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8月30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经济)
专栏:

安徽把境内长江沿岸当沿海开发
沿江四市被列为全省七大经济区之首
本报讯 记者张振国报道:沿海地区的商品经济意识已进入安徽长江经济带,安徽省委副书记、副省长傅锡寿说,我们要把安徽400余公里长江沿岸当作沿海来开发。
安徽已把沿江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4市列为全省7大经济区之首,今春,省直10多个委办、厅、局主要负责人,溯江而上,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目的,跟踪服务半个多月。既给了优惠政策,又调剂了资金,还解决了一些原料、能源。各市也意识到只有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才能对得起全省人民对他们的厚望。
马鞍山市,去年外贸出口收购额在全省8个省辖市中名列倒数第二,今年他们急起直追,1—7月外贸出口收购额就达到去年的总和,增长幅度居全省前列。
去年沿江4市1至7月外贸出口收购额占全省28.4%,今年上升到30.5%。
日前,省委书记、省长卢荣景及各位副省长,又听取了安徽省长江区域经济开发协调委员会10多位专家、学者的调查汇报,决定进一步用沿海的商品经济意识来启迪自己。让“黄金水域”真正为安徽人民献出更多的“黄金”。他们决定利用沿江占全省60%的铁矿、90%的铜矿、96%的硫矿以及金、银、石灰石、白云石等矿产资源,发展冶金、建材等工业产品出口。利用沿江4市人才集中、装备先进的优势,搞矿产资源的深加工出口和劳务、技术出口。同时针对长江区域内河很多,但淤塞严重的特点,计划在1 990年前后先治理好11条通江内河,使大批农副产品和工业品由陆路中转,走向水路直接外运。


第2版(经济)
专栏:

云南省民族工艺产品千姿百态
一大批物美价廉新产品投放市场
本报讯 记者钱江报道:一年来,昆明市有关部门和企业看准了云南丰富的民族民间工艺美术资源,大力开发利用,成果斐然,一大批物美价廉的旅游工艺品投放市场。在一个月后首届云南艺术节开幕的时候,昆明市还将有62个新品种、约300多个花色的旅游工艺品与人们见面。
昆明旅游工艺品是以斑铜、蜡染和民间染绣挑补工艺品为龙头带动起来的。
斑铜造型艺术摆设是铜器皿中的珍品,以云南特产斑铜为原料,几乎全用手工制成,斑铜厂的工艺师们努力攻关,使熟斑铜艺术品的制做技术臻于完善,工艺过程中有2项技术获得了国家专利。现在,斑铜工艺品已有200多个品种,造型精美,价格档次多,吸引了众多旅游者。
云南蜡染有着悠久的民间制做传统,但是前几年在工艺和图案上创新较少,失去了部分市场。现在这种情况已经改观。主管部门发动和组织社会力量征集民间传统图案和创新作品,这些作品几乎全部以云南众多的少数民族生活为题材,充满生活情趣;工艺过程也有了新的突破,除了传统蜡染、扎染法更加成熟外,一种新的“冰花”蜡染工艺被创造出来了,第一批产品被当成向云南艺术节的献礼。引人注目的是,蜡染工艺在大踏步地走进服装业,新设计出来的29种服装系列产品供不应求。
云南各民族的染绣挑补工艺品制做近年来是稳步发展的,如今以路南撒尼族妇女挑绣织品称盛。这些织品用色大胆炽烈,图案奔放热情,近年来成了旅游者购买得最多的工艺品。


第2版(经济)
专栏:

广东造林绿化气势磅礴
森林生长量已超过消耗量
本报讯 记者梁兆明报道:不久前,记者从珠江三角洲到粤北山区,又从粤东山区到粤西,所到之处,只见青山葱郁,绿水涟漪;飞鸟盘旋青山间,走兽奔跑茂林中。
据省有关部门介绍,从去年6月至今年6月,全省完成造林面积达1982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286万亩,成活率普遍达到90%以上。1985年全省还有5000万亩荒山,如今只剩下1500万亩。
这一年,全省各地造林绿化,由于措施有力,因此有效地控制了森林资源的消耗。各地原来以木柴为燃料的单位和居民,现在已大部分改燃煤、草,农村改燃、改节柴灶的农户达5成左右。森林火灾明显下降。木材“一本帐”和限额采伐普遍执行良好。以前那种“一把锄头造林,百把斧头砍树”,年年造林不见林的状况改变了。
去年全省森林总生产量为1368万立方米,总消耗量不到800万立方米。山林得到休养生息,开始转入良性循环。
为了进一步推动全省造林绿化更加扎实地开展,省委、省政府最近通报表扬了成绩卓著的茂名、梅州、韶关、东莞4个市以及紫金、丰顺、怀集、阳江、廉江、连山等24个县,并给7名县委书记晋升一级工资或通报表扬。


第2版(经济)
专栏:

山东建设综合运输体系
鼓励各方入股 谁投资谁受益
本报讯 记者贾建舟报道:山东省政府决定进一步调整政策,花大力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运输结构、布局,尽快形成高效、协调的综合运输体系。
建国以来,山东省交通运输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基础设施落后、运载设备陈旧、管理水平低的局面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针对这种状况,山东省政府最近决定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筹集资金,动员各方面力量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在5年内形成以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石油和天然气运输管道,东西贯通、南北相连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
为实现这一奋斗目标,他们决定主要抓以下几点:一、实行公路分级管理。公路实行分级管理后,继续执行民工建勤、民办公助制度。二、动员各方力量发展交通事业。为解决资金缺口问题,鼓励地方、部门、企业入股和吸引侨资、外资,修建铁路、码头、航道、机场、桥梁、高等级公路,购买各种重要交通工具。实行谁投资谁受益,并按国家规定由交通、邮电部门统一管理。三、建立交通建设专用基金。并征收一定数额的货运附加费,作为地方交通建设专用基金。用于交通设施建设。四、放开海运价格。国际海运公司五年内所创外汇全部留给企业用于购置船舶。


第2版(经济)
专栏:

贵县出现200多“庄园”
农民聘请技术人员和雇工,自己当起“庄园主”
本报讯 有6530多亩土地,以集约化生产为特征的200多家个体“庄园”,正在贵县出现。
贵县位于广西最大的平原——浔郁平原的中心,县内有国营西江农场。最近几年,部分农民以租赁的形式,将农村及附近农场的土地收归“己有”,聘请雇工和技术人员,自己当起“庄园主”。据调查,在200多个“庄园”中,大的“庄园主”拥有土地800多亩,少的也有25至30亩,已颇具规模。
附城乡农民苏汝浩是贵县最大的一个“庄园主”,经营着800多亩的土地。全部雇请帮工耕种,最多时一天雇请500余人,家中的2辆中型拖拉机、1辆汽车来回运肥送种;管理上请有经验的人当管家,替自己出主意;产品销售全部面向市场。去年,有120亩甘蔗当年收获,送机糖厂原料蔗达1000多吨,收入8万多元。今年,他将800亩土地全部种蔗,预计可产原料蔗4000吨,收入可望达40万元。附城乡六八村农民苏以存经营“庄园”500亩,全部种上与水稻不抢季节的甘蔗,大忙时雇请的帮工在400人左右。这样,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力也能分享到“庄园”经营带来的利益。今年3月种蔗期间,一个姓蒙的农民仅半个月便从他那里领到400多元的“工资”,相当于该农民去年全年收入的1/5。
(蒋耀强 梁书能)


第2版(经济)
专栏:

依靠科技技术 综合治理开发
禹城由“老灾窝”变成“金银窝”
本报讯 新华社记者张传宣、尹建华、孙参报道:千百年形成的低产贫困的“老灾窝”如今变为粮棉双丰收的“金银窝”。这是山东禹城县坚持科技先行、综合治理的硕果。
禹城,这个传说大禹曾指挥治水的地方,自古旱、涝、沙、碱四害肆虐,“旱年赤地一片,涝年遍地行船,田间难见一棵树,到处取土熬硝盐”。而今,呈现在记者眼前的却是“渠成网、地成方、树成行,旱能浇,涝能排”,粮棉高产稳产的崭新画面。
记者在这里看了治理“四害”的一个个新老样板田,倍感振奋。1966年创建的南北庄13.9万亩旱涝盐碱综合治理实验区,如今林木覆盖率由3%增长到18%,粮棉平均每亩分别增长6倍和11倍,农民收入增长14倍,该地过去每年吃救济粮200万公斤,现在每年向国家交售商品粮400万公斤、商品棉300多万公斤。被称为全县“锅底”的辛店洼,是5600多亩封闭型渍涝大洼,当地群众在科技人员帮助下挖鱼池堆台田。台下鱼跃荷香,台面上果树、棉花、玉米、花生翠绿茁壮。黄河决口形成的沙河洼1.64万亩,过去风起沙扬,荒漠一片。去年营造纵横如织的防风固沙林带,建成500亩果园,1500亩农田,西瓜、花生、大豆长势喜人,当年纯收入27.5万元,是国家投资的2倍。
近几年,先后有50多家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200多名专家教授在这里长期蹲点“攻关”,推出一批“短平快”农业开发实用技术。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第2版(经济)
专栏:

“海洋牧场”播种记
徐博龙
8月16日下午,舟山渔场风静天青,浪平潮稳。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石斑鱼课题组的科研人员驾着小艇,把一条条活蹦乱跳的石斑鱼幼苗小心翼翼地放入大海。这些“感情丰富”的“小宝宝”起初还不愿离开哺育它们出世的主人,依依不舍地在艇周逗留一小会儿,然后才摇摇尾巴,“告别”主人缓缓游向海底。
科研人员告诉笔者,石斑鱼是名贵的海味品,世居海底洞穴,主要分布在东海、黄海一带,是沿海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近几年,由于各地盲目发展钓船,酷渔滥捕,造成旺汛不旺、条重变小。为挽救濒临枯竭的石斑鱼资源,这个所从1984年开始进行人工育苗。1986年这个项目被列为国家“七五”攻关项目,去年又列入浙江省科委重点研究计划,并要求在3年内放流幼鱼1万尾。目前他们的工作已获得突破性进展。
小艇在海上慢速前进,幼鱼不断进入“海上牧场”。“播种人”接着说,这批“小宝宝”是今年6月初从普陀区外贸公司朱家尖石斑鱼收购站借来亲鱼(父母鱼)产卵育成的。它们在室内“摇篮”里生活了60多天,体长已有3厘米左右,可以到大海中去生活了。
不到1个小时,2700多尾幼鱼全部离开了“主人”。它们,是人们撒向广阔的“海洋牧场”的一批珍贵种子。


第2版(经济)
专栏:

精心组织服务 运输效率提高
秦皇岛站大忙季节送票上门
本报讯 旅客严重超员,是否就意味一定要降低服务质量?地处旅游热点的秦皇岛火车站对此的回答是否定的。他们开展送票上门等新的服务项目,大大方便了旅客。
秦皇岛市是我国著名的旅游热点。近年旅游业兴旺,该站运输能力和运量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按能力,该站每天进站上车人数为5800人次,但进入暑期,平均每天上车旅客近13000人次,高峰达16000人次,超过运输能力的近2倍。该站客运、行装、售票人员只有45人,每班要干12个小时,分别办理600件行包和为1万多名旅客服务。整个工作处于超负荷状态。
旅客买票难,车站卖票难是暑期客运中的一大难题。据统计,该站7月份有30多万旅客需购买车票,售票员平均40秒钟得卖一张车票,车站经常挤得水泄不通,一片吵闹。
秦皇岛站分析情况后,果断决定开展送团体票业务。这样,不仅给有关单位提供方便,还能起到分散车站客流,减少卖票压力的作用,一举两得。这些团体旅客由此可以按时到车站直接检票上车,免去在车站挤票、等车的麻烦,车站售票口前的长龙也明显缩短。开展送票业务以来,该站派出专车为78个单位、团体送票6.5万多张。各单位非常感谢。车站的运转效率显著提高。
(杨国彪 刘衡山 秦冠亚)


第2版(经济)
专栏:

国际企业问题研修班结业
据新华社北京电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培训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29日为国际企业问题研修班举行了结业仪式。国家体改委副主任高尚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孙孚凌及美国福特基金会代表皮特致辞并为学员颁发了证书。


第2版(经济)
专栏:

老“包”请进厂 管理紧跟上
徐州洗涤剂总厂创新局面
本报讯 老“包”请进厂,管理紧跟上。江苏徐州合成洗涤剂总厂摒弃以“包”代管的错误做法,生产经营出现了新局面。今年上半年,这个厂实现利润比去年同期增长93.69%,超过了工业总产值的增长幅度。
今年,这家总厂与分厂、车间层层实行承包。但是他们不是一包了事。要完成承包任务,面临很大的困难:所需原材料涨价的总数字将突破2000万元,电力供应紧张,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工厂对这些方面逐一算细帐,制定出目标值,然后分解落实到班组和个人。1月份,这个厂把安装5万吨洗衣粉配套设备分别按工种的不同包给了机修、洗衣粉、动力分厂和电脑中心,由于目标管理落到了实处,工程提前3个月完成,并节约安装费80多万元。
生产洗衣粉的原材料紧缺,承包原材料的供应部门也无能为力。总厂一方面进口一部分重要的原材料,如烷基苯和黄磷;一方面在陕西省汉中地区勉县境内筹建“汉徐化工厂”,解决黄磷来源。重视承包者客观存在的困难,积极帮助想办法加以解决,促进了总厂承包的健康发展。 (曹学海)


第2版(经济)
专栏:

我国第一套具有多种查询功能的大型产品信息数据库研制成功
这套数据库由北京市信息公司和国家经济信息中心经济信息部共同研制并对社会用户公开发行,这个数据库汇集了矿产、轻工、电子、机械等10大类的产品情况和企业概况,可查询条目包括产品名称、规格、型号、价格、用途、企业名称、地址、产量等20余个,可在微机上查询、打印。这套数据库计划每年更新一次,目前发行的1988年版总计录入全国 5400余家企业和39269个产品的情况,共约300万汉字量。这对发展我国商品市场是有益的。


第2版(经济)
专栏:

瓜农“领袖”
——山西省太谷县瓜类研究会评介
本报记者 陈健
(近年来,随着农副产品供给出现一些波动,一些同志认为单家独户的小农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的矛盾已成当前农村的突出问题,主张政府和乡村社区组织出面,从扩大村组织“统”的功能或调整土地经营规模入手,促进小农生产的扩大化和社会化。
最近在山西农村采访,一个尊重农民的生产自主权,从科技服务入手,靠民间经营组织农户商品生产的新型组织——太谷瓜类研究会,吸引了记者,这里展示的,是一条受农民欢迎的路子。)
7月盛夏的太谷县,一片西瓜丰收景象。硕大的西瓜遍布路旁。说起瓜乡的丰收,不管是与县、乡干部还是与瓜农交谈,人们都要夸一番“瓜类研究会”:什么太谷“瓜研会”在全国西瓜行业“称雄”啦,什么成百上千的农民围着“瓜研会”的指挥棒转啦,什么瓜研会是“瓜农领袖”啦……
“托拉斯”是怎样形成的?
“瓜研会”所在的韩村,看上去仍很破旧,只有村前新竖的“政顺民乐、国富民强”的牌坊和路口研究会正在施工的小楼,使人感到小村内蕴的生气。
很难相信,就因为研究会设在这里,这个普通村庄竟指挥着全县1/10的耕地、1/10 的农民、1/10的全国西瓜杂交优种市场。
研究会选址此处,大概由于这里是研究会创始人史明春的老家。55岁的史明春,是个当过“右派”的县科委干部,本来再过几年就可平安退休回乡作“居士”了,可他却在这把年纪干起停薪留职的事来。
他的故事是从1980年开始的。
当时,省里想在太谷建农业现代化试点县,县里决定先在石象大队搞点。科委派史明春等4人到石象大队,搞“农业新技术总装”,老史是搞科技情报的,于是不仅搞了些配方施肥等常规性试验,还把刚刚了解到的地膜覆盖技术应用到西瓜栽培上来。太谷农民历来有种瓜传统,听说出了门新技术纷纷跑来参观,有人竟骑着自行车在西瓜生长期间跑了几十次。一年下来,这做试验的百余亩瓜田产量产值都翻番,轰动一时。第二年,这项技术一下子由百余亩推广到2000多亩,散布方圆几十里,史明春等人骑着单车来回奔忙于瓜农中间,折腾了一年,产值又翻了番。这下瓜农们真来劲了。
靠史明春式的志愿性人员单枪匹马拚命干,终究难以满足众多瓜农的强烈需求。他求县科委派专人支援,县科委一摊手;求农牧局,农牧局摇摇头。政府机关无力,怎么办?老史他们下决心走一条靠自己和民间的新路。在县科协的支持下,他们联络了23个全县知名的种瓜能手,办起了“太谷瓜类研究会”。
(没有经费,更没有编制,有的倒是瓜农致富求助的切切呼声、无穷无尽的科学技术和待开发的市场!有了这些条件,再加上老史这些能人们的决心,研究会便应运而生了。)
研究会一开始就走上了科技人员牵头、种瓜能手示范、向千家万户推广新技术的路。一层带一层,1982年一下子推广了6000多亩,1983年又扩大到13000多亩。
面积大了,瓜种混杂得厉害。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研究会于1984年专门成立了经济实体型的研究所,用经营的办法去开发和建设制种基地。有了良种,先交瓜农按有关规程繁育,按质论价交售研究会,然后统一销售。老史把办实体之前的阶段归纳为“传授技术、交流经验、探讨问题”的传统技术推广路子阶段。而把成立经营实体看成一个重大转折,推广科技要得到社会承认就必须从根本上改无偿服务为有偿服务。实践证明,这种用民办经济实体来搞推广的办法使研究会获得了真正的活力。4年奋斗下来,研究会由常规品种发展到杂交一代,不仅太谷农民更新了两次瓜种,还自己开发出了系列新品种“太谷1—8号”。研究会的收入急剧增加。刚成立时年收入几近于零,去年销售收入已达300万元,预计今年可达1000万。几年繁育生产的10多万公斤良种,有9万多公斤销往全国24个省区。连一向谦虚的史明春也颇为骄傲:“要说全国西瓜制种同行竞争,数我厉害,我舍得让利,别人一斤瓜种赚10元,我只赚5元,利让给瓜农。”
去年底,太谷瓜类研究会发展成“太谷县农业产业开发协会”。这个新型“农协”下设17个农作物生产基地、一个瓜类研究所、两个厂(六味酱菜厂和农用塑料厂)、一个果园,共28个实体单位。这些基地共有4.3万亩土地,人口2.6万,他们在生产上受“农协”的安排和指导,经济上各自独立核算、互惠互利。(小小的瓜类研究会从无到有发展到今天,既不靠政府输血,也不靠人为树立典型,而是扎根于农户,走民办之路,用服务于农的原则,同农民结成生产经营一体化的利益实体。瓜农的利益就是研究会的利益,与农户同舟共济成为研究会力量的源泉,研究会这个“托拉斯”就是这么长大的。)
小农的社会化是如何实现的?
研究会为什么发展得这么快?有人总结是它通过紧密的技术经济纽带(而不是行政纽带)把分散的小农捆在一起,以较强的集团力量去争取到更多的市场。
在这几年农村发展商品经济的浪潮中,有两个浪头太谷农民今天想起来仍有些胆颤心惊:一是1984年,不少农民看见辣椒赚钱,呼拉拉一下子种了不少,全县总产25万多公斤,由于产大于销,最后白白扔掉的就有5万多公斤。二是1985年,农民们又赶起种菊花的浪头,全县一下子比上年扩大了4倍,种了8000多亩,由于滞销,农民经济损失达50多万元。农民痛心地说:“原想抱个金娃娃,结果落了个白种花”。怎样才能比较稳定地走入市场,在适应社会大生产需要的过程中争取自身的利益,成为当代农户的一大难题。
有了瓜类研究会,事情就不同了。
作为经营实体,瓜类研究会有3个层次:最上层是研究会,它负责新品种的开发、制订技术规范和技术监督、瓜农的培训、生产的组织以及收购销售等业务。每年与各地市场签好合同,然后再把任务分解到会员村和农户,瓜研会负责给制种户提供杂交优种的亲本,传授杂交制种技术,按合同价格收购种子。瓜研会的中间层是会员(种瓜能手)和专业乡村,有150多个会员和17个村,起示范、监督、布置下层生产的作用。这一层上接研究会,下联千家万户。如制种,农户每交一斤合格良种,中间层得1元钱管理报酬(据说今年更多些)。最下一层是普通农户,原来零星分散、各自为战的农户加入瓜研会的网络后即按研究会的要求去生产,产品统一交研究会销售。由于研究会的价格有“旱涝保收”性质,瓜农十分乐意挤进这个网络。有的是通过村组织,有的则是自己直接与研究会订合同。不管哪种形式,组织的基本原则是自愿和利益,基本链条是契约。现在,这些专业制种户已发展到3000多户、5000多亩耕地。一般说来,瓜农们除了吃瓜外还可每亩获1000元以上的卖瓜种收入。“每亩保收1000元,谁不愿干?”瓜农对记者说。(一家一户的小农就这样通过技术、通过市场,通过公平、互利和严肃的契约,被组织了起来。)
有人告诉记者:现在县里开干部会,不少乡干部不愿去,即便去了也多属应付。可史明春的研究会要开会,会员和有关乡村干部可积极了。这里有真正利益的纽带。研究会的宗旨是:“勤俭为本、科技先导、共同富裕。”研究会知道,它的前途取决于与农户的联系,因此也尽可能让利于农。几年来,研究会培训瓜农两万多人次,先后印发各种技术资料3.4万多份。凡是以各种形式与研究会挂钩的农户,都直接或间接享受到研究会的技术和经营服务。研究会除了销售良种赚钱外,其它如技术培训、咨询服务、出版科普刊物资料、新品种研究开发等均是赔本买卖。1982年以前,太谷县每年西瓜收入不过170万元,现在却达到1500万元左右。发西瓜财成了太谷农民的一大福份。难怪瓜类研究会在太谷深孚众望,并被全国科协授予“全国科普先进单位”称号;史明春本人也被省政府命名为“科技实业家”。
在很大程度上受瓜类研究会的影响,近二年太谷农村已涌现出111个不同形式的专业协会,涉及瓜类、小麦、蔬菜、花卉、果树、植保、药材、农机、苗木、奶牛、食品等15个专业,30多个项目。这些组织的共同点是以农村种田能手为主体,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对象,以现代科技为主线,以发展商品生产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来开展服务。可以说太谷农村出现了有声有色的“协会”热。
(写到这里,记者想起近年在农村采访碰到的另一个大问题。各地有许多的专业水平不错的农业技术推广站、畜牧兽医站、植保站等农技系统,近年多陷入“发不出奖金、出不了公差、搞不了研究”的困境,大都向上级哭穷叫苦,靠国家拨款过日子。仅在太谷县境内,就有实力雄厚的山西省农业大学、山西省畜牧学校、山西省果树研究所等单位,农业科技人员多达2000多名,很多人的职称、学识、专长和胆略都不在史明春之下,可
“百万富翁”的风头为什么偏偏让老史去出了呢?)
仔细研究史明春的奋斗史,可以发现,瓜类研究会的大发展还是在经营实体成型之后。开始推广地膜,主要是无偿服务、完成上级交办任务性质,而随着经营实体的建立,科技推广的车轮才不是由上级来推动而是自动地转了起来。看来,创造出一个富于活力的体制才是根本的原因。
(那些比史明春更有实力、更有本领、更有条件的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那些只靠强化村政权“统”的职能一个办法来促进小农的社会化专业化的同志,能不能从瓜类研究会的路子上得到些启示呢?)


第2版(经济)
专栏:

锦州纺织厂从国外引进生产线,当年引进,当年投产,当年创汇。产品畅销20个国家和地区。图为坚固呢生产车间一角。
本报记者 徐建中摄


第2版(经济)
专栏:

湖南推出多元素化肥服务农业
在同等耕作条件下,高产田增产5%—20%,低产田增产10%—75%。这种众多化肥厂家中也绝无仅有的保证增产幅度的办法,是湖南湘乡中山新产品开发研究所为推广多元素化肥而采用的。两年来在全国20多个省推广实践表明,这种办法深受广大农户欢迎。


第2版(经济)
专栏:

海南省公布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
8月28日,海南省人民政府通过海南日报向公众公布了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以通过社会评议促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