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7月24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老舍书简
致胡风胡风兄:
接信,谢谢!老没写信,因为太忙。近两月来,我是上午在家工作,乱造妖魔。下午到市文联办公——这是个相当重的包袱。市文联班底不大,可是办得还起劲。主要的是我与亚平、端木、凤子等来搞。别处的会也多,但不都参加。
家全来了,小济已十七,高中二,小乙(男)已十五,高中一年,小雨十三,初中二年,小立已六岁,暑后入小学,非常顽皮。
腿还不好,据专家说,还得开刀!不过,也有好处。若不是腿坏,我早已被派出国参加这个那个大会。肉倒还没掉,还胖胖的。
信已交亚平兄,他也忙。
北京今年很热,雨也多;郊外许多地方已淹了。
大猫下了三只小猫,都很丑,但闹得甚欢。小立一天和它们捣乱。
希望您克服自己,多写点东西,我们都等着看读!见巴金兄问好。致
敬弟舍拜
八、九、(1950.8.9.)
致邵力子邵老:
昨天全国文协开常委会,出席者一致地嘱我向您汇报:这次调整组织,目的在能逐步把文协变成作家协会,切实地帮助会员们学习思想,尽力创作。可是大家都愿意您作会员,因为在武汉,在重庆,您是支持那时候的文协最多最有力的人,大家都不会忘记。大家嘱我去拜访您,谈谈此事;可是我这几天每天有会,所以先奉函说明大家的意思,过两天再看您去。谨致敬礼!老舍
廿五(1953.9.25.)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

索尔兹伯里:长征与新的长征
陈明仙
我陪着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先生和夫人,在春光明媚的4月前往四川省广安——邓小平同志的家乡。索把邓看作是中国新长征的总设计师,到邓的家乡采访是他采写中国新长征计划的一部分。
这是他第七次来中国。在四川乐山参加完第四次中美作家会议,他放弃了会后的参观游览,直奔广安。而我,在陪同美国作家团的过程中,意外地陪团长作一次广安之行,真是得到了好机会。因为,广安也是我的家乡,是我阔别了47年魂牵梦萦的地方。
我们三人在开往重庆的火车包房里安顿下来。他和夫人夏洛特各掏出一本在中国出版的书签名送我。《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我刚读完,对他将惊天动地的英雄业绩用如此生动的笔触娓娓写来,心里正十分折服,却不知道夫人的《长征日记——中国史诗》也已在中国翻译出版。这是一本记叙他们1984年沿红军长征路线采访中自身经历和遭遇的书。沿着长征路线旅行,即使在今天的条件下,对他们来说也是一次不平凡的“长征”。
他之动念要写中国长征是受到埃德加·斯诺的感召。他读过斯诺的《西行漫记》,二次大战期间,两人都是战地记者,在一起采访,常常谈到中国,加深了他对长征的兴趣。斯诺曾写过:“总有一天会有人写出一部这一惊心动魄的远征的全部史诗”。斯诺本人就想写这部史诗,但未及如愿。斯诺这句话却长期激励着他。他认为,本世纪中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长征是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
索尔兹伯里出生于1908年,他沿长征路线采访时已届76岁,心脏有病;夫人也有70岁了。当中国政府在1983年终于批准他多次提出的申请时,夫人的心情是十分矛盾的。她写道:“70年代初期,哈里森就开始谈到长征……自从那个时候起,多年来我一直害怕真的得到同意的信息。”“长征!他怎么会这样精神错乱?这不行。我不能让他去。”但她又写道:“我从内心深处,知道他会去的;我也不会让他一个人去……没有任何选择余地。可是我们会回来吗?”在长征的路上,索尔兹伯里真的累病了。在一次步行去金沙江渡口的艰难行程中,他因劳累过度和脱水引起心脏缺血缺氧。经过精心治疗脱离危险后还卧床一个多星期。更不要说在那些穷乡僻壤随时都遇到的生活上的不便了。
书出版后获得了成功。世界上主要文字除俄文外都有译本。中国读者的反响也是强烈的。他收到不少来信和主动提供的资料。对此,他计划再出一个增补的新版,首先出中文的,增写遗漏的重要情节,对有些说法不一的问题,将不同的资料客观地摆进去,让读者自己判断。
有人问起他写中国新长征的动因,他说:在写第一部书过程中,见到许多中国领导人,他们谈长征,也都谈中国当前的改革、开放。他感到后者比前者更重要。参加长征的毕竟是少数人,而新长征涉及十几亿人口。新长征目标艰巨,它很可能成为当代伟大的社会和政治的试验。他将了解其进展中的成就、问题和阻力,尽力从各方面客观报道。
我们在重庆下了火车,吃完早午餐合并的一顿饭,又坐汽车启程,傍晚抵达广安。家乡的土地多么富饶,多么亲切!绿油油的稻、麦田中,夹着黄灿灿的油菜花,紫色和白色的蚕豆、豌豆花,还有夏洛特不熟悉的桑树和苎麻。路旁像瓦斯罐般的圆窑里,烧制着石灰和砖瓦。公路正在翻修。汽车经过的城内小街,店铺和地摊上摆着五颜六色的服装等商品,响着震耳的流行音乐。改革、开放之风也刮进了这个107万人口的小县城。
(上)


第8版(副刊)
专栏:

新发现鲁迅《自题小像》又一手迹
杨燕丽 叶淑穗
今年5月26日上午,日本南里寿子女士受福冈市冈本外科医院院长冈本光雄委托,将鲁迅题赠冈本繁的《自题小像》手迹,捐赠给北京鲁迅博物馆。
《自题小像》一诗,鲁迅最早是题赠给好友许寿裳的。据许寿裳自己在《怀旧》一文中说:“民元前9年(1903年)他23岁,在东京有一首《自题小像》赠给我的。”但这一次鲁迅题赠的手迹却未能留存下来。1931年,鲁迅又两次书写这首诗,诗文手迹曾多次影印,流传广泛。这次冈本光雄所捐赠的鲁迅手迹,系迄今为止公诸于世的鲁迅《自题小像》第三幅手迹。
一首《自题小像》,鲁迅先后四次书写、题赠,足见他对这首诗的喜爱,同时也借此反复抒发了他立志把一生献给祖国的伟大胸怀。
这幅手迹的受赠者冈本繁是一位医学博士,三十年代在上海筱崎医院工作。鲁迅及其家属曾请其治疗,因此与之相识,并为之题诗留念。1936年鲁迅逝世后,冈本繁回国,他亲手将鲁迅题赠的手迹珍藏于家中专门贮藏贵重物品的石屋中。三年后,冈本繁去世。因没有后代,由外甥冈本光雄继承了他的遗产和事业。但鲁迅手迹却一直没有被发现。去年拆开石屋时,竟意外地发现了鲁迅题赠冈本繁的手迹。冈本光雄异常激动,很快将手迹装裱好,并于今年5月委托冈本繁的侄女南里寿子女士将这一珍贵文物带到中国,郑重地捐赠给北京鲁迅博物馆。
鲁迅题赠冈本先生的《自题小像》手迹,书于宣纸之上,纸张基本见方,长24厘米,宽27厘米,由右向左竖排书写,七言四句,每句一竖行。这与1931年书写的两幅排列方式不一样。
查《鲁迅日记》,1932年12月9日载:“同广平携海婴往筱崎医院诊。……为冈本博士写二短册”,而其它年月再未见有关记载。日记与题赠基本吻合。只是不知另一短册又藏在哪里及其题赠内容,我们期待着新的发现。
(附图片)


第8版(副刊)
专栏:

新聊斋之一——
“伯乐协会”见闻录
叶延滨
据史书记载,某地自古盛产良驹,近年来在各级“千里马大赛”中却屡赛屡败。为振兴“千里马之乡”的传统美名,此地率先搞起了“伯乐协会”,并开展了各项活动,据说颇有特色。笔者特意拜访,记载于下——
“骏马评比会”
这次有三匹马决赛,一黄,一黑,一白。
先是规定项目:体高,胸围,腿长,尾粗,鬃之形态,牙口,嘶鸣分贝数,逐一打分。然后千米长跑,跳栅栏,钻火圈,成绩均记录在案。
再后是自选动作:如双腿支撑站立,随迪斯科音乐起舞等,成绩都记录在册。
最后电子计算机迅速算出成绩,每项成绩都以各个评委的亮分成绩全部相加——得出结果如下:黄马95分,黑马90分,白马85分。
总裁判宣布结果:“去掉一个最高分95分,去掉一个最低分85分,本次骏马评比会黑马当选,代表协会参加上级举办的千里马大赛!”
我吃惊,着急。忙上前说:“这种计算法有错误,应该是每项成绩中减去评委亮出的最高分和最低分,然后再平均出各项成绩……”
总裁判答道:“我们从来这么算的!比赛总要减去最高分和最低分,不减马的分,难道要减伯乐的分?”
“千里马培训班”
凡要参加“伯乐协会”举办骏马评比的马儿,按此地规定均要在“千里马培训班”经过一年的正规训练。
虽不是万马奔腾,但有这千匹良马,排成方阵,步调一致,随着教员的笛声:“一!二!三!四!”迈着正步,煞是好看!
“喜看天公重抖擞,千驹齐喑正步走!”
据说教官是从伯乐中遴选出来并以重金聘任的。“伯乐协会”还下了一个指标:“每届教员任期到培养出一匹千里马时结束。”所以培训班已办了数十期,教员尚未退下来。
每届受驯马匹中都有一两匹不堪培养中途勒令退学的,这些被淘汰的马都被外地来的人买走。等待买马的人排了长队。“瞧,到底是千里马之乡,我们最差的,别人也抢着要!”协会主席很高兴。
培训班为买马者办起了接待宾馆,据说经济效益极好。
“千里马研究所”
这个“伯乐协会”除了普及性的骏马培训班、对外交流的评比会等常设机构外,还有一个权威性的学术机构“千里马研究所”。这个研究所对外保密,让我参观的原因是最近许多伯乐协会会员对研究所指责颇多,因此对我进行
“有限度的开放”,增加一点透明度。
朱漆大门画着门神,门神胯下是马,门两旁不是石狮而是石马。入院内,照壁、柱、檐、阶、长廊或石雕或木刻或彩绘,千姿百态都是马。匾、对联、碑,无一不是咏马的名句妙词。进屋后,金器、玉雕、陶瓷、泥俑,以及裱制的画儿,皆历代神工巧匠大师名家的作品:马!内室珍藏各种典籍,不得入内,只见门楣上的匾:龙马居。我问:“为什么不见徐悲鸿的画?”答:“悲鸿先生曾西洋留学,笔下的马,经考证已非纯种国产。”
几位老先生正伏案写作,引路的研究所秘书长告诉我:“经过多年考证,唐皇墓前的石刻六骏,乃是本地所出良马,几位专家正在合力写出这本重要的文献性专著,现已完成30万字上卷。”
我想对几位专家进行采访,被婉言谢绝了,秘书长先生拿出一本《伯乐家谱》对我说:“专家资格无庸置疑,都是伯乐第九十七、九十八代嫡孙。”


第8版(副刊)
专栏:

七星石
阵容
斧凿的痕迹斑斑驳驳
偏偏说是天上的七星陨落
就这样
在心中凝固了
神圣
成了抵足膜拜的枷锁
世世代代
咀嚼着编造的传说
竟然有滋有味地
延续着香火
明眼人早已看穿了
可舌头被牵着
谁也不敢把天机戳破
可叹,愚昧压弯的腰
竟支不起自己的脑壳
一年三百六十日
就有三百六十个夜
为什么
不高高地扬起头来
瞄一眼北斗七星
永恒的闪烁


第8版(副刊)
专栏:风华杂文征文

风华杂文征文启事
为繁荣杂文创作,人民日报文艺部和航空航天工业部贵州风华机器厂(风华电冰箱厂)将联合主办风华杂文征文活动。
鲁迅精神是杂文高扬的旗帜。欢迎征文继承和发扬鲁迅精神,积极反映现实生活,为改革、开放鼓与呼,为民主、科学鼓与呼,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鼓与呼。
我们既强调内容的深刻、敏锐、犀利,也欢迎征文在形式上、风格上、语言上不拘一格,刻意求新。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征文活动,出现一些在内容和形式结合上堪称精萃之作的杂文,并希望新的杂文作者脱颖而出。
欢迎所有喜爱杂文、关心杂文、有志于杂文创作的作家、各条战线的业余作者和广大读者参加征文。征文数字一千五百字以内,来稿请寄北京人民日报文艺部杂文征文组(勿寄评委),恕不退稿。
征文将择优刊出,并聘请全国著名作家、评论家担任评委,评选出优秀奖若干名,给予奖励。
征文时间:七月十一日——九月三十日。
欢迎踊跃参加本报第一次杂文征文活动。谢谢!
人民日报文艺部一九八八年七月
风华杂文征文评委名单
戈扬 刘再复 严秀 范荣康
柯灵 唐因 唐弢 秦牧
黄秋耘 黄裳 舒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