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8月14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影视窗

中国的《末代皇帝》特色何在
——访电视剧导演周寰
郭莉
1984年,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导演周寰、张建民被选中执导大型电视连续剧《末代皇帝》,于是,紧锣密鼓先后开机的几部以清末皇家为题材的中外影视作品形成竞争态势。那么,中国《末代皇帝》的特色何在呢?8月的第一个星期天,我采访了吃着速效救心丸指导录音合成的周寰——
《末代皇帝》跨越了清末、民国、伪满、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的电视艺术家苦心追求的整体目标是:如何艺术地、准确地、独特地概括各个时代的本质特征。终于,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被概括为四个不同的字,谓之“末、乱、暗、新”。怎样才能把概念转换成可感的艺术氛围呢?先一个“末”字就不好办。衰草枯杨,残垣断壁总嫌一般化,不足以表现没落王朝的特征。而故宫,无论兴衰又一律是红墙黄瓦,一派堂皇的暖调。在清史专家朱家溍先生的点拨下,“传筹”的细节被设计出来:冬夜,宫门紧闭的紫禁城中,一声声悠长的“筹”传下去,既凄凉,又阴森,清朝风雨飘摇前途暗淡的末世之态便突现出来。还有慈禧面对镜子里老态龙钟病体难支的那声颤抖的长叹,还有遮天蔽日的黑色的暮鸦……便一齐把“末”字写在了荧屏上。
力图最大限度地贴近历史真实,无论是大的事件还是小的细节——这是电视艺术家苦心追求的又一个目标。分镜头之前,周寰一直处于一度创作状态,参阅了大量的文史资料,并依靠资料员钱岳声把朱家溍先生处记录下的整整一箱资料,又分门别类存档入库以备不时之需。另外,导演向美工、服装、化妆、道具提出严格要求,差一点都不拍。竟至书法家岳志澄临摹的《康熙南巡图》、养心殿里的乾隆御笔题诗和董兴华用玻璃钢仿制的“三连印”几能乱真,使故宫博物院都动了收购之心。美术设计师何宝通以1∶1的比例搭置的养心殿,使几家电影厂叹为观止自愧弗如。莫说殿外斗拱排列平整适度、溢彩流金的黄瓦覆盖的宫墙和那两只看去万难挪动的青铜大缸,单是两扇朱漆大门上的182颗门钉,都颗颗精工细作,不敢因其小而有丝毫的马虎。如此,这部苦心经营的电视剧才有些许史料的价值,从而确立了自己独有的艺术地位。
说到中国的《末代皇帝》的其他特色,不能不谈到它与话剧的亲密关系:主要创作人员中,编剧王树元、导演周寰、美术设计师蔡龙西、中年溥仪的扮演者陈道明皆是中央戏剧学院的毕业生。而吴雪、朱琳、朱旭、童超、蓝天野、李默然等又都是在话剧界久负盛名,有着辉煌昨天的表演艺术家。就是罗历歌、郑天玮、梁月军这些青年演员,也无一不是活跃在戏剧舞台的后起之秀。如此众多的话剧表演艺术家共同“出山”,这在我国还是少见的现象。也许这会使作品染上了一定的话剧色彩,但演员阵容之强,将使观众一饱眼福。
从8月3日开始,中国的《末代皇帝》已经随着它不断重复的主题曲走进千家万户。但是,剧组的人们却像溥仪登基时那样忌讳说那个“完”字。这倒不仅因为每拍完一个大的段落之后必有一场灾难(如火灾、车祸)接踵而至,而是因为创作者实在不知道中国人是不是喜欢这种传统的中国味道的《末代皇帝》,尤其是在意大利导演贝尔托卢奇的同名作品得了九项奥斯卡奖之后……
(附图片)
电视剧《末代皇帝》中的溥仪和婉容


第8版(副刊)
专栏:

音乐家和一只鹰
——献给团伊玖磨先生
李瑛
团伊玖磨(1924—),日本当代著名作曲家,所作歌剧《夕鹤》、《听耳头巾》及交响组曲《丝绸之路》、《祝典序乐》等均获成功;他又是日本著名社会活动家,现为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代表理事,曾多次访问我国。1988年4月10日访日期间,应邀出席他的家宴,他家在神奈川逗子的海岸高山上,临窗海风徐徐,俯瞰碧波粼粼,高空翱翔着一只苍鹰,这鹰常来窗前觅食,是团伊先生的好朋友,他们结识已三年了。

你有一面比太阳更大的窗子
你有一面比太平洋更大的窗子
你的家屹立在海岸的高山上
从窗子日夜不息地飞出琴声
琴声营养着太阳和大海
琴声喂养着一只矫健的鹰
大海的歌声是诚实的
鹰的翅膀勇敢而凝重

它是你的邻居,你的朋友,
它和你是一个家庭
看它掠过岸礁在寻找你
明亮的眼睛像滑行的星
它是一个有生命的音符,
扯着霞光雷火,曳着风声
团伊玫磨,你让一切都获得美的心灵
每个心灵里都溢出歌声
你用艺术创造不朽的生命
又从生命的流逝里发现了艺术永恒

日日,浪花卷进你的窗子
夜夜,铺一枕幽梦
你的心灵多么丰富
你指挥着万籁合鸣
你和大自然这么亲,这么近
像一对孪生的弟兄
一组多么和谐的庄严的影子
牢牢地站在大地上——
太平洋、高山、白云、音乐、你
和一只鹰……


第8版(副刊)
专栏:谈艺录

也说“金鸡奖”的权威性
李彤
近来,在报纸上读到有人对电影“金鸡奖”的评奖结果提出质疑,认为如此结果“缺乏权威性”。据我所知,被评上了最佳男女主角的张艺谋、潘虹本人倒并不曾感到特别兴奋,但旁观者毕竟不像他们那样“曾经沧海难为水”,于是站出来为落选的姜文、刘晓庆抱打不平。(对电视的“飞天奖”也有异议,情况可能略有不同,在此不旁及。)
在我看来,所有评奖乃至万事万物的权威性,都是相对的。纵然你是全国独一份、世界数老大,也总会有人不承认你的权威性,而别有一番评价。再说评委们,当然都修养有素,各具一定的权威,但他们毕竟是几位至多十几位个体的组合,他们的入选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其见解也是出于肉眼,其代表性仍属有限。也许只要换一两位评委,那评选的天平就会向另一方倾斜。这样,没有什么“绝对权威”便完全正常,无须乎严正指出的。
我还以为,既然这十几个人名正言顺地做了评委,便是把权威性授予了这十几个人;既然这十几个人是在认真地履行其使命,那么他们的工作结果也便具有了权威性。一些颇具权威性的国际电影节上的评委,不也是这样一种临时性的组合吗?对须仰视的评奖,人们去怀疑影片;对可平视或俯视的评奖,人们便怀疑评委。这种心理大约也是人之常情吧?指出人家“缺乏权威性”,便是认为自己的意见更具权威性。据说这次对“金鸡奖”提出质疑的也是专家,或许可以寄希望于“评委轮流坐,明年到我家”。而今年,我看还是暂且承认评奖结果的相对权威性吧。
让我感到安心的是:这些获奖者是评委投票,以多数票决定的,而不是上级审定、领导画圈的结果。这是保证了还是减弱了评奖的权威性呢?不言自明。话说回来,人们可以对评奖结果公开提出质疑,这件事本身也可喜可贺。不再是众口一辞了,不再是评奖一出,新闻界和观众只能同声喝彩了,这让人看到一种希望,从这点上说该感谢质疑者。对评奖结果提出不同意见当然是好事,我只觉得不必在“权威性”上去作怀疑文章。对于文艺作品,不妨各有所好;对于各色演员,不妨各有所爱。在社会承认的权威之外,你尽可以在心里保留自己的权威。要不怎么说权威都是相对的呢!


第8版(副刊)
专栏:

黄昏
刘梦帆
伍老师,你来信说你的那把二胡被砸了,是师母在盛怒之下砸的。
师母比你大一岁,50年的风风雨雨甜酸苦辣悲欢离合实难将息。去年教师节,师母和你的两个女孩的户口解决了,这本是举杯庆贺的大喜日子,可师母却突然大哭起来,直从黄昏哭到夜晚雨声消歇。你从墙上取下二胡,你拉你拉你直拉到雨声消歇。
我那次看到你的信也哭了。
今年的夏天好闷热,是卖雪糕的季节。黄昏,师母已唇干舌燥精疲力尽,你应该去换她回来。你的大女孩洗了澡穿着短裙去了小街,小女孩泪汪汪的好委屈被师母轰了回来,师母令她复习功课迎接考试。“爸,妈要你去。”小女孩捎话于你。
可是,你走向了河岸,走向了那棵老柳树。我知道你的黄昏在那里,几十年一直在那里。风砂总湮不灭你拉琴时木板凳留下的深深的眼。那时,小河遥遥的尽头孤零地有炊烟从你家的小土屋冒出……
你来信说,你的墙上只有那把尘封的断了弦的小小的京胡了。你不想动它,你怕一碰便碎,你想保住它原来的样子,永远。因为是这把小小的京胡使你在那疯狂的年代里幸免于难。你的心灵深处愿意永远珍藏着这片悲哀。我能理解你,老师。
京胡断弦之后,你便自做了那把二胡。那二胡上的蛇皮还是我从大山里给你捎来的,我爸爸捉的蛇,一条大蟒蛇。师母哭得好伤心。她觉得伤害了你,她觉得自己犯了罪。你没有责怪师母。你好悔你抚摸着师母凸起的肩胛骨,你眼泪夺眶而出。
你说,你过去用心灵拥抱的是一个个残缺惨淡的黄昏,因为除了黄昏你的一切都献给了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伍老师,买一把二胡吧。或者自己做一把吧。我给你从大山里弄蛇皮来,我自己也敢捉大蟒蛇了,真的,没骗你。


第8版(副刊)
专栏:艺文谈片

抛开神话看诸葛
李砾华
京剧传统戏里有关诸葛亮的剧目委实不少,而且大都是以妙算通天的“神人”形象出现的。唯有《卧龙吊孝》里孔明那段“知我者周郎惧我者曹瞒”的涕泪交流的哭诉中,哭出了真情,才使人们看到了一个神话以外的诸葛亮。
人生知己最难寻,然“知己”者并非个个都是同仇敌忾、携手相将的。诸葛亮同周瑜打交道不是很多,但从“对火字”“借东风”等事便很能看出二人料事上神奇的一致性,可谓知心知腹。然而,周瑜临死质问苍天:“既生瑜何生亮?”出自孙、刘两家各自的利益,不难看出,这对“知己”实在是不共戴天的。诸葛亮从容地对付周瑜殚精竭虑设置的道道陷阱,并非凭借什么“神力”,靠的正是对周瑜的了如指掌。
孔明才能胜周公瑾一筹,但比起不可一世的小周郎,他要谦虚多了。戏里有句唱词似在说:你周瑜死了,我诸葛亮虽在,也没多大意思了。倒也是,竞争失去了强有力的对手,真没什么劲。这样看来,孔明确确实实是个“凡人”。
某些野史外传,说周瑜躺在七星棺内未死,单诱孔明江东吊唁以除之。孔明到后,佯装抚棺痛哭,手击棺板,力若霹雳,反把周瑜置于死地。此说难免有些“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把诸葛亮的一切活动都笼罩在神秘的色彩下,也不符合这个“长使英雄泪满襟”的高义之士光明磊落的为人准则。


第8版(副刊)
专栏:

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漫画) 徐鹏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