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7月23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环境高温条件下人体的防护
夏季,无论干热或湿热环境均会对人带来不良作用,轻者影响休息、降低工作效率,重者引起不幸事件造成伤亡。有人做过实验统计,智力作业最适宜的环境温度是15℃左右,20℃次之,25℃再次之,40℃以上作业的质和量都显著地恶化。
防护环境高温对人体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一件大事。我国历史上千百年来有过许多简易成功的经验和措施,扇子的防暑降温就是典型的例子。另据史料记载,我国3000多年前的周代,朝廷就设有专门人员,在冬季收集天然冰,以供来年炎夏皇室解暑之用。到了唐、宋时期,人们又发明了木制的器具引水上屋,从上而下地向房屋四周喷淋。当今,人类对抗高温的措施愈来愈多和科学,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规定高温的安全标准
温度环境包括气温、气温、风速和辐射热四大主要气象要素,这些因素同时对人体施加着影响。经过环境生理卫生学家多年的研究,确定了三球温度指数是较好的一种评价环境热强度的指标,目前已制定成为国际标准,为国际社会所承认。倘若作业超出规定的标准,应进行干预,降低热强度到许可的温度范围。这样,人体在高温环境条件下就会是安全的。
2、隔热、通风和冷却
限制热源在局部,与作业人员操作地点隔挡起来,常用的隔热方法有水隔热、绝热材料隔热和搭凉棚、屋顶喷水等。通风是防止高温的基本措施之一,通过增大空气流动速度,可以促进散热和把热源所产生的热带走,但是,在周围气温比体温高得多的场合,通风反而不利。这说明通风达到人体散热是有限度的。
3、冷却服
冷却服是在某些特殊环境热强度过高的情况下使用的一种个体装置,有全身和局部冷却服之分,按不同需要使用。冷却服根据介质性质有二种:一种是衣服内通以冷空气,冷气在衣服内流动,使体热迅速移走,这种服装叫气冷服。另一种是通水冷却,称为水冷服。衣下衬有细小的水管网,从水管通入冷水,以移去人体表面的热。
4、保健措施
合理供应每人每天水3—5升、盐20克左右,配成0.2—0.3%的盐开水或汽水饮料,供应茶水、绿豆汤、酸梅汤等。膳食应是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注意使用工作帽、防护眼镜等多种个人防护用品。
(摘自7月13日《北京科技报》 鲜学义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枇杷、卢桔、琵琶
“夏首荐枇杷”(柳宗元句),黄金般的枇杷带来了几分夏意。
枇杷英文名Loquat,英文书说是“枇杷”的对音。但无论怎么对,这个英文名与中文的“枇杷”都无法对上。原来这是枇杷古代别名“卢桔”的谐音。
古籍中的卢桔是否枇杷,一直是个悬案。司马相如作品中既有卢桔,又有枇杷。不过如说卢桔曾经是枇杷的别名,应该是可以的。
关于枇杷与琵琶的渊源:有人送友人一些枇杷,附信上写作“琵琶”。受礼者讥笑说:“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
将“枇杷”写作“琵琶”,真可笑吗?未见得,因为“其叶形似琵琶”(《本草衍义》)。后来琵琶广泛流行,成了妓女必备之物。白居易写了《琵琶行》,他的好友元稹也有“万里桥边女校书,琵琶花下闭门居”之句(指薛涛)。所以后人称妓女的住处为“枇杷门巷”。这里未必有可啖的枇杷,但肯定有“半遮面”的琵琶。可见,“枇杷”、“琵琶”自古以来很难分割。出名的《枇杷赋》赞枇杷“名同音器,质贞松竹”。《风俗通》:“以手琵琶,因以为名。”所谓“以手琵琶”,乃“推手前曰‘枇’,引手却曰‘杷’”。因而不少人将“琵琶”与“枇杷”互用。
(摘自7月2日《新民晚报》 枕书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城市公共交通的几种票制
世界各国城市交通政策不同,交通结构有别,但都有一个收费制度问题,国外常用的公共交通车票形式有:
统一车票
不论乘距远近一律统一收票,有的是用于一种车辆或一条线路,有的可用于几条线路甚至整个城市。这种票制的最大好处是方便乘客和工作人员。其缺点是在较长的路线上,若采用较低的统一车票,显然经营部门要亏损,若采用统一的高价,则可能排斥短途乘客。
分区车票
把城市的一定地区划分为若干个区域,根据乘客乘车跨越的区域数来制定车费。这种分区车票的好处是简便,并体现了乘距的长短,在欧洲城市普遍采用。
分级车票
将路线划分为若干个车费段,按乘客所行的车费段收费。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每个车费段票价相同;二是每个车费段制定不同的票价,主要看车站的设置与乘客的乘距;三是每个车费段的票价不同,随着乘距的增长,每车英里的票价分级递减。这种票制可以吸引长途乘客。我国的大部分城市都是采用分级票制,如北京的市内电车每6站为一段,而市郊公共汽车每两站为一段。
(摘自《中国市容报》第344期 于慧利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清木刻版《河南全省舆图》
1978年7月,固始县文管会征集到现已罕见的清光绪三年(1877年)木刻版《河南全省舆图》。
该图为道林纸木刻印制,宣纸软裱,除折叠处有些磨损,局部稍有虫眼外,基本完好。舆图呈正方形,长宽各60厘米,四边镶有0.4厘米黑边。全图有代表经纬比例的方格16乘16格,每方格3.7厘米见方,为一当地。每当地长宽比例各为100里。
图面标明了河南全省各府、州、县以及山川、河流、渡口、关口、驿站、村镇、道路、界线等具体位置。图左上角是光绪三年河南省巡抚李庆翱对刻图的识语。其识语曰:“豫省舆图之刻精且核矣,顾其大者披览不易,小者不无减略,客岁按部周历通省,所至山川道里虽未悉识,而大势了然。忆在晋中陆子英大令绘刻图极为详析,今子英改官来豫,因取豫图与之考订,别为方幅,俾易展视,爰付剞劂,以备稽考,非谓有加于前人也。”文中所提陆子英即陆钢,出任过山西、河南两省的县令。他善绘画、木刻,有名于当世。
清光绪三年木刻版《河南全省舆图》,内容丰富翔实,比例适当,展视后一目了然,木刻艺术精湛,刀法运用自如,笔道工整清晰,线条流畅,图例分明,大小字迹清楚。
该图不仅是一件难得的珍贵文物,同时也是一件木刻艺术珍品。对于研究河南省清代版图、行政区划以及古地名、山川、河流等,均提供了可靠的翔实资料。
(摘自《中州今古》第3期 詹汉清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道藏》是怎样一部书
道教创于东汉中叶,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道教典籍的汇编《道藏》不仅是历代道书总集,而且汇集了中国古代哲学、伦理、历史、艺术、天文、地理、科技、医学、养生等方面的丰富资料。
现存明正统年间编汇而成《道藏》5305卷,加上万历时的《续道藏》180卷,共5485卷,合称《正统道藏》(或简称《道藏》)。古书的“卷”与今天“卷”的意义不同,《道藏》中既有长达几百万字一部的大书,如《灵宝领教济度全书》320卷、《道法会元》268卷,都是几百万字的书;也有少到百十字的短篇,如最短的《高上玉皇胎息经》只有88字。《道藏》在内容上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历代道书,包括神仙、内丹、外丹、符箓、科仪、戒律、方术及道教类书;(二)道家诸作及历代注释,如《老子》、《庄子》、《列子》、《阴符经》等书及注疏;(三)历代医药卫生著作,如《黄帝内经》、《肘后备急方》等;(四)诸子百家著作,包括儒、墨、名、法、兵、纵横、杂、小说、术数各家;(五)历代著名道士文集,如《华阳陶隐居集》(陶弘景)、《广成集》(林光庭)、《太古集》(郝大通)等;(六)史传地志著作,如王瓘《广黄帝本行记》、查志隆《岱史》等。其它是天文、生物、化学等。
今天,作为宗教的道教已日渐衰微,但作为科学和文化的道教学术研究却方兴未艾。钱学森教授预言,新版《道藏》将引起一场科学革命。
(摘自《历史大观园》第4期 李庆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新型公寓——两代人住宅楼
随着高龄化社会的到来,家庭中老年人退休,儿女成家,其家务就必须与双亲合作。两代人同住在一起,在生活等方面可相互帮助,对子女的教育亦有益处。但是为了避免可能引起的家庭纠纷,就必须使两代人既同住在一起,又以邻居相处。因此,人们设计出了一种新型公寓——两代人住宅楼。
这种公寓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在高层公寓的1—8层内以每一层为一个家庭,即两代人分两个套房居住,称为单层式住宅。另一种是将楼房的最顶上两层如:9层与10层,或自下而上的一层与二层,三层与四层相连的层次并连起来,将楼梯设计在室内,上下两层相通。两层为一户,给一个家族使用,称为双层式住宅。当然,这两种公寓在房屋的内部结构上分别设有两套的厨房、浴室、卫生间等设备。在青年夫妇居住的房屋结构上,室内装有可与双亲联系的通话器,可使老年人与子女相互关照,大门处设有报警器,以防火灾或煤气等事故的发生。在水表、电表以及煤气的使用与装配上均单独立户,以便使青年夫妇更好地掌握小家庭的经济开支情况。
(摘自《科学与文化》第3期 张敏华译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休眠——生命与死亡之间的广阔地带
1967年1月,美国一名无法挽救的肺癌患者申请接受冷冻处理。他叫贝德福特。医生给他接上“心肺”机,使他的肌体补充足营养和氧气,以防止大脑坏死。然后,他的各部组织都注入了肝磷脂,防止血液凝固;他的身体用干冰覆盖起来,把血液从血管中抽出,再注入甘油和二甲基亚矾。接着是给他的身体降温,降到-75℃。再用铝箔把他的身体包起来,装进一只低温密封储藏仓。最后用温度为-196℃的液氮急剧降温。几秒钟后,贝德福特的身体组织就变得像玻璃一样脆了。
贝德福特希望人类有一天能征服癌症并找到使冻结的生命复活的方法。但这个梦想能否成为现实呢?
生物的休眠现象是1701年由荷兰科学家安东尼·列文虎克首先发现的。休眠能使有些生物度过干旱、酷暑和严寒,可以使生命获得对致命因素的惊人耐受力。无论是绝对零度的低温还是较高的温度,都不能使某些休眠的生物死亡。
生物的休眠现象引起人类死而复生的想法。科学家们研究发现:生命和死亡之间并非是一条简单的分界线,而是一片广阔的被不同寻常的规律控制着的地带。对生命来说最重要的是千方百计、尽一切可能扩大休眠王国的疆域。
休眠和睡眠相似,都伴有心跳减慢、血压降低、体温下降等。因此,如把体温降低2—3度,可以延长生命。生物的休眠现象已广泛应用在日常生活、生产和医疗领域。干酵母便是处于休眠状态的酵母菌。
60年代曾时兴“低温运动”,试图延续生命。有数百人进“死尸医院”。实际上,现代科学技术尚不能保证人体降温时细胞组织不受破坏。所以,个人意愿中止生命并在需要时复活还只是科幻小说中的事。但随着科技发展,这一幻想的实现在理论上是可能的。
(摘自《知识就是力量》第4期 罗希均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有益的“餐前加盐”
高盐饮食危害健康,但减少烹调时的食盐投放量又会使食物变得淡而无味。最近,美国一位学者“发明”了一种“餐前加盐法”,既能减少食盐的摄入量,又可以保持食物的味美可口。
这种方法是:一方面大幅度削减烹调时投放的食盐量,另一方面却在餐桌上增加了一个盐瓶,供人们进餐时随意取用。
人们“补”放的食盐量总是低于烹调时削减的数量,因此,总的食盐摄入量减少了。这是因为餐前所加之盐主要附于食物的表面,而不像烹调时投放的食盐有一部分是“渗透”到食物内部的。
(摘自《中国医药报》第369期 文汇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长寿命的钢筋混凝土
通常,钢筋混凝土建筑物的寿命是60—100年。现在已研制成一种乳胶液,它可使钢筋混凝土的寿命延长到500多年。这种乳胶液是由衍生乙二醇(双原子乙醇)和氨基乙醇组成的。
虽然这种添加物价值昂贵,建筑耗资几乎增加两倍,但由于它可使建筑物更加坚固耐用,所节省的维修费用完全可以补偿增加的成本。这种乳胶液尤其适用于海洋环境中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物,可防止咸水渗入混凝土,腐蚀钢筋。
(摘自《世界科技译报》第156期 胡承明译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圆周率π中的数字奇异排列
我国南北朝时的科学家祖冲之,把圆周率(π)计算到了小数点后7位。随着时间的推移,π的计算位数越来越多,特别是在计算机出现后,进展更为神速。
其实,在实际应用中,关于π的数值并不需要很多位,一般科学计算取到小数点后10位就够了,即使是最精密的科学计算,最多也只需要30位。用计算机将π计算到成千上万位的意义,并不在于要用这一π值,而是想通过算π来检查计算机的性能和所编计算程序的优劣。
第一次用计算机算π的是美国科学家,他们在1949年花了70小时算了2037位。巨型计算机问世后,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大为提高,1986年第一次用巨型计算机算π值,当时用了28小时,算到了2936万位。不久前,日本的金田副教授又创了当前关于π的计算位数的世界最高纪录。他用日本日立公司制作的巨型机计算了29小时17分,将π值计算到了2.01326亿位。
将π值计算到上亿位后,在这一长串数字中出现了哪些特别的现象呢?有人对计算到1.33554亿位的π值进行了分析和统计,发现从小数点后24658601位起,连续出现了9个“7”,连续9次出现数字“6”或“8”的情形也有。同一数字连续出现9次的几率为一亿分之一。
从小数点后26160634位起,数字的排列顺序为“2109876543”。这种按0到9的顺序进行整齐排列的几率为10亿分之一,因而这种情形极难遇到。
与π的开始8位数3.1415926有相同顺序的排列出现过一次,与π的前7位有相同顺序的排列出现过4次。
(摘自7月12日《科技日报》 石时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