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8月25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理论)
专栏:

国家调节市场是复合性总体调节
卫兴华 魏杰
学术界的大部分同志认为,国家调节市场的目标模式应该是国家通过参数调节市场。其实,如果从国家调节市场的全部活动来看,国家调节市场的目标模式并不是单项性的参数调节,而是一种复合性调节,只不过是参数调节构成国家调节市场活动的主体罢了。
国家调节市场的功能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被调节市场的性质。因此,我们探讨国家调节市场的模式,不能不充分考虑我国市场的性质。我国的市场,无论是从现在不成熟的状况来看,还是从今后将逐步成熟的状况来看,都包括有四种不同性质的市场:有计划的有限性市场、有计划的完全性市场、同世界性市场相联系的市场、自发性市场。我们认为,对于这四种不同性质的市场,国家都要调节,而调节的模式则应分别是:模拟市场调节、市场信号调节、市场主体运行环境调节、市场规则调节。
国家对有计划的有限性市场的
调节:模拟市场调节
有限性市场是指因为各种原因而无法完全靠市场信号有效调节的市场。属于这种市场的商品有:(1)因受国力限制无法随价格提高而增加供给的商品,例如,某些原材料、能源、交通运输等短线产品;(2)满足特殊社会需要的商品,如军工产品;(3)生产中要耗费大量的和多种稀缺资源的商品;(4)最佳效用无竞争性选择的商品,例如,从甲地到乙地的铁路只能有一条最佳选择;(5)生产周期长和生产中所需要的技术装备规模大的商品。国家对这种有限性市场上的商品生产活动,还需要进行较为直接的调节。但是在整个社会生产实行商品经济形式,并且市场已充分放开的条件下,国家不可能对有限性市场上的商品生产活动,再实行像过去那样的行政式直接调节,而应该充分考虑商品经济及市场运行的要求,实行模拟市场调节。
有限性市场上的商品生产活动,一般来说,生产与需求的透明度较高,较易于保持生产与需求的按比例发展,因而国家对它们进行模拟市场调节的重点,不在于有序性上,而在于生产效率的提高上。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是,保证生产这些商品的企业能够获得较大的利润,并且使这些企业的职工能够获得较多的收入。因此,国家模拟市场调节的中心是根据全社会的平均利润率及职工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确定这些企业的产品价格、利润率及职工工资收入标准。在既定的产品价格下,若其经济效益及上缴利润高于社会平均水平,那么其职工工资收入水平就应高于社会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反之,其职工工资收入就应低于社会平均工资收入水平。这样,就会促使这些企业努力提高生产效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有限性市场的主要价格形式不同于计划价格的合同价格,其价格形成取决于国家与企业的双方竞争关系。
国家通过模拟市场的方式调节有限性市场,实际上是国家较为自觉地将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完全重合在一起,并且国家是以调节主体和市场主体的双重身份出现的,因而这种调节具有较强的自觉性和预先性。但由于这种调节的作用过程要依赖于完全性市场的存在,以完全性市场上的价格及利率等为参照系,所以只有在完全性市场形成并成为整个市场的主体部分的情况下,模拟市场调节才能有效地发生作用。正由于此,模拟市场调节只能是国家调节市场活动的一小部分,对全部市场来说是不可能实行的。
国家对有计划的完全性市场的
调节:市场信号调节
有计划的完全性市场是指市场机制能够充分自动地发挥作用,企业无须直接听命于国家计划,而可以完全依据市场状况选择生产方向、生产结构及生产规模,这种市场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的主体。它大体上相当于指导性计划经济中的市场。国家对于这种市场不能采取任何损伤市场内在机理的方式来进行调节,即不能进行外在的干预,而只能进行内在的导向。在这种市场中,价格和利率等市场信号是在市场本身的内在机理变换中形成的,国家并不能直接规定它们。但是由于市场信号同宏观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着一种函数关系,例如货币供应量的增减会引起价格和利率等市场信号的变动,因而国家可以通过对宏观经济变量的调节而调节市场信号,从而对市场发生内在的调节作用。宏观经济变量在这里对市场信号变动起到了一种参数调节作用,因而对市场信号的调节也叫做参数调节。
市场信号按照其时间跨度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现实市场信号,即现有市场的价格和利率等市场信号的现实运行状况;另一种是预期市场信号,即对将来市场信号的预期,如预期价格、预期利率等。企业对于市场的选择既考虑现实市场信号,同时又考虑预期市场信号。因此,国家对于市场信号的调节也必须兼顾两者。
国家对现实市场信号的调节,主要是通过货币政策和包括税收政策的财政政策实现的。例如,国家对现实价格信号的调节,既可以通过货币政策调节市场货币流通量的变动而影响价格;也可以通过税收和财政政策影响市场供求关系,对市场价格发生调节作用。国家对预期市场信号的调节,主要是通过产业政策和投资政策而实现的。国家公布和实施一定的产业政策和投资政策,可以为企业预测未来市场的供求状况提供依据,使企业通过预期价格和预期利率等来确定预期利润,从而在其利益机制制约下安排未来生产,并使自己由依据现实市场信号安排的生产活动向预期市场信号的要求平滑地主动过渡。
国家对现实市场信号的调节和对预期市场信号的调节都非常重要,二者不可缺一。只考虑现实市场信号的调节而不考虑预期市场信号的调节,会引起长期市场的紊乱;只注重预期市场信号的调节而不注重现实市场信号的调节,则难以维持现实市场的运行秩序。从我国目前的状况来看,考虑预期市场信号的调节较少,缺乏完善的产业政策和投资政策,助长了企业行为短期化,不仅现有市场秩序紊乱,而且也难以确保长期市场的稳定。
国家对同世界性市场相联系的市场的
调节:市场主体运行环境调节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我国不少企业的生产活动要逐渐进入世界市场,参与世界性市场活动日益成为我国市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世界市场,我们不可能像上述那样去调节市场信号,但是,由于进入世界市场的我国企业在接受世界市场信号调节的同时,还必须遵守我国有关涉外活动的政策及法令,这就使得国家可以通过对这些企业经营活动环境的调节,对同我国有密切联系的世界市场活动发生一定的作用。需要指出的是,国家对于参与世界市场活动的企业的经营环境的调节,也属于总的国家调节市场的范围。因为,进入世界市场的我国企业,成了世界市场主体的一部分,它们同世界市场有交换关系,它们为世界市场而进行的经营活动,也属于市场行为。同调节完全性市场相比,只不过是国家调节的作用点不同,前者是调节市场信号,后者则是调节进入世界市场的企业的经营环境。
国家对进入世界市场的企业所从事的市场活动的调节,主要有两个任务:首先,根据国家整体利益调节进入世界市场的企业经营环境,以引导企业行为,防止企业单纯追求自身的局部利益而损害国家整体利益;其次,根据国家获得的世界市场信息及对世界市场发展趋势的预测,为进入世界市场的企业提供选择市场的依据,弥补单个企业在这方面的局限性。
国家对于进入世界市场的企业市场活动环境的调节,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克服单纯的出口创汇观点,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国内抬价收购和国外低价竞销的市场混乱现象。第二,国家根据我国的整体利益,通过各种优惠政策或限制政策决定有关企业是否进入世界市场以及以多大的生产量进入世界市场。第三,国家根据世界市场的状况及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不同的企业是以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入世界市场,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入世界市场。第四,根据国内市场的要求及资源的供给状况,决定企业进入世界市场的经营方式。例如,原料以何比例来自国内与国外,产品以何比例销售国外与国内,等等。第五,根据世界外汇比价以及国际经济变动,决定企业的原料购买市场和产品销售市场,以增强我国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
国家对自发性市场的调节:市场规则调节
自发性市场是指国家不列入计划并且也不通过市场机制贯彻国家调节目标的自由市场。这种市场是完全根据没有国家意图渗入的纯粹市场信号而自发运行的。但是国家必须保证这种市场的规范化、有序化。因为这种市场作为整个市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同其他性质的市场有着内在联系,如果不使其规范化和有序化,必然会冲击和扰乱其他性质的市场。因此,国家必须对这种市场进行规则调节,为这种市场建造良好的运行框架。这种市场仍然属于国家调节之列,只不过是与国家对其他性质的市场的调节方式不同而已。国家调节市场是极为广泛的范畴,是在全部经济活动中贯彻的一种原则。国家调节市场的手段是多方面的,主要是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并辅之以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从这种意义上讲,国家调节是覆盖全社会的。另外,自发性市场虽然不是国家计划直接调节的对象,但它也会受到以其他市场为调节对象的国家计划调节的影响。必要时,国家还可以对自发性市场的某些商品制定保护价格,以维护这些商品生产的稳定发展。从这种意义上讲,在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中,计划与市场的作用都覆盖全社会。
市场规则主要有市场进出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市场经营规则。市场进出规则主要是规定企业进入和退出市场的条件。市场竞争规则主要是规定企业竞争的行为准则,以保证有效竞争和价格竞争,限制非价格竞争和无效竞争。市场经营规则主要是规定企业的市场经营行为,包括产品质量规则、广告规则、商标规则、经济合同履行规则、定价规则等。我国目前自发性市场混乱的主要原因,就是上述这些市场规则不完善或者贯彻不力。因此,我们必须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第5版(理论)
专栏:

机电产品应成为出口创汇的支柱商品
弋辉
机电工业泛指机械和电子工业,它既是基础产业又是带头产业,是发展国民经济、促进科学技术和社会进步的主导产业。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战后一些工业发达国家机电工业的发展速度,普遍高于国民经济和工业的发展速度。据统计,1950年到1980年的30年间,机电工业相对于工业发展的超前率,美国为3.4%,日本为6.2%,联邦德国为4.5%。与此相适应,机电产品贸易也在超前发展。有关资料表明,世界机电产品贸易相对整个世界贸易发展的超前率,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为44.4%,八十年代为27.6%。世界机电产品贸易额在世界贸易额中的比重,五十年代为五分之一,六十年代中期为四分之一,七十年代后期到八十年代达到三分之一以上。
在战后国际经济结构调整和机电产品贸易超前发展中,我国是比较落后的。1985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在世界机电产品贸易额中仅占千分之三,在我国出口贸易额中仅占6.1%,远远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当前正面临的新的国际性经济结构调整,为扩大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提供了新的机遇,不失时机地参与国际竞争,争取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应占的份额,这是当前应该明确的一项重要战略性抉择。
这是因为,机电工业只有通过参与国际竞争,才能促进技术进步,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只有扩大机电产品出口,才能改善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增加出口创汇能力,适应对外开放需要。
机电工业通过参与国际竞争,促进技术进步主要表现在:(一)机电工业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进入更加广阔的活动天地,可以缓解由于国内市场需求骤变而带来的经营风险,获得更加良好的外部销售环境。(二)国际市场是买方市场,卖方之间竞争非常激烈,用户对商品的质量和价格十分挑剔,只有按照国际市场的需求,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更新花色品种,创建自己的国际名牌,降低生产成本,才能增强竞争能力。(三)参与国际竞争,才能对世界机电产品发展动态,获得经常的、基本的了解,做到赶超有目标,跟踪有方向。通过同国外企业进行合作开发、合作设计、合作生产、合作经营、合资经营等,不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获得新的发展。(四)扩大出口创汇,可以促进机电工业的良性循环。机电工业实现良性循环,是指从强化物质技术基础和优化产业结构出发,为扩大出口提供条件;通过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提高支付能力;引进技术,进口关键技术设备及其它必要的生产资料,达到增强物质技术基础和促进国内产业结构优化的目的。这是一个完整的循环,这种循环周而复始,螺旋式上升,便会使机电工业不断发展、提高。当前影响机电工业良性循环的关键是外汇短缺,因此,从现有基础出发,扶植鼓励机电产品出口,增加创汇,也是机电工业本身获得新的发展的突破口。
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机电产品出口的大发展,就没有我国对外贸易的大发展。其主要理由是:(一)世界贸易总额中,比重最大的是机电产品,它比煤炭、石油、纺织品、服装、食品等商品的市场容量大得多;同时,国际机电产品市场还具有多层次需求的特点。这两方面的特点,促成了机电产品出口比其它商品出口具有大得多的回旋余地。(二)我国出口商品结构落后,是制约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其现状是初级产品出口所占比重较大,工业制成品也以服装、纺织品出口为主,机电产品出口比重很小。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底子薄,地大物博的优势被人口多的因素抵消,人均消费资料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用同人民争吃、争穿、争用的办法,扩大出口,增收外汇,不是优势之所在。(三)经过近四十年的建设,我国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和水平的机电工业基础,在出口创汇方面具有较强的潜在能力。由于机电工业中,有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工种,能够容纳较多的劳动者就业,我国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和城市新增的劳动力,相当一部分可以在机电工业扩大产品出口中找到就业门路。


第5版(理论)
专栏:

晋冀鲁豫接壤地区深化企业改革研讨会综述
7月23日至25日,来自晋、冀、鲁、豫四省接壤地区十五个市、地的企业家、经济调研工作者聚会安阳,就深化企业改革问题,特别是对如何完善企业承包制进行了讨论。
与会同志指出,推行企业承包制以来,多数承包企业取得了明显效果,但也有少数承包企业效果不那么显著,甚至下降。怎样才能提高企业承包的成功率?比较一致的看法是:
一、通过真正竞争,选拔最佳承包者。企业搞好搞不好,关键在厂长。厂长选准选不准,关键在竞争。这里所说的竞争,是遵循公开、平等、民主、择优原则的真竞争,而不是那种搞
“三原一变”(原班子、原指标、原责任状变成合同书)或名为竞争、实为“内定”的假竞争。搞真竞争,就要在公开、平等、民主的前提下,严格按照报名、考察、发标、投标、答辩、评议等一套完整的竞争程序,用定性考评与定量考评相结合的科学方法,在众多的投标者中,选出最佳承包者。
二、眼睛向内,搞好企业内部配套改革。企业要兴盛,光是厂长有压力、动力还不够,还必须把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为此,要十分重视企业内部的改革。一是要把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科室、车间、班组,直至机台、个人。二是建立企业内部银行,健全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强化对企业内部各个生产经营环节和各方面经济活动的监督、调节和控制。三是优化劳动组合,下决心改变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劳动生产率低下的局面。四是改革企业内部分配制度,彻底解决企业内部吃大锅饭的问题。五是改善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关心人、尊重人,促使广大职工自觉发挥主人翁的作用。
三、加强管理,努力提高经济效益。随着物价改革的进行,原材料价格上涨不可避免。出路在于提高企业效益。当前,在原材料价格一涨再涨的情况下,企业提高效益确实有很多困难,但也并非完全无能为力。新乡电池厂、聊城酒厂等企业的经验表明,只要从原材料购进、产品生产、销售各个环节上加强管理,堵塞漏洞,狠抓节约、挖潜,消化十万、二十万乃至更多原材料涨价因素是有可能的。我们的企业一般管理落后,潜力很大。只要在管理上扎扎实实下一番苦功夫,就能够缓解原材料涨价带来的困难。(吕先声)


第5版(理论)
专栏:

《英国古典经济理论》
吴易风 著 商务印书馆出版
古典经济学家的著作提出并研讨了经济科学领域中几乎所有的重大理论问题。本书对这些理论问题分章进行了叙述和评论,同时探讨了马克思经济理论对古典经济理论的批判和继承的关系。


第5版(理论)
专栏:

评《张学良的政治生涯》
乔还田
最近,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美籍华裔学者傅虹霖博士撰写的《张学良的政治生涯》一书。依我看,和国内以往行世的同类书籍相比,本书显得更有特色,更经得起咀嚼和引人思索。
众所周知,张学良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由于他平生行事善独辟蹊径,多出常规,且与孙中山有过交往,与蒋介石联过盟,与周恩来携过手,与墨索里尼的女儿女婿交过朋友,围剿过共产党,扣押过蒋介石并由此成为一位囚徒……所以,要真实再现其传奇生涯,确非一件易事。而事实上,多少年来,人们根据各自的价值观,对张氏的公私生活及功过是非作出了种种不同的解释。有人说他是国之功臣;有人说他是断送东北的罪人;有人说他是草莽之辈;还有人说他是一位花花公子。本书的成功之处恰在于,作者对张氏进行了多方位的“透视”,其生动、雅致、富有同情心的描绘,展示了这位传奇人物的荣辱与浮沉,得道与失足,乃至他的性格特征、思维方式、情趣爱好、家庭生活以及由此产生的喜、怒、哀、乐。诚如王海晨在译后记中所言,通过本书,第一次看到了张学良作为一位民族英雄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作用及其完整形象;第一次深刻感觉到为摆脱民族危机而奋争的漫长历程中,一代雄杰的果敢无私及其个人所付出的代价;第一次清楚认识到山河破碎时各类政治家、军事家选择不同道路、采取不同手段的复杂和差异。
善于从纷繁的历史材料中,捕捉那些具有决定意义的事实,且在叙述时又不简单化,是本书的一个显著特点。凡对张学良生平行事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他于1928、1936年导演的东北易帜和西安兵谏是其政治生涯中最重要的两幕活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这两幕惊人之举系着张氏一生的荣辱与浮沉,使其成为一位超世绝伦的传奇人物。对于这两桩事,本书作者用大量篇幅作了客观的论述。以西安兵谏为例:书中分五章依次考察了这一事变得到和平解决的过程。以往大陆学者的解释,多注重中国共产党所起的作用。而本书则认为,张学良和杨虎城之所以释放蒋介石,中国共产党固然起了重要作用,但首要条件是,张学良兵谏的初衷是逼蒋抗日。与此同时,也不能漠视几位国民党要员所起的作用。当时,在国民党上层,除何应钦、戴季陶力主军事讨伐外,冯玉祥、于右任等曾给张学良打电报表示:“只要你释放蒋委员长,无论你坚持什么主义,都可以商量”。至于宋子文、宋美龄以及蒋介石的顾问端纳更是不惜身家性命,亲赴西安说服张氏释蒋。总之,在作者看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决非一种因素使然,而是多种因素促成的结果。
对于一般读者来说,看本书时,最感兴趣的内容恐怕莫过于有关描述张氏被囚之后的文字。人们的这种心情是不难理解的。试想,当一颗正在升起的政治明星突然遭到不测而陨落,人们能不猜测它的去向吗?更何况,张学良作为一代雄杰是被他的拜把兄弟蒋介石囚禁的,而且一关就是五十多年。此间,特别是被遣送到台湾后,他是怎样生活的?他在想些什么?蒋氏父子对他怎样?如此等等,人们渴望解开这些谜。恰是在这方面,本书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据作者云,为了深入了解张氏晚年的幽禁生活,她不仅亲自采访过张学良将军的夫人、女儿、女婿及其他友人,还数次飞抵台湾,试图与张学良本人直接会面(可惜未能如愿)。正是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不畏风险、不怕吃苦的学者性格,使其得以在书中以凄楚的笔调,道出张氏幽禁岁月中的悲愤、凄苦、孤独,以及与赵一荻风雨同舟的坚贞,乃至晚年的思乡念友之情……
还应看到,本书的文字既不艰涩,又非小说家言,且能随着内容的不同而起伏变化,做到生动流畅。由于作者走笔能与张学良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发生共鸣,读来使人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这一点,是国内多数史家所不及的。
当然,本书也有它的不足之处。比如对“杨常事件”的论述似显太单薄。实际上,张学良在1929年1月10日以“阻挠统一”罪处决东北军总参议杨宇霆、东北交通委员会委员长常荫槐是经过周密考虑的。作者对此似应作更深层次的探究,写的再深入、具体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