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7月2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际)
专栏:

西哈努克亲王发表书面声明
要求越参加雅加达一阶段会议
新华社曼谷7月2日电 民主柬埔寨主席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要求越南参加拟议中的关于柬埔寨问题的雅加达非正式会议第一阶段会议。
西哈努克在给泰国报纸《曼谷邮报》的一项书面声明中说,“所谓的柬埔寨问题是一个侵略者越南和柬埔寨之间的问题。”他要求越南外长阮基石或者另一位越南代表参加本月晚些时候在雅加达召开的第一阶段会谈。
西哈努克说,他曾经表示过支持印尼和越南达成的协议,雅加达会谈分两个阶段进行,那是为了尊敬印尼和“给越南保留面子”。可是,由于阮基石和越南支持的金边政权加倍地散布对他的不信任论调,他只好改变立场。
他还说,越南企图消灭他的联合政府里最强大的军事派别红色高棉是“不现实的”。


第6版(国际)
专栏:

戈尔巴乔夫批评叶利钦
据新华社莫斯科7月1日电 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今晚在苏共第19次全国代表会议上致闭幕词时对前苏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叶利钦提出尖锐批评。
叶利钦是因在苏共中央去年10月全会上发言“犯政治错误”而被解除上述职务的。他在今天的发言中要求为他“恢复政治名誉”。为此,戈尔巴乔夫在闭幕词中用相当长篇幅阐述了他对叶利钦问题的看法。
他不同意叶利钦所说的最近3年多来苏联未能取得革命性变革的说法。戈尔巴乔夫认为,如果从总体构想来看,现在还不能说已经发生了革命性变革,但是“革命性的冒进”是很危险的,在政治上不能允许随心所欲。叶利钦对代表会议的提纲持批判态度,怀疑提纲有可靠的依据。戈尔巴乔夫说,叶利钦参加了制定提纲的中央全会,会上他一言不发,而现在却提出怀疑,对此难以理解。戈尔巴乔夫说,当时推荐叶利钦担任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指望他能改善莫斯科的状况。叶利钦起初确实做了许多工作,但是当需要具体解决改革问题时,他没有依靠党组织和群众,而代之以叫喊和行政命令方法,随后是没有边际地撤换干部。
戈尔巴乔夫说,叶利钦尽管犯了错误,但他还是多次提醒叶利钦注意,并且向政治局建议不要撤掉叶利钦政治局候补委员的职务。然而,叶利钦越走越远,最后犯了政治性错误。


第6版(国际)
专栏:

利加乔夫和叶利钦在会议上交锋
据新华社莫斯科7月1日电 原苏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叶利钦今天下午在苏共代表会议上发言,要求会议取消苏共中央去年10月全会就他的问题所作的决议,为他“恢复政治名誉”。晚间,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利加乔夫就此在会上讲话,表示坚决反对叶利钦的这一要求。两位代表在其他一些问题上的观点也尖锐对立。
叶利钦是因为在苏共中央去年10月全会上的发言被认为犯了“政治性错误”而被解除党内职务的,现在他是国家建委第一副主席。他在今天的会议上强调,他认为“自己唯一的错误是那次发言的时机不对,不应在十月革命70周年前夕作那样的发言”。他那次发言的内容始终没有公布。
利加乔夫在发言中说,叶利钦担任政治局候补委员和莫斯科市党委第一书记时以及其后“有过许多不正确的、错误的行动”,“直至今天他也没有从自己的错误和党内同志的原则性批评中做出应有的结论”。他强调,“没有理由对那次全会决议中评价叶利钦立场的部分作任何的更动。”
叶利钦去年冬季曾长时间生病。但他今天讲话时声音洪亮,只是当激动起来时有些沙哑。他强调,对过去停滞年代“有过错的不只勃列日涅夫一人”。他指责苏共中央机关当时“没有能及时地消除党内和社会生活中的许多消极倾向”。他还提出了在这方面有“罪责”的党的最高领导机构中一些现任成员的“个人责任问题”。对此,利加乔夫在发言中不无所指的作了回答。他说,正是现任党的最高领导机关的成员——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切布里科夫、苏共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索洛缅采夫、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葛罗米柯和他本人在1985年3月的“令人不安的情况下”作出了由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
“正确决定”的。
叶利钦对他接受外国记者采访作了解释。他说,由于苏联新闻机构在采访他之后都没有发表报道,他才于今年5月30日对英国广播公司记者发表了谈话。在这次谈话中叶认为
“利加乔夫应对苏联改革缓慢负主要责任”。
叶利钦讲到15分钟时,定时铃响了,戈尔巴乔夫破例请他继续讲,台下鼓掌。这时叶利钦定了定神,嗓子嘶哑地提出了恢复名誉的请求。他发言完毕后,场内气氛紧张,一片沉默,无人鼓掌。
利加乔夫发言时,说叶利钦“对资产阶级宣传工具发表谈话是哗众取宠”,“外国资产阶级报刊关于我利加乔夫也写得不少,本人态度是:任人信口雌黄,我自泰然自若”。
利加乔夫声明:“改革和加速是我毕生的事业。”他向全场代表介绍了他在西伯利亚工作期间“为满足人民切身需要做了大量工作”。他领导的州食品自给自足已10多年,他再次强调,党的高层领导“是团结一致的,既没有保守派,也没有改革狂。改革应慎重,不能冒进”。利加乔夫的发言赢得了掌声。
叶利钦在今天的发言中还批评这次代表会议的准备工作
“过于仓促”,会议提纲发表得太晚,连大多数中央委员都未参加研究,许多党组织照老框框选代表。他讲这些话时,会场鸦雀无声。
除利加乔夫外,今天还有6位代表对叶利钦的问题表了态,只有斯维尔德洛夫斯克机器制造厂党委书记提到了叶利钦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工作时在群众中有崇高威望。他要求公布叶利钦在10月全会上的发言,以正视听。


第6版(国际)
专栏:苏联通讯

改革进入转折阶段的标志
——苏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会议印象
本报记者 方荣萱
历时四天的苏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会议闭幕了。几天来,莫斯科夏日炎炎,达到此地少有的高温——三十摄氏度,克里姆林宫会场内外,以至莫斯科街头和广场上,人们关注和谈论改革的气氛也空前热烈。苏共领导人对前来采访的各国记者说,这次会议的重要性,可与象征历史转折阶段的苏共二十大和二十七大相比。苏联举国上下对这次会议如此重视,是不难理解的。
总结三年来苏联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制订深化改革的措施,使改革成为不可逆转,这是此次党代表会议的根本任务。戈尔巴乔夫在报告中一开始就指出,尽管改革三年来已取得进展,但目前还没有做到“使改革成为不可逆转”,因为还没有消除造成障碍的深刻原因,这就要求采取根本的解决办法。代表们对如何评价改革三年来苏联经济的发展,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也发表了不同的看法。经济学家阿巴尔金认为,这几年苏联经济并无进展。然而,大多数代表反对这种悲观论调。尽管他们对目前的经济状况还不满意或持批评态度,但普遍认为改革已取得明显成效。从会议的讨论情况和最后通过的决议来看,肯定三年来改革的成就,要求把改革继续推向前进,已成为今日苏联政治生活的主调。
政治体制的改革是戈尔巴乔夫报告的核心,也是许多代表发言中引人注目的话题。戈尔巴乔夫认为,政治体制改革是使整个改革不可逆转的保证。他总结了十月革命胜利后的历程,指出十月革命后建立的政治体制变了形,遭到破坏,因此导致个人独裁的恶果;苏共二十大虽然提出了问题,但因政治体制未解决,所以问题仍未解决。他说,过去经济改革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没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因此要把政治体制改革提到首要的议程上。从这次会议上提出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方案来看,主要是通过区分党政职能与权限,恢复苏维埃权力,吸引全民参加政治、经济等活动;同时规定对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选举制与任期制,完善法制,贯彻公开性原则,以确立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显然,要切实贯彻这些原则,将是一个相当复杂和曲折的过程。
广泛发扬民主,是这次代表会议的一大特点。早在两个多月前就公布了《苏共中央关于第十九次全国代表会议的提纲》。对此,苏联全国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仅《真理报》就收到了七万五千多封读者来信,党内外对提纲提出很多意见和建议。这次会议没有邀请外国代表团或人士参加,但引人注目的是与过去不同,却特别邀请非党人士参加。代表们反映,这次会议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争相发言,不同观点相互交锋,是几十年来苏共党代会所罕见的。发言者不是只念稿子,或一味举手表示支持,而是提出各种建议和批评;有些代表发言尖锐泼辣,直言不讳地涉及普遍关心的问题。有的代表在台上发言,台下的人不时当场插话、争辩。对戈尔巴乔夫关于由党委第一书记兼任苏维埃主席的建议,既有代表支持,也有代表在发言中直截了当地表示不同意。一些代表指责官僚主义者蓄意阻挠改革。有人要求把反对改革的人清除出党,有的工人代表还要求禁止中央各部委对企业发号施令。当一位代表就报刊推行民主化问题提出质疑时,戈尔巴乔夫作了插话,同他展开了一场争辩。大会主席团对代表提出的建议和质问,当即作出回答。有些代表发言中强调要增加某些决议,主席团也接受了意见。
人们密切关注着会议的进程。在会场外,莫斯科售报亭清晨人们就在排长队等着买报纸,在新闻中心,数百名外国记者每天从早到晚紧张工作,向世界各地发出有关消息。
苏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会议通过了《反对官僚主义》、《关于公开性》等几项决议。许多代表们提出这样的问题:“你提出了批评,可是你为改革作了些什么?”这次代表会议是苏联改革将进入革命性转折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人们期望,这次会议的各项决议,将会有效地推动苏联政治、经济等方面改革的进程。(本报莫斯科七月一日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布约亚接见中国共产党代表团
据新华社布琼布拉7月1日电 布隆迪救国军事委员会主席、共和国总统布约亚今天下午在这里接见了正在布隆迪进行友好访问的由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武连元率领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
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是6月30日抵达这里,对布隆迪进行为期5天的友好访问的。


第6版(国际)
专栏:

朴成哲副主席会见本报代表团
本报平壤7月2日电 朝鲜国家副主席朴成哲今天上午在万寿台议事堂亲切会见了以钱李仁为团长的人民日报代表团。
会见时,朴成哲介绍了朝鲜为迎接建国40周年而进行的各项建设工程和为争取实现祖国自主和平统一的情况。在谈到朝中友谊时,他说,朝鲜劳动党和政府支持中国党和政府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并祝愿中国人民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会见时,中国驻朝鲜大使温业湛在座。
人民日报代表团是6月26日抵达平壤的。访问期间,代表团参观了朝鲜经济建设和教育、文化、卫生等一些单位和设施。


第6版(国际)
专栏:

捷共领导人接见新华社社长
新华社布拉格6月30日电 捷共中央主席团委员、中央书记福伊季克今天在布拉格接见了正在这里访问的新华通讯社社长穆青。
新华社代表团于6月27日抵捷。28日,穆青代表新华社同捷通社社长斯维尔奇纳签订了两国通讯社的《新闻合作协定》。


第6版(国际)
专栏:

日本文部省故伎重演
审定教科书时又提出用“进驻”取代“侵略”
据新华社东京7月2日电 (记者王大军)日本文部省6月30日发表的1987年度审定教科书的部分结果表明,文部省再次把过去日本对别国的侵略改为“进驻”。
这次文部省审定的是每隔3年修改一次的小学和高中(主要是2年级)教科书。1982年曾成为外交问题的关于“侵略”的表述,这次有的地方又有反复。文部省提出的修改意见说:“日本是根据日法协定进军印度支那的,一般应使用‘进驻’二字”。日本一家出版社已按文部省的要求,将该社出版的高中《世界史》教科书中原有的“1940年,日军开始侵略法属印度支那”的表述改为“……进驻印度支那……”。


第6版(国际)
专栏:一句话新闻

一句话新闻
△波兰从7月1日起取消汽油凭票供应办法,群众对此感到满意。
△美国成功地进行了“星球大战”计划中的小型火箭引擎的试验,这种引擎赋予卫星基导弹以强大的杀伤力。
△美国驻葡萄牙大使馆7月1日否认关于葡萄牙驱逐美驻葡海军武官的报道。(本报讯)


第6版(国际)
专栏:巴西通讯

“伊塔玛拉蒂”——巴西对外贸易的桥梁
本报记者 兰才基
巴西政府机构中没有外贸部的建制,其对外经贸活动,由设于外交部的“贸易促进系统”,即贸促司为主来展开的。这套完整的“贸易促进系统”机构不大,反应灵敏,为巴西扩大贸易疏通渠道,提供信息,有力地推动了巴西的对外贸易。
“伊塔玛拉蒂”是巴西外交部的代称,因为这个部设在一座新型的大厦——“伊塔玛拉蒂宫”内。这座大厦在巴西利亚的建筑群中显得光彩夺目,被称为综合建筑、园艺和雕刻艺术的结晶。
在巴西政府机构中没有外贸部或经贸部这样的建制,所以在开展对外经贸活动方面,外交部的作用举足轻重,尤其是该部建立的一套完整的“贸易促进系统”,为巴西扩大贸易疏通渠道,提供信息,有力地促进了外贸的发展。自1981年以来,巴西的外贸年年顺差。在经济遇到严重困难的1987年,外贸顺差额仍达110亿美元,预计今年可回升到125亿美元。
一个国家的外贸形势如何,取决于多方面因素,但在信息万变的国际贸易竞争中,信息的速度和准确性往往决定其在这场竞争中的胜负。巴西外交部如何为扩大贸易疏通渠道和提供国际市场最新信息呢?记者为此特地走访了这个部的贸易促进司,从中感受到巴西推行“经济外交”对国家发展外贸确实起了重要的作用。
1972年开始建立的“贸易促进系统”以贸促司为主,设有商业情报处、展览旅游处、市场调研处、贸促业务处和贸促计划处,它们分工精细,职责明确。商情处专门收集、分析和处理来自国内外市场的各种信息,通过电脑系统同巴西109个驻外国使领馆及贸易代表机构组成一个世界性的商业情报网络。这样,有关国际市场的商业情报、贸易机会和国际招标信息等,就源源不断地通过现代化的通讯工具汇集到了外交部,经过分析处理以后输入电脑,然后由电子计算机自动打印成近百种“公报”,传递给全国各地的出口企业和公司。在国内,贸促司直接从政府有关部门获取关于对外贸易政策和规定的变化情况,对出口企业提供咨询和指导。
巴西外交部的贸促系统还设立了国内出口商行名录档案和外国进口商行名录档案。到去年为止,在外交部登记注册的巴西出口企业已达8000余家,这些企业的情况也都输入商情处和驻外机构的电脑系统。它们可以从商情处优先获得信息。在进口商行名录中,目前已收集了全世界约6万家企业的有关资料,随时可供巴西国内外有关企业和公司查询。
贸促系统在广泛收集世界经济和贸易信息的基础上,还编发商情通报和专题调研资料,同时出版外贸杂志等各种专业性刊物。商情通报内容广泛,有介绍国际市场的新变化和发展趋势;特定市场的直接贸易机会和某些产品的销售情况;国际招标信息;第三世界国家中可承包的劳务出口;与外国厂商合作投资的机会;国际金融机构的财政预算以及对各国贷款的分配使用情况;巴西本国各类产品的出口情况和生产技术水平的发展变化等。
巴西前外长塞图巴尔说过,“巴西的外交要为经济服务”,“外交部要与经济部门合作为巴西产品出口打开新市场”。据统计,巴西外交部“贸促系统”每年交流的商业情报多达几十万条,每年向全国出口企业转递的国际市场最新信息5万多条。这些信息为巴西产品和劳务出口捕捉了许多贸易良机,有力地推动了巴西外贸的发展。(附图片)
这是巴西外交部所在地——伊塔玛拉蒂宫的外侧,宫外清澈的池水中立有一个由五瓣瓦状雕刻连成的球体,粗犷明晰,倒影池心,象征着同全球五大洲相联系,是游览者们经常猎影的一景。
本报记者摄


第6版(国际)
专栏:国际要闻简报

联合国特使科多韦斯抵伊斯兰堡
联合国特使科多韦斯六月三十日晚飞抵伊斯兰堡。这是他的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三国穿梭之行的第二站。
科多韦斯在伊斯兰堡机场对记者说,他三国之行的目的是帮助各有关方面就解决阿富汗问题寻找可以共同接受的办法。这是他继关于解决阿富汗问题的日内瓦协议签订后的又一次努力,以便在阿富汗建立一个基础广泛、能为各方所接受的政府。他说他访问伊朗期间,曾在德黑兰和许多难民代表接触并交谈过,包括商讨在阿富汗建立一个基础广泛的政府的问题。
(本报专电)


第6版(国际)
专栏:国际要闻简报

意众院批准一批F16战斗机迁入
意大利众议院六月三十日下午以二百九十八票对一百九十六票的多数同意接受美国的从西班牙托雷洪基地撤出的七十九架F16战斗机迁入意大利。(本报专电)


第6版(国际)
专栏:国际要闻简报

阿抵抗力量领导人会见外交使节
阿富汗抵抗力量一位发言人七月一日透露,阿七党联盟主席赛义德·艾哈迈德·盖拉尼率领的阿抵抗力量领导人代表团在伊斯兰堡会见了伊斯兰国家的大使们,并在承认最近成立的阿圣战者临时政府的问题得到了使节们的积极响应。


第6版(国际)
专栏:国际要闻简报

日本首相竹下登抵澳大利亚访问
日本首相竹下登七月一日晚间抵达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布里斯班,开始对这个国家进行为期五天的访问。
在访问期间,竹下登将同澳大利亚总理霍克就两国间的贸易问题进行会谈。
日本是澳大利亚的最大贸易伙伴,澳大利亚每年对日本的出口额达七十五亿美元。


第6版(国际)
专栏:国际要闻简报

美国首批导弹核查人员前往苏联
美国第一批导弹核查人员七月一日从西德法兰克福乘飞机前往苏联,开始对苏联销毁中程导弹的执行情况进行核查。
这批核查人员共有三十人,他们在九月前将核查苏联一百二十六个导弹驻地。
(据新华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