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8月12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风华杂文征文

小贩说奇
姜芳
鄙人乃一介商贩也。分明为重利之徒,业余偏喜杂文,间或信笔涂鸦。今不揣粗俗,附庸风雅,斗胆应征,为之一试。
一日,在某县城销售一“国优”白酒,货甫卸下,忽见一男一女西装笔挺,昂首而来。“标准计量所”之工作证一晃,取酒一瞥,头即作拨浪鼓状:“不合格,不合格!罚款二百,拿钱来!”余惊答:“此乃国优之酒,岂能不合规格?”该男随手变出一白纸条一甩曰:“要想合格,得有这个。”吾二目圆睁,但见约一寸长,八分宽的白纸上赫然印着铅字:产品许可证。本产品经认可准销售。该女云:“每张3分,每瓶一张。一贴合格,保你能卖。”在下当即口中念念有数儿:300箱,1箱20瓶,二三得六,6000瓶,三六一八,180元。天爷!世有奇拳、怪掌,常宜出手制胜,如此索钱之招数令人穷于应对,可谓“标准”离奇矣。
在某国营公司欲购百件桔子罐头。询其价格,答曰:“1.70元”。余为之咋舌。有供销科长者忽发问:“你是‘国营’还是‘个体’?”鄙小贩据实以对,“到里屋来谈。”室内陈设精雅。刚坐定,一支“洋烟”甩来。烟喷两圈儿,科长喁喁私语:“老兄,每瓶‘桔罐’给你回扣O.25元,按1.45元批出,你一瓶给老弟O.15元如何?”吾用从“普法”老师那儿刚学的一点儿“法”术“现趸现卖”道:“科长大人,此举是否叫利用工作之便素取贿赂?”该官儿怫然变色:“你不要甭要!”言讫,拂袖而去。背后又掷来一句:“没见过这号笨蛋!”吾乃“笨蛋”,且是“这号的”,又让人“没见过”,可见在当今已“笨”得爆出“冷门”了。地点:饮料仓库。温度:摄氏36.5度,鄙贩夫整理货物,汗流如注。几“白大褂”飘然而来。一声“食品检查”之话音甫落,两箱“女士香槟”已拔地而起。小贩疼问:“取几瓶样品则可,何以整件搬运?”“食检站”答曰:“汝何健忘哉?夏日高温,存期不保,带回本站,随时观察耳。”余恍然记起去岁暑验桔汁,冬勘白酒亦复如是。方才多嘴,几罹大祸,真枉至“不惑”之年也。四
货场上。一5吨集装箱白酒腾空而起。高台吊机上一司机喝曰:“超重50公斤,罚款100元。”余愕然:“250件正好5吨,何言超重?”地下一持大铁钩者附耳“点化”:“卸下一箱酒来,岂非不超重了?”噫!原是一道简单的减法算题。吾哀恳无效,取货心急,只得将“减数”卸给那位“铁”先生。
小民在此悔罪!但声明:只此一回。不过倘正国法打100大板的话,贱臀只能承受50,那半拉须留给那些“大铁钩”。吾等蚁民痛恨无法无天时“打砸抢”旧三种人,如今有法有天,岂会孳生出新三种人欤?
(作者地址:河北新乐城关)


第8版(副刊)
专栏:

碧水长流
斯妤
童年时摇晃着羊角辫,天天跑到四姑婆家后面的小池塘边,或浇灌或拔草或默默地守望,一往情深地照料那一小畦湿漉漉绿油油的空心菜,仿佛照料一只无助的小动物或两岁时那心爱的洋娃娃。小小的菜畦是五岁的事业亦是五岁的骄傲。我为它抛弃嬉戏与热闹,它则带给我平静孤独与默默的梦想。
那时候我放下手中的小锄头便坐到池塘边光洁可鉴的石板上。这石板原来锐利粗糙如今平和光滑,它记载着洗衣妇们的日日辛劳。我把白净的脚丫伸进碧绿的池水里,看涟漪泛起,一圈圈静静扩散。不远处那座乳白色的教堂正传出管风琴低沉而庄严的乐声。
我幼小的心灵突然强烈地感受到那份平和宁静,那份深沉的庄严。我相信这是地上的音乐亦是天上的音乐,就像我脚下的池水既源自地下亦来自远方,来自天上一样。
当然,这关于池水的认识是四姑婆灌输给我的。她是一个热心的基督徒又是个充满玄思的老太婆。她沿着这池塘从少女走到暮年。她常说人会老地会老天也会老,只有流水不老,流水如圣经,日日苍翠。
后来我告别小镇告别四姑婆家日日苍翠的小池塘,这时我已不扎羊角辫也不再爱湿漉漉的空心菜畦了,我已十七岁,我正和同龄的伙伴们荷锄走向冷清孤寂的青春。
在集体户那所破旧的老宅后面,却依然奔流、荡漾、歌唱着一条苍翠的小溪。上山时我赤足走过它,溪底的沙砾纷纷聚拢向我致意仿佛我是隐居的女王。溪边那光洁可鉴的洗衣石既令我惆怅更令我坦然。它使我想起又简单又智慧的四姑婆,她带着满手的老茧和一整套玄思溘然长逝,教堂的管风琴虽不再奏响但洗衣石依旧横卧依旧日日收获女人们的辛劳。我赤足穿过溪流宛如穿过一个漫长的世纪……
这时芽儿正在前边兴奋地喊我:
“快走快走呀,你看他们已走进彩虹,你看他们多美!”
我抬头,我看见雨后的山脚下,几个年轻的生命正依次走进彩虹里。肩上的锄头是他们的旗帜。而彩虹,那美丽的弧形光环正把他们的过去与未来连接。他们神圣而庄严。
脚边的溪流欢快地奔流,荡漾,它们不舍昼夜,呼啸前行。
然而更早的记忆里还藏有别的东西。
似乎是夏天的黄昏,我随着惊慌骚动的人群涌向几里外的海滩。几乎全镇的人都来了,大人们都睁着恐慌的眼睛在窃窃私语。我不明白也不关心这一切,我只是跟着明哥儿起劲地往前挤。因为明哥儿说,海水把一个怪物冲上岸来了,它或许是无头妖怪或许是海底来的大狸猫。我那时候不像现在这样脆弱,所以我面无惧色一心想要目睹壮观的场面。
但是突然我和明哥儿撞到一起了,我们两人立刻就手脚冰凉双腿发软,从心底狂呼妈妈和奶奶。我们看到的不是妖怪也不是大狸猫,它是一个长发,嘴鼻都挂满海泥的龌龊肮脏丑陋可怕的孤零零的女人头!
这件事肯定给我极大的刺激,因为从那以后我就害怕男人,害怕丑陋,害怕热闹,并且再也没有无畏,我甚至害怕长有海枷?的长长的海滩。因为那个悲惨的女人就是因为丑陋而被丈夫杀害的,她被带到海上然后被打蒙打死然后被分尸五段抛进大海而大海把她变得更加丑陋的头颅又送回海滩。它先被海枷?缠住然后又被海水冲上海滩,它使那狠心的丈夫的换妻计划变成了南柯一梦。
那女人是千里迢迢从北方来探亲的,她一定很高兴见到大海而大海成了同谋者把她吞噬了。
后来我常常想溪也好海也好,它们有时候很美,很有诗意,有时候却那样残忍,那样盛满了罪恶,为什么洪水不能不泛滥,大海不能不为猛兽咆哮,人类不能不互相残杀,天地间不能事事平和与安宁?
但是再一想,洪水不泛滥,大海不咆哮,甚至人不再杀人,水不再覆舟的时候,世界就要顿时寂静下来,也就是说世界就要死了。


第8版(副刊)
专栏:

青春之河
孙文涛
青春像遥远北极海中的破冰船,轧轧地碾过人生的欢愉、困苦、失望。有时,我感到自己在甲板欢呼;有时,则感到快沉入永久冰冻的海底。但在茫茫的途中,总有那么几次从大地旅行而过,隐隐地又眺望到遥远处深黑的地平线,那隆隆的破冰船再一次出现,并由远而近驶向我们!
青春的繁花从我的树上纷纷降落。
但我相信:我的一生始终在向青年时代进发。青春的激流已经潜入我心底的地河。如果可能,中年和老年的时候我要做出重大建树:在一个春天,让这棵曾摇落繁花的树木,结出几颗硕大的果实,惊动芳邻。
在漫长的岁月中,我以为已经走过千山万水,忘了曾经有过苦恼。新的烦恼和新的事物层出不穷。忽然有一天青春来叩门了,手里拎着一篮烦恼。
仿佛一只新生的彩蝶,翩然而来。
强风造成的风景线是:繁花满枝,一夜消弭。当天清气朗的早晨,我坐在桌前准备临窗展笔,却听到它们聚拢过来不绝地呻吟!
但花朵和生命是不能毁灭的。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心探访

专制主义: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必然归宿?
——访刘泽华教授
钱宁
记者:您的论断使人想起了鲁迅《狂人日记》中的名句:中国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不过,难道说中国古代思想家都患有“民主意识先天缺乏症”吗?
刘: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缺陷不应归咎于思想家个人,而应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去寻找原因。中国古代社会一向以自然经济为主,这使得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不可能广泛,而民主意识的产生首先是要以人们广泛的社会联系为基础。在春秋战国时期,商品交换已经有了相当规模的发展,但当时工商业的主要部门被置于行政权力的支配下。《管子》一书中就有过非常值得重视的“商业治国”的思想,但作者所主张的不是发展民间的工商业,而是发展国家垄断的工商业。作者认为赋税是明夺,商业是暗取,实际上,正是这种强权的剥夺与干预,不仅不断破坏着自然经济,而且抑制了商业的竞争,阻滞了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而我们知道,当一个国家的经济领域里还没有一种物质力量可以超越行政权力和社会等级而使人普遍具有平等感的时候,真正的民主思想是不可能产生的。
记者: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也应该有自我更新的历史机会呵,譬如明清之际……
刘:先秦诸子的学说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难以超越的范畴。在近代西方思想传入以前,中国除佛学以外就再也没出现过其它新的理论体系,历史上最有思想和个性的思想家也很难跳出这个圈子去思考问题。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当时所有知识阶层的人都是现实君主专制政权的坚定拥护者,他们有过抗争,有过批判,但他们往往是以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王权形式和理想“王”国来反对现实中残酷暴虐的王权……这就是中国历史上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的悲剧!所以,“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起“打倒孔家店”的旗帜,表现出了对传统思想文化毫不妥协的批判精神,而我们今天就更应该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怪圈中彻底走出来了!
记者:看来我们不能从“五四”倒退,而应从“五四”再往前走。谢谢您!(下)


第8版(副刊)
专栏:

和谐
(外一首)
周琪
我在梦中醒着
我在醒时作梦
梦中我是一只翩翩的白蝴蝶
醒来却成了黑乎乎的大甲虫
梦里我放肆地哭
白日又高雅地笑
我把哭和笑颠倒了
哭和笑又把日月颠倒了
偶然
偶然在黄昏挣脱胎盘
而没有把第一声啼哭送给黎明
偶然在荒原结出一枚苦涩的果子
而没有把种子洒在沃野
偶然在盛夏嫁接了草莓和紫蔷薇
从此就再听不到忧郁的小夜曲
偶然中分裂成黑色的碎片
偶然中又组合成苍白的平面


第8版(副刊)
专栏:

重建艺术的自然观
王林
艺术家苦苦寻找着与自然对话的语言。
和歌唱自然的浪漫派、寄情山水的文人画不同,她同时崇仰人类的高贵和自然的永恒,从人作为大自然最精妙最完美的存在出发,她探索着人类和自然之间神秘莫测的契合。——版画家江碧波,四川美术学院教授,最近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个人画展,以她120件精美的作品成功地向我们表达了一种独特的自然观。
她的早期之作,曾以表现少数民族妇女为画界注目,那常常呈S形的优美人体,那注重平面效果的绘画性背景,使她的作品在同类题材中独具风韵。但这些画面似乎盛不下她充沛的创作热情。1985—1987年,在作为客座教授旅居美国、加拿大期间,她潜心研究东西方艺术观念和技法。她的画从人通向自然,灵感爆发,画风大变。一大批作品,无论是如山崖、如石块、如碧玉一般的人体,还是如风、如剪影、如梦幻一般的鬼魂,她总能发现一种中间形式,来连接人和自然。她的画,审其形,有现代画面构成的力度,视其质,又有审美价值的发掘,尤其是制作过程中那种天成的偶然效果,不能不使人对自然之美和人的创造力发出由衷的赞叹。在这一时期,她显然吸收了西方现代艺术的营养,但她的敏感和灵性,却始终渗透了东方人的审美观念:色彩有时是印象派的,但不乏中国民间艺术的爽朗;线条带着表现主义的放纵,却又不失传统文人笔墨的节度。她十分清楚自己,灵感的来源和创作的归宿并不在异国他乡,而是在中国,在西南,在四川的峡谷和山川。
她的《阵痛》似乎是霍去病墓雕的现代变体画,而《风筝》仿佛有巫文化中招魂幡的影子;她的《泥人的变异》使我们感受到云南岩画图腾形象的神秘性,而《钟馗与小鬼》则充满了川剧特有的幽默俏皮。
这一切,都统一在人和自然物难分难解的形态之中,一缕伤感,一丝幽默,无限情思,诸多幻梦,都在向我们诉说着生命的悲欢,诉说着画家对人生的体验。值得幸庆的是,江碧波并没有在“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中归于沉寂,从自然再通向人,或者说,她把人生的搏斗引入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运动之中。她终于在画面上找回了真正的自然:人化的自然和自然的人化以及那种充满无穷的创造力和破坏力的生命之源。


第8版(副刊)
专栏:

时与空的变迁 江碧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