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8月30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风华杂文征文

浅说生前身后名
浩成
近来,沈从文、梁漱溟、萧军等文化名人一一仙逝,我在伤悼之余,思绪不免兴起一点小小波澜,“既痛逝者,行自念也”(曹丕语)。我因为年六十出头,身体的各个部位总算还在正常运转,并非有“自念”,倒有一点杂想。
古人有立德、立功、立言的说法。“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据唐朝孔颖达的疏文解释说:“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据说三者有其一,就可以说是不朽了。但古往今来一代又一代人以亿兆计,堪称不朽的人,又有多少呢?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最后两句是“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巾”,注文引《晋书·羊祜传》说:羊祜喜欢山水,游览风景时一定去岘山,饮酒赋诗,一整天也不知疲倦,有一次慨然叹息,对他部下的从事中郎邹湛等人说:“自有宇宙以来就有这座山,古往今来贤达胜士登临此山远眺游赏,像我与你们这样的人很多,但现在都湮没无闻了,使我悲伤”。邹湛回答说:“您有这么大的名望,一定会与这座山一道传下去。至于像我们这些人,才会像您所说的那样湮没无闻”。后来羊祜死去,襄阳的老百姓建碑于山,看到的人没有不坠泪的,被称为“坠泪碑”。这座碑现在可能早就不在了,但至少一直到唐朝中叶还是十分有名的。在李商隐赠杜牧的诗中还说到“汉江远吊西江水,羊祜韦丹尽有碑”。因杜牧当时正在写韦丹碑文,故有此句,至于羊祜,果然《晋书》有传,青史留名,而且由于孟浩然这首诗,羊叔子的大名更得以世代相传。
每当我看到有的青年人在饭馆中饮酒作乐,猜拳行令甚至打架斗殴,捅刀子杀伤人,或者在公共汽车上口出秽言、调戏妇女的时候,我的感情总是十分复杂,对他们既恨铁不成钢,又满怀怜悯之情,想到这么年轻就醉生梦死,苟活混世,毫无价值可言。
但在官场学界,又何尝没有更令人遗恨和可怜的人呢?他们哗众取宠,沽名钓誉,到处抢镜头,出风头,甚至以权谋私,仗势欺人,贪婪到无耻的程度,如在其下属或青年人辛辛苦苦写出的论文上面毫不客气地署上自己的大名。有的在杂志文章中引经据典,王婆卖瓜,自我膨胀,让人感到此公是否神经出了毛病?这些人物的享名有的是由于权势,由于他们迷信“有权就有了一切”,因而他们一旦掌权以后就拚命利用手中权力,大搞造名运动,千方百计为自己树碑立传。然而他们一旦死去或失掉权力,他们的虚名也就烟消云散了。君不见有权有势、显赫一时的某个国家的领袖人物,在本人死后才不过三年,他生前自封的勋章就被剥夺,自树的塑像被推倒,在他淫威下以他的姓氏命名的城市又被恢复了原名。他们的凛凛威风,终于成了历史的笑柄,收到与坠泪碑迥然相反的效应。康生覆盖党旗死时大享殊荣,然而死后被开除出党。这两种效应,哪一种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呢?越是趁生前风势以自炫树碑的人,往往越是害怕历史检验心灵的人。


第8版(副刊)
专栏:

创造崭新的艺术境界
——评盒式录音带《世界属于你》
缪也
《世界属于你》这盒录音带收录的是苏越(作曲)与甲丁、小林(作词)为《国际残疾人十年》创作的一部流行歌曲风格的大型组歌。我曾听过这部作品的现场演唱,那场面十分动人:全国各地近130名歌星云集,自由自在地抒发情愫,洋溢着浓烈的青春气息。演唱群体和欣赏群体亲密无间地共同沉浸于作品创造的艺术境界之中。
文艺创作者的本领在于:遵循自己的美学理想,将人们司空见惯的繁富生活,加以筹谋衍化,提炼、升华出一个崭新的艺术境界,以引起人们各种新鲜感受和思考,进而促使人们增强驾驭生活的能力。《世界属于你》这部作品选取残疾人的生活为创作题材,以残疾人第一人称的口吻唱出残疾人的心声。古今中外的声乐作品中这样的选材和表现均属鲜见。单凭这一点,就可表明这部作品之可贵。
残疾人是人类中的不幸者,生理上的缺欠,使他们不能享有正常人生活的某种权利。光亮、说话、奔跑,这些正常人的现实,只能是他们幻想中的梦境,他们渴望获得拯救自己的力量,塑造崭新的自我。人们在生活中接触过各种残疾人,然而对他们的悲欢及追求,是否都认真设想过?有些人虽有健全的生理,却往往并不珍惜和充分去利用、开发,表现出可悲的心理缺欠。当人们进入这部作品创造的艺术境界中,会产生种种联想,继而生发出激奋之力,——这即是这部作品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一部大型组歌较之短小的歌曲有更多施展艺术手段的方便条件,其中,结构间架的铺排显得格外重要。这部作品由分别题名为《永恒的热望》、《告诉我》、《我们能够》、《世界属于你》四部分组成。各部分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展开残疾人丰富的心灵。歌词形象性和哲理性并重,有些词具有隽永的意蕴,有如警句格言;音乐上,各部分的情绪虽不一样,风格上却有着相对的统一。有些段落,如第一部分的副歌、第三部分开始的一段,以及全曲结束前合唱与领唱强烈呼应的反复咏唱,都以富于变化的节奏和动人心弦的音调,给人以感染。应该说,这部作品的词曲在整体表达上是成功的。
感到不足的是:整部作品强调情绪的反差不够。我想如果在第三部分插入一个幻想式的段落,造成转机,把第二部分提到的梦境展开,加强浪漫色彩,不但可在内容表现上更加深刻,在音乐表达上也会更有发挥的余地,达到更为感人的艺术效果;此外,作品如果能在残疾人与正常人、生理缺欠与心理缺欠之间从内容上有所引申和联系,也许会引起人们更多的共鸣,使传播渠道更为通畅。
从音乐上说,这部作品的配器还不够精致。整体上虽然得体,但似乎过多地依赖了电子合成器,关节处缺少弦乐器和铜管乐器直接演奏的必要渲染;另外,有的地方完全可以运用长气息的和声效果烘托歌声,复调手法运用得也还可以更为丰富。尤其单听B面的伴奏录音,这些方面的不足更为明显。
还有,这盒带子的装帧颇具特色,必须提及。封套正面是高俯视摄影摄下的百名歌星向上仰望的多姿神态,背面是百名歌星的生动签名,折页中是现场演唱的珍贵照片。这些都增强了这盒带子的吸引力。
我们可以看到,目前盒带的品类正在拓展,越来越丰富。送选的盒带中,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多彩的晚霞》,收录的是适合中老年特点的、民乐加电声乐器演奏的迪斯科舞曲。这样的带子同样会有它的销售市场,正像服装一样,市场上如只有青年人的,没有中老年的,怎么能行?本月最佳盒式录音带《世界属于你》(中国录音录像总社)
“评选启事”请见本报1988年7月30日八版。(附图片)
《世界属于你》封面何洁 冯小红设计


第8版(副刊)
专栏:

敦煌艺术家与油画家常书鸿
沈左尧
常书鸿油画展览于8月25日在首都中国美术馆开幕,展出常先生各时期的油画代表作及部分临摹敦煌壁画。两种不同的艺术并列,引人瞩目。
热爱敦煌艺术,临摹敦煌壁画的画家不少,最著名的有张大千、谢稚柳、潘絜兹诸先生,他们都是国画家,只有常书鸿先生是油画家。似乎是偶然却并非偶然。
书鸿先生诞生于本世纪初,青年时期正值西方艺术大量传入我国。当时常先生醉心于西洋油画,觉得那是最高的艺术。他勤奋学画,考取浙江省公费留学赴法国深造。先里昂,后巴黎,在高等美术学院从师当代新古典主义油画大师劳朗斯,专事古典主义油画创作。他的作品在法国多次获得金质奖、银质奖和荣誉奖;并被巴黎现代美术馆、蓬皮杜艺术中心、里昂市美术馆等收藏,陈列。十年熏陶,直入堂奥,常书鸿成为巴黎一些艺术沙龙的佼佼者。本来他可以在那里发展其辉煌的前程。
然而,1936年在巴黎一个偶然的场合,他无意中发现了一册《敦煌图象》及中国唐、宋时代的绢画,那是从四世纪到十四世纪的敦煌石窟艺术,其内容之丰富、线条之刚健、色彩之浓烈、想象之奇伟、气势之宏阔,令人惊心动魄,拍案叫绝。这与自己为之倾倒,悉心研究的欧洲文艺复兴艺术相比,其艺术成就与价值实有过之无不及。这引起他的心灵震颤,祖国竟有如此璀璨的艺术宝藏,自己不远万里来到西方无异缘木求鱼。当他得知这批稀世之珍是被伯希和从敦煌盗走时,不禁满腔激愤,强烈的民族意识驱使他遄返故国,许下了捍卫敦煌艺术宝库的宏愿。
1942年,他衔命来到河西走廊玉门关内的敦煌,进驻三危山下莫高窟,担任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繁华盖世的巴黎与这里荒凉寥廓的戈壁滩相比,何啻天壤!当书鸿先生在谛视千佛洞内《王子舍身饲虎》佛教壁画时,默默自勉:王子能为一个信念而捐躯,难道我不能为保护祖国艺术宝藏而牺牲一切!那时他住的是简陋村舍,吃的是醋拌面条,出门冒漫天风沙,行路靠旱舟骆驼。他率领学生和工匠开始浩繁的工程:扒开流沙封没的洞门,改建支离破碎的通道,清扫污垢堵塞的石窟;整理、清点、修复历代雕塑及多达四万五千平方米的壁画。同时潜心研究、临摹,编著各种专集。整整四十春秋,他把一生中最宝贵的年华献给了敦煌事业。
先生在漫长的学术生涯中,油画创作与临摹敦煌壁画是他艺术活动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油画的要素是色与面,而敦煌壁画则由色与线组成,技法虽异而造型相同,以油画的造型基础应用于临摹壁画好比顺水行舟,一泻千里。然而他并不把两者糅合在一起而是泾渭分明。油画是作为画家个人的癖爱,而研究敦煌艺术则被视之为崇高事业,两者又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彩凤双翼,翱翔自如,这正是常书鸿先生的艺术特色。
作为敦煌艺术专家,近年常先生偕夫人李承仙女士应日本国之邀,多次东渡考察,二人合作为奈良法隆寺绘制大幅飞天壁画。该寺初建于六世纪,寺内金堂壁画绘制年代相当于我国唐初,其中飞天与敦煌飞天酷似,仅服饰略异,可惜于1949年临摹时不慎失火焚毁。这次请常先生作的壁画共16幅,安装在法隆寺“西园院”客殿中,分四面墙,一面按画幅大小,每幅有敦煌式飞天与法隆寺式飞天各一对至六对不等;下方为中国、日本景观,如三危山(千佛洞)与富士山,敦煌塔与法隆寺塔等。另一面墙为敦煌伎乐,有“反弹琵琶”等。这批画的构图、色彩皆具新意,成为中日友谊的象征。(附图片)
画家常书鸿


第8版(副刊)
专栏:

马背民族
白朝蓉马背上颠簸而战栗的历程,辛酸的蹄印是永恒的命运。驱驶马群的狂涛
吞噬着风沙、干旱、瘟病;挥洒马奶酒的热泪
洗濯了情杀、抢劫、战争;划动马头琴的双桨疏理了沟壑握紧马鞭的彩笔寻觅着芳馨,……地球运负着实有的命运,求索的浩歌是马背的飞腾!


第8版(副刊)
专栏:

科尔沁草原的一枝花
张世英
我面前放着一尊雕刻,名曰“月下西厢”。它是由能工巧匠在一块玛瑙上雕刻而成的。人物不但生动、逼真,还呈现出一种自然美,因为玛瑙纯属自然色泽,没有做任何处理手段。
它是内蒙古哲里木盟通辽市工艺美术厂生产的。这个厂虽处于比较偏僻的科尔沁草原,然而它生产的工艺品已远销日本、美国等国。这个工厂,不仅生产玛瑙产品,还生产玉石、翡翠及金银手饰和根雕等工艺品。
这一件件令人十分喜爱的玲珑剔透、栩栩如生的立件,在未雕刻之前,那一块块作为原料的玛瑙石,在我们外行人眼中就如同一般的石块,即便放在眼前,也不会把它当成宝贝。
现在,我才明白了“玉不琢不成器”这句成语的含义。这一块块玛瑙石,经过特艺工人的巧手雕琢才变成了各种栩栩如生的人物、可爱的花鸟、美丽的风景。
每一件工艺品,无不浸透着工人的心血。一件玉品要雕刻成什么玉件,要根据原材料的大小、颜色进行设计、雕刻。通过一个特定的动作、瞬间的表情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或者花鸟山水的意境。同时还要巧妙地利用自然色,使它“锦上添花”。经过工匠的反复琢磨,仔细推敲才能下刀。雕刻时要全神贯注,一丝不苟,只要有头发丝那样一点的裂痕和断纹就将前功尽弃。可以说,一件成品的问世,饱含着工匠们的智慧和心血,因为基本上是手工操作,一件成品往往要几个月,一二年,甚至三五年的时间。
去年,通辽工艺厂雕刻的25厘米高、35厘米长的“昭君出塞”玛瑙件立品,在自治区的一项外贸交易会上,竟有28个国家要求订货。在国内他们也享有盛誉,有50多件立件成品分别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些名胜、旅游点、机场等地作为工艺品展览,被誉为“科尔沁草原的一枝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