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8月27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状况
近年来,国家对民族地区实行特殊政策和措施,使我国的民族教育事业走上了积极恢复和大力发展的道路,并已取得显著成绩。
从民族自治地方高等院校的情况看,已经从1984年的78所发展到91所,增加了16.7%。新疆、内蒙古、宁夏、西藏、广西五个自治区,现在已经建立了65所高等院校。以现有的12所民族学院(其中两所正在筹建)情况看,在校生已达到2.02万多人。各民族学院共设置了72种学科专业,建立了31个硕士生学科专业点和3个博士生学科专业点。自从建立民族学院以来,已累计向社会输送了13.9万多名毕业生。此外,国家教委所属的部分重点大学和省属的一些高等院校,还举办了民族班或民族预科班。据1986年统计,全国高等院校的少数民族在校生已达到10.13万多人,比1978年增加了181.4%。此外,现在还有各种专业的少数民族研究生1900多人,为培养少数民族的高级专业人才,各地都很努力。
全国55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一定数量的大学生。有些少数民族每万人中在校大学生的比例还相当高。例如:朝鲜族每万人中有大学生34.6人,蒙古族每万人中有大学生23.5人,均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再如基诺族,基诺山区有基诺族一万多人,已培养了大学生30多人。此外,高等学校的少数民族专任教师已有1.42多万人。
(摘自《民族团结》第7期 王美逢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三千亩森林与二十万居民
四川省宜宾市入夏以来,保持着历史常温,23万城市居民平安无恙。
宜宾市属亚热地带,历史上有记载的最高气温为39.5℃。今年只在5月3日出现过36℃的偏高气温,其余时间都低于这个温度。
宜宾市没有遭到全球性热浪袭击,原因是多方面的。宜宾地区气候、农业、林业部门的内行们认为,这不只是“老天爷”的偏爱,而是市内3000多亩人造森林对气温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宜宾市西城翠屏山,解放前曾是一片坟地荒坡,没有一棵树,从1952年开始植树造林,至今已成林3342亩,蓄松、柏、樟等材1.1万多立方米,还有其它植物113科、223属、1100种,居全国城市人造森林之首。
这片绿色世界,不仅是市民游览纳凉的好地方,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调节着宜宾市区的气温。据宜宾地区农业局农艺师李孝轩讲,他在多年的观察中,多次发现宜宾市区下雨,而约15公里以外的地方却烈日高挂。
(摘自8月11日《长江开发报》 张光金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醉酒之谜
有人喝几斤黄酒毫无反应,但有人喝一口酒就满脸通红,甚至头晕头痛、心跳气喘。原来,这与人体内的醇脱氢酶和醛脱氢酶有关。百分之九十左右的酒精是被这两种酶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的。其中醛脱氢酶决定了人的酒量大小。人喝酒后,酒精由胃肠吸收,再通过血液送到肝脏和其他组织中。醇脱氢酶在肝内先不断地将酒精分解成乙醛。乙醛再被醛脱氢酶迅速地酸化,并进一步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从而使它在人体内积蓄很少。所以只要不大量喝酒,就不会醉酒。而喝酒过量,导致血压下降,为了保证主要脏器的血液供应,身体就依靠收缩毛细血管使血压上升,使末梢血管中血流受阻,血量减少,于是就出现脸色发青等现象。
酒量小的人,他们体内醛脱氢酶功能不全,缺乏分解乙醛的Ⅰ型醛脱氢酶,乙醛的分解只靠Ⅱ型醛脱氢酶。而这种酶只有当乙醛达到一定浓度后,才能缓慢地进行分解。这样一来,酒量小的人与正常人喝一样容量的酒的情况下,血液中乙醛浓度已超过正常人的十五倍。这些大量积蓄的乙醛,导致脸部和其他部位的末梢血管扩张,而出现脸色发红。为了使末梢血管扩张后下降的血压能迅速回升,身体被迫分泌肾上腺素,使中枢血管收缩,心跳加快,血压回升。这就是酒量小的人喝酒后出现脸红、头痛头晕、心跳气喘等现象的奥秘。
(摘自《中国医药报》第三七一期 建中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奇特的复姓——辜高
在河南省方城县二郎庙乡老代庄村,聚居着一个20多户奇特的复姓家族——辜高,这在《百家姓》上是没有的。追溯它的形成,既体现了中华民族邻里相帮的传统美德,也可以说是劳动人民饱经忧患的见证。
300多年前的明朝末年,战争频仍,人口锐减,老代庄东南的大华里村仅剩一老一少两个人。老的姓高,年过半百;少的姓辜,年方7岁。眼看辜家孩子孤苦伶仃,濒于绝境,高老汉毅然将其收养培育成人,并娶妻成家。辜家后生对高老汉生前殷勤侍奉,死后厚葬立碑,详述其事。他们还订下家规,今后子孙后代要一代姓辜,一代姓辜高,以接续高老汉香烟。姓辜这代起名字也须与“高”的涵义相关,如云、山、茂、峰等,以表心迹。
辜家遗孤,先后生育四子。次子清代曾在南京为官,因得罪权贵险遭满门抄斩,幸得好友通报,举家四散逃亡。一支逃落于武汉,隐姓埋名,直至祸息后方复本姓,子孙繁衍。一支逃往山东,一支逃回原籍。其三子、四子后代为人佣耕,散居于县境多处。在诸多分支中,唯其长子辜奎致富,在大华里村近旁的老代庄置下田产定居。其后代严守祖训,一代姓辜,一代姓辜高,历经300年沧桑从不变更。
(摘自《社会保障报》第157期 王金祥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杨荫榆是怎样的人?
1940年,鲁迅夫人许广平发表过一篇文章,题为《鲁迅先生与女师大事件》,收入她的回忆录《欣慰的纪念》中。许广平说,杨荫榆任女师大校长时,留在学生心目中的印象,就是扎着白头绳,穿着黑花缎的旗袍,像阴影似的在校园内移来移去。然而,杨荫榆的侄女、著名翻译家、散文家杨绛女士在《回忆我的姑母》一文中却对她的外貌作了如下描写:“三姑母皮肤黑黝黝的,双眼皮,眼睛炯炯有神,笑时两嘴角各有个细酒窝,牙也整齐。”我手头恰有一张杨荫榆的“标准相”,跟杨绛女士的描绘对照是那样地吻合。那么,许广平笔下的杨荫榆是否就失真了呢?
作为客观存在的人物外貌,当然具有一种确定的性质;但由于观察者立场不同,感情各异,在不同人眼中又往往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
杨荫榆之所以在许广平心目中留下的是“阴影”,当然跟杨荫榆1924年2月至1925年8月任北平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期间的施政方针有关。如想客观了解杨荫榆当时的教育思想,可以读读她当时的《呈教育总长文》,致女师大全体学生、学生家长、保证人函,以及那篇被鲁迅批驳过的《对于本校暴烈学生之感言》。从杨荫榆撰写的这些公文函牍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她的根本错误在于把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群众运动视为政潮中的一股逆流,把反对封建家长式教育的学生运动视为受政潮鼓动的一股颓风。因此,她认为学生的反抗行为是怙恶不悛,不仅除其学籍(许广平即是被开除的六名学生之一),而且勾结军警施加暴力。她在女师大学生运动中落得了身败名裂的下场。
杨荫榆被免去女师大校长职务之后的经历,很少有人知道。据杨绛女士介绍,杨荫榆1925年冬回到故乡苏州。苏州沦陷时期,杨荫榆常责备日本军官纵容部下奸淫掳掠,终于在1938年元旦那天被日兵击毙,抛尸苏州河里。
杨荫榆被日本兵打死一事是的确的,不过关于她的死因,说法不尽相同。苏州大学中文系徐斯年副教授曾向当年杨家的邻居调查,获悉的情况是:日军攻占苏州后大肆掳掠,杨宅亦被抢走一堂家具。杨荫榆亲赴苏州盘门外日本领事馆索讨。日本军官听她的日语流利,就命令部属归还家具。事后,有相同遭遇的亲友纷纷请杨荫榆出面跟日军代办交涉,由此激起日军下级士兵的憎恨,于是以请她当翻译为借口将她诱出家门击毙。对于杨荫榆之死,有人誉为“骂敌身亡,晚节彪炳”,有人说是“谀颜媚敌,不得善终”。不知本文提供的第三种说法是否更近于事实?
(摘自《团结报》第908期 陈漱渝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当年“一大”会址遭搜查的经过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正式开幕。在会议举行过程中,法租界巡捕房于7月30日派出武装警探,突然包围会址进行搜查;但不多久,这帮家伙却悄悄撤走了。当年“一大”会址为什么会遭到袭扰,同时又因何安然无恙,这曾是一个疑案。
原来,当年出席中共“一大”的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荷兰人,原名亨特立克·斯内夫利特),曾在荷属爪哇从事革命活动,被当局驱逐出境。此后,他的行踪受到一些帝国主义国家情报部门的监视。1921年4月,他奉命担任共产国际代表,离开莫斯科前往上海。他途经维也纳,向奥地利政府领取来中国的签证时,被拘留起来。在律师和朋友的帮助下,他才获释,但被驱逐出境,并吊销了护照。
1921年6月,马林冲破艰难险阻踏进上海滩时,立即受到帝国主义租界当局密探的跟踪。7月23日,中共“一大”开幕时,他出席过会议;7月30日继续开会,他又去参加。于是就发生了法租界巡捕房搜查会址的事件。
至于“一大”会址当时为何没发生意外,那还得从《新时代丛书》社说起。1921年夏,在筹备党的“一大”过程中,有关同志决定邀约一些著名人士发起成立一个公开的出版机构,以掩护“一大”活动。经过李达、李汉俊、邵力子、沈雁冰、陈望道等积极筹办,《新时代丛书》社很快在上海诞生了,向社会宣告该社的成立,并公布其通讯地址为“上海贝勒路树德里一百零八号”
(今兴业路78号)。它与隔壁望志路106号相通,同为“一大”会址房主人李书城、李汉俊寓所。
这样,中共“一大”代表们便能以合法的理由进出会址了。当7月30日遇到法租界巡捕房搜查时,巡捕头目恶狠狠盘问李汉俊,李汉俊用法语镇静地回答。“谁是这里的房主人?”“本人即是。”“你们刚才在搞什么秘密集会?”“北京大学的几位教授在这里商谈编辑《新时代丛书》的事宜,并不是秘密集会。”“为什么放着宣传社会主义的书籍?”“我兼任商务印书馆的编辑,什么书都得翻翻。”“那末,外国人来此干什么?”“嗬,他们也是来谈编书和聊天的。”
法国巡捕想到这里是新成立的公开的《新时代丛书》社社址,只好稍稍收敛了原先那气势汹汹的样子,匆匆搜查一下,便怏怏离去。
(摘自《上海档案》第3期 朱少伟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煎炸污染与肺癌
中国妇女抽烟者少,但肺癌发病率却高于西方女性。研究表明,中国女性肺癌大多是与吸烟无关的腺癌。专家认为,这与中国人特殊的烹饪习惯有关。
中国人爱吃煎炸食品。厨房内的油脂挥发物可能具有致癌作用,家庭主妇长期接触这种气体可能是腺癌高发的原因。最近有人用收集到的厨房烟雾做实验,发现可以导致微生物发生遗传突变。目前,专家们正设法在哺乳动物身上验证厨房烟雾的致癌作用。
那么,用排气扇减少厨房油烟是否可以降低肺癌发病率呢?由于排气扇刚刚开始在中国城市普及,所以我们还没有可信的研究材料加以证实。一份来自美国的调查却提供了一个不容乐观的信息。美国华人区女性肺癌发病率也较高,且也以腺癌为主,而那里的厨房条件是早已改善了的。由此看来,排气扇的作用可能是有限的,最好的办法是改变一下烹饪习惯,少吃煎炸食品,炒菜时油锅也不要烧得太热。
(摘自《中国市容报》第438期 文惠芳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一家三代四人入《辞海》
上海出版的《辞海》共选入词目91706条,而江西修水县有一家陈姓三代四人赫然被选录。
陈寅恪(1890—1969)现代史学家,曾任清华、岭南、西南和中山大学教授,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对历史、古文字和佛教经典有精深的研究。
陈衡恪(1876—1923)近代画家,寅恪的哥哥,早年留学日本,归国后从事美术教育,善诗、画、章,与齐白石老人有“君无我不进,我无君则退”之交。
他们的父亲陈三立(1852—1937)光绪时进士,近代诗人,参加过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后以遗老自居。
祖父陈宝箴(1831—1900)著名维新派,举人出身,光绪21年任湖南巡抚,倡办新政,开办时务学堂,设矿务、轮船、电报及制造公司,刊《湘学报》,戊戌政变时被革职。
(摘自8月16日《现代家庭报》先锐 九江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百慕大三角区之谜新解
数百年来,北大西洋上百慕大三角区经常发生飞机和船只神秘失踪的事件,而各国科学家们对此一直没有能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苏联前不久组织了一次科学考察队,深入该地区进行研究和考察,并声称已找到了“令人信服”的答案。苏联科学家发现,该地区的海床孔洞密布,从中不时释放出甲烷和其他一些气体。甲烷往往会冒向海洋表层,此时如有船只驶过,甲烷即会潜向空气中,并与其它物质反应而变成二氧化碳和硫化氢——正是这种有毒气体使船员顿时失去知觉而导致死亡。此外,在“风急浪高”的时候,大量甲烷还从海面飘向更高的空中,因而飞行员在低下巡逻时也极有可能吸入有毒气体而命归西天。(摘自《世界科技译报》第160期 林爱博译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机构精简了 南征画
(原载《中国机械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