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7月9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护送斯诺进入苏区
《西行漫记》的作者——埃特加·斯诺是我父亲生前的好友。我父亲董健吾,是当年秘密护送斯诺到苏区的参加者,即《西行漫记》中的“王牧师”。
1936年1月,父亲奉地方党之命,赴延安向中共中央传递关于国民党要求联合抗日谈判的书信。3月返沪,正值上海地下党要物色一位同志去西安,秘密护送斯诺进入苏区。组织上考虑父亲刚从延安回来,在西安又有张学良的关系,谙英语,驾轻就熟,就把这项重任委托了他,还决定父亲以牧师身份出现。
父亲一到西安,住进西安招待所。他在旅客登记表上查看到斯诺之名,于是按计划“拜访”斯诺,以暗号相对:“在北平的M·S吗?”斯诺回答:“她是我的好朋友。”然后各自拿出写着英文诗句、盖有骑缝章的半张名片。拼对相符,两人接上了关系。经过多天接触,斯诺对父亲产生了极好印象。他在《西行漫记》“汉代青铜”一节说:
“在这以后的那个星期里,我发现即使仅仅为王一个人,也值得我到西安府一行。”
父亲每天一边与斯诺“聊天”,一边同党取得联系。大约一个星期后,父亲与上次在延安见过面的邓发、刘鼎同志接上了头,研究下一步的行动,否定了原计划乘张学良私人飞机的打算,决定改乘汽车。
父亲通知斯诺作好准备,并从张学良处借了一辆汽车。父亲陪同邓发、刘鼎和斯诺一起,乘这辆汽车,去郊外密谈。邓发代表中共对斯诺此行表示欢迎,把行动办法告诉他,征求他的意见。斯诺表示只要能进入苏区,不怕艰苦。随即于某天清晨,父亲又陪同斯诺驱车到郊区,请他改乘准备好的军车,直去苏区。随斯诺同行的有马海德医生。
(摘自6月25日《新民晚报》 董云飞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我国最早的音乐杂志
我国最早出版的音乐杂志,要算1906年由李叔同在日本创办的《音乐小杂志》。
《音乐小杂志》本来的面目如何,在1984年以前无人知晓。
前国立福建音专教务主任刘质平教授的哲嗣刘雪阳继承父业,曾在上海从事音乐工作。李叔同(弘一法师)是刘质平的老师。1984年,刘雪阳为了追寻前辈治学的踪迹,到上海图书馆查阅到日本人实藤志秀写的《中国人留学日本史》,并了解到实藤志秀先生还健在及其住址。经过通讯联系,热情的实藤志秀老先生提供极为重要的情况:日本京都大学图书馆收藏有《音乐小杂志》。该馆无偿提供了《音乐小杂志》全本复印件。这为我国近代音乐史研究填补了一项空白,为中日文化交流史谱写一段新篇章。
(摘自《福建音乐》
第3期 沈继生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一次营救张学良的行动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蒋介石在张学良送他回南京以后,却食言而肥,判处张学良十年徒刑。张学良就从此身陷囹圄。
在张将军被扣押后,原东北空军官兵曾策划过救张,具体情况至今鲜为人知。
1937年1月中旬,蒋介石将张学良由南京移至溪口雪窦山关押。当时地处浙江杭州笕桥的中央航校原东北空军官兵即十分动心,密谋营救张学良出逃。原来,自张学良被蒋介石关押后,他过去专用的一架德国进口的容克机,即移归中央航校保管。蒋介石常常询问这架飞机的性能状况,原东北军军官、主管训练的中央航校副校长冯克昌却都以“机器已坏,不能起飞”搪塞,实际则暗中维修,只待时机一到就能起飞。3月中旬一天,清晨三四点钟,冯克昌等人将他们所能控制的原东北空军官兵为骨干的几个学员队约一二百人组织好分乘几辆卡车,以春游为名,从机场出发直驶溪口雪窦山。当时张学良将军被关在山上的中国旅行社招待所内。此时,蒋介石对张学良的管束较松,冯克昌等人的到来,使军统特务措手不及,他们势单力薄,不得不同意冯拜望老长官。
见面后,冯克昌向张学良恳切陈词,希望他能同他们一起速反笕桥,转乘容克机径飞香港。但张学良不允。冯克昌等人见张学良坚持不肯走,只得敬请老长官珍重。张学良随即在客厅里亲书一横幅相赠,勉励他们多多为国尽力。
(摘自《团结报》
第896期 陈正卿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地热——城市供热的潜能
地热是一种清洁的能源,它在发展城市供热、促进工农业生产和医疗卫生事业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地热资源十分丰富,高温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西藏、云南、四川等地;中低温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天津、河北、北京、福建、广东、湖南、山东、辽宁等省市。
天津低温地热能资源丰富,低温地热利用安装容量达110多兆瓦热,占我国地热利用安装容量的1/3以上,被国家定为地热利用重点城市之一,同时也受到联合国地热开发组织的重视。目前,天津市部分小区地热采暖已初具规模,按现有房屋计算,地热采暖可供使用50年以上。同时该市地热采暖节能系统兼供生活热水的研究也取得了成功,为大规模推广地热采暖奠定了基础。福州是我国久享盛名的温泉城市,福州地热水不仅水温高、水量大、水质好,而且热储层低。据福州市有关部门统计,以目前年采330万吨平均水温63℃地热水,相当于每年节约25455吨标准煤,减少福州上空大气中各种污染物近2000吨,每年减少城市垃圾5280吨(煤渣),同时节约了大量的运力、人力、物力。
北京等城市也开始利用了地热采暖,为缓解城市污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今后综合治理城市大气污染提供了一条途径。
(摘自《建设报》第153期 王松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飞机水雾防火系统
英国人发明的飞机水雾喷射防火系统(Save),在一架
“三叉戟”飞机上成功地进行了试验,给观看试验的各大飞机制造商的代表留下深刻印象。
Save系统由三条水管组成,一条与机上水箱接通,另两条与消防水龙头相接。喷雾的压力由压缩氮气驱动的水泵供给。(见图)
试验时,“三叉戟”飞机上装着热电隅和燃气传感器,九人坐在飞机客舱内接受试验,飞机外的人,将置于后行李舱下的二百加仑燃油点燃。通常,火会很快烧进客舱,几分钟之内大火便把飞机吞没,由于Save系统发挥作用,火焰和烟在起火四分钟之后还未进入客舱,一名消防队员将Save系统的两条水管与外部水源接通,客舱内的九个人安然无恙地从前舱门走下飞机,随后另一名消防队员开始用灭火剂灭火。
Save系统的设计思想是利用水雾,为旅客提供三至四分钟撤离飞机的时间。低速的水雾冲掉有毒燃气,吸收红外热,将东西浸湿不易着火,并且对人体无害。试验结果表明,由于水雾的作用,紧靠着摄氏一千四百度燃烧燃油的后行李舱只有摄氏九十度,客舱内的人员呼吸、看东西和走动均不感到困难,客舱内的一切都湿透了,烧不起来。
(摘自《航空时报》 第一百期 世松文)(附图片)
Save在波音737上的布局图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国际兴起盆景热
世界兴起盆景热的主要标志,是各国都建立了大小不一的盆景组织。美国有两个较大的全国性的盆景组织,一个是盆景俱乐部,一个是美国盆景协会;印度的盆景协会于1972年成立;英国有伦敦盆景协会和英国盆景俱乐部;联邦德国已建立了两个盆景俱乐部;意大利在1980年成立了全国盆景协会;西班牙于1979年成立盆景爱好者协会;阿根廷于1977年成立盆景协会;澳大利亚有26个盆景俱乐部,共1500名会员;荷兰最近也成立了盆景组织;日本的盆景协会则由一个私人团体发展成为236个支部、2.3万名会员的庞大的公共团体,并受到政府赞助。据日本《盆栽春秋》报道,仅1987年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的一个月里,就有95个盆景组织开展活动。
世界市场以欧洲最大的盆景企业之一——联邦德国汉堡盆景中心为例,其货源的80%来自日本和台湾省,仅20%来自中国大陆。盆景占我国出口园艺产品的首位。以上海为例,每年出口小盆景3万盆,而扬州弘园每年的盆景出口额达100万元。但种种原因使我国的盆景销售常常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尤其是小型树桩盆景不能满足客商的要求。
(摘自《花卉报》第 168期 李宝泉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形形色色的新型水泥
法国的土建工程师毕加于1813年发现,石灰岩和粘土按3∶1的比例混合焙制而成的水泥性能更佳。1824年,英国的阿斯普丁在毕加研究的基础上,对焙制水泥的原料又作了进一步改良,获得了质量更高的新水泥——硅酸盐水泥。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各种性能和用途的水泥。最早的水泥色彩很单调,只有灰色。现在,五颜六色的“彩色水泥”应有尽有。各种特异水泥不断问世,“双快水泥”、“可塑水泥”、“焊接水泥”、“地板水泥”、“防辐射水泥”及“耐高温水泥”等等,在建筑行业中大显身手。现在,科学家们又在加紧研究一种新型水泥,这种新型水泥即能像金属那样延伸,又能像金刚石一样坚硬。这种水泥的问世,将会取代钢材,成为“现代建筑材料之王”。
(摘自6月14日《中国化工报》 建沃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我国到本世纪末需开发城市用地一万平方公里
据有关部门测算,到本世纪末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全国城镇需要新建和改造住房30多亿平方米,工业、交通、商业、文教卫生以及办公用房20多亿平方米,加上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新建和改造等,共需开发和再开发城市用地约1万平方公里。
(摘自《建设报》第153期 伊本文)(小资料)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军服颜色的演变
军服颜色的作用不仅是为了显示军威、振奋军心,更是便于伪装隐蔽自己。
在冷兵器时代,作战形式主要是短兵相接,胄甲式军服的颜色以色彩艳丽为特征,主要起区分敌我和显示等级的作用。随着火器进入战场,杀伤距离越来越远,军服的颜色便开始变化。1895年,英军首次采用草绿色的军服。
随着军队侦察技术的不断提高,特别是飞机被广泛使用于战场,人们普遍感到绿色军服颜色单一,远不能满足在各色战场隐蔽的需要。于是,一种五颜六色的军服便应运而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红外、微光和热成像等侦察器材被广泛应用于战场,这就要求军服不仅能对付光侦察,而且还应具有反红外、微光和热成像侦察的技能。英军在军服色彩染料里掺进一种特殊的化学物质,使军服的红外光反射能力与周围自然景物反射能力大体相似,具有一定的反红外光伪装效果;美军则研制了一种由黑色人造丝,和未染色的丙烯腈线织成方格状织物制成的军服,黑色织物采用发射红外荧光的染料染色,具有良好的反可见光和近红外侦察的效果。
自从进入核时代以来,许多国家正在研制一种随环境改变而变色的军服。
(摘自6月22日 《贵州日报》 陈建设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保暖时装
一种可以使纺织品存贮和释放热量的处理工艺,可能使美国人传统的保温方式发生某种变革。
这一工艺的专利为美国农业研究中心所有,主要是用一种称为聚热材料的化合物处理棉毛织品或合成纤维。经过这一工艺处理的纺织品,在环境温度升高时可将热量吸收,并发生一种类似于冰变成水的“状态变化”,这种状态变化将热能“闭锁”在织物内部,直到环境温度重新改变到“状态变化”温度以下,分子开始重新排列,并将存贮的热能放出。
经过这种工艺处理过的一件薄外衣,一旦由于状态变化而存入热能后,其释放的热能完全能够达到一件棉大衣的保暖程度。同样,具有这种状态变化能力的毛毯,足以使在战场上或高速公路上受伤的人保持恒温。另外,即使温度变化起伏不定,它仍能保持状态变化温度。这样,出入于室内外时就免去了穿衣脱衣之劳。
(摘自《世界科技译报》第154期 刘大勇译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甲壳质使蟹壳身价百倍
如今蟹壳突然成了生物学家们的宝贝,在生物工程领域里崭露头角了。
生物工程和蟹壳之间的这种奇妙联系,源于蟹壳中所含的甲壳质成分。经分析,甲壳质的化学结构与纤维质的纤维素类似,都是碳水化合物。这种化合物易吸收水,对人体亦无拮抗作用。根据这一特点,科学家们使用特殊的溶液从蟹壳中提取甲壳质,将其应用于医疗实践和生化研究中。
从蟹壳中提取的甲壳质,经过交联成为交联甲壳质;然后再与醚化剂反应,可得到交联醚化甲壳质;将醚化甲壳质进行脱乙酰作用或表面酰化作用,进而可得到多种交联离子甲壳质衍生物。这些衍生物有优异的机械强度,可用作渗析和离子交换剂材料、胶囊材料、生物功能材料,用于捕集金属,做固定酶或抗原、抗体用载体和超滤材料等。
甲壳质具有与纤维素相似的这一性质。它们将甲壳质的粉末制成薄膜状的“人造皮肤”,这种“皮肤”可以被人体“乐意接受”。当伤口愈合长出新的皮肤后,这种人造皮肤就会自行脱落。
利用甲壳质制成缝合线有许多优点:它可以被人体吸收,也比人工合成纤维容易打结,而且不会引起过敏。
从螃蟹和虾的甲壳质中提取的一种被称为NACOS—6的物质,能抑制癌细胞增殖和癌转移。
目前,专家们对蟹壳的研究日益重视,并开展了利用虾壳、磷虾壳提取甲壳质的研究。
(摘自《中国医药报》
第366期 奇云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