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4月3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目前的化学农业必须变革
美国农业部最近结束的一项研究提出:以化学为基础的农业生产必须来一次大变革,否则,现在的许多农田在下个世纪将变成荒地。
在俄勒冈州的一个农场进行了一项研究:相邻的两块质地、结构相同的冬小麦地,一块自1908年第一次耕种开始,一直实行有机化管理,另一块在1948年以前进行有机化管理,1948年以后开始施用化肥和杀虫剂。结果,从开始施用化学药剂起,两块地的土壤流失速度就有差别,到40年后的今天,有机化管理的地块比邻近的化学化管理的地块土壤表土多6英寸,另外,有机化耕种的地块还具有强大的贮水力,很少形成流失水分的硬块,更重要的是,土壤微生物产生的能创造优良的土壤结构的多糖水平高。
研究指出:如果继续实行化学化管理,那末以现在的速度,化学农场的表土在50年内将全部失去。
(摘自3月23日《世界科技译报》)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对灾害和事故应防患于未然
进入1988年,神州大地接连发生车祸、空难、火灾等重大灾害和事故。唤起人民增强防灾观念,提高民族防灾意识,实属必要。
对于灾害和事故,有关单位作好科学预测,采取以预防为主的方针,把工作做在灾害和事故发生之前,就可能大灾化小,小灾避免,即使遇上那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灾害,也能减少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
一些单位尽管制订了安全生产、预防灾害事故的规章制度,但并没有落实到生产和工作中。也有一些单位搞了承包,只包经济指标,不包安全措施,不加强基础设施,对于潜在的灾害事故苗头不查不睹。个别承包者赚钱心切,拚设备,拚消耗,让机器长期带病作业,让车船屡屡超载运行,以致发生重大灾害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人们常说交“学费”,在与灾害、事故作斗争中,我们已经付出不止一笔的学费。提高全民族的防灾意识,宣传防灾科技知识,增强防灾设备,健全防灾政策、法规,未雨绸缪,把防灾害、防事故纳入日常议程,就能防患于未然。
防灾要增加经费开支,如重大工程抗地震、兴修水利防洪水,都要花很多钱。这些钱应不应该花呢?有关部门的统计数字告诉我们,防震花钱与其所减少的损失之比约为一比五,经济和社会效益是明显的。
(摘自3月21日《中国地震报》)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的特点
中国古代从事文学创作的女性虽掌握一定文化知识,可是本质上同普通妇女并无区别,所受教育大都出自儒家经典,生活天地十分狭窄。即使是较有个性的女作家也负载着正统观念的重担。就整体而言,古代女性作者受儒家思想影响,首先是观照人生的现世性。
从汉至清,出自才女之手的宣扬妇道闺范的文字屡见不鲜。李清照的创作,咏史论政,载道言志,谈生论死,借古喻今,但同样可以看到儒家艺术精神的影响。
儒家艺术精神导源于它入世的人生态度,这也影响到古代女性创作。她们即使哀怨深重也依然魂系大地。蔡琰《悲愤诗》述说的是现世的苦难,悲叹的是不幸的遭遇;《胡笳十八拍》也依然恨世而不离世。这与士大夫文人不同:士大夫知识分子存在仕与隐的矛盾,女子身上不存在。她们无“仕”的资格,也少“隐”的欲念,人世一切都命中注定。女作者处世的主导倾向是安时处顺,缺乏早熟者的压抑、厌世者的超然、孤独者的觉醒。
其次是情感表现上的压抑迂回。婉转曲达是中国传统文学表现特征。女作者在运用这种表现方法时是与感情上的压抑联系在一起的。从她们口中听到的多是委婉低回的吟唱。相思之苦,遭弃之忧,深闺独处的惆怅,红颜易老的感慨,多种痛苦都化作哀婉幽戚的歌。节制压抑给作品抹上了旧时代女子情感生活特有的色调。
不过,娼妓、女冠的文学创作反倒能纵情恣意,吐露心声,表达率直真切,忧喜溢于言表,如唐代薛涛、李冶、鱼玄机等的诗歌。
再一点是审美情趣上多倾向于柔美凄婉,绝少气势雄浑、壮怀激烈之作,无论感物咏怀还是写人记事,字里行间回荡着的总是一缕阴柔之气。这有特定的思想文化背景:从先秦开始,温柔敦厚的诗教对传统艺术发生了重要影响。女子受着天性驱使,加上奴性教育熏陶和士大夫文人创作示范,渐渐生成尚柔的审美眼光,缺乏色彩斑斓的风貌。与男作家比,她们的审美意识与正统伦理观念结合得更紧密,更多地沉积着儒家伦理道德要求。
(摘自《天津社会科学》第1期 乔以钢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母贪杯子受害
孕妇嗜酒常引起胎儿畸形,畸形胎儿出生后表现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称为胎儿酒精综合症。研究发现胎儿在子宫内接触酒精会使产前细胞分裂受阻,并改变正常的脑结构。
统计资料表明,胎儿酒精综合症发生率约0.1%—0.2%。妇女每日饮用相当于八点几毫升酒精的烈性酒,胎儿酒精综合症发生率显著增加。妊娠早期经常饮酒危害最大,极易引起胎儿酒精综合症。即便每周饮酒仅两次,每次饮酒量为茅台酒75克,黄酒200—250克,也容易引起流产。
胎儿酒精综合症患儿完全是个“丑八怪”,根据临床表现不同,可分为四种类型。一、中枢神经障碍型:患儿智力低下,常伴有小脑发育不全,头小畸形、脑积水等。二、身体发育不良型:身长和体重均低于平均值二个标准差以下,尤以体重下降为多,人特别消瘦。三、面部异常型:患儿表现出具有特征性的面部畸形:短睑裂、睑下垂、鼻孔小或缺如、低鼻梁、上唇发育不良等。四、其他畸形:心脏房室膈缺损、漏斗胸、皮肤血管瘤、阴唇发育不全等。
尼古丁、咖啡因及某些药物可能与酒精具有协同致畸作用。因此,要告诫孕妇不饮酒,不吸烟,不喝含咖啡因的饮料,不服有致畸作用的药物。
(摘自《中国医药报》第342期 达君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控制吸烟的建议
鉴于我国吸烟问题的严重性,我国出席“第六届世界吸烟与健康大会”的代表从东京归来后,建议政府尽快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吸烟率,保证人们的健康。
代表们建议成立全国性的健康协会,负责全国控制烟草应用的协调工作,鼓励各省市成立吸烟与健康协会。全国和地方的协会应有政府部门、卫生部门、教育部门、群众团体(如工会、妇联、共青团、科协、文学艺术、宣传媒介及有关医学专家)的领导人参加和组成。
其次,代表们建议尽快地制定控制烟草和吸烟的立法。立法可先易后难,目前可先在以下5个方面试行:1、要求所有香烟厂在所有的烟制品盒上印有吸烟有害的警语,以其提醒吸烟者。2、规定在剧场、会场、公共交通工具(公共汽车、火车、轮船、出租汽车)及医院、车站、学校等公共场所禁止吸烟。3、不准将烟制品卖给16岁以下的儿童。4、禁止一切推销烟制品的广告。5、要求提高烟制品质量,降低烟焦油、尼古丁含量,控制烟制品产量,增加税收和零售价。
(摘自《上海大众卫生报》第268期 甘兴发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当今大气成分知多少
人类生活的大气层中有1600多种不同的气体,大多分布在地球大气圈的外层,而且含量极少,只有用很精密的仪器和多种分析方法,方能确定其成分。
据联邦德国“太阳光谱”协会的研究表明,大气中氮含量占首位,为77%;氧为21%;水蒸汽的含量与惰性气体氩的含量相同,都为1%。大气中99.9%的气体来源于大自然,只有0.1%的气体是由于工、农业生产及其它人类活动而产生的。
科学家们认为,人类活动过程中对大气有重要影响是产生了二氧化碳、沼气、一氧化碳、氢、氟氯烃、二氧化硫、臭氧及氮氧化物等气体。在最近10年里,空气中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含量明显增加。这些“人造”气体的发展趋势已引起世界环境组织和各国科学工作者的关注,因为它们对气候、植物、人类的身体健康、乃至整个生态系统所产生的不利影响是无法估计的。
(摘自3月22日《中国环境报》 杨雪林 龚虹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漫话鸡尾酒
鸡尾酒是世界上相当流行的一种饮料,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酒加果汁、糖、香料、冰块等混合调配而成,芳香味美,色泽瑰丽。
对鸡尾酒的由来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十九世纪初,在美国有一种法国酒很流行,久而久之,这种酒的法文名称便成了英语的CocKtail,意思是“公鸡尾巴”,故称之为鸡尾酒。另一种说法是,美国纽约州的埃尔姆斯福特是鸡尾酒的起源地,酒店服务员为招徕顾客用鸡尾上的羽毛装饰酒吧间,还在每杯混合好的酒里插上一根鸡尾羽毛,顾客点酒时便说:“我要这根鸡尾。”鸡尾酒由此而得名。
鸡尾酒名目繁多,据说已有1000多种。如对各种酒稍有研究,还可自己配制鸡尾酒。配制时的基本原则是,不要过甜、过酸或过香,以适口为宜;颜色应绚丽,不要浑浊;要有足够的酒味;一般应是冷冻的。
鸡尾酒由基本酒、调和料和附加料组成。基本酒应是一种烈性酒,不能少于总容量的一半,以决定鸡尾酒的品种。然后加调和料,使烈酒变得柔和爽口,有清香的味道,可用香料或含香料的酒、果汁、糖、奶油或鸡蛋等。最后用附加料来加味或加色,如桔子汁、石榴汁等。
鸡尾酒出自西方,但用中国名酒配制的“中国鸡尾酒”也有独特之处。北京的威士忌、烟台的味美思、贵州的茅台、河北的青梅酒及各种优质红白葡萄酒都可用来配制鸡尾酒。
(摘自《中外产品报》总183期 晓义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从佛教传入中国看文化融合功能
今年第一期《学术月刊》发表冯之浚等三人合写的文章,谈了文化的种种功能,举了很多实例。其中谈到文化的融合功能时说:
印度佛教与我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是揭示文化的融合功能的很好例证。
西汉末年佛教初由印度传入我国时,和我国的道教有了一定程度的融合,并借助道教的影响,得以传播。
到了多种思潮纷呈,儒学思想相对衰微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又因与玄学关系融洽而流传全国,影响更加广泛。但是这导致了与儒学的矛盾冲突。然而,文化毕竟具有融合功能,有自调节和自组织机制。一些高僧通过著书立说、阐释经典的方法,对佛教思想进行了改造,逐步调和儒、佛矛盾。
及至隋唐,调和的努力大见成效。西来的印度佛教演化成了中国佛教,并建立了宗派,形成了体系,进入鼎盛时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有机部分。
在佛教思想自身发生变化以见容于我国文化的过程中,佛教对儒学以整个中国文化也产生了很大影响。这说明不同的文化在接触、交流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冲突,可以因为它们各自的适应性变革而趋向调和,在新的基础上融为一体。宋代的理学就是在韩愈提出恢复儒学道统之后,大量吸收佛、道思想文化融合而成的一个思想体系。当然,在融合过程中,主体文化与外来文化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这是正常的。
在文化演进中,冲突是现象,融合才是本质。文化融合的过程有很多层次,冲突便是第一个层次。当两种不同文化发生冲突时,新的文化就孕育在融合之中了。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文化与商业结合
庙会是一个大舞台,这样的文化广场应该大力推广。游园的观众每天最多达到十七万人,收入几十万元。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丰富了人民文化生活。光讲社会效益,不讲经济效益是不行的。文化和商业两个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由观众自由选择。商业市场有各种的生活用品、工艺美术品及品种繁多的各地风味小吃;文化市场有各种各样的书刊杂志、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可以充分发挥这个大舞台的作用,演员可以直接为观众服务,演出效果和观众在任何剧场和礼堂所不能比拟的,把观众由欣赏者逐渐变成直接参与者。
(摘自3月22日《解放日报》 高占祥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水土保持史话
在我国,水土保持工作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浩瀚的典籍记载中可以看到,我国的水土保持从有文字记载以来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
战国时期,人类耕垦的范围扩大了。随之而来的水土流失现象日益明显,水土保持工作也得到发展。人们提出了“土返其宅,水归其壑”的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水土保持口号,距今已2300多年。秦至鸦片战争时期,滥垦滥牧使水土流失加剧。《汉书·沟洫志》中对黄河记载“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黄河改道的次数,由北宋平均每年一次,增加到元、明、清时的平均4至7个月一次。当时,一些眼光远大的治黄专家和河官,将治黄与水土保持结合起来,推动了水土保持工作。
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一些知识分子接受西方现代科学的影响,开始从事水土保持科学实验研究。1940年,在黄委会内成立了林垦设计委员会,推动了水土保持工作的进展。同年8月1日在成都召开的第一次设计会议上,专家们提出了中国的“水土保持”一词。美国水土保持的奠基人罗德民来我国西北考察时,对“水土保持”的命名很欣赏,回美国创办了《水土保持》杂志。
我国劳动人民创造了许多水土保持措施。田川田法、高低畦种植法、区田法都是水土保持耕作法。战国时的郑国渠灌区已有水平梯田了。与此相关的造林种草活动历代农书均有记载。
我国古代时水土保持思想和理论已经形成。“任土之法”就是战国时期提出的因地制宜、对土地综合治理的思想。“以时禁发”则是管仲提出的保护山林和自然资源的法令。
(摘自3月22日《科学报》 晨星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只抽一支
 徐建群
(原载《扬子晚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