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8月20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节水是生活的大计
目前我国城市居民平均每人日用水量160立升,其中包括:饮食(喝)用2—4升,洗漱和洗衣用30—45升,冲洗厕所用30—40升,洗澡用30—45升,其他杂用水10升左右。发达国家居民生活用水量还要大得多。
由于当今世界上水资源与供给开发的水资源是有限的,全世界每年尚有12亿居民得不到维持一个人生命每天最起码的20升水,并且有2500万儿童因饮用水不足和不清洁而染病死亡。我国就恰恰属于水资源十分贫乏的地区,人均水占有量小于世界的平均数,加之目前开发和利用水源的水平远远落后于需求的增加速度,从而造成住宅用水和工业用水不足或供不应求的状况。
现代住宅节水有三个重点——大便器、洗衣机、水的二次利用。
大便器是住宅中耗水的大户,常用的蹲式大便器高水箱,冲洗一次要用10—14升水,坐式大便器冲洗一次要用12—16升水。现在国内有很多厂家已研制出各种新型水箱和大便器。把放水开关作成两档:拨到冲洗大便档时,一次用7—9升水;拨到冲洗小便档时,一次用3—5升水。采用这种水箱,一户四口之家,每天可节水100升。如果每年全国新建的200—300万套住宅全部配上这种节水型水箱,一年可节水2亿多立方米。另一种代替水箱的节水设备为延时自闭式冲洗阀,将它安装在便器的冲洗管上,使用时只需搬动或按下按钮,冲洗阀则自动打开冲水,几秒钟后则自动关闭。冲洗时间的长短,可以根据要求由用户自己调节,一般定在4—5秒之间,用5—7升水就能把便器冲洗干净,比目前常用的水箱省一半水。
(摘自8月4日《内蒙古日报》
柯纪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森林与水灾
1981年七八月间,两场水灾降临到四川人民的头上。巨大的洪水吞没了53个县城、580个场镇、160万间房屋,1250多万亩农作物受淹,直接经济损失达25亿多元。人们从灾难中领悟到,这是长江上游乱砍滥伐给森林带来的厄运。50年代初,四川省的森林覆盖率为19%,而1981年川中农业区53个县中,有半数县的森林覆盖率不到3%。森林的锐减加剧了水患。
森林有巨大的蓄水作用。一片森林就是一座水库。森林的蓄水作用是通过三方面进行的。
首先,下雨时,树叶可以将10—30%的雨水截留住。树叶上有许多气孔,1平方英寸栎树叶有3.5万个气孔。这些气孔既能贮水,又能向空中蒸腾水汽。
其次,林地上厚厚的枯枝落叶层如同海绵一样,能够吸水并能暂时蓄积水。一公顷枯枝落叶层最多可吸240吨水;有的地被植物的吸水量可超过本身重量的3.16倍。
第三,森林中的土壤有机质丰富,疏松,孔隙多,吸水能力强。据科学家计算,一亩林地可比一亩裸露地多蓄水20立方米。森林对涵养水源、防洪抗灾确有很大作用。
(摘自《中国林业报》第 399期杨其嘉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午睡与冠心病
盛夏酷暑,人们往往夜间睡眠减少。这就需要在白天适当弥补一下,而午睡不失为夏季养生的必要条件之一。
雅典医学专家的调查分析表明,午睡有预防冠状动脉心脏病的作用。经研究后发现,晚上睡觉与冠心病发生率的关系不甚明显,但有明显的迹象表明,午睡(至少半小时以上)能减少冠心病患者的发病率。
有关学者指出,在地中海沿岸诸国的居民冠心病发病率之所以很低,一方面固然与食物中脂肪含量较低有关,同时还是由于他们长期坚持午睡的缘故。根据对近百名心脏病患者以及相应数量的对照组的观察表明,每天午睡30分钟可使冠心病发生率减少30%。
英国科学家对午睡的长远效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们乐观地认为,坚持午睡半小时以上,能使人的冠状动脉得到休息,从而减少心脏病发作的可能。如果午睡时间再长一些,则冠心病发生率会更低。即使做不到天天午睡,每星期日午后美美地睡一觉,对于消除紧张的心情也是颇有裨益的。
(摘自《中国商业报》 第512期谭集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张骞的三次探险活动
张骞生于汉文帝(公元前179—157年在位)的中后期,汉武帝时,因“凿空”西域,道通西南,出兵匈奴,受封博望侯。
匈奴在汉初发展势力,对西汉王朝形成威胁。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张骞受武帝派遣,为联合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率100多人从长安出发,经陇西(今甘肃临洮)进入河西走廊,被匈奴俘获拘押。直到元光六年(前129年),他才得逃脱,继续西行。取道车师(今新疆吐鲁番),穿过天山至马耆,溯塔里木河西进,经龟兹(今库车)疏勒(今喀什),越葱岭
(即帕米尔)经大宛(今苏联费尔干纳)康居(今咸海东即苏联乌兹别克和塔吉克),到大月氏。这时,大月氏对远征匈奴已无兴趣。
张骞交涉不得要领,决定回汉。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年),他踏上归程,翻越葱岭,沿昆仑山北麓东行,经莎车、于阗(今和田)、鄯善(今若羌),又被匈奴俘获拘留一年多,才再次逃脱,回到长安。这次西行历时13年。
张骞第二次地理探险活动是从西南地区开辟一条新道,绕道身毒去西方。
在汉武帝的支持下,元狩元年(前122年),张骞组织人力,从四川成都、宜宾,分四路,经冉?(今四川茂汶)、莋都(汉源),徙(天全)、邛(西昌)等地,向西南进发。但各队屡遭阻挠限制,难以深入,最远只及昆明。
张骞第三次地理探险是联合乌孙的出行。张骞顺利抵达乌孙(伊犁河流域)。但关于共击匈奴的事,久议不决。于是张骞分派副使去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等地,自己回汉复命。元鼎二年(前1 15年)他回到长安。元鼎三年(前114年)张骞卒,葬于城固。
张骞20多年的探险活动,扩展了中国人民的地理视野。最早详记中亚各国地理情况的史料《史记·大宛列传》是取自张骞的报告。张骞第一次使中国人民对中亚地区、地中海东岸的世界地理有了正确认识,使中国人民对西方地理认识的界线,由河湟沙漠地带推进到地中海东岸的广大地区。
(摘自《地理知识》第6期赵荣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从经济学角度看人的四种类型
经济学有投入与产出的概念。人呢,也有投入与产出的问题。人的投入有精神方面的,如文化教育、思想教育等;更有物质方面的,如婴儿长大成人的抚养费、保健费,学生时代的教育费,参加工作以后的工资费、福利费,退休之后的劳保费等等。人的产出,相应地也有精神方面和物质方面的。模仿经济学产出与投入的比较,也可以发现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区别不同情况,判断出四种类型的人:
1、产出大于投入型。这种类型的人对社会贡献很大,但在社会全体成员中只占少数。他们是成人中从事社会体力和脑力劳动的多数。
2、产出等于投入型。他们人数不多,但分布面广。他们中多半是那些进取心不强,
“混日子”的人。他们劳动并向社会索取,但没有剩余奉献。
3、产出小于投入型。此种类型的人也占社会全体成员的少数,包括那些过早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员,少量参加社会劳动却要用较多生活资料和医疗费来维持生存的人,以及社会中的“害群之马”。
4、有投入但无产出型。他们中有的是待业和家务人员,更多的是未成年人。这种类型的人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多数,其中未成年的孩子是正在成长中的生产力,今后将成为前三种类型中的一种。
(摘自8月7日《经济 学周报》彭岳兴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青春之宝——铬
当代科学家为推迟人们的衰老,保持青春,找到了一种宝贝,它的名字叫“铬”。
铬,是人体内的一种微量元素。在人体内的铬是使胰岛素起作用的一种重要元素。胰岛素的功能极为重要,它是一种在碳水化合物及脂肪代谢中起重要作用的激素,这两个重要的生理过程只要一旦发生障碍,人就容易得糖尿病及粥样动脉硬化。人体内有充足的铬元素,就可以防止这两种病,还可以促进发育,推迟衰老。
含铬丰富的食物有酿酒酵母,蜜糖、动物肝脏,带皮马铃薯、新鲜蔬菜及全麦面包。
(摘自《联合时报》第192期 俞闻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毒性最强的动物
中美和南美洲有一种小青蛙,它们生活在沼泽地面,当地人叫它“喀喀伊”。这种青蛙长有瘤趾,足趾间没有蹼,身体只有3—5厘米长,体重才1克多一点。
印第安人将这种含有剧毒的小青蛙,用一根尖头的长棒穿了起来,放在火堆上烤;这时候蛙的皮肤受火烤变了形,而且渗出一种乳白色的毒液来。他们可以从一只毒蛙的身上取出毒液,做成50支毒箭,毒箭上的毒性可以保持十年不失效。
欧洲曾有一个探险队用礼品跟印第安人的酋长交换到50只毒蛙,装在笼子里,乘飞机带回来研究。它们到了研究室都死去了。他们从死蛙的身上无法提炼出毒汁来,也就是说只有活着的“喀喀伊”身体上才能够取出毒汁来。
后来,科学工作者又设法弄到一些“喀喀伊”,以纯粹结晶体的形式分离出了毒汁。这毒汁只消十万分之一克的毒液进入人体就会致命,眼镜蛇的毒腺只有它的毒性1/50。科学家把“喀喀伊”的毒液定名为“巴特拉克托新”。到目前为止,这是世界上最毒的一种动物的毒液了。
(摘自8月2日《新民晚报》张万佛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第二代超声波手术刀
法国的第二代超声波手术刀是由萨诺菲公司,萨特勒克分公司制造的。这种新式手术刀不仅使用方便而且表现出无比优越性:扩大了使用范围,提高了手术精度,缩短了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了可能发生的危险性,正因为如此,深受病患者欢迎。
众所周知,超声波能清洁牙齿污垢和体外击碎肾结石而无需开刀。而超声波手术刀的原理就是利用产生频率振动的探头来打开人体生物组织。超声波能产生空穴现象:声学降压引起气泡出现,气泡爆裂引起组织破坏而升压,与此同时由探头吸取被破坏的组织。
神经中枢外科手术的目的在于切除良性肺瘤,通常是指与神经组织或与高度危险的血管有联系而又在发展中的固定硬块。利用新式超声波手术刀做这类手术,可以减少手术危险性。尤其在“清洗”肿块和仔细剥离组织神经时,这种新器械对位于难以接近的地区,如颅骨内肿块的切除也有较高的安全性。
第一代超声波手术刀1977年在美国开始使用,法国是1983年开始使用的。而几年之后,第二代超声波手术刀在法国首先使用。它不仅应用在神经中枢的外科服务中,也将应用在耳、鼻、喉、消化系统、肝病患者和矫形外科手术中。它给各种学科开辟了新的前景。
(摘自8月3日《世界科技译报》贾亮译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记载郑和下西洋的三部史书
郑和下西洋,是一个壮举,然而在官修正史中却记载寥寥,极其简略。我们今天所以能够比较清楚地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情况,主要是依靠当时的三部个人著作——马欢的《瀛涯胜览》、费信的《星槎胜览》和巩珍的《西洋番国志》。这三部书内容丰富,叙事详核,是记载郑和下西洋的第一手材料。
三部史书及其作者简况如下:
马欢字宗道,浙江会稽人,回教徒;精通阿拉伯文,在下西洋的行列担任“通事”(即翻译)。他写的《瀛涯胜览》,以一国为一篇,全书共记20国。如:占城、爪哇、暹罗、苏门答腊等等。分别记载其疆域、道里、风俗、物产及沿革情况。
费信字公晓,江苏太仓人。他本是太仓卫的戍军,后来随同郑和下西洋。他写的《星槎胜览》前后两集,也是按国纪事,共记载了30多个国家的“风土人物之异”。
巩珍是南京人,据其书自序,他号养素生,也是以从军而拔升幕僚工作的。所著《西洋番国志》一书,共著录20个国家,先后次序和文字内容与马欢的《瀛涯胜览》大致相同。巩珍在自序中说,他所记的各国事迹,全是经过“通事”转译而得,然后记录无遗。尽管如此,这部书中还是有不少重要资料,是上述两书所不载的。(摘自8月10日
《宁夏日报》冯同英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邮票只能在本国使用吗?
本国邮票只能在本国使用,毋庸置疑。很少有人知道在一种特定条件下,邮票可以在外国使用。那就是被称为PAQUE—BOT的海员信函。
远洋轮上的海员,常年航行于茫茫大海。生活单调,乡思绵绵,欲作家书以寄愁情,却无鸿雁传递尺素。即便中途靠港,语言隔阂,邮票不明,仍是困难重重。因此,万国邮联特许远洋轮上的海员在途经各国港口时,可到当地指定邮局寄信,并且允许贴用船舶登记国的邮票。当地邮局收信后,以当地当天邮戳销票,准予寄发。比如我国船员在驰往欧洲途中经过新加坡、开罗等地,均可上岸到指定邮局,贴我国邮票寄信回国,还允许寄往任何第三国。这类信件有个明显的标志:信封上加盖法文PAQUEBOT字样,原意为“大型客轮”,在此可释为“从远洋轮上寄发的海员信函”。海员信函只准海员本人寄发,船上旅客无此特权。
由于海员信函的出现,引来了一个有趣现象:甲国邮票可在乙国使用,并且还可寄往丙国、丁国。这下,可引得邮迷们如痴如醉。孜孜以求者大有人在,不过成绩卓著却不多见。至今还没有一位集邮者拿出一部洋洋大观的海员信函专集在国际邮展上获高级别的奖牌。
海员信函的邮资如何计算?万国邮联规定:按船舶登记国的国际邮资计算。假定你那当海员亲友从开罗寄信给你,那么他只要按照我国标准,贴上一元六角邮票就可以了。
(摘自8月6日《科技日报》邓树镛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