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5月19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理论)
专栏:

大变动 再认识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研究的深化和拓展
郑必坚 贾春峰
党的十三大以来,许多地方、部门和研究单位提高了对国情、省情、市情、县情的系统调查的自觉性,越来越多的人们正在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为观察国家命运、解决建设和改革实际问题的思想武器。现在面临的课题是,在全面改革引起的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大变动中,继续深化和拓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研究,使这个理论成为推动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的新起点。
(一)
深化和拓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研究,必须紧紧把握的基本环节,就是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这个任务是十三大报告在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时向全党提出来的。
为什么要如此强调“再认识”的问题呢?这是生活和实践的迫切需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是继续推进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着的这场空前深刻的社会大变动的迫切需要。
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历史功绩,在于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为我们提供了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试问古往今来,人类历史上有哪一种社会学说,能够像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那样,由于它的伟大科学力量,在它诞生以来的一个半世纪中,使得整个世界发生如此巨大深刻的变化?但这并不等于说,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就能摆脱历史条件的限制而洞察一切,预见一切。不等于说,他们的每一个别论断都是绝对正确和不可移易的。更不等于说,后人竟可不必在自己的实践中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了。
人们看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构想,只是也只能是根据当时资本主义发展条件而勾画的大致轮廓。他们从来没有而且从来拒绝提出“任何一劳永逸的现成方案”(恩格斯)。
人们看到:后人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又曾产生种种教条式理解,或者把自己的某些空想和错误观点附加到它的名下,甚至成为新的教条,给社会主义事业和社会主义的声誉造成严重损害。
人们还看到:我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十亿人口的东方大国,面对20世纪末期和21世纪上半叶的时代发展,要在现代化建设和全面改革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中国历史从来未有的、在社会主义基础上的社会大变动。
这场大变动是空前深刻的。它不仅是一整套方针政策、制度办法、理论观念的变革和完善,而且触及到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特别是物质利益关系的调整,触及到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千百年形成的社会心理、风俗习惯,触及到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改造和提高。
这场大变动又是非常复杂的。这里既有大量新事物、新思想、新观念的涌现,又有沉渣的泛起;既有振兴的机遇、条件和历史性飞跃,又有众多的困难和挫折。矛盾纵横交织、人们议论纷纷的状况,将伴随着这场大变动的前进历程。
在如此丰富、深刻、复杂的大变动面前,如果拘泥于书本上的个别结论,固守已经过时的观念和方法,而不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那就不可能强有力地回答和解决生活实践提出的众多复杂的新课题,不可能立于主动地位,驾驭这场大变动,使之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顺利前进。事情很明白:我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系统研究,仅仅开了个头,今后的实践过程和认识过程都是很长的。我们关于社会主义的一切观念、认识,必定要在这场大变动中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这里,首先必须敢于从一切过时了的和本来就不正确的框框里跳出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强大生命力就在于此。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将近10年的大发展,从拨乱反正到全面改革,我们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紧密结合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了丰富的认识成果。我们党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立了现阶段的基本路线,确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按照这样的道路、理论、路线和布局,我国人民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和改革的伟大事业。可以说,这也就是推动我们对社会主义再认识不断深化的伟大学校和丰富源泉。
大变动推动再认识,再认识又推动大变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使我们不断加深对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解。这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理论研究深化和拓展的必由之路。
(二)
围绕着对社会主义再认识这个基本环节,应当怎样从多方面拓展和深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研究呢?
一、要对国情进行再认识。
这是主体,是我们一切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讲国情,首先就要讲生产力的状况。建国前夕,毛泽东同志在著名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把现代性的工业占10%左右、农业和手工业占90%左右,作为“在中国革命的时期内和在革命胜利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一切问题的基本出发点”。今天,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更为周密地分析全国的、地区的生产力的水平、结构、布局、不平衡性,以及流通、消费等方面的实际状况和发展变化,仍然是一项急需做好的基础工作。
讲国情,其次就要讲人们的经济和社会关系。这里不仅包括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形式,而且包括在改革中人们利益关系的调整,社会利益群体、利益集团的形成和演变,以及各种社会矛盾的实际状况和变化。如果能就这类问题,特别是社会利益集团和社会矛盾问题,在一个县、一个市的范围,进而在全社会的范围,作一番深入的调查和分析,这对于精心指导改革、妥善处理社会矛盾、保持和发展安定团结的局面,都是一项基本功。在改革开放条件下,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研究,是需要根据新的实践经验认真做好的一篇大文章。
谈到文化方面的国情,应当说,以往这方面的系统调查是很不够的。在我国,几千万知识分子,其中包括一批第一流专家与约占全国人口1/4的文盲半文盲同时存在;人们在思想道德和文化科学素养上很不平衡;尤其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社会心态和舆论的变动,各种思潮的涌起,不同思路的碰撞,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汇和冲突,都是不可避免的。调查和研究这种状况,将大大有利于我们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的规律、特点和任务,打开精神文明建设同物质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我们常说我国社会主义是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就总体而言,但就许多少数民族来说,具体情况很不相同。下大功夫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科学考察,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研究的基本课题之一。
二、要对当代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进行再认识。
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从《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算起,已有140年;在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已有70年,在多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也有40年了。近年来社会主义国家兴起的改革潮流,更赋予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以多方面的、深刻的内容。这里一个最引人注目的基本事实就是,社会主义各国已经从过去那种单一模式的状况中走出来,而进入了一个具体形式多样化,在探索中开辟前进道路的新的年代。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以新的眼界来重新认识作为国际现象的社会主义运动的丰富经验和历史教训,对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进行比较研究,有所吸收,有所借鉴,以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不断深化,就成为一项不可忽视的任务了。
三、要对当代资本主义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进行再认识。
科学社会主义不是凭空产生的,不是在人类文明大道之外孤立发展的。既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从对当时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研究中得出了许多关于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论断;那么,我们今天已在直接建设社会主义,在解决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的历史课题,为什么不应当从对当代世界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和第三世界的研究中,努力吸收人类文明的新成果,得出新的科学结论,来印证和充实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呢?对于我们经济改革中采取的一些措施,常常发生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其实,像市场机制、股份制这类东西,既不姓“社”,也不姓“资”,而是姓“商”。它们既可以为资本主义所利用,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所利用。我们运用这类东西,吸收资本主义条件下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经济行政管理经验和其他有益文化,绝不是削弱社会主义,不是离开社会主义,而只是为了建设更完善、更强大、更富有活力的社会主义。
四、要对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和时代进行再认识。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全人类进步和发展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今天不仅面临着来自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和重大机遇,而且应当说,我们对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本身的发展规律、发展目标、发展步骤、发展水平的研究和估量,也都是同国际环境的发展变化,包括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变化,不同类型国家的经济文化科学教育的发展变化,以及国际战略格局的发展变化,紧密相关的。
至于说到时代,邓小平同志曾经精辟地指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同时指出了世界范围内的东西问题、南北问题。这对于我们科学地认识所处时代具有重要意义。围绕和平和发展这个主题,我们面临着的是以科技竞争为先导、以生产力竞争为基础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意识形态诸方面综合国力的竞争。加深对现时代的深刻理解,将使我们大大增强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
(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全面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规模宏大的创造性系统工程。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研究,当然不能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在定义上兜圈子。我们的精力、热情和才智,应当集注到对国情的调查研究上去,集注到对实践经验特别是近10年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新鲜经验的科学总结上去,集注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各个领域发展规律的探求上去。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工作,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切实贯彻“双百”方针,鼓励探索创新,同时要在研究方法和认识手段上也有所创新,在一些方面实现现代化。
我们要切实贯彻理论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针,倾听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呼声,跟踪新技术革命的发展,把基础理论的研究同实际决策、发展战略的研究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我们要吸收和利用现代化的运算工具和信息手段,使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系统方法更有成效地运用起来。理论的分析和概括,以占有、把握大量的确切的事实材料为依据,这就要求我们改善和加强资料的收集、储存和使用工作。
我们要改变学科之间壁垒隔绝的状况,加强和促进现代科学知识的三个主要分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联盟。当代任何一项重大经济与社会发展课题的研究和解决,都需要多种学科的紧密配合,需要知识的综合运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研究,是党的一项根本性的理论建设。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很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我们对这个阶段的状况、矛盾、演变及其规律的认识,在许多方面还知之不多,知之不深。”我们应当锲而不舍,潜心努力,把这项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研究工作更加有效地开展起来。


第5版(理论)
专栏:

发展企业产权转让市场的政策研究
田源 乔刚 任兴洲
近几年来,在城市经济改革发展过程中,市场机制发生作用的范围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交换的内容不仅发展到各种生产要素,而且包括了作为生产要素集合体的企业。一些地方正在出现一种新的改革形式——企业产权有偿转让,这表明我国的企业产权市场正在逐步发育。
发展企业产权市场的意义和作用
企业产权转让这一改革形式的出现,主要源于现实对国营经济提出的挑战。近年来,集体企业发展迅猛,特别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一支强大的生力军;私营企业也有了较快的发展,逐步成为国营经济的有力竞争对手。同时,许多国营企业仍缺乏活力和效率。由于传统经济发展战略的某些缺陷和条块分割的经济管理体制的制约,使一部分企业具有先天不足的特征;还有一部分企业则由于结构的调整和市场的变化,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国营企业中,一些经济效益好、技术水平高、需要发展的企业,受到资金、场地短缺的制约;而大批经营不善的亏损或低盈利企业,却长期占用资金并大量吸纳政府补贴,成为各级财政的沉重包袱。严峻的现实迫切地要求通过多种途径发展企业产权有偿转让。
在各项经济改革措施中,发展企业产权转让具有特殊的、一举两得的功效,可以兼顾两类企业的需要:那些经营管理好、创新能力强、有发展前途的优势企业通过兼并经营差的劣势企业,有利于迅速实现生产的发展;那些经营差、长期亏损的劣势企业则可通过转让产权,使闲置的生产力得以有效利用,其上级主管部门或地方政府不仅减少了每年支付的亏损补贴,而且可以用出售企业收回的货币资金搞活其它有效率的企业。由于搞活了两类企业,就在总体上提高了国营资产的经营效率。
发展企业产权转让的深刻意义,还在于它改变了公有资产的运行机制。这是一种合理调整资产存量和使生产要素优化重组的机制,它使资产存量不再处于凝固状态,使实物资产向经营效率高的行业和企业集中,有利于有限的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促进宏观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由于产权市场促进了国有资产运行机制的改革,就为各级地方政府搞好资产经营创造了条件。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资源条件不同,经济发展也不平衡,发展企业产权市场,能促使各地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把资产逐步配置在最善于经营的行业。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吸引内地经营效益好的企业到开放地区购买企业,还可以加快整个国家的对外开放,使更多的地区能够得到“间接开放”的收益,并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企业产权有偿转让是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对于深化改革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近期来看,有利于搞活现有亏损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从中长期来看,可以优化企业组织结构进而优化整个产业结构,为社会经济总量平衡创造相应的结构平衡基础,因而它很可能成为使改革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的一条有效途径。
发展企业产权市场的设想
根据我国经济的现状,发展企业产权市场应逐步包括如下内容:
第一,发展多种产权转让形式。一是同一市场上从事同一产品生产或经营的两个企业的横向合并;二是同一市场上各自生产和经营的产品有着系列联系的企业之间的纵向合并;三是产品及市场无明显关系的企业之间的复合式合并。
第二,发展多元产权转让主体。我国现阶段多种所有制和分级管理的现实,决定了企业产权转让主体应该是多元化的。要鼓励和支持国营企业之间、集体企业之间、国营与集体企业之间的产权转让,以提高公有资产的经营效率;也应允许国营、集体与私营企业之间相互转让产权,一些小型国营企业可以有偿转让给私营企业和个人;还应当鼓励多种资产主体合股购买企业产权。
第三,发展多种产权转让方式。我国企业产权市场应该是多样化的。既要发展购买全部资产的企业兼并,也要发展购买部分资产的合股经营;既要鼓励投资购买企业,也要发展承担对方债务的兼并;既要允许购买企业实物资产的所有权,也应允许购买实物资产的使用权。现在,各地正在发展企业承包企业、企业租赁企业,是一种简便易行的转让资产使用权的方式,值得提倡和推广。
在发展企业产权市场的改革步骤上,可分为两步走:
第一步,企业产权转让先在一定的范围内推开。(1)重点在公有制经济内部进行,适当控制私营企业购买国营企业的产权,以避免因改革初期缺乏经验,使国有资产低价流入私人手中;(2)着重发展区域内的产权市场,但也不排斥跨地区的产权转让,可先在少数省市,主要是改革试点城市或开放地区进行试点;(3)着重在重复建设比较严重、经营性亏损企业较多的工业部门试点;(4)在发展小型企业转让的同时,对少数长期经营困难和亏损的国营大型企业,在全国试行招标转让。
第二步,在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发展多种所有制主体参加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企业产权市场。
发展企业产权市场的配套政策和措施
为促进企业产权市场的发展,目前最需要的是各级政府从政策上积极加以鼓励和扶持,并相应地制订一系列配套措施。
1、逐步明确国有企业产权关系。企业产权转让的前提,是企业产权关系的明确化。在国营企业财产关系真正理顺之前,建议立足于目前我国企业分级管理的现实,通过资产清理,将现有国有资产划分为中央、省、市、县各级政府分级所有。相应地,中央可逐步将资产经营效益即资产收益率作为对地方政府的重要考核指标。可先明确现归地方所属或由地方建设的企业,产权为地方政府所有,由其决定或批准所属企业产权的卖出或买进;对由中央政府投资或中央与地方共同建设的企业的资产,可分割股份或另行拟定政策。
2、逐步发展公有产权经营实体。为此,各级政府可设立若干以增殖资产为主要任务的产权经营机构。首先将出售企业产权的资金划归产权经营机构,以后逐步将现有企业的资产也明确划归各个产权经营实体。产权经营实体负责人可由政府提名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定。如果上述机构一时难以设定,也可暂由各级财政部门代行产权经营机构的职能,以后再逐步分离。
3、制订转让企业资金的管理和经营政策。合法出售公有企业所得资金,应明确规定归拥有产权的政府所有,但不得列入各级政府经常性的财政收入。在支出上,原则上也只能用来偿还原企业的负债和购买其他企业,或者支持所属的效率高的企业发展生产,近期内应严格控制用于新建企业,更不得用于政府的经常性支出或职工福利开支。
4、妥善解决好被转让企业的职工安置问题。这是产权转让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制约因素。应鼓励买方企业负责解决对方企业职工的就业问题,为此支付的额外费用,可从企业购价中扣除。职工身份可采取不变、有偿改变或合同制等办法解决,也可暂时待业,领取生活费,或由原企业主管部门负责安排。
5、采取多种形式确定产权转让价格。对长期亏损和濒于破产的企业,可公开招标,通过竞争投标确定转让价格;对属同一行业,或工艺、技术相近的企业,在自愿的前提下,可双方协商议价;某些濒临破产和资不抵债的企业,可优先由其最大的债权企业接收。确定产权转让价格,应遵循自愿、有偿、合理的原则。
6、制订相应的信贷金融政策。一是银行应对濒临破产、无力还债的企业实行债务清偿,通过适当核减债务,将债权人名义上的债权变为现实可用的资金,以发挥现有资金的效益;二是建议建设银行设立用于产权转让的专项贷款,对此加以支持;三是除鼓励企业用自有资金购买产权外,对于发展前景预期良好的企业,应允许他们自己或由银行协助发行企业债券或股票,筹集购买产权的资金。
7、产权转让与承包制改革相结合。原则是宜包则包,宜转让则转让。可将资产经营规模作为一项重要承包指标,鼓励经营好的企业通过购买企业产权扩大资产规模和创新能力;同时提倡企业承包企业,走出企业搞活企业的新路子。
8、积极推进计划、物资、价格及财税体制的改革。按条块分割的行政隶属关系确定的计划物资管理和分配体制,对跨地区、跨行业的产权转让起着一定的阻碍作用。应进一步缩减指令性计划和物资分配的范围,扩大市场调节的比重,推进价格改革,特别是生产资料价格的改革,加快生产要素市场的发育和形成,增大企业的选择空间,以促进企业产权市场的发展。在财政税收方面,如何适应企业产权转让后所产生的影响和变化,如企业转让后纳税户头的存留问题、利税分流及税制改革问题等,也需要专门加以研究。
9、发展企业产权市场必须有法律保障。在规范的“产权转让法”一时难以形成的条件下,建议有关部门针对产权转让的具体问题,制定暂行条例。同时,审计、税务、公证等有关部门,还应在产权交易过程中提供公证、审计、注册、办理必要的转让手续等服务,统计部门也应建立有关的各种数据统计。
10、加强对企业产权市场发展的宏观调控。对于各地试办的“企业买卖市场”、“企业产权交易所”,政府不应进行过多的行政干预。但是国家应当根据宏观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的要求,对产权转让中的所有制结构、行业结构、地区结构进行宏观调节,使之朝着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有利于提高宏观经济效益的方向发展。
发展企业产权市场是一项复杂的带动性很强的改革,它涉及多方面的利益关系,也遇到现存体制的制约,因此必须与其它方面的改革结合起来进行。我们应该将它放在整个经济改革总体布局中考虑,使这项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