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6月14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社论

认清形势 认清责任
——纪念《人民日报》创刊四十周年
今天,1988年6月15日,标志着《人民日报》走过了40年难忘的历程。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接点,放眼中国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我们兴奋的心情是言语难以表达的。
40年的风风雨雨,40年的艰难坎坷,40年的成功与挫折,40年的痛苦与欢乐,党经历了,人民经历了,《人民日报》也经历了。历史在《人民日报》上投下了自己的影子,《人民日报》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人民日报》的命运同党的命运、人民的命运息息相通。更好地为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服务,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当本报即将步入第五个10年之际,我们的国家又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头。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作为党中央机关报的工作人员,我们深知,要办好《人民日报》,仅凭良好的愿望是很不够的,必须对时代的脉搏有准确的把握,对形势的发展有正确的估量。正确地认识形势,才能更好地肩负起历史的重任。
在改革开放、实现四化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的今天,看形势主要就是看改革的形势。当前我国改革的形势到底怎么样?经过10年的改革,是改好了,还是改糟了?经济是发展了,还是倒退了?国力是增强了,还是削弱了?社会是繁荣了,还是萧条了?人民生活水平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对这些基本问题做出正确的回答,不仅是对改革得失的评估,更是对未来走向的标定。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不必去翻历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不必列举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只要将今天本地、本单位经济发展和其他各项事业发展的状况,以及大多数家庭的生活状况同10年前做个客观的比较,就会发现,尽管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难,但是改革确实给我们国家的命运带来了根本的转机,给大多数人带来了实惠。
那么,改革今天处在什么阶段呢?改革已经发展到一个紧要关头,必须闯过物价改革、工资改革等难关。如果说前9年的改革难度比较小、风险比较小,那么眼前的改革难度就大得多,有相当不小的风险。要实现从封闭、僵化的产品经济的模式向开放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的过渡,这一关绕不过去,非闯不可。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如果现在不全面搞好物价和工资改革,不理顺关系,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实现第二个目标虽然没有问题,但要实现第三个目标,也就是在下个世纪的50年内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就困难了。”有了前9年改革打下的基础和积累的经验,就为闯过物价改革、工资改革等难关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应当怎样看待当前党政机关和社会上的种种消极现象呢?首先,我们当然必须旗帜鲜明地揭露和反对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的某些腐败现象和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依照法纪严肃处理那些违法乱纪分子,要从严治党,要为政清廉。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社会大变革,新旧体制交替的时期,法律上、政策上、制度上以及实际工作上,总会有这样那样的漏洞,给以权谋私者和各种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这类消极现象难以完全避免。决不能因为出现这些消极现象就重新回到封闭僵化的体系去,这不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只有坚持改革、加快改革、深化改革,才是克服种种消极现象的根本途径。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的确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经济发达了,这些消极现象一定能够得到根本的解决。
总之,当前我国的改革正处在一个关键时刻。越是关键时刻,越是困难大、矛盾多的时刻,越是容易产生思想动荡、纪律涣散的时刻,越需要我们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理想、纪律教育,进一步发扬民主、健全法制,坚决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我们国家这样大,人口这样多,经济文化基础又是这样落后,要搞好改革这样前无古人的极其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没有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没有全国人民团结一致的奋斗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坚决维护党和政府的权威,坚决维护全国人民的团结,坚决维护社会的安定,为加快和深化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中国的未来系于改革,民族的振兴系于改革,人民的幸福系于改革。一切言行的是非都要以是否有利于改革,是否有利于“振兴中华、实现四化”为最高标准。
承担改革风险,闯过改革难关,历史的重担落在党和政府的肩上,也落在每个党员、每个公民的肩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向四化进军的行列中,每个单位、每个个人都占有一定的位置,都扮演一定的角色。《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机关报,10年来一直坚定地站在宣传改革、维护改革、推动改革的前列,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得到党和人民肯定的评价。《人民日报》创刊40周年,中央领导同志题字、题词,全国各地来函、来电,是对我们巨大的关怀、殷切的期望、有力的鞭策。这使我们深受鼓舞,也使我们更加认清自己的责任。
纪念光荣的历史,是为了创造美好的未来。
我们要保持和发扬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进一步解放思想,更好地宣传改革开放,鼓舞人民斗志。
我们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积极而又稳妥地搞好新闻改革,加强舆论监督,准确、及时地使上情下达,下情上达,更充分地发挥党中央机关报应有的功能。
我们要更紧密地依靠人民,忠实地反映人民的心声,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把报纸办得可读、可信、可亲,真正成为他们的益友和知音。
在党的十三大精神指引下,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把《人民日报》办得更好,更有生气,更加为人民所喜爱,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1版(要闻)
专栏:

全民所有制小型工业企业租赁经营
国务院发布暂行条例
新华社北京6月14日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2号
《全民所有制小型工业企业租赁经营暂行条例》已经1988年5月18日国务院第五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条例》见明天本报第二版),自1988年7月1日起施行。
总理 李鹏
1988年6月5日


第1版(要闻)
专栏:

祝贺《人民日报》创刊四十周年
中央领导和老一辈革命家题词
本报讯 人民日报创刊四十周年,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及老一辈革命家分别为本报题词或写来贺信,勉励人民日报的工作人员发扬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精神,办好人民日报。
杨尚昆:“期望人民日报办得更好”
李鹏:“宣传改革开放鼓舞人民志气”
陈云:“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
万里:“祝贺人民日报创刊四十周年。
希望你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发扬实事求是、联系实际、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不断分析新情况,研究新问题,促进新闻事业的改革,把报纸办得更有生气,更加为人民所喜爱,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挥更大的作用!”
李先念:“实事求是”
彭真:“实事求是坚持不懈地使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国内信息灵通是关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大事”
邓颖超:“开拓创新实事求是”
徐向前:“努力办好党报促进四化建设”
聂荣臻:“继续发扬党报的优良传统,正确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真实、及时、鲜明、尖锐地进行新闻报道。”
乔石:“在创刊四十周年之际,希望《人民日报》发扬优良传统,努力改革创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新的卓越贡献。”
胡启立:“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的机关报已经四十年了。这是艰苦奋斗的四十年,也是不断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走向成熟的四十年。我希望,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十三大制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指引下,人民日报能够办得更有生气,更有时代特色,更受人民群众欢迎,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姚依林:“热烈祝贺人民日报创刊四十周年。
希望人民日报在党的十三大路线指引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努力改革创新,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王震:“《人民日报》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四化的坚强阵地”
李瑞环:“推进宣传改革搞好改革宣传”
薄一波:“祝贺人民日报创刊四十周年”
陆定一:“党报办得好不好,同党的是否成熟不可分。人民日报四十年,经历了战争时期与和平建设时期,‘文革’前、‘文革’中、
‘文革’后三个时期。望总结经验,找出一些规律,教育记者,同心同德,为实现我国的‘四化’而努力。”
胡乔木:“坚持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担当党和人民的喉舌。”
乌兰夫:“各族人民之友”(附图片)
一九四八年六月十五日,本报在河北平山编印的创刊号。


第1版(要闻)
专栏:

找出差距奋起直追
河北瞄准山东加快振兴经济
本报石家庄6月13日电 记者杨振武、陈国琦报道:瞄准山东——河北省在经济建设中找到理想的学赶目标和竞争对手,在日前召开的全省广播电视大会上,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上下拧成一股劲,学山东,赶山东,加快河北经济建设。
河北与山东相邻,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基础有许多相似之处。在70年代后期,两省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大体相近。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河北的经济发展步伐大大慢于山东。目前,山东的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总量跃居全国第2位,河北却退到第10位。
不久前,河北省委书记邢崇智和一名副省长带领部分干部赴山东进行了学习考察,认为河北与山东之所以拉大距离,除了有不可比的客观原因,主要是因为山东的同志思想比河北解放,改革比河北搞得深入,工作比河北做得好。
据此,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借鉴山东经验,加快经济发展的几项措施,主要有:推进思想的再解放,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扫除障碍、排除干扰;搞好发展规划,抓住关键,努力推进经济建设全面、持续发展;充分利用本省的优势和潜力,贯彻实施沿海地区发展战略,加速发展外向型经济;采用灵活变通措施,把财税、金融工作进一步搞活;转变职能,继续放权;进一步理顺城乡关系,积极建立以城带乡体制;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切实转变领导作风;重视咨询研究工作,不断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
学习山东经验,河北省委、省政府决定从自身做起,凡是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事情就坚决、大胆去干,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事情要坚决、果断地革除。要真正学会在中央政策与河北实际“结合”上作文章,把中央的政策学透、用足、用好、用活、用早,千方百计地把中央政策河北化、地方化。


第1版(要闻)
专栏:

建立新产业集团迈出关键一步
首钢兼并锦州一家企业
新华社北京6月14日电(记者张锦胜)首都钢铁公司今天与辽宁省锦州市人民政府签定了一项协议,将锦州电子计算机厂划归首都钢铁公司。这表明首钢在跨省市兼并企业和建立新的产业集团方面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在我国率先实行了上缴利润递增包干承包的首都钢铁公司,自1979年到今年生产始终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势头,预期将实现利润连续十年平均递增20%的目标。为了保证生产和效益的高速度增长,首钢正以多种方式积极开拓新的产业,并确定机械和电子工业为发展的重点。这次被兼并的锦州电子计算机厂是一个有近千名职工和1000多万元固定资产的中型企业。目前这个厂生产经营面临着严重的困难,产不抵债,包袱沉重。首钢认为,只有采取兼并方式才能最有效地克服松散联合的种种弊病,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双方优势,因而双方在自愿的情况下达成了协议。
锦州电子计算机厂并入首钢后更名为首钢锦州电子计算机厂,成为首钢下辖的一个专业厂,人财物均由首钢统一管理,计算机厂由目前向当地政府承包挂钩改为向首钢内部承包。首钢锦州电子计算机厂将最终发展为外向型电子企业。


第1版(要闻)
专栏:

采取措施制止抬价
四川蚕茧实行统一收购
本报成都电 记者罗茂城报道:为防止“蚕茧大战”,确保蚕茧收购、调拨计划和丝绸出口创汇任务的完成,四川省政府最近决定采取有力措施,制止抬价抢购蚕茧。
主要措施有:全省蚕茧由省丝绸公司统一负责组织收购和经营管理,各级丝绸公司负责本地的收购,严格执行省丝绸公司的收购和调拨计划,其他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一律不准插手收购和经营;进一步调动各县发展蚕桑事业的积极性,对茧丝风险调节基金的分配比例作进一步调整;县与县之间的毗邻边界地区要加强相互协调,共同管好收茧工作,决不允许跨县收购。


第1版(要闻)
专栏:

胡启立勉励人民日报全体同志 更加奋发地肩负起历史的重任
本报北京6月14日讯 记者高新庆、张平力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胡启立,今天上午代表党中央到人民日报社看望报社的同志,祝贺人民日报创刊40周年。他在讲话中引用邓拓“平生赢得豪情在,举国高潮望接天”的诗句说,我们今天终于迎来了“举国高潮”的大好形势。在人民日报进入第五个10年之际,我们国家的改革也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怎样更好地肩负起历史的重任,这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我相信人民日报的全体同志,是能够更成熟、更奋发地迎接这个挑战,一定能够把党交给的任务完成得更好,把报纸办得欣欣向荣,成为国内外广大读者喜爱的报纸;办成我们党团结人民、教育人民、反映人民呼声、沟通信息、繁荣理论、促进改革这样一个真正的大众舆论的工具;办成为我们党的一面旗帜,引导人民前进。
上午9时,胡启立同志来到充满节日气氛的人民日报大院,在人民日报社长钱李仁、总编辑谭文瑞的陪同下,参观了人民日报新近引进并安装调试的先进新闻电脑编排系统、报史展览室等,并看望了编辑部的部分工作人员。“同志们辛苦了,谢谢你们!”胡启立同志向大家表示亲切问候。
为纪念人民日报创刊四十周年,赵紫阳、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和许多老同志给人民日报题了词;人民日报还收到国内外新闻机构和友好团体、个人的许多贺信、贺电。胡启立同志认为,这说明党和人民对人民日报极为重视和关怀。他说:过去40年来,我们国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这段时间内,尽管我们党曾经犯过“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和在这以前的“左”倾错误,但是,我们党既没有被错误所压倒,也没有因挫折而沉沦。相反,在克服错误和战胜挫折中,我们党获得更大的生气和活力。人民日报也是这样,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更趋成熟、壮大。这几十年中的风风雨雨,人民日报与党同呼吸、共命运,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足迹,贯彻了党的方针政策,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呼声,沟通了信息,开展了理论研究,加强和改善了报社的自身建设,做了大量的工作,受到党和人民的高度评价,为海内外广大读者所喜爱。胡启立同志高度赞扬人民日报的工作人员几十年尽心竭力、兢兢业业为党、为人民忘我工作的精神。
胡启立同志还就当前改革的形势、改革所处的关键阶段、改进报纸宣传工作等问题,同人民日报编委会成员和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广泛交换了意见。
他在谈到文风问题时说,现在有这么一种情况,要么不讲,要么道理讲得太大太空,一般人听不懂或者听不进去,就像紫阳同志说的“不入脑”、“不入心”。胡启立同志还就如何把中央精神如实、生动、具体、形象地介绍给群众,如何准确地把握一个时期的宣传方向,反映人民的呼声,引导社会舆论等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意见和建议。


第1版(要闻)
专栏:

为支援教育尽绵薄 愿青年学生早成才
本报决定设立人民日报奖学金
今年先在人大、复旦新闻专业试行
本报讯 教育乃立国之根本,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本报在庆祝创刊40周年之际,除继续努力做好教育方面的宣传报道工作外,决定设立人民日报奖学金,奖励为振兴中华刻苦攻读奋发上进的青年学生,为支援教育事业略尽心意。
本报编委会决定,从今年起,本报每年拿出一笔经费,用作奖学金。经过同国家教委商量同意今年先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试行,在两校各奖励10名品学兼优的新闻学本科生或研究生。评选条件为热爱祖国,热爱专业,德智体全面发展,学习成绩优异,在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中有突出成绩。评选事宜由所在两校协助办理。
人民日报奖学金今后每年评授一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