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6月25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

为史沫特莱立传的人
石小光
我认识史沫特莱传记《叛逆者》一书的作者露丝·普赖斯女士,是在今年年初。这位36岁的女作家已出版了4本小说,都很畅销。她写的史沫特莱传记《叛逆者》,尽管还未付印,但美国全国最大的一家电视网和好莱坞的一家制片厂已将版权买下,也许不久将被搬上银幕和电视屏幕。
露丝身材瘦小,说话轻声慢语,却喜欢大笑。她衣着朴素,就像大学区里的学生,没有一点作家派头。
“我最早知道史沫特莱是在1967年,我读了她的自传体小说《大地的女儿》。”7年后,当露丝已成为一位颇有名气的畅销书作家时,她决心要写一本关于史沫特莱的传记。
她说:“我知道写传记是非商业性的,不一定能赚大钱,但我认为商业标准不足以衡量一本书的真正价值。我喜爱史沫特莱,不愿意她继续受着历史不公平的对待。我希望美国的普通老百姓能够了解她和那段历史。”
由于50年代麦卡锡主义的恶劣影响和过去中美关系的长期对立,除了少数大学、学术团体作为研究课题而外,史沫特莱写作的有关二次大战的,特别是关于中国革命的大量记实报道,几乎泯灭于历史的长河中。露丝女士把为史沫特莱写一部严肃的传记,看作是她写作生涯中最重要、最有意义的事情。
“我的写作从零开始。”露丝的一双浅蓝色的大眼睛在镜片后熠熠闪光:“我与分布在世界上几十个国家的知情人建立了联系,搞了上百箱卡片,几乎跑遍全美50个州,采访了几百个人。”说到这儿,她对我嫣然一笑。
这位年青的女作家4年来几乎每天都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工作10个小时。由于她没有博士学位,不能申请研究基金。她不懂中文,也很难从与中国有关的某些组织取得资助。“我把写书挣得的钱全都用于写史沫特莱传记上了。”
更让人钦佩的是露丝女士中国血统的丈夫戴维。“他是世界上最好的丈夫。”为了让她专心于这项工作,“4年来他担起了全部的家务劳动。现在美国的家庭大多数是双职工家庭,可我们家却只有一个人挣钱。但我丈夫对此毫无怨言,心甘情愿和我一起过清贫的生活。”
“史沫特莱是一个很有建树,个性独特的女作家和新闻记者。她报道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延安根据地、新四军等,在当时的美国显然是不合‘潮流’的。”但是露丝认为,中国之行是史沫特莱整个生活中辉煌的顶点。
现在时代变了,中国打开了大门。美国普通人迫切想知道更多的关于中国的情况,它的过去、现在、未来。他们愿意重新评价史沫特莱和她的那个时代。
“告诉你一个秘密。”告别露丝女士时,这位女作家俯在我的耳边悄声说:“我丈夫继母的父亲,曾于1950年将史沫特莱的骨灰由英国伦敦护送回中国。”说罢,露丝爽朗地大笑起来,接着又幽默地补了一句:“不过千万别让中国公众以为我因此才写史沫特莱的。”
戴维继母的父亲是谁?原来他就是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原北京大学校长周培源先生。


第7版(国际)
专栏:

机智、艰辛与今日意大利
——看《一仆二主》随想
廖先旺
意大利阿塔合作剧团六月二十一日和二十二日晚演出了意大利喜剧《一仆二主》,赢得了首都观众的热情掌声。
青年演员佩特利将剧中的主人公、仆人阿莱齐诺演得淋漓尽致。这一幽默、活泼、自称为“自由人”的小丑,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同时侍候两个主人,以挣双份工钱糊口。在他于威尼斯同一个旅馆为两个主人服务时,发生了一系列矛盾。阿莱齐诺随机应变,不仅多次从两难处境中脱身,并使剧中三对情人终成眷属。
应该说,在世界各国的文学形象中都有类似的人物。但哥尔多尼创造的这一形象即使在意大利当今的现实生活中仍具有普遍的意义。意大利驻华大使馆一位文化官员说,阿莱齐诺那种善于在矛盾中找出路的灵活性格,就是意大利人的性格,也是意大利人在许多方面获得成功的一个因素。这使我想到意大利一跃而为世界五大经济强国的成功之路。
战后的意大利经济面临着艰难处境:资源少,市场小。但在五十年代,意大利借助美国的援助,恢复了一蹶不振的经济;六十年代,又利用便宜的进口能源和原料发展了中小企业网,建立了一整套加工出口的运转机制;七十年代,又乘中东石油美元增多而打入中东市场,随后又转入美国市场;现在则充分利用欧洲和世界其他市场。美国人说,在这个过程中,意大利几乎从未错过时机。这一事实明显地表现了意大利人的灵活性和市场的敏锐感。
历史上,意大利曾多次遭到外来的侵略和欺辱。作为一个并非大国而且很晚才统一的国家,它的生存需要一种能解决和应付各种矛盾的灵活性。意大利记者巴尔齐尼在《意大利人》一书中就曾这样描写十字军东征时期的威尼斯人:“他们把船租给德国、英国和法国来渡地中海的骑士们,狡猾地把各种军事行动引向对威尼斯共和国最有利的方面,使之有利于征服那些日后可以作为基地的港口和岛屿,以便对地中海东岸诸国进行从容不迫的商业渗透。”意大利人的精明,也许恰是特定的政治、历史、地理等因素造就的。
但是,如果要说意大利人的成功仅靠他们的灵活性则未免失之偏颇。因为即使是阿莱齐诺,他也毕竟付出了双倍的艰辛劳动,才换来两份工钱。如果不是意大利人在聪明才智之外又付出足够的劳动,今日意大利的经济繁荣恐怕很难实现。


第7版(国际)
专栏:

终点(铜雕) 〔美〕汤姆斯·肖恩伯格


第7版(国际)
专栏:

城市越来越大 困难越来越多
徐步青
住房短缺、交通拥挤、空气污染、服务行业赶不上、不安全感……这些是大都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然而,这些问题不仅未能很好解决,近年来世界城市规模反而越来越大。
据联合国《世界人口状况》报道,1985年全世界生活在大城市的人口达20亿,比1950年多3倍。其中,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增长更快,圣保罗的人口到2000年将增长到2400万,而今天它为维持对1560多万人的服务就已经很难了。墨西哥城1950年人口为310万,而现在该城市已拥有1730万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估计到2000年,该城市人口将超过2580万。
第三世界国家人口出生率不断增长和农业人口持续涌向城市,是造成这些城市人口膨胀的主要原因。随着人口增长,问题接踵而来。据联合国专家测算,拥有100万人口的城市,每天需要62.5万吨水、2000吨食品和9500吨燃料,同时每天需处理污水50万吨、垃圾2000吨。此外,城市的自由发展,也对教育、卫生保健、文化设施等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面对世界城市人口膨胀的问题,联合国呼吁各国控制城市规模和城市人口。


第7版(国际)
专栏:

让“后人乘凉”
陈伟源
科威特是个沙漠小国,其地下蕴藏的丰富石油,使科威特人均收入位列世界前茅,全国170万人口中,百万富翁超过5000个。科威特人免费上学,免费医疗,生活优游自在。
然而,科威特人懂得,石油终有枯竭之时。为保障后代人在石油枯竭后的生计,科威特政府于1976年设立了后代基金会,从当年的财政结余中拨出50%,留备后人使用。此外还以法律形式规定,每年国家从总收入中提出10%作为“后代基金”。这笔资金在2001年前不准动用,但可以作为资本参与投资。
科威特政府还把对外投资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一个主要渠道,从而增加后代基金的数额。科威特的对外投资85%以上是通过购买股票、债券或不动产的方式进行的。今年3月,科威特购买了12.7亿股英国石油公司的股份,以控股21.5%成为这个英国最大企业的最大股东。据统计,1987年科威特海外投资的收入达63亿美元,甚至超过了54亿美元的石油收入。因此,科威特后代基金的数额已积累达535亿美元。


第7版(国际)
专栏:

聋哑四十年 如今能说话
一位名叫亚历山大·科兹洛夫的70岁苏联老人,在聋哑了40多年后回到家乡时,突然恢复了健康。
这位老人在苏联卫国战争的一次战斗中,被炮弹震昏,从此变聋变哑,还失去了记忆。几十年来,他一直住在离家乡较远的一个养老院里。他的亲友们都以为这位老人早已离开了人世,谁知在他古稀之年,竟又恢复了听觉和说话功能,奇迹般地回到了家乡。
·青山·


第7版(国际)
专栏:

安全机舱
如果在1万米的高空,民航客机发生了大火、指挥失控或出现其它严重问题,乘客能否逃生?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飞行员和发明家戴曼特,设计了一个独特的乘客舱室。在发生空难时,乘客舱室可以迅速脱离机身,借助降落伞缓慢而平稳地飘降地面或水上。目前,已有许多航空公司对此项设计表现出极大的兴趣。71岁的戴曼特已取得了这项设计的专利权。 ·鲍跃·


第7版(国际)
专栏:

童婚哀歌
范玉忠
印度许多地方的婚姻习俗仍保持着浓厚的封建宗教色彩。除惨不忍睹的殉葬现象外,还有童婚现象。
在北部山区拉贾斯坦地区童婚现象尤为典型。两个不到10岁的孩子站在太阳下,女孩子穿戴着披挂大红花的长袍,男孩子身着洁白的礼服,头上裹着大红花布,头上的珠宝饰物,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一条白布把两人连接起来。这一天是他们的婚礼大喜日子。
在荒凉的拉贾斯坦地区,每年盛夏到来前的收获节——阿贾节,数以千计的儿童在村里的僧人主持下举行集体婚礼。新郎新娘年龄都很小,最小的男孩子7岁,女孩子5岁。先是婚礼仪式,男女双方照念结婚誓言,然后由大人带着他们围着圣火转几圈。最后是婚礼游行,长长的新郎新娘队伍在亲朋好友簇拥下,通过各条主要街道。街道两旁挤满了看热闹的人们,这时男性长者则聚在一起饮酒贺喜。
婚礼仪式在后半夜开始,年龄较小的新郎新娘都已熟睡。人们把他们唤醒,孩子们睡梦初醒,在婚礼仪式中不断哭闹,有的干脆又睡着了。他们对这种婚礼茫然无知,可他们哪里知道这将永远决定他们以后的生活。
婚礼过后,新郎新娘各自回自己原来的家,如同往常一样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直到新娘16岁时夫妻才同居。
按照印度的法律,童婚是非法的,但在乡村里很普遍,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婚礼仪式,一般是各家单独举行,唯独拉贾斯坦地区举行集体婚礼。日期选择在阿贾节,因为这天是印度历法中的黄道吉日。
童婚对女孩子来说,结局不少是悲剧性的。印度的儿童死亡率是世界上最高的,如果女孩子早亡,男孩子可以另娶新娘。但若女孩早早沦为遗孀,她的命运就苦了。即使她只有5岁,还没有圆房,她也不再能享受孩子的待遇,不能穿鲜艳的花衣服,也不能佩戴珠宝首饰。幸运一点的仍可继续和父母住在一起;一般要到其亡夫家里,如同佣人一样干活,许多人都不得再婚。
更为悲惨的是,未婚夫的不幸去世,往往被认为是她们的罪过。在这种观念控制下,她们不仅被赶出自己的家门,丈夫家里也拒绝收留。这些女孩子要么沿街行乞,苦度岁月,要么离乡背井,到大城市里当童工。
一个叫阿什哈的姑娘的遭遇是很典型的。她9岁举行婚礼,15岁还未过门丈夫夭折。婆婆家说她是女巫,克掉了自己的丈夫。她说:“大家都咒骂我,我没有欢乐的时刻。”
很早以前,当局就采取许多措施想结束这种习俗。1929年,禁止童婚法生效,宣布14岁以下的女孩子、18岁以下的男孩子结婚是非法的。到1978年,这项法律再次修改,将结婚年龄提高到女18岁男21岁。在城市里,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婚姻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但在乡村里,人们仍旧照以往的风俗习惯行事。
印度政府最近通过电视掀起了一场反对童婚的宣传运动。电视里天天播放一些早婚人的不幸故事。解说员还说:“想想吧,一个孩子怀着一个孩子!”


第7版(国际)
专栏:

应运而生的特大超级市场
姚海泉
超级市场的兴起和发展给西方人的生活方式,特别是消费习惯带来很大变化。超级市场货物齐全、价格低廉的吸引力,使许多人以“定期采购”取代了“随用随买”的旧习惯。
但许多超级市场以经营食品为主,无法满足人们对其他生活日用品的需求。针对这一问题,目前西方“特大超级市场”正在兴起。
特大超级市场不仅经营食品,还经营服装、电器、日用杂货、五金工具、图书杂志、体育用品及家具等,甚至还有餐厅、理发馆、银行、修车铺和游艺场等各种服务设施。真可谓应有尽有。
如此多的服务项目决定了特大超级市场的规模。美国达拉斯近郊新建的一家名叫USA的特大超级市场,占地面积有5个足球场那么大。店内设有48个收款台。该店的流动服务人员不得不脚登旱冰鞋穿行于如林的货架之间。为了方便顾客,商店用不同的颜色区分不同的部门。比如绿色为蔬菜区,蓝色为电器区,粉色为服装区等。特大超级商场每隔不远还设有“热线”电话,顾客万一迷失了方向或要求其他服务,都可通过电话得到解答。商店内还到处设有木凳,走累了的顾客可以坐下来喝杯免费咖啡或饮料。有趣的是带小孩的顾客,还可将孩子暂时交给商店附设的托儿室照看。
如此周到的服务,自然吸引了大批顾客。据统计,该商店每星期有近百万名顾客光顾,营业额达600万美元。
据说这种特大超级市场最初见于法国。目前,日本、西班牙、巴西、阿根廷、加拿大和美国都有了这种大型市场。


第7版(国际)
专栏:异国风情

采枫糖
郭文福
枫叶是加拿大的象征,枫树被加拿大人视为国宝。从枫树汁里提炼出来的枫糖,则是加拿大人最喜欢的美味食品之一。
每年3月,是采集枫糖的季节。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我们来到安大略省东部一个枫糖采集场。这是由省政府开办的一个采集场,它的目的不是为了赢利,而主要是向游人演示原始的采集方法。
踏着初春的积雪进入一片枫林,便见许多树干上都挂着小铁桶,树汁通过插入树干里的小铁管一点点流入小桶内。初看上去枫树汁同水并无区别,蘸一点尝尝,略有甜味。
再往前走,只见一堆篝火熊熊燃烧,火上并排吊着3个大桶,这是在熬制枫糖。把枫树汁加热蒸发掉水分,剩下的便是枫糖液了。但枫树汁中枫糖的含量只有3%。热情的主人请我们品尝已结为糖块的浅红色枫糖,放入口中,确有一股清醇的甜劲儿,真是名不虚传。
这种采糖法无疑是原始的,但还不算最原始。据说,300年前欧洲人刚到北美时,印第安人用枫树汁制作又粗又黑的糖的方法更原始。他们当时是在枫树干上砍一个斜口,顺着斜口插一条木片,让树汁顺着它流入用桦树皮做成的小桶里。小桶盛满树汁后便被倒入椴木挖空而制成的木桶里,再投入烧热了的石头以蒸发水分取糖,这是北美大陆上最早的糖。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采集枫糖的方法不断改进。离开原始采糖场,我们来到一片用现代化机器采糖的枫林。这里的每棵树上都钻了一些小洞,顺洞插入一条条塑料吸管,小吸管连成网汇入一条粗管,粗管直通安装在室内的一台真空吸泵,吸泵把树汁吸进来,然后再送入一台分离器,很快把糖分离出来。经营这片枫林的是一个家庭。主人从3月中旬到4月下旬在近一千棵树上采糖,用采出的枫糖制成各种食品,全部在自己开的小餐馆内出售,仅此一项全年收入可达5万加元。
在主人的工作间里,我们参观了枫糖浆样品,那装在小瓶里的糖浆有的同水一样透明,有的像植物油似的呈深黄色。主人说,不同季节采出的糖汁颜色也不同。用枫糖制成的枫糖酱更是别有风味。
访问结束时,我们还应邀参观了主人生意兴隆的枫林餐馆,品尝了美味的枫糖食品,对加拿大人为什么那样喜爱枫树和枫叶,我们又有了更深的体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