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5月2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读《兼于阁诗话》小得
舒芜
最近读到现代老诗人陈声聪《兼于阁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10月第1版)。作者没有清朝遗老气,这倒也不希奇;难得的是另一种遗老气,即反对新文学运动的那种遗老气,他也没有。作者自己一辈子写旧体诗,往来的都是旧体诗人,这部诗话中却毫不反对新诗。这部诗话写于粉碎“四人帮”以后,作者亲眼见到这些年来,写旧诗的人多了起来,他并不像有些旧体诗人那样高兴地认为这是旧体诗复兴之兆,《诗话》第二卷有这么一段:
“近则旧日白话诗人,多有改为旧诗者。吾终以为今人之文学修养,思想意识,与古迥不相同。旧瓶新酒,每扞格不相入,勉强凑合,亦无好语。故吾认为今后诗歌,仍以白话体为主流,旧诗体只能为少数人欣玩之品。”
读到这里,我不禁拍案叫绝。80多岁的写了一辈子旧体诗卓然名家的兼于老人,能有这样清醒通达的见解,太难得了!“今后诗歌,仍以白话体为主流,旧诗体只能为少数人欣玩之品。”这样明确,这样坚定,说得太好了!由他说出太有说服力了!“五四”以来,新诗代替了旧诗在诗坛上的地位,旧诗不再是主流,但一直还是有人写,并未绝迹。不仅鲁迅、周作人、郁达夫、田汉等新文学家的旧体诗,读者早就熟悉,而且像抗战前的《采风录》、抗战期间的《民族诗坛》这些专门发表旧体诗词的园地,也各有读者,不过新诗的读者自然多得多。这是中国诗歌发展自然的结果,并不是旧体诗受到了什么不应有的排挤和压制。解放后毛泽东杰出的旧体诗词的发表,更鼓舞了旧体诗词的作者和读者,更谈不到有何排挤压制了。近些年来报刊上发表的旧体诗词,专门的旧体诗词的刊物,旧诗词作者的各种大小组织,突然大量增加,不能不说是与突破“左”的束缚有关。但那一套“左”的束缚,原是加于整个文艺界的,并不是单独加于旧体诗词的。如果把这个突破看作旧体诗对新诗打赢了“翻身仗”,恐怕就看差了。原是做旧体诗的人说这类的话,当然是遗老,原来不做旧体诗的人也这样说,只能说是遗少了,毛泽东明确说过,旧诗束缚太甚,不宜在青年中提倡。这些年来的实际情形证明了,不仅青年人,而且有些中老年人,既要做旧体诗,却又连旧体诗的起码格律都掌握不好,可见的确太难了。现在明明有了不受束缚的新诗,为什么不去做?为什么偏要来钻旧诗格律的束缚呢?所谓“戴着镣铐跳舞”,固然也可以跳得很好,但能够不戴又何以偏要戴呢?戴又戴不上,还勉强学作戴着跳舞之状,终究不像,又何苦呢?也许旧诗束缚愈严,倒愈是藏拙的窍门吧。内容不是诗,写成新诗体,一看就不是诗,而写成旧诗模样的东西,便易于冒充过去了吧。所以旧诗之所以不宜于在青年中提倡,一面固然因为它太难,另一面又可以说它太容易了。只要汉字还在用着,做旧体诗的人永远不会绝迹,但能够做得好的永远只是少数人,大多数人根本就不必把心力费在这上面。现在专写旧诗和偶写旧诗的,尽可写下去,不过既写就该遵守旧诗的一切格律,不能因诗情枯竭,借旧诗藏拙,又不肯下点工夫学格律,还美其名曰创新,两边的便宜都占了去。我说了这些,未必都是兼于老人的意思,但我是从他的话得到启发的,相信无背于他的大宗旨。几年之前,兼于老人已经把他的诗集寄给我,又主动画了小幅寄给我,殷殷下问,使我惶愧,实在不懂,说不出什么体会来。现在读了他的《诗话》,觉得没有遗老遗少气这一点是它最大的特色,写出我在这一点上的感受,或者还算是能够补答他的盛意的吧。
1988年1月12日
补记:此文写成后,听说陈兼于老人以91岁的高龄在上海逝世,谨致哀悼。1988年1月20日。


第8版(副刊)
专栏:

神秘瑰丽的地下河
秦牧
“喀斯特现象”,给世界许多地方造就了千万奇观。尽管人们已经早就知道石灰岩溶洞象是自然的魔术师,可以变化出许多神奇的境界,但是,一碰到新的景观,使人如入梦境,如登仙域,成了童话里的梦游者,人们仍然会发出一连串的惊叹号。我最近泛舟游览了粤北连县一条1500米长的地下河,就有这样的奇特感受。
连州(今连县所在)是我国著名的古城邑,向以风景壮丽著称。唐代的著名诗人刘禹锡曾被贬职任连州刺史五年,任中写了好些诗文,记叙此间风物。他有一首《送曹璩归越中旧隐诗》,其中就写了这样的句子:“剡中若问连州事,惟有千山画不如。”他称赞连州一带的山水,是绘画也比拟不了的。但是,不仅刘禹锡居住这里的时候,没有游览过这条地下河,历代的人们也都没有游览过。因为它是几年前才被发现的。
原来连县县城以北29公里,东陂镇大洞村境内,有一个巨型天然岩洞,叫作大口岩(洞口广阔,仿佛一个大嘴巴)。它分上下三层,可供旅游的面积达4万平方米。上层有高达30多米的顶天柱,可容万人的仙人田广场等。最下层有一潭绿泉,蜿蜒伸进山洞深处。它究竟通向何方,谁也不知道。几年前,几个具有冒险精神的农民下了决心,想一探究竟。他们扎了小竹筏,备了火把,带了干粮,进入洞中,小心翼翼探索前进。大伙终于弄清楚这是一条可容小舟通过的地下河。水深1—7米,最宽处10米有余,最窄处只有4米。地下河洞顶高达10—50米。这条河穿过了4座山,蜿蜒1500多米,大口岩和附近的右蛇岩、莲花岩原来竟是相通的。这几个乡民的发现渐渐传开了,原来人们游览大口岩,总是观赏它的地面,现在大都转而要求泛舟地下河了。接着连县中国旅行社也在这儿设了个管理区。消息四播,现在到粤北这个山城来的人,都纷纷到大口岩来了。
我们应邀也游览了一次这神秘瑰丽的地下河。我们从莲花岩的洞口进去,和几年前乡民的勘探路线刚好相反。在靠近洞口的旷野里,看到有一条小河潺潺流淌,主人介绍说,这就是从地下河溢泻出来的。地下河的水源是几股喷涌而出的山泉,它有点象济南的趵突泉。从洞口一步步地深入下去,那儿停靠着两艘小小的机动船,每船可坐10人左右。由于带着强光灯,小河的两岸风景,
“繁花锦绣”,都可以看得很清楚。岩洞的顶端,因为一般都距离水里好几十米,看来仿佛是一个奇特的深邃的夜空。泛舟河上,那感受是很有趣的,有点象梦境,也有点象是进入神话或童话的境界。我想:将来如果有一部中国式的《爱丽思梦游奇境记》,这种溶洞奇观,是应该更多地拍摄进去,让外间的人们陶醉陶醉才好的。
这地下的河,还和地面的某些江河一样,也形成了一些美丽的“峡”呢!在两岸石壁高耸,河道狭窄之处,河峡就形成了。河里有三个峡,各各因其形状不同而被命名为香蕉峡、莲花峡和龙门峡。过峡的时候,仰观石壁,十分峻峭雄壮。沿河两岸,布满了石钟乳,石笋、石柱、石花、石幔等,姿态诡谲奇特。旅行社的人们给它们取了各式各样的名称,例如望妻石、猴子台、韩信点兵、双龙抢珠之类就是。我游览溶洞,对景观的名字一向不大注意。目状取譬,这是悉听尊便的事儿。你可以说它们像这个像那个,也可以说它们就是各种奇形怪状的石花石幔。毋须说它们像什么,也很有意趣了。最令人目眩神摇,更觉美妙的,是有些石幔竟然磷光闪闪,璀璨发光,这就使地下河更加笼罩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了。
听船上的人说,这条地下河里还有鱼,那大抵是鲶、鲫一类的小鱼,他们捕获过。夜里船泊在河岸,隔天他们一早进洞上班的时候,有时也见到一两条自动跃进并留在船腹的小鱼。
乘小机电船来回一次,我们花了一点三十分钟。这时真有一种漫游奇境,幻梦般的感受。我们禁不住谈到陶潜的《桃花源记》决不是什么假托之作,那应该是确有其事的。在人口繁衍,交通发达的今天,我们还时常听到什么地方发现了什么溶洞,什么地方又有一些和外界很少接触的山民,更何况是千多年前,干戈扰攘、交通梗塞那样的时代呢!


第8版(副刊)
专栏:

车过黄河大桥
王慧骐
这就是你么,母亲?
这就是令我日思夜梦神牵魂系的你么?母亲!
总记着儿时。总记着我离你而去是在那年的春天。
那时候,你很美,刚刚奶了我的身子显得那般丰腴。我常常因了你透溢的馨香而久久地不肯在你的臂弯里睡去。
当我开始意识到我就是你儿子的时候,我也就理解了关于圣洁,关于崇高,关于恒伟与宁静……
我得意,我骄傲。
如今,我回来了,从很远很远的地方回来了。
这就是当年曾给我哼过童谣,洗过衣衫,熬过米粥的母亲么?这就是当年用泪水漂起的白帆送我远行的母亲么?
你额头显现的长长短短的皱纹,你不再梳理的显得凌乱的长发,你松弛得有点下垂的乳房,你依稀发出的沉滞而沙哑的嗓音,我整个身心为之战栗了。
是我的母亲么?我问滚动于天际的长风,问一次次升起又一次次落下的太阳!
我感觉到你渐渐亮起的眼睛了,感觉到在那眼睛里流动的不死的母爱。
这时我哭了。我跪在你的身边,抚摸你青筋裸露且抖颤不已的手背,用深藏于心的热腾腾的血在哭。
哦,母亲,你还会回来的,我是说,你的青春,你的美丽,你的令人迷恋为之动容的翩翩风采。


第8版(副刊)
专栏:反馈短波

反馈短波
△《曾野绫子和她的〈家庭悲剧〉》(见一月二十八日八版),文中有些措词值得商榷。
第二段中说曾野绫子“成为第十五号《新思潮》杂志的同人”,提法欠妥。《新思潮》最初由小山内薰单独编辑,一九零七年出版,主要介绍外国文艺新动向。以后,一代接一代的日本作家停停出出,出出停停,前后共达十五次之多。每次复刊出版的期数不尽相同,第一次出了六期,第二次出了七期,而第三次则出了八期,仅这头三次就共出版了二十多期。因此,“成为第十五号《新思潮》杂志的同人”之说,就很不确切了。如果说是“第十五次复刊的《新思潮》杂志的同人”,可能会好懂一些。
说曾野绫子的《远来的客人》“被授予全日本最权威的文学奖之一——芥川候补奖”,也是不准确的。实际上,日本文坛没有名为
“芥川候补奖”的文学奖,而只有“芥川龙之介文学奖”(简称芥川奖)。曾野绫子的那篇作品,虽然被列入第三十一届芥川奖(一九五四年上半年)的候选作名单,但这届的芥川奖被所谓“第三代新人”的另一位作家吉行淳之介捧走,获奖作品是《骤雨》。曾野绫子的《远方的客人》只能说是“芥川奖的候选作品”。此外,个别译名译得不够准确,如把同人杂志《拉曼查》译成了《喇嘛教》,把《山麓》译成了《裙野》。何少贤
△贵报三月二十四日八版发表拙作《白云遐思》有文字错误,请予以更正:
“一九六○年下放贵阳工厂锻炼,写了两三首短诗,其中留别汽车制造厂同仁诗,曾被化工部造反派抄走追查过”,这里“抄走”二字似是错加。该诗我并未存稿,谈不到被抄走。如果“抄走”原诗,造反派就用不着去工厂追问了。
“栖栖惶惶”应是“栖栖遑遑”。
“叹老悯悲”中的“悯悲”应是“嗟卑”。
高扬
△贵报二月九日八版《论春联之类》,一处引证有误:云南人赵藩为成都武侯祠撰的对联,下联“不审势即(误为‘则’)宽严皆误”。
云南张一鸣


第8版(副刊)
专栏:

吹唢呐的二叔
陈太顺
二叔睡在坟里
曲调飘在村里
接亲的大轿被他吹红了
媳妇的脸颊被他吹红了
俏皮的眼神
幽默的音韵
把日子逗得笑笑咧咧
几十年他都这么吹着
把闺女吹成了媳妇
把媳妇吹成了婆婆
他没有给自己吹来一个家
他的日子
就是洒满小街蹦蹦跳跳的传奇


第8版(副刊)
专栏:

乐园
钟永华
都称这儿是冒险家的乐园
苦也好,乐也好
反正当扯起一叶叶风帆的时候
就把生命和信念交给大海了
在蒙蒙烟波中
开辟前无古人的航路
即使被浪谷吞进海底
也是一条蛟龙
在太阳的照耀下
在云驰雾骤中
每叶风帆都是战场上
烧燃的旗帜


第8版(副刊)
专栏:诗画配

爸爸认不准门
华君武画 李沐明诗
我在二楼家门口,
看见爸爸忙招手,
爸爸揣个酒瓶子,
摇摇晃晃上五楼。


第8版(副刊)
专栏:

惊雷(中国画)  裴玉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