舟便有夜泊的钟声便有丝竹在温柔的水上凝成月
色南方的岸没有亘古的荒芜舒展开来很优美很流畅叠起来很曲折很亲切南方的岸是一种情感的
岁月静静向东南方的岸总有青草的气息总有一种眷恋在远去的
帆影里萦绕……


第8版(副刊)
专栏:

  人质  吴兴宏


第8版(副刊)
专栏:

  钟馗(国画)  安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