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5月24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发展沿海 带动全国
——四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
本报评论员
实现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是不是光是沿海地区的事?不是。它是一个牵一发动全身的全局性战略。
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是一个总体性的目标。沿海、内地,都要走向开放,只不过沿海先走一步,走的步子要大一些。最近国务院决定进一步扩大我国沿海经济开放区,对广东、福建和海南岛实行更加开放的政策,建立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区,把海南办成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包括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沿海其他一大片地方在内的新扩大地区,与原来的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构成了从南到北连成一片的沿海对外开放前沿地带。前沿地带发展外向型经济,进一步走向国际市场,必将对内地产生辐射作用,使我国对外开放滚动式地从东到西逐步推进。
沿海与内地从来互相依存。沿海地区“两头在外”并不意味着沿海经济将与内地脱钩。这是因为,沿海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虽然实行“两头在外”的方针,但沿海还要与内地保持与发展各种形式的经济联系,这对双方的发展不仅是有益的而且是必不可少的。就某些外销产品而言,沿海采用内地资源比进口原材料成本相对要低,可以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内地资源丰富的省份,也可以从中获得利益,也愿意这样做,自然就不会中断双方之间一定量的供需关系。
机遇不仅属于沿海,也属于内地,内地也应行动起来,紧紧抓住并很好利用宝贵的时机。沿海地区进一步走向世界,必然为内地腾出部分原材料,腾出部分国内市场,进而为内地的经济发展创造好条件。有些内地的同志认为,沿海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会加剧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增加矛盾。这其实只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而未注意到另一个方面,即积极的不平衡,是对消极平衡的一种否定,是一种进步,在积极的不平衡的基础上,将形成新的积极的平衡。沿海经济率先外向发展,率先发达、富裕起来,必然带动内地经济。在地区发展问题上,也同样存在“先富起来”同“共同富裕”的辩证统一关系。与其我不富,你也不能富,不如你先富,我也跟着富。随着沿海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我们相信,历史上形成的我国东部沿海比较发展,西部相对落后的状况,必将更快地得到改变。内地的同志不应只是羡慕沿海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的机会,而应当把这一机会也当成自己加快发展的契机,握住机会这把钥匙,打开繁荣昌盛之门,逐步缩短与沿海的距离。
当然,沿海与内地差距的缩小,非一日之功,不能操之过急。内地的同志应纵观全球,着眼全国,立足全省,认清自己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冷静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制订出切合本地实际的经济发展战略。对于内地来说,“当好‘二传手’,支持‘主攻手’”。内蒙古等地同志这个比喻讲得好,有气概,代表了可贵的全局观点。我国广大腹地拥有资源优势和一定的工业基础,完全可以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为沿海提供外向型经济所适用的原材料、半成品和初级产品。有了出色的“二传手”,“主攻手”就能打得更出色。沿海富了,内地何愁富不起来?
沿海兴则内地旺。在实现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中,沿海和内地都要用正确的方法来处理好彼此之间的关系。对沿海地区来讲,在致力于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同时,也要以互惠互利,等价交换的原则,积极搞好与内地的横向经济联系。这不仅是支援内地的需要,也是沿海地区自身发展的需要。沿海地区一旦有了稳定的、经济实力较强的内地支持,就可以更大的步伐走向国际市场。同时,沿海地区要发挥窗口作用,为内地消化、转移引进的先进技术,筛选、移植国外先进管理经验,摸索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推进开放之道,在人才、信息、技术市场、资金等方面同内地展开积极的交流。
沿海为先导,内地紧跟上,沿海与内地各自优势一起上,其公式就不是1+1=2,而必定是1+1>2。


第1版(要闻)
专栏:

国家科委大规模抽样调查表明
三百多万专业人才潜力待发掘
他们迫切要求通过改革发挥才智
本报讯 为了解我国专业技术人员的现状、愿望与要求,国家科委于1987年11月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全国1003万专业技术人员(不含中小学教师)中,对3.4万名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回收率为100%,有效率99%以上。此项工作经有关专家论证,认为方法合理、数据置信度较高。调查结果表明:
一、我国专业技术人员为发展科学技术事业做出了贡献,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在我国从事科学技术和高教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中,有356万人承担着各类课题或项目。其中承担国家项目的有35万人;有130多万专业技术人员获得296万余项省、市、部委级以上成果奖,为推动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有100多万专业技术人员进入了各级党政领导岗位,使领导干部队伍的文化素质有明显提高;近30%的专业技术人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80%的专业技术人员认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生活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16.1%的被调查对象家庭实际生活水平变化不大;3.4%的家庭生活水平有所下降。
二、我国专业技术人员中蕴藏着巨大潜力,人力资源浪费严重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目前,我国专业技术人员中,能力得到全发挥的只有14.6%。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能力发挥程度平均只达65%左右。30岁以下的年轻专业技术人员能力发挥程度更低,仅为40%左右。按人力资源利用率推算,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约有34%的潜力尚未得到发挥,这相当于344万名专业技术人力资源处于闲置状态。这一数字比我国近3年培养的大中专毕业生人数还要多。这是一种十分惊人的人才资源浪费。
三、专业技术人员布局不合理,人才积压与短缺并存。
抽样调查结果表明,18.7%的专业技术人员认为,本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有富余;35.4%的人认为本单位人才不足;认为本单位的任务与科技人力基本相当的仅占10.5%。
从地区布局看,目前我国专业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沿海(包括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上海、天津)和内地(包括黑龙江、吉林、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陕西、四川、北京),分别占全国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43.2%和41.3%;每万名职工中沿海有专业技术人员705人,内地为812人,边远地区专业技术人员虽然只占全国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5.5%。但每万名职工中有专业技术人员909人,高于沿海和内地。我国专业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大型企业、事业单位及行政机关。
从行业布局看,工业、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视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党政机关等4大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占总数的65.1%。这四大行业的每万名职工中有专业技术人员950人。而商品经济发展急需的商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服务业、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以及建筑业等,专业技术人员的总数不到全国的20%,每万名职工中,只有专业技术人员591人。农牧渔业和水利专业技术人员更为匮缺,仅占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的6.7%。
从隶属关系布局看,中央和国务院部门属专业技术人员占全国总数的31.3%;地方属占68.7%。但64.7%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集中在中央和国务院各部、委所属单位,在地方的仅占35.3%。
四、工作条件差,后勤服务无保障,科研管理亟待改进。
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有67%的科研人员感到经费困难;63.6%的人认为仪器设备、图书资料不足。在从事科研工作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中,有45%的人认为需要助手而没有助手;30%的人认为缺少助手或助手不得力,从而迫使他们去做大量辅助性工作,降低了工作效率。
75.8%的专业技术人员认为本单位行政后勤服务工作被动应付、无保障,能够主动服务的仅占14%。
五、贯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有进展,但步履艰难。
在用人准则方面,43.3%的专业技术人员认为,本单位的领导能用有魄力、有才能的人;50.3%的人认为本单位的领导不能择贤任能,而是重用那些才能平庸、迎合领导、“老好人”,甚至压制能干人才。
在民主作风方面,16%的人认为本单位的领导能主动听取并尊重专业技术人员的意见;56%的人反映一般;25%的人认为本单位的领导作风不民主,少数领导甚至压制和打击提意见的人。
在对专业技术人员的使用方面,47.7%的人认为本单位的领导对专业技术人员关心信任;49%的人认为领导对专业技术人员只使用,不关心。专业技术人员普遍认为党中央倡导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在相当多的单位还贯彻不力。
39%的专业技术人员把“人际关系难处”列为第一大烦恼,渴望创造一个和谐的人际环境。
六、知识老化严重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另一大烦恼。
1983年以来,全国专业技术人员中没有脱产学习进修过的占59.5%;学习进修过1—3个月的占21.6%;3—6个月的约占7%;6个月以上的约占12%。专业技术人员普遍为自身知识老化而烦恼。
七、专业技术聘任制已见实效,但评聘制度还要改进。
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广大专业技术人员拥护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后,25.5%的受聘人员增加了工资,人均增加月工资3.67元。
23.2%的受聘人员认为,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调动了积极性;47.9%的人反映一般;19.7%的人认为没有调动积极性;9.2%的人认为挫伤了积极性。
42.2%的受聘人员认为自己的专业技术职务与工作责任不符;39.3%的人认为本单位受聘人员的贡献与能力同职级不符。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论资排辈,名额有限,不正之风。
八、专业技术人员渴望发挥聪明才智,希望加快改革步伐。
调查表明,广大专业技术人员迫切要求改革人才管理机制,制定配套政策,搞活管理,放活人才,希望逐步实现用人和择业“双选择”。
专业技术人员认为,实行和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是实现“双选择”的一个重要途径。59.6%的专业技术人员认为,应当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与职称评定(或资格认定)“双轨制”。
专业技术人员强烈希望制定配套政策,促进人才合理流动。调查表明,在1 003万专业技术人员中,参加工作以来从未调动过的占55%。目前想调动工作而调动有困难的占31%。近5年来,我国专业技术人员的年平均流动率仅为2%。
目前影响人才流动的主要原因:56%的被调查者感到缺乏寻找更适宜工作的渠道;54%的人怕影响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还有不少人怕政策变动;不少人因为住房、户口难以解决。他们希望制定有关政策,以解决人才流动的后顾之忧。
专业技术人员对有关制度改革的意向是:
对人事档案管理的改革,33%的人认为应建立人事、业务两份档案;认为应保持原档案管理制度的仅占4.8%。
对户籍制度的改革,37.4%的人认为可取消户籍,实行个人身份证;14.3%的人认为,可实行高级职务人员全国“通用”户口;11%的人认为可实行人户分离的户籍制度。
允许兼职的规定受到专业技术人员的普遍欢迎。目前全国有139万余人从事兼职活动,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3.9%。57.9%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兼职使人才价值得到社会承认,有利于挖掘人才潜力,有利于推广知识和技术,有利于在为国家增加财富的同时,个人增加收入;认为兼职会影响身体健康、影响本职工作、助长“向钱看”、引起思想浮动的仅占11%。31.3%的人认为兼职的最大障碍是缺少兼职立法;14%的人在调查表中写道本单位的领导不允许兼职。
专业技术人员希望放宽辞职政策,给予择业余地。


第1版(要闻)
专栏:

杨尚昆会见雅克什一行
指出中捷两国两党友谊进入新时期
本报北京5月24日讯 记者孙毅、蒋千红报道:国家主席杨尚昆今天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米洛什·雅克什一行。杨尚昆主席说,现在我们的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改革是会遇到一定风险的,我们要迎着风险前进,不能后退。后退的结果可能使改革全部失败。
杨尚昆主席说,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取得了显著成绩。现在我们搞工业改革,难度要比农业改革大得多,最大的困难就是平均主义,发挥不了职工的积极性。但我们一定要闯关。我们的困难一定会克服的。
在谈到中捷两国关系时,杨尚昆说,中捷两国的友谊有着历史的传统。在50年代,我们两国之间曾有过很好的关系,这几年,通过很多领导人的互访,中捷两国、两党的友谊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他说,捷克斯洛伐克在经济上比我们发展的程度要高,我们两国可以彼此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在其它的各个方面互相学习、互相补充,这个前景是很好的。
米·雅克什总书记对杨主席说,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这几年捷中两国各方面的关系都正常化了,并且得到了顺利的发展。中国是一个大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和传统,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在世界上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发生的事,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都有影响,捷克斯洛伐克十分重视同中国的关系,这不仅有利于我们两国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在谈到捷克斯洛伐克国内正在进行的改革时,雅克什说,我们在不同程度上遇到同中国类似的问题,我们两国都在为克服这些问题和困难而努力,而且我们解决的办法也都有类似的地方。因此,我们两国相互交流经验是很重要的。
雅克什总书记向杨主席转达了捷共中央领导同志和胡萨克总统的问候,杨主席请雅克什总书记向胡萨克总统转达他的问候,并期待总统访问中国。


第1版(要闻)
专栏:

在会见大通·曼哈顿银行国际咨询委员会代表团时
邓小平说改革开放要过几个险关
新华社北京5月24日电(记者虞家复)邓小平同志今天在人民大会堂会见美国大通·曼哈顿银行国际咨询委员会代表团时说,中国只有更加改革开放才有出路。
他说,“我们现在正在干的是一件新的事情,是一件很有风险的事情,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我经常鼓励我们的一些同志要更大胆一些,因为中国只有更加改革开放才有出路。既然要大胆地干,就难免会犯错误,要允许犯错误,一出问题就赶快检查,错了就改,不要让小错误变成大错误”。
他说,“我认为,在这样复杂的情况下难免犯错误,意思就是要更大胆一些。”
邓小平说,我们对中国的发展前途是有信心的,同时我们感到要更加谦虚谨慎一些,因为要实现我们的目标是很不容易的。
在谈到改革开放的前景时,邓小平说,我们现在还要过几个险关,主要的一个关是要理顺物价。过去物价都是靠国家补贴过日子。现在我们开始过第一个关。这一个关过了,还要过其他的关,这就是最大的风险。
他说,物价这个关不过不行,是绕不过去的。如果在本世纪内剩下的十多年之内,不把物价理顺,下世纪要达到目标就很困难。现在就要迎着困难前进,保证政策和发展的连续性。
大通·曼哈顿银行国际咨询委员会代表团是来北京举行会议的。代表团成员来自15个国家,包括大通·曼哈顿银行前董事长戴维·洛克菲勒、现任董事长威拉德·布彻,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意大利菲亚特公司董事长乔瓦尼·阿涅利,印度塔塔公司董事长捷汉吉尔·塔塔。
会见时,邓小平说,中国正在进行深入的改革和开放。今天,这么多国际知名的企业家、金融家一起来到北京,体现了他们对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和经济发展的关注。
他建议大通·曼哈顿银行国际咨询委员会研究这样一个的课题,从全人类发展的高度来谈发展。他说,我们不反对发达国家继续发达,但是发达国家的继续发展不能建立在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继续贫困的基础上。
洛克菲勒表示,国际咨询委员会将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他说,他和他的同事同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董事长荣毅仁和中国一些经济部门的负责人进行了很好的讨论。邓小平说,“我希望你们委员会鼓励国际上的企业家和金融家帮助中国发展,重要的方式是来中国投资、转让技术。另外,作为内行,你们可以给我们出主意,这也是很大的帮助。”


第1版(要闻)
专栏:

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马克思主义教育家
蒋南翔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赵紫阳李鹏彭真乔石姚依林王震等参加
新华社北京5月24日电 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首都各界人士500多人今天分别来到北京医院和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向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教育家、我国青年运动的著名领导者蒋南翔同志的遗体告别。
蒋南翔同志是今年5月3日在北京逝世的,终年74岁。
蒋南翔同志的遗体安放在鲜花翠柏丛中,遗体上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
哀乐声中,赵紫阳、李鹏、彭真、乔石、姚依林、王震、李铁映、吴学谦、宋平、王平、刘澜涛、江华、李德生、余秋里、陈锡联、胡乔木、段君毅、姬鹏飞、习仲勋、彭冲、严济慈、雷洁琼、王汉斌、刘复之、康克清、周培源、胡绳以及蒋南翔同志生前友好等,在蒋南翔同志遗体前鞠躬致哀,向这位中顾委委员、中央党校第一副校长告别。
邓小平、杨尚昆、陈云、万里、李先念、邓颖超、聂荣臻、李锡铭、胡耀邦、薄一波、宋任穷、王首道、伍修权、李一氓、杨得志、肖克、宋时轮、张劲夫、张爱萍、陆定一、陈丕显、耿飚、黄华、黄镇、康世恩、程子华、叶飞、宋健、方毅等和中顾委、中共中央办公厅、中组部、中央党校、国家教委、清华大学等单位献了花圈。
胡启立等从外地发来唁电对蒋南翔同志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在蒋南翔同志病重期间,彭真、乔石、胡启立、姚依林、王震、薄一波、宋任穷等曾去医院看望。
(附图片)
赵紫阳同志等前往北京医院,向蒋南翔同志的遗体告别。
新华社记者 郭占英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赵紫阳李鹏分别会见美国客人
赵紫阳说海峡两岸“三通”实际上已开始
李鹏指出副食品提价是一次大的改革行动
新华社北京5月24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赵紫阳今天下午在中南海会见美国大通·曼哈顿银行国际咨询委员会代表团时谈到了台湾和大陆的关系问题。
他说,海峡两岸局势出现了好的变化,就是出现了缓和。“三通”实际上已经开始,“三通”的口子会越开越大。
赵紫阳还向客人介绍了国内的经济发展情况。他说,从去年秋天以来,我们开了两个重要的会议,就是中共十三大和七届人大一次会议。这两个会议对我们国家的形势和今后所执行的政策具有极大的影响。这两次大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证了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延续。
赵紫阳说,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进入了第十个年头,实行的情况是令人满意的。这一政策使中国经济有了活力,但是也有一些新的问题,或者说是困难,主要是物价问题。
他说,“现在中国的改革进入了关键的阶段,就是要去解决一些难度比较大的、但又不能回避的问题。现在到了不进则退的阶段、只能进不能退,要进就会胜利,要退就不可收拾。今后一段时间,主要将对物价进行改革,我认为我们具备了物价改革的条件,因为我们的经济情况不错。”
赵紫阳还谈到了物价和工资的关系。他说,物价问题和工资是相关联的。只有有计划地解决了物价问题,才能有计划地解决工资问题。如果不主动解决物价问题,那么工资改革也就跟不上了。
大通·曼哈顿银行前董事长洛克菲勒说,中国的经济发展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赵紫阳说,他欢迎外国企业家到中国国营企业内投资,主要形式不是把中国股份出卖而是希望外商增加一部分股份,用于技术改造。他也希望外国的企业家同中国的乡镇企业合作。
在谈到国际问题时,赵紫阳说,中美两国的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应该更快地向前发展。
新华社北京5月24日电 国务院总理李鹏今天下午在中南海会见美国大通·曼哈顿银行国际咨询委员会代表团全体成员,同他们就中国经济发展和一些国际问题进行了交谈。
李鹏说,30多年来,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现在的经济模式有了较大的变化,就是用价值规律指导经济。但我们实行的并不是没有计划的经济,而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使价值规律起更大的作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既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也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现在市场经济中有一个问题,就是价格问题,价格不合理是实行市场经济的一个很大障碍。
他在谈到最近提高4种副食品价格的措施时说,这是一次大的行动。理顺价格的工作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每走一步都需要周密的计划。他说,提高4种副食品价格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国家在价格问题上保持一定的手段,掌握价格的上涨幅度,这样做是困难的、也是必要的。
大通·曼哈顿银行前董事长戴维·洛克菲勒说,中国开放政策有了惊人的结果,也使我们有了在中国投资的机会。


第1版(要闻)
专栏:

浙江省和国家教委联合高校建立杭嘉湖技术开发试验区
新华社杭州五月二十四日电(记者唐庆忠)记者从新近在杭州召开的全国高校科技为沿海经济发展战略服务的研讨会上获悉,浙江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教委正在联合高校力量,建立杭嘉湖技术开发试验区,集中高校科技优势,联合开发杭州、嘉兴、湖州(包括绍兴市及其部分县),使之成为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产品优化的外向型商品基地。
为了把这个试验区办好,浙江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教委已初步商定建立相应的办事机构,组织技术洽谈,召开项目发布会,评估项目可行性及其审批投资等,联络点设在浙江大学。
浙江省决定,对参加联合开发的高校实行优惠的政策和待遇,其中包括提供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投资贷款的贴息,并在五年内每年由省内五家银行筹集一定数量的科技开发贷款基金。高校在这个地区的开发课题,由省科委优先列入计划。开发省内没有的先进产品,给予免税待遇。高校在杭嘉湖建立的创汇达到一定数量的公司或集团,给予优惠的进出口权。


第1版(要闻)
专栏:

一百多水利经济专家聚会郑州
研讨绘制治黄新蓝图
本报郑州5月23日电 记者李杰报道:“认真总结吸取治黄实践的经验教训,从黄河流域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黄河的自然规律和我国的经济发展规律,今后的治黄建设,必须进一步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兴利除害,综合利用,使黄河水沙资源有利于生产。”
这是水利部在郑州召开的修订治理开发黄河规划会议上,130多位治黄专家、经济专家的共同意见。
黄河的治理开发关系我国西北、华北和黄淮海平原广大地区社会经济稳定和发展。解放后,黄河的治理开发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对流域内各省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积累了丰富的治黄经验。但是,当前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依然严重,下游洪水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河道不断淤积抬高,流域内供水普遍紧张。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这次会议按照国家下达的规划修订任务书要求,对黄河治理开发进行了重新规划研究,在总结30多年治黄经验,吸收多方面、各部门治黄研究成果,深入分析研究流域存在的各种问题的基础上,明确了治理开发目标和解决问题的途径,提出了近期治理黄河的主要规划方案、远景设想。
与会专家认为,黄河下游的防洪是治黄的首要任务。要保证下游防洪安全必须综合解决洪水和泥沙问题,力争尽早建成具有防洪、防凌、减淤、供水、灌溉、发电等综合经济效益明显的小浪底水库枢纽工程,使其充分发挥调水调沙和减淤作用。防治水土流失是逐渐减少黄河下游泥沙的根本措施,要认真搞好水土保持规划,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同时研究制定处理和利用泥沙的综合措施方案。
为充分调节径流、防洪、减淤、涝水、灌溉、开发水电和部分河段通航的需要,专家们提出,黄河上游以调节径流开发水电灌溉为主,中游以防洪提沙、减淤为主,同时合理布置干流梯级水库枢纽。根据规划,除已修建的龙羊峡、刘家峡、三门峡外,还将兴建黑山峡、?口、龙门和小浪底等四座水库枢纽,采取有效技术措施和必要法规,促进建成节水型工农业,防止水资源浪费和污染,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