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4月3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

  “科丽”,迎难而进的女总统
  晓云
“总统难当,女总统更难当。”这是菲律宾总统科拉松·阿基诺执政两年来的切身感受。
1983年8月21日,科·阿基诺的丈夫贝尼格诺·阿基诺惨遭暗杀,促使这位鲜为人知、默默无闻的家庭妇女登上了政治舞台。为了继承丈夫的遗志,拯救风雨晦暝的祖国,1986年2月25日,一场“人民力量”的革命风暴使她简直一夜之间由贤妻良母变成了治理5000多万人口的一国之首。在人民的拥护和信任下,她当上了菲律宾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统。
前总统马科斯留下的是一副千疮百孔的烂摊子。政局动荡不定,经济濒临崩溃,社会矛盾尖锐复杂,不甘心失败的亲马科斯势力不断制造事端,这一切都向科·阿基诺总统挑战。
成堆的问题要解决,政府内部的团结尤关重要。可是事与愿违,副总统兼外交部长劳雷尔首先发难,多次公开反对政府的一些重大政策,后又辞去外长职务。前国防部长恩里莱处心积虑想夺权,怂恿部分军人发动政变,企图推翻新政府。不久前,劳雷尔和恩里莱与一些反对派领导人又发起一个反政府运动。有的报纸甚至造谣妄图诋毁她的总统形象。科·阿基诺执政后面临的就是这种严峻局面。难怪曾有舆论,其中包括一些很有经验的政治家发表过悲观论调:“多则一年,少则半年,科·阿基诺总统就得让位下台。”
两年多的风风雨雨,摧不倒科·阿基诺总统,她凭着内柔外刚的性格和惊人的毅力,凭着善于听取多方意见和努力取信于民的作风,不但在国内外树立了声望,而且使菲律宾走上了一条比过去稳定的发展道路。在这个时期内,政治上她废除旧宪法,解散旧议会,重组最高法院,撤换地方省市长,通过选举取得了在议会和各级地方政府的统治地位,从而保证了新政府政策的逐步贯彻。经济上她取消国家垄断,提倡和发展私有经济,强调优先发展农业,使连续3年出现负增长率的国民生产总值,在1987年奇迹般地增长了5.1%。人们称赞这是个了不起的成就。军事上她紧紧依靠现任国防部长拉莫斯和一批忠于新政府的高级军官,断然改组军队领导机构,解除恩里莱国防部长的职务和撤换军队中部分高级将领,较大幅度地提高下级军官和士兵的军饷,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军内的不稳定因素。两年过去了,菲律宾局面的改善,使过去曾怀疑科·阿基诺能否坚持下来的人也不得不对她刮目相看。
科·阿基诺总统(人们亲昵地称她为科丽)1933年出生于中吕宋打拉省许寰哥家族,曾祖父是华人,叫许玉寰,1870年到菲,由耕种小园地而逐渐致富成为大地主。科·阿基诺是第四代华裔,但因许寰哥家族已完全菲化,所以只能说是有华人血统的菲律宾人。科·阿基诺受过高等教育,她13岁就去美国留学,1953年获得美国纽约圣文森特山学院的文学士学位,1984年又获圣文森特山学院和斯通希尔学院名誉博士学位。1956年与贝尼格诺·阿基诺结成伉俪,生有5个孩子,1男4女。
科·阿基诺虽然出自名门望族,但对前总统马科斯夫妇贪得无厌、奢侈腐化、置平民百姓于不顾的生活作风甚为不满。所以她上台后就表示要努力消除贫困和失业,改革腐败政治。她不仅要求各部部长生活节俭,规定部长出国访问不能住豪华饭店,不得住套间,而且自己也身体力行。她当总统后坚持不住马科斯时代的总统府,仍住在马尼拉郊区奎松市原来的住宅内。每天坐车上下班,要求司机同普通百姓一样遵守交通规则,凡遇红灯必须停车。后因安全考虑,经多方劝说才搬进了离总统府较近的原用于接待外宾的楼房里,不过换掉了过去的豪华摆设,只用一般家具。办公室的陈设也比较简朴,给人一种清淡舒适的感觉。
她喜爱穿黄色衣裙,因为黄色对她具有特殊的含意。据说,当年她丈夫、前参议员贝尼格诺·阿基诺遭马科斯囚禁后,以治病为名流亡美国期间,很喜欢一支名叫《缚一根黄丝带》的流行歌曲。歌词唱的是一个囚犯获释后不知能否得到妻子的原谅,便致信妻子说:“假如你们要我回来,就结上黄色丝带。”贝·阿基诺喜欢这支曲子,因为它唱出了自己流亡异国他乡的心境。1983年,他冒险回国时,拥护他的人都带上黄色标记,汇集在机场迎接他。岂料他刚步出机舱就遭暗杀,从此黄色在菲律宾就有了特殊的含意,成了人民示威抗议、寻求民主自由和公正的象征。凡是大规模集会或重大活动,科·阿基诺总统总是身穿黄色衣裙出现在人群中,支持新政府的各党派团体和群众都带着黄色标记,举着黄色旗子,汇成一片黄色的海洋。
科·阿基诺当政后经常抽时间去各地视察访问,1987年她曾到过马尼拉北部一个贫民区。那里垃圾堆积成山,蚊蝇滋生,臭气熏天,人们称之为“烟山”,也有人讽刺地称之为“幸福岛”,不少穷苦百姓就在垃圾堆上搭棚为家。科·阿基诺总统亲临这个无人问津的穷地方视察访问,了解情况,使当地居民大为感动。一个30多岁的妇女说,“尽管科·阿基诺总统上台后,我们的生活还没有什么变化,但是科丽就是比伊梅尔达(马科斯的妻子)好,因为伊梅尔达从不来这里。”
科·阿基诺的总统生活很紧张,每天上午通常与部长们一起商讨国家大事,下午会见外国大使、代表团、国内各方代表或记者,常常工作到深夜才回家。但家庭的和睦气氛和子女对她的尊敬和支持,倒也使她堪以自慰。
大女儿现年32岁,结婚后仍与母亲生活在一起。她沉默寡言,很有政治头脑,是科·阿基诺总统最亲密的助手,在同一办公室里办公。凡遇科·阿基诺出国访问和去外地视察,或者同政府部长们商谈绝密问题时,大女儿总是伴随左右,从不回避。
科·阿基诺总统两年来取得的初步成就使她增强了治理国家的信心。然而菲律宾的各种矛盾根深蒂固,非一朝一夕所能解决。她在今后4年内仍将面临挑战和考验。(附图片)


第7版(国际)
专栏:

  “不许人间烟火来”
——为“世界戒烟日”拟写的醒世危言
陈功
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
“咔嚓”一声,一位外国乘客刚点燃香烟,正欲吞云吐雾,冷不防,身旁一名女士忿忿然,疾言厉色:“到厕所抽去,你想自杀,我还要活命呢!”
这并非影视镜头,而是现实生活的写照,说明人们日益认识到:吸烟,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大杀手。科学反复证明:吸烟是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癌、心脏病、高血压、中风等疾患的重大诱因之一,即使是吸“二手烟”(被动吸烟),也难逃上述厄运。西方的医学家们警告:烟民的配偶比非烟民患癌症的危险高出2至3倍。统计数据是冷酷无情的:美国每年因吸烟而患病弃世者近40万之众,比它在二次大战和越战中阵亡的人数总和还多。而整个世界,每年至少有250万到300万人“香烟”裹尸,命赴黄泉。世人皆知43年前落在日本长崎、广岛的核弹吞噬了20余万生灵,但却忽略了这一数字仅只是每年因吸烟而被伤生害命者总数的1/10。无怪乎,有人把烟草与核战、饥荒和瘟疫相提并论,若推和平时期首要“战犯”和“刽子手”,恐怕非烟草莫属了。
吸烟杀人,而且如此凶残,与人类对它的特殊待遇乃至放纵态度是无法分割的。70年代末,美国三里岛放射性物质溢出,全球哗然,总统急令调查,百姓仓惶迁徙,着实闹腾了一阵子,一次偶然性事故增强了人类对核污染的重视。尔后,印度博帕尔一家美国公司的有毒化学气体外泄,祸及无辜,死伤众多,舆论谴责,法院起诉,人们对化学污染更加提高警惕。一年多前的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举世震动,防范补救,“亡羊补牢”,从此对“核”类格外小心……唯独这尼古丁,同为公害,至今仍“逍遥法外”。据统计,全世界烟民已逾10亿,每年吸掉香烟5万亿支。倘若把这10亿个“烟囱”聚集在一起,那毒雾之害绝不亚于博帕尔的外泄有毒气体。而10亿“烟枪”遍布五洲四海,危害性则更大。真个是西方不“亮”东方“着”,“灭”了北方“点”南方。人类真怪,对如此严重的常年性污染除了“请勿吸烟”之类的规劝,难道便无其他行之有效、令人慑服的对策了吗?足见人们对烟毒的掉以轻心。
据说,人们对吸烟的宽容放纵不是无缘无故的。一曰,香烟这玩艺儿能提神助思考,所谓“文章不通靠烟通”。科研结果表明,这种理由如同香烟对于烟民,不过是一种精神安慰剂。美国有人对抽烟和不抽烟者作过模拟汽车驾驶、阅读复述短篇故事和回忆信件内容的分组测验。结论是:抽烟无助于从事需要记忆或广博知识的复杂劳动,抽烟者的车祸率比不抽烟者高出2至3倍。说吸烟能“减肥”倒是真的。君不见,十杆“烟枪”九杆“细”:鸠形鹄面,神形憔悴,“烟雨凄迷僝僽损”。
又曰,烟草业是株摇钱树,能招财。如果单看卖烟者的腰包,那是鼓囊了不少。但就全社会而言,却是得不偿失。美国人活得仔细,曾算过这么一笔账:美国每年治“烟病”的开支在120亿到350亿美元之间,等于澳大利亚、加拿大、瑞士和英国的医疗费用总和。害“烟病”而丧失工作能力直至死亡所造成社会收入的减少,估计每年损失270亿至600亿美元。“赔了夫人又折兵”,两项相加,每年“丢财”不下380亿到950亿美元。平均算来,抽一包烟,国民财富损失1.27美元到3.17美元。对某些发展中国家来讲,还得花巨额外汇去买“洋”烟,这对本身捉襟见肘的外汇储备无异于雪上加霜。此外,烟草与“正经”农作物争地,还破坏生态种植平衡。在非洲一些国家,15亩烟草要用15亩林地换。烤烟每年耗去肯尼亚、坦桑尼亚2%的薪材。巴西、印度、巴基斯坦等农业国的烟草种植面积占了可耕地的0.5%到7%,这等于从近2000万人嘴里争夺粮食!至于吸烟对不吸烟者、青少年的危害及其诱发的灾害损失更无法以数计。对于这些“社会效果”,那产烟的与卖烟的,压根儿没有注意过,更无“售后服务”。
世界上有矛总有盾。车速太快,危害民生,于是有了交通规则、时速限制;艾滋病猖獗,染者死路一条,于是有了隔离、化验等严厉措施;毒品泛滥,全球警觉,明令禁止。凡此种种,莫不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可是唯独对吸烟,许多人尚安之若素。人类的这份“宽容”,早该休矣!
人们已开始从烟雾弥漫的陶陶然、昏昏然中回过神来:去年世界卫生组织决议,规定1988年4月7日(世界卫生日)为世界戒烟日。届时,世界各地既不让吸烟也不售烟,一日内,环球“灰飞烟灭”。在一些发达国家,香烟已被从办公室、会议厅、机场等公共场所“驱逐出境”。还有30余个国家计划到2000年消除吸烟现象……
戒烟日将届,忍不住劝瘾君子一句:你纵然“视死如归”,但没有用烟毒害人的权利。忍“瘾”戒烟吧,别再污染了你妻室家小和朋辈借以生存的环境。
还要为被动吸烟者打打气:操起你的“嫌烟权”,把这烟禁到家庭中,甚至禁到厕所里。让寰宇上下全无藏烟之地。


第7版(国际)
专栏:

  运动·健美·乳癌
癌症是当今世界医学科学重点研究并要努力攻克的疾病。如何预防癌症,许多科学家作了有益的探索,取得可喜的成果。
美国一些医学界人士经过研究认为,妇女从少女时代就重视参加运动,是预防乳癌的有效办法之一。
美国哈佛大学科研人员弗瑞丝说:“月经提早开始,是形成乳癌的危险因素。而从10岁至12岁开始参加较激烈的运动,则会使月经往后推迟几年开始。”
少年时代就参加运动,同时吃低脂肪食物,能使妇女身材苗条,也是预防乳癌的一个因素。纽约洛克菲勒大学科研工作者费西曼著文说,身材比较苗条的妇女,身上的雌性激素较少,而过量的雌性激素,则易诱发癌症。弗瑞丝也认为,“脂肪制造雌性激素。越胖,则患乳癌的机会越多。”这位女医学工作者在5398名妇女中进行了调查研究,其中包括许多在大学时就当过运动员的妇女和在大学时不爱运动的妇女。研究结果显示,不爱运动的妇女,年到55岁左右时,其生殖系统患癌症的危险比常参加运动的妇女高2.5倍,患乳癌的危险高2倍,而患糖尿病的危险则高3.4倍。
加拿大的科学家对预防癌症也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加拿大艾蒙顿亚伯达大学康明博士认为,爱运动的年轻妇女,月经较少并且较不规则。而月经较少,可减少癌症危险。当然,康明博士研究结果也显示,爱运动的妇女促成受孕荷尔蒙会暂时减少。不过他认为,这并非坏事,运动一旦减少,受孕率又会恢复。
方微之


第7版(国际)
专栏:

  邮票上的戒烟宣传
非洲一些国家利用邮票宣传戒烟,很有意义。如科特迪瓦发行的一枚戒烟邮票,画面是一双大手正在阻止向一个少年递来的香烟,因为抽烟习惯往往是在青少年时期养成的。马里发行的一枚戒烟邮票设计得也十分巧妙,整个画面是一把左轮手枪,枪口上是一支已经点燃的即将射出的香烟,左下角的圆环靶里面是已经中了几枪的人的肺部,其意不言而喻。
·高扬·(附图片)
  科特迪瓦邮票
  马里邮票


第7版(国际)
专栏:

  美国黑人20年的变迁
鲍世绍
20年前的4月4日,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在反对种族主义的斗争中,惨遭种族主义分子的杀害。而今,20年过去了,黑人在美国社会、经济地位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总的来说,他们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经济生活也有所改善。据统计,在1955年前,黑人在各级政府担任官员的不到100人,今天已有将近7000人在各级政府任职,有的甚至当选了大城市的市长、国会议员。过去几乎看不到黑人担任企业的高级职员,而今数千人担任了一些主要公司的高级经营管理人员。
在经济生活中,黑人中产阶级的诞生是20年来的一大变化。据美国兰德公司统计,到1980年,年收入在2万美元以上的黑人占黑人领薪者的57%。
黑人科学家帕希·居连回忆起1951年他家搬到芝加哥郊区橡树公园村白人区的遭遇,感触很深。当时白人邻居对他的一家另眼相待。这位科学家对这种蔑视黑人的举动很恼火。然而,这并没有使这些白人有所收敛,相反,有人竟向他们院子里掷燃烧弹。今天,这个拥有5.5万人口的白人区已逐渐成为黑人、白人混合居住区。在60年代,这个村里黑人居民仅占1%,而今已达16%。
龙涅·多马斯是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销售代表,他以亲身经历说明黑人在教育方面争取平等权利的情况。他在50年代出生,如今是一位黑人中年知识分子。童年时代,他大哥只能进黑人中学,后来,二哥作为第一批黑人学生进了白人中学。他则有更多的机会得以深造。
然而,这并不等于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制度在美国社会已不存在了。正如黑人法学教授唐纳德·希尔所说,“在美国,黑人只能在某种意义上与白人享受到平等待遇,即当他们在工作中相互接触的时候”。有的学者指出,美国白人对黑人的态度是进步与抵触混合在一起,白人在抽象原则问题上对黑人表现颇为热情,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是另一回事。尽管法律规定,各种族的人可以自由混合居住在一起,可是一些白人对在一地区黑人人口如超过10%就感到不舒服。黑人与白人通婚的人数按人口比例来说,仍然为数甚微。在就业方面,黑人的失业率比白人高出一倍,分配给黑人的工作总比白人低一等。黑人与白人仍然同工不同酬,一般黑人的工资只有白人的57%。
随着黑人两极分化,升入中产阶级的黑人家庭离开了传统的黑人区,结果使得城里的黑人区成了更加贫困、破落的贫民窟。


第7版(国际)
专栏:

  打起背包走天下
邱震海
在联邦德国的城乡公路上,常常可以看到三五成群的年轻人,他们头戴宽边礼帽,身穿黑色灯芯绒上衣,腰鼓式的背包里放着刨刀等器械。只见他们行色匆匆,好似旅游者,但又并无旅游者的雅兴。沿途居民戏称他们为“汉堡木匠”。事实上他们既非来自汉堡,也不全是木匠,而是一批刚结束了手工学徒生活的年轻人。他们随身带着手工用具,边干活,边赶路,打起背包,一去几年,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劳动挣钱,养活自己,练好手艺,同时也增进自己的见识,大开眼界。
这是一种古老的传统,到了十九世纪达到高潮。由于外出游学的手工艺者日渐增多,公路沿途出现了许多为他们服务的小客栈,名叫“柯尔平旅馆”。据说过去有个叫阿道夫·柯尔平的牧师,曾是鞋匠,年轻时游遍了全德国。他看到许多外出游学的手工艺者半途无处歇脚,于是自己出资开设了第一家小客栈。由于它方便、实惠,一时名声大噪,许多人竞相仿效。直到今天,联邦德国的公路沿途,还有许多这样的客栈。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西德的手工业者外出游学传统成了只是学徒在学徒期满后外出活动,而且范围仅限于木工、泥瓦工和石工。但一些颇有意思的老规矩仍保留了下来,如游学时间为两至三年,中间不回家;游学途中,离家距离至少为五十公里;学徒必须连续在七个城市干活;甚至规定中途只准步行,不得乘坐火车(特殊情况例外)。学徒们都按各自的行当编入行会。
由于每年都有人结束学徒生活,所以,公路上的这些年轻人始终络绎不绝。联邦德国法兰克福手工艺者游学协会发言人曼尔说得好:“游学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它能使人了解实际,增长才干,充满对生活的信心”。


第7版(国际)
专栏:

  英国的“礼貌协会”
谈起英国,人们会想到英国人有名的绅士风度:衣冠楚楚,举止文雅。然而,一位名叫伊安·格列戈利的英国牧师却不这样认为。20年的牧师经历使他看到,不少英国人已变得缺乏教养,举止粗俗,当年的绅士风度在这些人身上已荡然无存。他在感叹世风日下之余,决心创立“礼貌协会”,让“公共礼貌重返英伦”。
协会成立后很快得到社会响应,伊安·格列戈利先后收到1000多封贺信,协会会员也已发展到500人,还有4所学校申请成为该会集体会员。
协会开展了不少活动:评选“最礼貌的城市”,评选“礼貌政治家”,在苏格兰工商界开展“最礼貌的企业”活动,还在全国举办“礼貌日”活动。
不过,虽然眼下协会搞得还红火,会员在逐步增加,但人们担忧,因为当今英国社会风气不是一个民间组织所能轻易扭转的。
 岳晓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