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旅游客流剧增 车站列车爆满
暑期每天约70万人站着乘车
铁道部呼吁刹住公费旅游、会议,劝阻民工盲流
本报讯 7月以来,暑期旅客运输出现高峰。7月一个月全国铁路完成客运量1亿多人次,比去年同期多运547.8万人次。7月中下旬客运量日均336.4万人次,最高日达345.7万人次,比去年同期最高日多运13.1万人次。铁路部门虽已采取多种疏导措施,仍难缓解客流暴涨压力。铁路部门呼吁社会各方面给予协助,有力控制公费旅游、会议客流和民工盲目流动。
暑期旅客运输开始以后,客流迅速增长,主要干线上的旅客列车超员严重。虽然铁路每天开行1000对旅客列车,但客运能力只有300万人左右,每天大约有70万人是站着乘车的。主要干线的特、直快旅客列车超员率一般都在40%至50%,部分列车超员达80%以上,有的个别车次竟高达100%以上。尽管铁道部再三强调控制超员率,但实际上控制不住。北京、沈阳、哈尔滨、大连、济南、烟台、青岛、上海、广州、郑州、武汉、成都等各大火车站也人满为患,总体超员在25%左右,每天都有成千上万名旅客被困在车站。7月份,铁路部门共开行临时客车1856列,日均60列,比去年同期日均增加近33列,仍难解决客流积压问题。
据铁路部门分析,暑期客运出现高峰,有三股客流最大。首先是旅游人数剧增。今年7月下旬北京站对4500名旅客进行调查,旅游客流为50%。其中公费旅游者居多。二是会议客流持续不下。国务院发出严格控制召开全国性会议的通知后,百人以上的全国性大型会议有所减少,但小型会议仍很多。会议地点又多集中在北戴河、承德、烟台、青岛、大连、桂林、无锡、杭州等旅游热点城市。三是民工流动量大。据北京站抽样调查,民工客流占20%以上。郑州、西安、兰州、乌鲁木齐、沈阳等车站的广场、候车大厅挤满了身背大包袱、就地露宿的民工。
目前,铁路部门运输能力同旅行需求矛盾突出,他们呼吁社会各方面多做宣传解释工作,协助铁路缓解客运紧张状况。特别希望有关方面严格执行国务院规定,有力地控制公费旅游和旅游旺季到旅游热点城市召开各种会议;对盲目流动的民工也应加以引导和控制。
(任喜贵)


第1版(要闻)
专栏:

按预定计划在预定轨道运行八天
我成功回收五日发射的卫星
进行了一系列空间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
新华社北京8月13日电(记者许志敏)今天下午,我国在四川省中部地区成功地回收了8月5日发射的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
由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送上空间轨道的这颗返回式卫星,按照计划在预定轨道上运行了8天,成功地进行了一系列空间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
这是我国自1975年以来成功发射的第11颗返回式卫星。这颗卫星除了为联邦德国三家公司提供搭载服务外,还向中国科学院等国内有关科研部门提供了同类服务。搭载的试验装置,将根据合同规定的要求,近日运往北京,交付用户。
在这颗卫星运行期间,联邦德国、瑞典、法国、美国等有关公司的代表,参观了西安卫星测控中心。


第1版(要闻)
专栏:

利用优势 放开搞活 治贫致富
甘肃大中型全民企业创办集体企业
将原材料第二次创利生产变成加工产品推向市场
本报兰州8月13日电 记者李而亮报道:全民与集体两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新结构,在甘肃大中型企业中,显示了蓬勃发展的好势头。目前,已有400多个集体企业在130多家全民大中型企业中诞生,上半年创造产值3亿多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5%。
打破国营与集体经济之间的界限,利用大中企业优势,发展集体企业,是甘肃省搞活大中企业,加快治贫致富步伐的一个重要措施。这些集体企业具有的共同特点是:资金,不要国家投资,以职工集资、入股或引进外资的办法自筹;生产原料,利用大厂矿的边角废料或大厂矿完成国家指令性计划的超余部分原料进行深精加工;设备技术,以租赁或转让的形式利用大中企业闲置设备,聘请大中企业的技术人才;经营,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产品不纳入国家计划,价格随行就市。
去年,是甘肃省“一厂二制”在大中企业推广的一年,带来的直接效益是:集体企业创造产值5.6亿元,今年可望达到7亿元,解决了近10万人的就业问题,为国家提供了大量原材料深加工产品。
“一厂二制”,又为搞活大中企业起了积极的作用。大中企业实行定员、定编、“满负荷工作法”后剩余劳动力,都在兴办的集体企业中找到出路。利用大中型企业的技术搞开发性项目,使企业的技术设备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将集体企业政策灵活、关卡少等“天然优势”嫁接过来,提高了大中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最明显的作用,是集体企业的兴起,正在扭转着甘肃省大中型企业长期廉价出售原料的状况,通过集体企业,将原材料进行第二次创利生产,变成加工产品推向市场,为繁荣地方经济起着重大作用。“镍都”金川有色金属总公司,兴办了镍精炼厂等集体企业,加工产品推向了国际市场,去年产值近亿元。目前正在兴办烧碱厂、硫酸镍厂、铝镍合金厂等集体企业。这些加工厂建成后,将使金川市成为我国最大的镍原料生产和深加工基地。


第1版(要闻)
专栏:

新疆吸引沿海地区共同扶贫
东部向西部转移人才、技术和资金
西部为东部提供肉禽、蛋奶和原料
新华社乌鲁木齐8月13日电(记者蓝学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改革传统的扶贫办法,吸引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到自治区贫困县承包开发项目,帮助用好扶贫资金。
据了解,属于贫困县的新疆的疏附县已与浙江省联合兴办疏附县棉纺纱厂,于田县同江苏省扬州市联合兴办于田、策勒、民丰联合毛纺厂,福海县与江苏省联合兴办福海县糖厂,仅这3个项目就投资5440万元。
记者在新疆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及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三个贫困地区采访时了解到,利用本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优惠的政策及必要的资金投入,与东部沿海地区联合,共同开发建设贫困区县,是扶贫工作的一个转变。尽管这种横向联合刚刚起步,但前景十分广阔:沿海地区可以向西部贫困地区转移、扩散劳动密集型的加工项目,如地毯、绣花、抽纱、毛线、各种编织等出口创汇产品,特别是那些“不用油、不用电、家家户户都能干”的手工产品,能解决大批贫困户的就业问题;可以联合开发副食品生产基地、解决某些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肉禽蛋奶菜等供应不足问题,从中使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变成产品优势,增加农民的收入;可以开发加工工业的原材料生产基地,解决原材料紧缺而引发的矛盾,使东西双方生产能稳定发展,产销平衡,避免供求大起大落。这些地区的负责人认为,对贫困地区来说,利用国家低息贷款和东部发达地区的人才、技术,发展本地县办工业,可以获得利税,安排农村富余劳力,学到经营管理经验和新的生产技术,加快脱贫步伐。


第1版(要闻)
专栏:

支持各地抓好秋季粮食生产
国务院增调一批专项化肥
农业部要求各地落实各项增产措施
本报讯 针对今年灾多灾重,秋粮长势不理想的情况,国务院最近增调一批平价化肥,支持秋季粮食生产。农业部要求各地认真抓好双季晚稻、再生稻和各种晚秋粮食作物生产,力争今年增产粮食250万吨。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夺取秋季丰收,完成全年粮食增产计划的紧急通知精神,农业部要求各地认真落实各项增产措施,切实用好这批化肥,保证完成国务院下达的粮食增产任务。通知要求:
1、对这次国务院增调的平价专项化肥,各有关省农业部门要在各级政府领导下,积极主动地做好安排使用工作,并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尽可能相应配套安排一部分专项用肥。
2、要专肥专用,按照国务院通知的要求,保证用于粮食作物的生产、救灾上,不得挪作他用,不搞平均分配,并抓紧调运,不误农时地售给农民。
3、各级农业部门必须加强技术指导,作到科学合理使用,使这批化肥发挥最大的增产效益。


第1版(要闻)
专栏:

让腐败现象成为过街老鼠
张家口市公布21名干部丑闻
本报石家庄8月13日电 记者杨振武、陈国琦报道:河北张家口市委、市政府在不久前召开的整顿机关作风动员大会上,向市直机关1200多名干部,公布了14个单位的21名干部的丑闻,全市为之震动。人们说,对待腐败现象,早就该这么办!
据悉,张家口市这次公布的丑闻有,原市委宣传部办公室一名副主任,伙同他人5次到皮毛厂行窃,盗走黑貂皮翻毛大衣等物。市劳动局所属的劳动就业训练中心一名副主任,私自给干部封职,在起草文件时,将本人的职务由副主任写成主任,把5个股室写成处,股长写成处主任。市人大行政科长于去年初擅自将人大帐户提供给外商一名雇员使用,为其非法经营开了方便之门,并私挪公款2万多元。
市委领导当众揭丑,为全市机关作风的整顿开了好头。会后,市直各单位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对以权谋私、利用公款请客送礼、官僚主义作风等问题,认真进行自我检查,并针对查出来的腐败现象,制订了严格、具体的规章制度。
河北省委领导对张家口市的作法给予充分肯定,要求全省各地认真借鉴这一作法,把为政清廉付诸行动,让各种腐败现象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第1版(要闻)
专栏:

国务院要求加强棉花市场管理
对无照经营抬价抢购倒卖棉花的要依法严处
新华社北京电 国务院最近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加强棉花市场管理,做好1988年度棉花收购工作。
通知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加强对棉花收购工作的领导,抓紧部署今年棉花收购工作。供销合作社要正确执行国家标准,不得压级压价,也不得抬级抬价,防止发生收购“人情棉”和“关系棉”的现象;要正确执行奖售政策,按规定标准兑现奖售物资,不得克扣、挪用和随意涨价;要保证棉农卖棉款的兑现,结算价款时,棉农要现金的给现金,要转帐的应提供方便,除收回预购定金和代扣农业税外,不得为任何单位和个人扣款。
通知说,国务院决定从1988年度起,对省、自治区、直辖市实行棉花超定购分成办法,具体办法由国家计委、商业部、财政部另行下达。
通知强调要维护好棉花收购秩序,加强棉花市场管理。对抬级、抬价争购棉花的,要采取措施坚决制止。通知说,棉花是关系人民生活的重要物资,目前只能由供销社统一收购,不得开放棉花市场。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要顾全大局,采取坚决措施,切实做好工作,防止争购、抢购棉花的现象发生。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市场管理,不允许非棉花经营单位经营棉花,对无照经营、抬价抢购、倒卖棉花的,要依法严肃处理。对已开放的棉花市场,要立即关闭,并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第1版(要闻)
专栏:

东莞十年
——对我国沿海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一个成功典型的考察
中共中央办公厅调研室
编者按:这篇调查报告是中共中央办公厅调研室的同志,在广东东莞进行30天的综合考察后写出来的。东莞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邻近香港,发展经济有其特殊的地理、人文环境。但东莞10年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东莞的崛起,从根本上说,仍然是认真贯彻执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结果。东莞的基本经验,很值得重视。读一读这份调查报告,有助于加深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解,进一步消除对改革开放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疑虑,增强闯过改革难关的信心。今年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0周年。我们希望有更多反映我国社会10年变迁的调查报告问世。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出现了苏南、温州、泉州、阜阳等具有浓厚地区特色的发展商品经济、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模式。以在对外开放中取得巨大成功为主要特色的珠江三角洲的崛起,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模式。东莞作为这种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模式的一个典型,正在引起人们的关注。
东莞市位于广州、深圳之间,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邻近香港,全市总面积二千四百六十五平方公里,耕地一百一十七万亩,总人口一百二十五万。东莞有香港同胞六十多万人,旅居各国的东莞籍人十八万多,是有名的侨乡。一九八五年九月由县改为市,今年一月,经国务院批准,由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
东莞发展经济有其优越的地理、人文环境,但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由于受“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一次又一次地失去振兴经济的机会。在长达三十年中,这里的经济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仍然很低,与近邻香港的繁荣景象相差很远。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特别是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使东莞的面貌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成为广东省经济起飞最快的地区之一。到去年底截止的九年间,东莞财政收入翻了一番多,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出口创汇、城乡居民平均收入均翻了两番以上,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一片繁荣,社会安定,人们的精神面貌和社会道德风尚良好,“致富、求知”已蔚然成风,各种人才大量涌现,党的威信很高。东莞干部和群众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中概括了一句话:“现在的社会主义好!”
一、始终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东莞发生的巨大变化,最具有决定意义的是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特别是外向型经济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发展,从根本上扭转了经济徘徊不前的被动局面,经济高速增长。一九八七年与一九七八年相比:社会总产值增长了五点四倍,达六十五点八亿元;工农业总产值增长了三点八倍,达三十六点四亿元;国民收入增长了四点三倍,达二十九点三亿元;出口创汇增长了三点四倍,达二点六七亿美元;财政收入增长了二点一倍,达二点零二亿元。九年中,全市工农业总产值以平均每年19.1%的速度发展,高于广东省13.5%的速度。特别是一九八五年以来,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净增七亿元,平均年增长速度37%。在经济增长中,集体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壮大。集体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一九八七年是一九七八年的一百五十八倍;一九八七年集体工业产值二十四亿三千六百万元,是一九七八年二点四九亿元的九点七八倍。
随着经济的发展,东莞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普遍的改善和提高。一九七八年与一九八七年相比:农村人均收入从一百九十三元提高到一千零三十九元,大大高于广东全省的人均六百四十五元的水平;城镇职工人均收入,从五百四十七元提高到二千零六十七元;反映社会购买力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从二点八亿元增加到十五点八亿元;一九八七年城乡储蓄余额达十八点九亿元,比一九七八年增长三十四倍,人均存款一千五百二十三元。据我们了解,东莞市的人均收入,特别是农民的收入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如茶山镇对塘村一九八七年统计人均分配为一千三百七十二元,而仅水果一项人均收入就达一千一百八十五元,其他各业的收入肯定不止一百八十七元。其他地方大体上也是这个情况。人们不再为温饱而担忧,而且有了余钱,全市有百分之七十的农户盖了款式讲究的新楼。在东莞,社会主义已初步同繁荣和富裕联系在一起。
东莞市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从根本上说是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方针、政策的结果。东莞市委以正确的指导思想领导了这场伟大的变革,他们坚持实事求是,扎根于本地区的实际,解放思想,敢为天下先。九年多的改革、开放之路是不平坦的,其中不乏风风雨雨和艰难曲折。从市委、市府到广大干部和群众的可贵之处,就是有很强的改革、开放意识,不管出现什么情况,始终坚定不移地把发展生产力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朝思暮想把经济搞上去,让人民群众早点富起来!东莞市干部就是这样来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精髓的。一九七八年刚对外开放,“左”的影响仍然严重存在,有一位港商到东莞谢岗镇,要租用当时公社礼堂办毛纺厂。公社干部说“这是唯一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不能让资产阶级占领”,只答应借给赶集用的一个大棚。开始搞“来料加工”的时候,所谓“沙滩论”、“冲击论”、“低级论”对干部、群众的影响很大,有的甚至认为这会影响共产党的威望,怀疑发展外向型经济,特别是“来料加工”的正确性。为此,市委利用一些生动的事实反复向广大干部群众进行清除“左”的影响的宣传教育。面对开放过程中出现的诸如经济犯罪,以及社会上一些不健康的、消极丑恶的现象,东莞市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坚定地以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加速经济增长来解决存在的问题。
小平同志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当然要坚持社会主义。但要进一步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建设能够摆脱贫穷的社会主义”。九年多来,东莞人正是这样做的,他们就认定一条,发展生产力,摆脱贫困,才能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增加社会主义的吸引力。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东莞虽然不停地搞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但结果是越搞越穷,一个劳动日几分钱、几角钱,群众并没有从自己的切身利益中看到社会主义好在哪里。人们向往香港,千方百计往香港跑。当时党组织和干部用很大的精力来解决“偷渡”问题,但收效甚微。例如长安镇一九七八年人均收入只有八十三元,偷渡香港的人最多。一九七八和一九七九年,偷渡去香港的有四千多人,丢荒土地五千多亩。当时流传这样几句话:“青年走光,田地丢荒,干部难当,老人惊慌。”这说明,“社会主义好”不是喊出来的,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决心,不是社教运动所能“教”出来的。广大群众通过改革、开放的实践,通过经济增长和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提高的事实,才真正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黄江镇青年农民杨德良,今年二十三岁,初中毕业后认为在内地当农民没有出路,曾三次偷渡香港,都被抓了回来。现在他承包十亩荔枝,十亩柑桔,开了八亩鱼塘,一九八七年收入二万三千元,盖了两栋新楼房。他深有感触地说:“过去以为只有香港生活好,其实,东莞山沟照样有黄金找!”事实说明: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人民安居乐业,这才是社会主义具有吸引力的最根本的东西。
二、“借船出海”,发展外向型经济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既需要创造新的就业门路,又为发展农村经济提供了劳动力条件。但是东莞一缺资金,二缺技术,三缺人才,特别是管理人才,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碰到很大的困难。面对几十万剩余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的强大压力,市委及时抓住了世界经济特别是亚太地区经济发生新变化所提供的有利机遇,决定利用临近港澳,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多,外资丰厚,劳动力素质较好等等优势,以乡镇企业为依托,以“三来一补”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对外加工业,走一条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路子。利用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多种形式和途径,但对东莞来说,“来料加工”是风险最小、收效最快的一种形式,东莞市领导把这种形式叫做“借船出海”。他们就从“借船出海”起步,这是一种富有想象力的决策。在发展“来料加工”中,东莞走因陋就简的路子,利用仓库、三堂(祠堂、礼堂、食堂)和办公室做厂房,逐渐积累资金,再盖标准化厂房。现在,一片片的工业区,一栋栋标准化的厂房鳞次栉比。一九八七年底,全市已有“三来一补”企业二千五百多家,遍布全市百分之八十的乡村,加工产品有毛纺、服装、电子、玩具等十五大类四千多个品种。一九八七年来料加工的工缴费收入达一点零七亿美元,占全省工缴费收入二点七亿美元的百分之三十九点六;人均创汇二百一十四美元,居全国县级单位之首。九年多来,通过“三来一补”,引进设备十二万七千六百七十六台(套),其中包括一些八十年代水平的技术装备。东莞以发展“三来一补”为契机,既引进了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又吸收了全市农村劳力十五万、外地劳力十七万多,成功地解决了本地劳动力转移问题,并间接地支援和带动了内地的经济发展。
东莞市以“三来一补”为主的外向型经济的崛起和迅速发展,很重要的一条是不失时机地“用足”、“用活”中央的对外开放以及有关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的一系列政策。他们敢于实事求是,根据中央的方针政策原则,密切结合本地实际,克服了许许多多的具体困难和障碍。由于广大干部群众勇于开拓创新,放胆发展外向型经济,使“三来一补”成为具有广泛性和群众性的事业。
大力加强“软环境”和“硬环境”的建设,为外商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这是东莞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从一九八○年到一九八七年底,东莞用于发展交通、厂房、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投资超过十亿元。一九七八年底,全市水泥公路仅一公里,到一九八七年底,全市水泥、柏油公路达八百六十公里,每平方公里有公路零点五八公里,大大高于全国每平方公里有公路零点一公里的水平,公路密度居全国县级地区首位。一九八七年,全市已拥有程控电话二万门,可直接与十七个国家(地区),一百多个城市通电话,长途直拨用户八千七百五十六门,占全国直拨电话总量的百分之二十,同样居全国首位。其他公用设施的配套建设也有很大发展,做到了镇镇村村通路、通电、通话、通水。基础设施资金来源除国家和省少量支持外,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一是靠市、镇政府拨一部分,集体企业、群众集资一部分以及银行贷款一部分来解决;二是以路养路,有偿使用,收回部分建设资金;三是利用农村工业的积累。九年中,东莞农村工业积累中用于基础建设一点四亿元,相当于交通、电力、通信总投资的百分之三十八点五。
在“软环境”建设方面,一是做好海外统战工作,落实侨务政策,调动了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支援家乡建设的积极性,开通了对外经济联系的渠道。二是转变政府工作作风,搞好涉外合同的行政管理,提高办事效率。一九七八年成立“来料加工装配办公室”,坚持“一个窗口”对外的原则,从洽谈、签约、工商登记、报关、办理进口许可证,以及香港直通车手续,实行“一条龙”的管理和服务,一般做到一个项目一天办成,从洽谈到运进设备,快的只需一周。为了提高办事效率,对外经济机构相互谅解合作。一九八七年首批八十二个企业被海关命名为“信得过”企业,过关给予免检优惠。政府机构对引进企业的管理采取了合作和服务的态度,充分满足外商对产品规格、质量和交货期的要求。厚街镇胸围制衣厂有一次因批量过大无法及时交货,外商面临罚款破产的危险。镇上及时和其他几家制衣厂协商,腾出加工力量加班加点帮助该厂赶任务,并请九龙海关适当推迟闭关的时间,终于如期交货。外商感激之余,不仅自己加大投资,而且又介绍一批港商前来办厂。三是积极协助外商搞好引进企业管理,努力创造有利于按国际惯例运行的企业管理体制。此外,东莞市社会治安状况良好,刑事案件的发案率由一九八○年至一九八二年的万分之八下降到万分之四以下,人们普遍有安全感,这也是良好的“软环境”的重要方面。一些外商高兴地说:“东莞是投资者的天堂”。现在,继香港中小客商之后,一批大中型公司也加入了投资与合作行列,其中,还有一些来自日本、美国、西德、台湾等地的大客商。
现在,东莞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方兴未艾。一九七八年以来,东莞外向型企业逐年增加,特别是去年以来,受西方股市影响,协议猛增,从一九八六年的五百五十九宗一跃为一九八七年的七百二十九宗,协议工缴费从一九八六年的二亿美元猛增到一九八七年的四亿美元。今年一至六月份,来料加工共签约七百九十四宗,比一九八七年同期增长一点六倍。新签合资合作项目一百零五宗,比一九八七年同期增长三点七倍。今年已建成和在建厂房达三百万平方米,百分之七十已被预定。现在的情况是有厂房就有外商。更可喜的是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层次正逐步提高,许多外商已作出在中国长期经营的打算,有些已签订了为期三十年的合同;经营的项目正向高档次发展,产品从粗到精,技术从低到高;投资的规模越来越大,呈现连片开发的趋向,逐步形成一些专业化企业群体。
发展外向型经济能否保持旺盛的势头,首先取决于我国低廉劳动力费用的优势能否长时间保持下去。从东莞的情况来看,我们的劳工工资约相当于香港劳工工资的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而香港工资水平又只是美国的三分之一。东莞九年多来所以保持住这一水平,他们的经验就是大量地利用内地劳动力。
到一九八七年末已有三十多万内地青年涌到东莞。我国腹地辽阔,农村劳力转移的潜力很大,可以作为强大的劳动力后备军,长期支持沿海发展外向型经济。这是亚洲“四小龙”所无法比拟的一大优势。其次,从产品方面看,当地企业多是生产中低档的日用品,如玩具、塑料花和塑料制品、服装、以及中低档家用电器。在世界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今天,这些产品已成为发达国家或中等发达国家广大群众的必需品,不大可能大幅度削减需求,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也不大可能高技术化。国际市场的这种状况将会长期保持。第三,现在我国的外向型经济在国际市场所占的份额很小,这也说明发展的余地是大的。现在的问题是要深化各项改革,特别是外贸体制改革,充分利用当前国际市场变化中所提供的机会,抓紧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我们在国际市场中所占的份额,这样,我国沿海两亿人口的地区进入国际市场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当然,我们发展外向型经济,绝不意味着仅仅是发展低技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最终还要逐步发展高技术产业,全方位地参加到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中去。东莞现在已开始向这方面努力。事实证明,党中央提出的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战略决策。
三、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创汇农业
这几年,东莞市已有三分之二的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但农业不仅没有萎缩,而且大大发展了。九年来,粮食年产量一直稳定在四十五万吨,年年完成十九万三千吨稻谷的定购任务;林、牧、副、渔各业,尤其是水果得到空前发展。一九八七年,水果居全国县级产量第一位,达三十六万吨,收入达三点九二亿元,比一九八○年增长了二十四倍,林、牧、副、渔也分别增长二倍多到五倍多。创汇农业的崛起与发展,是东莞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方面。全市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制品出口九年累计创汇三点六亿美元,仅一九八七年就达五千二百多万美元。创汇一百万美元以上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有荔枝、活牛、瘦肉型猪、蔬菜、优质大米等十九宗。现代化商品农业和创汇农业的新格局已初步形成。
东莞农业所以出现一派兴旺发达的局面,根本在于市委、市府始终把农业的发展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上。前些年,东莞农村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农业是一碗饭,工业是一桌菜”,农民种田的积极性有些低落,有的地方出现了“青壮年进厂,老弱妇耕田”的情况。对此,市委清醒地认识到: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是不能持久的。他们用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以工助农等实际措施,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农业。东莞原来的农业结构很不合理,用干部和群众的话说是“以粮唯一”,其他各业得不到发展,农民富不起来。市委、市府大力调整了农业内部的产业结构,推行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积极扶持专业户、生产联合体,向专业化、商品化迈进,使全市农村出现了一个以林果业为重点的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商品农业和创汇农业的热潮。一些原来因厌耕、弃耕而丢荒的山坡地,现在争着招标承包,连沟边、堤边,都利用起来了,有的农民还去承包邻县的土地。东莞出现了种植业、养殖业和其他各业协调发展的繁荣景象。
东莞市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创汇农业的主要做法和经验:一是发挥本地优势,扬长避短,调整农业内部的产业结构。东莞交通便利,鲜活产品几个钟头就可以运到香港;农民中有一批长期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行家里手。市里因地制宜,宜粮则粮、宜果则果、宜牧则牧,在继续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调整了用地结构,使种植粮食和经济作物的比例从一九七八年的七十二比二十八调整到一九八七年的五十五比四十五。同时请经济作物上山,在山边、山谷开鱼塘,大幅度增加水果种植面积和鱼塘面积,这是东莞开发性农业的一个显著特点。现在东莞水果种植面积已从九点三二万亩猛增到六十一万亩,大岭山镇人均一亩多果园。
二是按照国际国内市场的需求,按照价值规律,优化产业结构。东莞农业比较合理的产业结构,是以市场为导向逐步形成的。近几年,他们兴建了以国际市场为目标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二千一百多个。其中外贸部门直接投资或联营创办的就有四十六个。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他们指导农民科学种田,使产品多样化,产量高,效益好;他们还办起苗圃场八百多个,向果农提供优良种苗;并积极引进和推广畜、禽、水产良种。如“水果之王”荔枝的优质品种已从一九八○年前的百分之三十提高到现在的百分之六十。畜、禽、渔业的优良品种也发展很快,在香港市场享有盛誉。
三是努力搞活流通。主要是国家、集体、个人一齐搞商业。现在全市有九万多人从事流通,先后在全国二十七个省、市、六十多个大中城市设立果品推销网,一九八七年推销水果四亿多斤,占总产量的百分之五十七。东莞还十分重视产前产后的服务,如提供信息、搞好储藏、加工、保鲜等等,为商品农业和创汇农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农业中各业比例趋于合理,搞活了农业内部的各种生产要素,不仅使整个农村经济活起来了,而且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农村产业结构的多样化,为广大农民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就业门路和致富的机会,拓宽了共同富裕的领域。农业结构的优化,改善了生态环境,出现了人与自然更为和谐的景象。
四、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发展教育文化事业
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实力的增强,使教育事业的发展有了强大的物质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又为经济以及各项事业的大发展提供了人才和素质良好的劳动力。东莞市基本上普及了初中教育。去年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和巩固率均达百分之九十九以上,小学毕业生升初中达百分之九十点六。同时,教育结构日趋合理化。经过调整,去年全市有职业高中十七所(包括附设有职业班的普通中学),在校学生四千二百五十四人,占高中学生总数的百分之四十二;各种成人教育学校和短期培训班一百四十八所,参加学习、培训的有二万九千三百五十六人。幼儿教育、学前教育也有很大发展。东莞市已初步形成了从幼儿教育、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到成人教育的教育体系。
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发展教育事业,是东莞市的一条基本经验。东莞人舍得花钱办教育,近三年为教育提供的经费就达一亿零七百三十二万元,相当于国家下拨经费的四点六倍。九年中,每年的教育经费平均占市财政总支出的百分之三十一。一九七八年中小学生人均经费只有二十五点二元,一九八七年达二百一十八点六元。解决教育经费的来源,用东莞同志的话说,叫做几个“一点”,即国家财政拨一点,地方(市、镇)财政出一点,单位赞助一点,群众捐一点,港澳同胞赠一点,勤工俭学搞一点。通过这几个“一点”,从一九七八年到一九八七年,仅建校舍就集资八千三百八十八万元。一九八七年东莞市被评为广东省学校“一无二有”(无危房、有教室、有课桌)的特级市。
发展教育事业,稳定教师队伍是重要的一环。东莞市近两年教师大量离职,主要原因是收入低于当地职工的收入水平。市委、市政府采取果断措施,从一九八八年一月开始,给全市每个教师每月增加不少于五十元的工资。经费主要靠各级政府拨一点、从学生家长那里收一点(每学期小学生收十五元,初中生收二十元,高中生收三十元)。现在全市教师的收入已略高于全市职工的人均收入。对此,广大教师是比较满意的,教师队伍基本上稳定下来了。东莞市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状况和职工人均收入水平,因地制宜地解决教师工资待遇和“脑体倒挂”问题的经验,引起了有关领导部门的重视。像我们这样的大国,情况千差万别,解决教育经费和教师待遇,采取一刀切、完全要国家包下来是办不到的。只能因地制宜,像东莞那样,根据经济实力,采取多种渠道集资办学的办法。
现代社会主义文明不仅意味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而且意味着文化生活丰富多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东莞市的文化设施三十年不变。农民是“日求三餐,夜求一宿”,青年人是“日求三餐,晚玩一牌(扑克)”,一年除了看几场电影,就没有什么文化娱乐活动了。现在,文化生活贫乏单调的状况有了根本的改变。东莞市用相当于前三十年总和四倍的资金,建起了二十多座公共图书馆(室),十四座多功能影剧院,还有市博物馆、市电视台、广播电台和市报,以及一座四千多平方米的文化服务大楼。三十四个镇(区)普遍建起了文化体育娱乐中心。全市文化活动阵地达六万五千多平方米,比一九七八年前增加三点六倍。此外,全市企业、集体、个体办的各种文化体育娱乐场所四百多个,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社会文化市场。居民家庭普遍都有电视机,广播电视覆盖全市城乡。东莞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多样性和选择性。现在,东莞市文化娱乐的内容丰富多样。市里有文学、曲艺、戏曲、音乐、舞蹈、书法、美术、摄影、吉他等八个协会;办有电子琴、小提琴、手风琴、吉他、钢琴等学习班;市镇每年还举办了各种歌舞大赛;每年春节、“五一”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也都很热闹。东莞必达健身院是全国第一家个体办的健身院,一九八七年,这个健身院举办了全国男女健美精英赛和“必达杯”全国健美赛。内容、形式的多样化,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素养、兴趣和口味,选择自己的文化生活。
东莞人认为,外来文化的积极影响是主要的。与此同时,他们采取得力措施管理文化市场,大力抵制腐朽落后的东西,保证了文化生活的健康发展。那种认为包括东莞在内的珠江三角洲是“经济繁荣,文化沙漠”,是腐朽文化泛滥的地区的看法,完全不符合事实。
五、建立与外向型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
转变观念,这是改革、开放得以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的关键;而观念的彻底转变,又有赖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有赖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思想解放的过程也就是观念转变的过程,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过程。与内地许多地方相比,东莞的商品经济过去相对比较发达,但毕竟还是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占支配地位,农村经济的社会化、商品化的水平不高,干部和群众的商品经济意识比较薄弱。针对这种情况,东莞市委引导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摆脱小农思想观念的束缚,树立新的思想观念,强化与商品经济和外向型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教育引导干部群众在发展商品经济的活动中,遵纪守法,遵守职业道德,并以此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的东莞,反映自然经济生产方式的、封闭的、缺乏进取意识的思想观念,已经和正在被与发展商品经济和外向型经济相适应的开放的现代思想观念所代替。当前,东莞人的普遍心理是“致富,求知,怕政策变”。他们的思想观念变化中有几方面很引人注目:
——生产力标准的观念已经建立。现在,东莞人对各种经济现象很少抽象地从姓“社”、姓“资”的角度加以评价,而是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是否有利于人民富裕幸福作为根本的评判标准。
——“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观念已经打破。东莞人认识到,同外商合作,外商赚钱,我们也赚钱,这是正常的。害怕“肥水流入外人田”,我们自己就赚不到钱;忌妒以致利益独吞的思想不利于合作,最终自己也吃亏。
——新的公平观念逐步确立。由于经济迅速发展给东莞人普遍带来较大实惠,提供了较多的机会和较为平等的竞争环境,因此,人们对收入差距的承受能力大为加强。他们说,钱是凭本事挣来的,别人不应眼红,你眼红你也可以干,机会有的是。这里的个体户社会地位并不低,“不三不四万元户”这种否定性的评价很少听到。
——就业观念有了变化。东莞的劳动市场已经形成,就业机会较多,人们有较多的择业自由,加上各种职业收入接近,因此,东莞人认为全民所有制职工、集体所有制职工、合同工、个体户、农民的差别并不大。这样,东莞人选择就业就不是只盯着少数单位,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去选择。青年人择偶的职业要求也变为对方有正当职业、有本事,即所谓“事业型”的。职业流动、“跳槽”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正常现象。
——“官本位”以及“农转非”等观念已经淡化。农民已不怎么感兴趣于进城当工人。相反,有的工人却辞去工作,去办农场和果园,当个体户。农村干部实行收入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挂钩。只要经济效益高,管理区干部的收入可以高于镇干部,镇级干部的收入可以高于市级干部,基层干部逐级上调的吸引力不大。转工、提干方面的不正之风大为减少,因而不再成为人们议论和不满的话题。
总之,改革开放所引起的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使东莞人对许多社会现象的看法,与有些地方往往截然不同。例如,物价问题,那里的物价大部分早已放开了,东莞人也议论,但承受力较强。人们总的评价是,东西贵了,但钱也多了,生活水平确实是提高了。
改革、开放不但改变了东莞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而且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商品经济意识、懂技术、会经营的人才。
一九八七年,东莞市七千五百多家乡镇集体企业中,除了“三来一补”企业和合资、合作企业由外商聘用的八千个港澳籍、外籍经理、技术厂长、技术管理人员外,其他管理工作大多都由原来的社队干部或“起于卒伍”的当地农民担任。他们同对方管理人员密切合作,学到了现代管理技术,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和后勤管理及其他行政工作,保证了企业正常有效的运转。
这些昔日的农村干部或普通农民“洗脚上田”,在商品经济的海洋中学会了游泳,增长了知识和才干。例如,茶山服装玩具厂女厂长林肖娟,由一个缝纫工成长起来,领导着一个拥有近三千职工的外向型企业,一九八七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女企业家,现正自学外语,想直接闯入国际市场。
六、充分发挥党在改革开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在东莞市前进的轨迹中,全市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是耀眼的亮点。九年中,东莞市一千八百多个党支部坚持站在改革开放的第一线,没有一个瘫痪或半瘫痪的。全市四万名共产党员中,涌现出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带领群众治穷致富的先进人物,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他们中表现好的和比较好的占百分之九十八以上,因违犯党纪国法受到处分的只占党员总数的百分之一点六。由于党组织在领导全市发展经济,改变贫穷落后面貌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给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党的威信空前提高,党的组织充满活力。
东莞市委认为,基层党组织能否站在改革开放的前列,能否带领群众前进,关键是各级领导班子能否坚决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把经济搞上去。否则,纵然天天从早忙到晚,也忙不到点子上,群众也不买你的账。几年来,他们十分注意引导干部认清新时期基层工作的根本任务,增强基层干部贯彻执行三中全会路线的自觉性。许多经济发展快的地方,往往是干部坚决贯彻三中全会路线,带领群众千方百计地发展经济,群众生活改善,集体积累增加。这些地方党的威信很高,党群关系、干群关系都比较好。一些经济发展缓慢的地方,往往是干部贯彻三中全会路线不坚决,经济上不去,群众对干部意见大,党的威信下降,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也就紧张。两种情况的根本差别就在于是否紧紧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市、镇党委经常引导基层干部进行“两个对比”:一是集体与集体比,比工农业发展水平,找与先进乡镇的差距。二是个人与集体比,这几年你私人建了多少房,添置了什么新设备,存款多少?你所在的集体建了多少厂房,添置了什么设备,存款多少?通过教育,绝大多数的基层领导班子成员明确了现阶段基层党组织的中心任务就是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带领群众搞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治穷致富,增强了做好基层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组织和带领群众发展生产中发挥了领导核心的作用。搞开发农业,风险比较大,开始时群众有疑虑。当时,全市农村党支部委员以上的党员干部就有七百多人带头承包山林和造林种果。大朗镇青年党员叶钦海带领全家上山开发山坡地二百多亩,进行荔枝、龙眼的丰产稳产试验,并为许多农民提供了种苗和技术服务。在各级党组织的带动下,消除了群众的疑虑,全市农村出现了发展商品农业的热潮。
东莞市委十分注意改造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团结和带领广大群众投身改革开放。市委认为:过去在“左”的影响下,思想政治工作受到很大干扰,“你打我通”的方式方法也不受广大党员、群众欢迎。这样的思想政治工作从内容到形式都必须进行改造,否则,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就不能真正加强。他们在改造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中,一是改变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两张皮”的现象,紧密结合改革开放中的“热点”问题来宣传党的政策。二是坚决摒弃“以阶级斗争为纲”年代的传统内容,适应群众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理想追求的变化,以增强凝聚力、吸引力为目标,大力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理想纪律、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三是改变思想政治工作渠道单一的情况,逐步形成全社会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他们创办企业文化、乡村文化、社会文化,寓教于乐,寓教于学,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化;并虚实结合,有形与无形结合,逐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容易被广大党员、群众接受和欢迎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充分发挥了我们党长期以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东莞市委还逐步摸索出了一条靠改革和制度建设来保证党政干部廉洁的路子。一是建立和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市委和市府改变干部个人决断重大事项的做法,健全集体研究决定问题的制度。例如,过去东莞建筑市场的管理比较混乱,一些包工头为了从中渔利行贿送礼。有的地方,集体的厂房竣工之时,干部家中的小楼也已建成。根据这种情况,市委、市政府明确规定:所有基建项目必须由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工程计划要由领导、群众代表、科技人员共同研究,承包项目实行公开招标等等,有效地制止了建筑行业中存在的不正之风。二是实行公平竞争。在行政管理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大胆引入了竞争机制。审批市场摊位过去一向是群众申请,干部审批,很难避免“人情摊位”的现象。现在实行了公开招标的办法:根据市场摊位的建筑费、装修费确定标底,通告举行招标大会,由申请人进行投标,然后根据投标情况张榜公布结果。市工商管理局一位领导同志的孩子竞争不过,没有争得摊位,本人心服口服,广大群众无不称赞。三是公开办事规则。行政机关办事规则不公开,人为地造成了许多不便,也为一些工作人员以权谋私提供了条件。近年来,东莞市采取公开办事规则、办事程序的办法,增加透明度,便于群众办事,也便于群众监督。如去港申请条件、审批办法向群众公布,并规定期限提出审批意见,通知申请人。这就有效地防止了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四是根据工作实绩和当地经济能力,逐步提高干部收入。除加强教育,完善制度之外,东莞市还根据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程度,逐步地提高党政干部的收入、福利待遇。从一九八四年开始,市委、市政府把每年确定的经济增长指标和各项工作要求分解到各级基层组织和各个职能部门,制定出具体的考核指标,根据干部的岗位责任完成情况,年终评定应得的奖励。一九八七年底考评的结果,全市党政干部每人得到几百元不等的奖金。市里还根据本地区的经济能力,每年从地方财政收入中拨出一部分钱用于物价上涨之后党政干部生活补贴。此外,市委、市政府机关一九八○年以来先后建了三点零一万平方米的干部宿舍,改善了住房条件。用东莞市委同志的话来说,这样做是为了“开正门,堵邪门”,既调动干部的积极性,又保证干部的廉洁。现在,党群关系很好,干群关系融洽。
东莞改革开放的十年,是大胆探索的十年,是取得巨大成就的十年。但他们的成功还仅仅是个开端。他们赖以起飞的“三来一补”的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形式,不失为一种风险较小的成功抉择,但这毕竟是“借船出海”,怎样抓紧时机积累资金和管理经验,搞好发展总体规划,形成自己的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具备独立进入国际市场的能力,变“借船出海”为“造船出海”;如何加快外贸体制改革,为“大进大出”扫清障碍;如何适应外向型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快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推动科技进步等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东莞在改革开放的十年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又一次雄辩地证明了我们党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正如小平同志指出的:“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我们现在的路子走对了,人民高兴,我们也有信心。我们的政策是不会变的。要变的话,只会变得更好。”
东莞的成功和经验有它的普遍性,又有它的特殊性,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可以给各地的改革和建设提供一定的经验,但各地又必须和自己的情况紧密结合,不能照抄照搬。这样,才能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竞长争雄,使我国的改革和建设充满勃勃生机。


第1版(要闻)
专栏:

“这不是做梦吧!”
八月五日,六十多岁的台胞王贵成回到家乡山西省临猗县阎家庄乡北岭庄村,与分别四十三年的妻子冯家娥紧紧拥抱在一起,嘴里喃喃道:“这不是做梦吧!”全村男女老少挤满院子向他们祝贺。 
郭波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