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8月2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

世界各地气候异常
  北美干旱 南亚暴雨 中东高温 中国炎热
本报综合报道:近来,世界气候变化异常,北美持续干旱、南亚暴雨成灾、地中海沿岸热浪袭人,中国南方的居民也饱经了酷暑的煎熬。
仅今年1至6月,世界各地都遭受不同程度的灾害。狂风横扫英国英格兰西南沿海和爱尔兰北部地区。因降水偏多和阿尔卑斯山大量融雪,西德的巴伐利亚州出现70年来最严重的洪水。日本东京和中北部地区经历了自1908年以来最严重的春季暴风雪,使50列火车停运,205列火车晚点,31架国内民航班机被迫取消。美国、法国、孟加拉国、印度、秘鲁等都出现狂风暴雨大雪。从南美安第斯山脉到加勒比海沿岸的热带草原、森林和丘陵地区,经历着严重的干旱。
今夏,美国中西部遭受了50多年来最大的一次旱灾。严重干旱持续了数月之久。它不仅给美国的农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而且使许多河流的水位下降到50年来的最低限,使大片土地遭到过度侵蚀,严重破坏了美国的生态环境。美国的比邻加拿大也因持续干旱蒙受了巨大损失。粮食大幅度减产,森林火灾频繁。在旱情最严重的西部地区,一些河流湖泊干涸,牧场枯黄,牧民被迫将畜群长途向北迁移。与此同时,世界其他一些地区也同样受到旱灾的困扰。亚马孙河河水因干旱而锐减;中国江苏、安徽等省也出现了水库干涸,河水断流的现象。
与干旱相反,世界某些地区却大雨倾盆。
6月下旬,暴风雨引发的洪水冲击了印度东部的阿萨姆邦,10万余居民受灾。同期,孟加拉国东北及南部河流因洪水而决堤,导致数千人无家可归。6月底,土耳其东部和北部连降3天暴雨,引起洪灾,经济损失达20万美元。7月下旬,尼罗河水创纪录地增加了6.6亿立方米。
入夏以来,世界许多地区天气炎热的程度超过往年。7月初,热浪袭击亚平宁半岛,意大利南部的科森察出现了44℃的最高气温。同时,希腊首都雅典出现了42℃的异常高温。7月中旬,埃及热浪袭人,开罗气温超过40℃,据说,这是20多年来埃及出现的少有高温天气。7月下旬,热流也侵入了以往气候宜人的捷克斯洛伐克,斯洛伐克西南一带温度高达37℃,连山颠积雪的塔特拉山区的气温也升至28℃,为50多年来所仅有。
而在中国,自7月初始,持续不断的高温天气在10多个南部省区出现,有些地区气温超过40℃。罕见的高温导致南京、南昌等地中暑死亡数百人。
(白玉清 李家德)


第7版(国际)
专栏:

  人类面临重大抉择
  中国国家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 周秀骥
今年六月,在加拿大多伦多市聚集了来自四十八个国家的三百多名政府首脑、部长、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与政治外交家,讨论了人类活动对未来环境、气候以及社会活动的影响,并向全世界发出警告:“人类正在进行一次失去控制的影响全球的试验,其最终后果可能是仅次于一次全球核战争。”
大气具有全球共存性。北极地区观测到许多沉降在冰雪层上的硫与碳的尘埃,它们将加速冰雪的融化。南极地区上空观测到远超过标准含量值的CFCs气体,成为南极臭氧洞形成的重要因子,这些尘埃与气体只能来自北半球的大气污染。它证明,任何一个地区的大气污染可以传播到全球,任何一个角落对保护大气层都负有不可推诿的责任。
大气具有脆弱性。观测事实与理论研究表明,近一百多年,由于人类活动的结果,所谓“温室气体”在逐年增长,预计到二十一世纪中期,将使全球大气平均气温提高一点五至四点五摄氏度,南北地区温差减小,径向大气环流减弱,全球降雨地理分布发生根本变化,全球海平面将升高。观测事实还初步表明,由于大气污染结果,使全球大气臭氧总含量自七十年代以来减少了百分之三,如果达到百分之五以上,地面太阳等外辐射的增强将使全球生态系统发生重大变化。
大气层变化具有长期的不可逆性。脆弱的大气层一旦受到扰动,进入新的状态以后是难以逆转的。上述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生命史是一百年左右,它们今天被释放到大气以后,难以收回,将对今后一百年内气候变化产生影响。
结论是,大气层的可忍受度是有限的。人类如果超越这个有限的可忍受度,以破坏大气的环境来取得眼前的经济利益,不可逆的气候恶化将给人类以惩罚。
现状是,全球人口仍在迅速增长,人类活动还在全球范围内继续恶化大气环境,大气污染与温室气体继续在增长,SO2与N2O的污染引起欧洲、美洲与亚洲地区的严重酸雨,土地与草原的过度放牧,城市化在急剧扩大,全球森林面积减少加剧,仅热带森林每年减少九百至二千四百五十万公顷,全球沙漠面积继续在扩大,而我国的大气环境恶化状况也不例外。其严重后果,是使沿海城市受到海水升高的威胁,全球水资源及生态资源的重新分布与日益贫困,土地质量的生物的退化,粮食的减产,人类健康受损害。到二十一世纪后期,人类社会将面临自然环境与气候变化带来的新灾难。
解决这场自然灾难的决策有两个方面。一个是“适应”政策,采取各种措施以适应环境与气候的变化。例如沿海地区筑坝以抗御海平面的升高等等。第二个是“限制”,采取各种措施限制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破坏。各种材料与计算分析表明,“适应”政策要求付出的代价事实上是难以办到的,主要的对策还是要“限制”。一九八七年,三十多个国家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签署了一个公约,限制使用氟利昂等冷冻剂,以减少向大气释放CFCs气体,保护大气臭氧层。现在又提出到二○○五年,把向大气输送的C02量减少到为一九八八年的百分之二十。“限制”必然与经济发展发生尖锐的矛盾。全世界的政策制定者正面临一个重要的抉择:把经济发展控制在地球环境与资源的可忍受度范围内。这是当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一个焦点,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


第7版(国际)
专栏:

  总趋势:世界气候变暖
  张友新
国内外科学家对世界气候问题进行着热烈的讨论,观点虽然不尽相同,但普遍的看法是,地球的气温将在波动中上升,其结果对人类的环境和生存将起严重的影响。
地球的气候在不同地质时期有很大变化,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也有波动。19世纪的气温变化不大。但从上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的气候趋暖,到1944年温度大约上升了0.7℃;之后,气温在波动中上升,到80年代全球气温上升更趋明显。据资料分析,1980—1984年被认为有气象纪录以来最暖的5年。这种回暖势头一直持续到现在。今年5月,一批国际上著名的气象学家在华盛顿讨论气候变化时一致认为,自130年前建立可靠的气象纪录以来,80年代全球平均气温创纪录,其中又以1987年的气温最高。今年的世界气候升温和异常更为人们所关心。美国戈达德空间研究中心主任、著名气象学家汉森博士6月24日在参院作证时说,今年头五个月的世界气候十分暖和,“1988年将是有纪录以来最暖的一年,除非今年余下的几个月出现惊人的降温,但这不大可能”。
世界未来气候如何?科学家们用现代科学方法对此进行了预测。尽管预测不完全一致,但多数的看法是:未来气候将进一步变暖。加拿大环境保护机构的气象专家亨厄费尔德最近说:“在过去的1000 年里,气温的变化幅度大约0.5℃,可我们现在估计会提高10倍,这么大的变化在人类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科学家用复杂的计算机模型进行预测,在最近十几年里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2℃,到公元2030年地球的平均气温将升高4.5℃。美国气象学家汉森不久前在第一届对付气候变化的北美会议上说,大气层里二氧化碳的增加,使地球表面气温在上世纪升高了大约0.6℃,预计在未来的100年里地球气温将升高2°—5℃。有的报告还认为,世界气温上升可能持续到22世纪。气温即使小小的上升,也可能产生巨大的环境影响,如果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升高3℃(这是一个十分惊人的数字),它已超出了过去1万年人类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可能达到的幅度。
地球气候变暖无疑会影响世界的生态系统和水土资源,还将影响经济建设和居民生活,造成社会问题。特别是目前世界趋暖已造成冰川融化,海水在不知不觉中上涨。据预测,50年后海平面可能升高20—165厘米,从而侵吞沿海城市和大片农田。
《纽约时报》说,孟加拉国的恒河、巴基斯坦的印度河、中国的长江、埃及的尼罗河和哥伦比亚的马格达莱纳河等河口周围低洼而平坦的地区,面临海水威胁,建筑物和道路将受到破坏,居民区水井将受到咸水的污染,鱼类和鸟群栖身的沿海沼泽地将被淹没。
因此,各国对未来气候变化需早作准备。


第7版(国际)
专栏:

  紧急行动起来 限制“温室效应”
  顾玉清
全球气温在升高,气候异常,大旱、酷暑、冬暖、极地热奇景迭出。气象学家们认为,这些现象与“温室效应”有关。
科学家们所说的“温室效应”,是指在地球周围的大气层中,主要因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使大气层结构受到破坏。二氧化碳对太阳的辐射是透光的,它大量吸收大气层表层和下层的热量,然后再反射回地球,但却阻止它从地球上散发到太空。如同玻璃温室一样,光能进得来,出不去,使得温度上升。
世界人口的激增、人类活动的频繁、现代工业的发展以及煤和石油等矿物燃料的广泛使用,形成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有害气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地球的大气层”。
“温室效应”引起的气候趋暖,举世关注。人们不得不进行探索和研究,以避免灾难性气候的可能发生。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K·托尔巴博士在泰国举行的庆祝世界环境日大会上主张,在全球制定和执行限制温室气体聚集的战略,以便推迟或限制气温升高。他建议:对释放有害气体的电站、工厂和车辆实行更严格的管理;推广使用新能源和再生能源;制止破坏森林,重视植树种草等。
最近,在多伦多国际大气会议上,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主席、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呼吁建立一套“新的全球道德规范”,把防止空气和水源污染、臭氧消耗和酸雨作为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把对地球生命系统的维持放到至关重要的地位。
这次会议还发表了一项声明草案,敦促各国政府尽快实施“保护大气层的行动计划”,阻止地球大气层质量恶化。会议决定,建立世界大气基金会,对各国矿物燃料的管理实行多消耗多征税的办法,力争到2005年,在世界范围内,使石油、煤和其他矿物燃料的使用量减少20%,最终减至50%。
目前,世界各国正在密切关切气候升温和异常。日本政府准备采取一项“大地女神”计划。该计划旨在探索地球大气、地球构造、海洋和生态环境结构,查明气候变化成因,解开气候变暖之谜,以制定未来环境对策。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和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增强,科学家们也在改造自然方面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大胆设想,例如,在非洲的刚果河上建造一座拦河大坝,使河水回流,形成一个巨大的人工湖,这项工程如能实现将会改善非洲大陆的灌溉条件、植被状况以及云雨分布。
科学家们认为,人类应该积极采取拯救行动,“为减少温室效应气体每等待一天,都将使我们更接近于灾难”。


第7版(国际)
专栏:

  控制人类活动 免遭气候报复
  李家德
变化万千的天气和气候,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近年来极端的气候异常为什么此起彼伏、频频出现?这首先需要了解引起气候异常的原因。
近年来,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越来越显著。最近,澳大利亚大气科学家指出,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氯氟碳、二氧化碳、甲烷和其它温室效应气体的含量已大大增加。大气中甲烷的含量在过去10年里每年增加1%,现在的含量比过去高出100%。这些甲烷除来自矿物燃料和其它有机物质的燃烧外,甲烷已知的主要来源是水稻田和家畜(特别是牛内脏)发酵。沼泽地中也产生甲烷,其它某些生物消化也产生甲烷,其中白蚁尤为引人注目。
科学家指出,目前二氧化碳含量比过去高出23%,每年排放进入大气的二氧化碳达50亿吨。这主要是燃烧矿物燃料的结果。二氧化碳具有温室效应。
森林,特别是热带森林具有维持气候平衡的作用。但是现在全世界每年约有20万平方公里面积的森林遭到人类滥砍乱伐,使天然的、大面积的蓄水区不复存在。这对于调节气候极为不利。森林减少使世界性的气候变得反复无常,原先冬冷夏热的地区,一反常态,一些地区变为冬暖夏凉,甚至8月飞雪,一些地区洪水肆虐。
为了使地球具有风调雨顺的稳定气候,人类应严禁盲目砍伐森林,杜绝过度的放牧,保护水土,改进农业技术,防止沙漠化,大力植树造林,充分利用森林调节气候的巨大作用。同时在能源使用方面,尽量减少和合理使用矿物燃料,多利用太阳能与核能,这样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释放。在与气候异常的全球性斗争中,为了子孙后代,人们必须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活动,以尽量减少气候的报复,这是当今人类的责任。


第7版(国际)
专栏:气象知识

  影响世界气候的基本要素
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理环境是影响世界气候的三个基本要素。太阳辐射是大气、陆地和海洋增温的主要能源,是大气中一切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形成的基本动力。世界气候的差异和季节的交替,主要是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以及时间变化的结果。在低纬度地区,一年四季的辐射总量不仅多,而且变化小,因而终年温度较高,四季常夏。在高纬度地区,夏季光照时间长,辐射量大,而冬季辐射量小,极地辐射几乎为零。中纬度地区,辐射量居中,反映出四季分明的气候特色。
大气环流是控制气候变化的无形机器。大气系指包围在地球表面的整个空气层,厚度约有二三千公里。由于大气在不同纬度接受的太阳辐射量不同,低纬度空气受热膨胀上升,高纬度空气因冷却而下沉,于是就构成了大规模的大气环流,再加上地球自转的偏转作用等复杂因素,便形成各种风系和气候带,造成地球温度的现存分布状况。
地理环境它包括纬度高低、海陆分布、洋流和地形等。海洋和陆地具有不同的辐射性质、热容量、传热方式和热量分配方式,因而形成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海洋不仅决定了海洋气候的特殊性,而且还极大地影响着陆地,尤其是滨海地区的气候。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也是错综复杂的。例如,峻峭的山岭,常阻滞气流的运行。
(唐进修)


第7版(国际)
专栏:

  气象卫星——观云测天的“千里眼”
  星兴
在广漠无垠的宇宙空间,有数以百计的人造地球卫星,气象卫星是这个卫星“家族”中的重要成员之一。
天气是全球规模的现象,瞬息万变,复杂多端,要想充分预报和研究它,就必须占有全球地表大气资料。50年代以前,世界各地气象部门只能通过星罗棋布的观测站网,来定时观测和记录当地的天空状况和天气实况,为气象预报提供所需要的资料。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气象卫星诞生了。
气象卫星是空间技术与遥感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主要用于气象探测的卫星。它不受国界和地理条件的限制,遨游太空日夜监视着地球天气的变化。人们称它是“空间气象观测站”和观云测天的“千里眼、顺风耳”。
人们把气象卫星观测资料,送入计算机进行科学处理,加工成气象卫星云图和大气各层的温度和湿度、云顶高度、海面温度、高空风资料等数十种产品,供各个用户使用。
气象卫星云图可以使气象预报员直观地分析出地球大气的云系变化,掌握灾害性天气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它是监视凶猛摧毁性的台风、龙卷风和冰雹等灾害性天气的有力工具。自从有了气象卫星以来,发生在全世界热带洋面上任何地点的热带风暴的预报都没有漏掉。
1960年美国发射第一颗极轨气象卫星,目前,世界上有关国家已发射气象卫星100多颗,已经形成了由极地轨道和地球静止轨道两种类型气象卫星组成的地球大气监测网。我国不久将发射自己的极轨气象卫星,并已建成北京、广州、乌鲁木齐三个气象卫星资料地面接收站和资料处理中心。同时,正在加紧研制静止气象卫星。


第7版(国际)
专栏:编后

  趋利避害 造福人类
气温升高、干旱、暴雨等气候异常的消息从世界许多地方不断传来。世界气候出现了什么问题?本版对此作一简要介绍。
今天,人类在利用气候方面成绩可喜,但是,由于人类的不合理的活动和其他方面的原因,世界气候正在发生异常变化,造成对生命和财产的破坏。这是气候对人类的报复。在惩罚面前,人类应该反思。为了“我们共同的未来”,需要全人类共同行动起来,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大气和环境。
利用和开发气候资源是人类的一个重大课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必将大大提高利用气候和减少灾害的能力,从而让气候更多地为人类造福。


第7版(国际)
专栏:

  地球发烧      ·朱根华·


第7版(国际)
专栏:

  7月23日,意大利中部由于45摄氏度的高温天气造成地面结构变化,导致佛罗伦萨至福利尼奥间的铁轨变形。图为一列火车驶过后轨道出现的扭曲。
新华社发(传真照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