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4月23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昆剧价值的再认识
昆剧作为一种古典艺术的价值在于它拥有那么多的传统剧目。这是昆剧的优势,昆剧的资本,我们如此重视昆剧根本的原因也在此。如果改来改去,改得面目全非了,昆剧传统剧目固有的东西被削弱了,作为古典艺术的昆剧便将“贬值”,甚至把“资本”蚀光而“破产”。所以我常说对昆剧传统剧目“改革”,貌似正确,实质上是一种自杀政策。
我的意见是昆剧传统剧目不需要“改革”,使之“现代化”,把昆剧传统剧目全部“改革”得现代化了(京剧化、越剧化……),昆剧便实际上消亡了。昆剧传统剧目保存得愈好,昆剧愈是不会消亡。保存好昆剧传统剧目是昆剧能立于不败之地,具有永恒价值的根基。
昆剧传统剧目的价值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那便是认识价值和欣赏价值。
昆剧传统剧目还有它独特的价值,那便是让今人看到了我国最有代表性的古典剧曲的古老面貌。我们应该让今天的青年人作为一种学习任务来看
(哪怕一次)昆剧,不妨叫做接受传统艺术教育吧。喜爱昆剧传统剧目的观众不会很多,但这不影响昆剧传统剧目的价值。
我们要对传统剧目进行整理加工,但进行这样的工作应该像修补出土文物那样的小心。仅仅保存好传统剧目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大胆创新。不仅要有古典昆剧,还要有现代昆剧。
昆剧创新的两大依据,一是现代意识,二是昆剧固有的美学根基,缺一不行。艺术不断产生新型的东西,但“陈旧”的优秀艺术品却具有永久的魅力。
(摘自《艺术百家》第1期顾笃璜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太空看日出
日出的壮观,人们向往。其实,在地球上任何地方看日出,总也比不上在宇宙空间飞行时看日出那么壮观和景色灿烂。
在载人航天器上生活的人,一天可以看到数次日出。这是因为航天器绕地球轨道飞行,每飞行一圈可以看到一次日落和日出。每次间隔的时间长短,和绕地球飞行的轨道高低有关。轨道高,日出的间隔时间长,反之则短。20多年来的载人航天器的运行轨道都还是近地球轨道,飞行高度一般在300—600公里,绕地球飞行一圈需90分钟左右,所以在航天器上的人,24小时之内可以见到16次日出。
在宇宙间看日出,不受气候影响。由于太空没有气象上的云雨天气,太空看日出是十分壮观的。美国一个航天员说,航天飞机飞行速度很快,太阳出来时好像“迅雷似的”一跃而出,太阳落山时也一样迅速地隐去。日出前,先出现鱼肚色,接着是几条月牙形彩带,中间宽两头窄,两头隐没在地平线上,突然,耀眼的太阳从彩带最宽处一跃而出,一切色彩顷刻消失。每次日出日落仅仅维持很短暂的几秒钟时间,但至少可以见到8条不同的彩带出没,它们从鲜红色变为最亮最深的蓝色。12小时之内可以见到8次日落日出,而彩带没有一次是相同的。地面上的彩虹,七种颜色搭配,到处都一样。而彩带的颜色,每次都在变。彩带的宽度每次也不尽相同。我们知道,彩带实际上是地球上空的气体被污染的证明。我们见到的最壮观的日出日落景色,就是出现在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地区。
还有一个航天员说,一天的概念对在飞船上的人来说,和地球上意义完全不同。地球上的一次日落日出24小时,在飞船上飞行时日落日出仅仅一个多小时,早晨(按地球上时间)计算机控制的钟叫醒我们起床,起来后拉开窗帘看宇宙,天色好美好美,美极了,阳光灿烂,可是不大一会儿,太阳没有了,天又暗下来了,黑夜又来临了。我们想,又该睡觉了。一会儿日出——早晨,一会儿日落——黑夜,真是有趣极了。(摘自《航天》第2期航毅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人类将开始全面研究海洋
目前,科学家们正在计划对全世界的海洋进行长达10年的全面研究,希望弄清楚海洋与气候、沿海地区的生态、渔业、甚至人类的生命究竟有什么关系。
科学家们计划在1990年组成一个包括人造卫星、电子计算机、考察船以及水下录音等设备的整套系统,对全世界海洋的各个方面同时进行研究。美国、日本和欧洲的宇航单位将发射专门的人造卫星,对海洋的水位高低以及风向、风力、风速的变化进行监测。50多艘海洋考察船将对海水的水温、盐份以及其他化学成份进行分析。设置在海洋中的仪器将对海水中的暖流和寒流的运动规律进行考察。现代化的高速计算机每天将把所有这些信息绘制成海水动向和水温图。
科学家们认为,这一研究,将使人类进一步了解海洋对气候的影响,了解水流与水温的小小变化为什么会造成几千公里以外气候的重大变化。科学家们还说,对海水运动与水流的进一步了解还可以帮助远洋船只选择最佳航道。这些资料还能让人类知道,受到污染的海水可能带来的影响,并且帮助渔民更好地了解为什么大面积水域里的鱼会突然全部消失,尔后又突然出现。
(摘自《世界科技译报》第142期赵琳编译)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艾滋病毒是如何侵犯免疫系统的?
艾滋病的英语缩写为AIDS。AIDS病毒进入人体的血液或淋巴液之后,便开始寻找容易接受感染的靶细胞。AIDS病毒选择攻击的目标往往是免疫系统中之主将——淋巴细胞。它和一种叫做T4淋巴球有特别的亲和力,当它附着在其上面之后,便把内含物注入淋巴细胞中进行繁殖,淋巴球就好像AIDS病毒的制造厂一样。制造出来的无数AIDS病毒,便侵犯其他细胞(如大脑细胞)。这样循环不已,AIDS病毒最终散布全身。
人体拥有10亿个T4淋巴球,因此在有足够数目的淋巴球被感染、被破坏以至干扰到免疫系统功能之前,是需要一段时间的,但随着AIDS病毒的增殖而使免疫系统功能障碍加重。最终不可避免地被破坏,而再也没有足够的免疫细胞来对抗外来的感染。因此,在被AIDS病毒感染早期,对免疫系统可能没有什么影响。之后,会出现只有化验室检查才能发现的轻微异常。但当感染至淋巴结时,患者淋巴结会局部发炎而肿大。最后,患者因免疫系统衰竭而不能抵抗其他感染,被夺去了生命。
(摘自《科学博览》第4期)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学生的聪明与愚笨
根据学习成绩的优劣,把学生分类排队,分出“优等生”和“双差生”,优者被视为“聪明”,差者则被看作“愚笨”。这种现象目前在中小学普遍存在。其结果,后患无穷。一方面使大部分“双差生”心理上受到极大损伤,失去上进的信心和勇气;另一方面使“聪明”者易于形成狂妄自信,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的性格。
那么,到底用什么方法能对学生的智力作出判断呢?没有!至少目前还没有!据我28年的教学实践,可以举出一系列的实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例(一):一般人都认为数学好的人都很聪明,其实不尽然。我曾教过这样两个学生:一个数学成绩是全班第一名,另一个是倒数第一名,他们同时向我学习下中国象棋,没想到差等生比优等生进步快。数学和象棋可说同属一种思维形式——逻辑思维,怎么他俩在数学和象棋上会各有优势呢?
例(二):一个中下等生,学习成绩总是60多分,但课外知识很丰富。特别是他的号召力很强,全班同学都听他的。就是这个学生初中勉强毕业后,进厂没几年,先当班长,而后入了党,当了车间主任。他把车间治理得井井有条,月月超产。
例(三):一个女孩子很漂亮,很勤劳,但数学至多能得60分。可是,这孩子在家里,洗衣、做饭、收拾屋子、美化环境、对外交往、乃至支配全家经济开支,头头是道。每次班里搞活动,班委们都自动靠边站,从采购物品、布置教室到大会议程,每个细节都由她一人包下,连老师都无从下手。
例(四):一个所谓的尖子生,生活不能自理,没有劳动观点,他所有的聪明和才能都集中在一个方面——会读书。高考没能考取名牌大学,只考取了天津××学院,报到一个月就失踪了,50多天后尸体才从海河里漂出来。
以上实例说明,学生的智力和才能表现在生活、生产、劳动、学习、创造、语言、文学、体育、音乐、美术、空间想象能力等多方面。一般说,人只能在一个或几个方面显出优势。只用学习成绩的优劣给学生作出聪明或愚笨的结论,那不是培养人才,分明是扼杀人才。
西德多数青年对上大学热情不高,但每个人都接受职业教育,都能学到一技之长。英国拥有63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但近年来经济萧条。日本战后的国策是全力抓小学教育,到目前为止日本虽然只有三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但是日本的劳动大军素质高,才使日本有今天的经济发展速度。迄今在中国还没有出现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劳动大军的素质也很低,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清醒地看到这种紧迫性。
(摘自《人民教育》第3期
王祥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铝对人体有多方面损害
英国医生们在首次肯定了铝对透析者中枢神经的毒害后,又开始对透析病人中普遍出现的骨痛、病理性骨折、驼背、身长短缩和肌力减弱等症状进行研究。但是,最初他们不知道配制透析液所用的中性水里胶体状态的铝,不能被树酯水软化剂所清除,因而无法解释铝与这种特殊骨病的关系,使研究暂时陷入困境。正当医生们怀疑自己的结论时,几位超量服用氢氧化铝的病人,同时发生了与透析病人症状相似的脑病和骨病。于是,他们采用新方法测试了用软化水配制的透析液,发现铝污染并未清除。他们给小白鼠注射氯化铝,白鼠发生了与人类相似的骨病(称为透析骨病)。因此,人们又肯定了铝对骨骼系统的毒害作用。
透析中心的医生们继续追踪研究,发现透析可使病人发生小细胞贫血和甲状旁腺功能减低,进一步证实了铝对造血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毒害作用。
此外,由于透析液生产线中,铝过滤器对透析液的污染,还会使透析病人发生急性铝中毒,表现为厌食、恶心、呕吐、痉挛性腹痛和体重下降。
(摘自《健康咨询报》第172期李天恩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揭开鸭脚不冻之谜
有人以为,鸭的双脚在冰水里浸泡一定会变冻。其实,即使在气温低达华氏零度,野鸭的脚趾温度降至华氏37度时,野鸭体温仍然可以保持在华氏106度左右。其奥秘何在?
一般说来,热血动物大都靠动脉把温热、含氧充足的血液传送到四肢,其静脉则把凉下来的“旧血”送回心脏及肺部。然而,禽鸟类不大相同。鸭腿有一个动、静脉网络,进入腿部的血液在这个密集的管网中流动。与动脉毗邻的静脉里,充满着冷下来的回流血液。这些血液与被载有热血的动脉进行热交换。由此,禽鸟类体内的热量很少散失,其耗费的热量仅足以保持脚部不受冻。
(摘自4月7日《南方日报》刘佩彤编译)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导引关节 防止早衰
关节是连结骨的铰链,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正常的关节面是很平滑的,可耐受一定的冲力。
身体各关节的状况决定着动作的协调性。青少年善于跑、跳,活动较多;中年人活动大为减少,以行走为主;老年人则显得动作缓慢、步态蹒跚了。这些都反映出关节的年龄特点。有关专家发现,现代人生活中的运动幅度和量远远不能满足关节的要求,容易造成关节的过早老化。
然而运动迟钝、关节不灵活并不是不可逆的。下面推荐一组循序练习法:1、前后左右转动脚掌;2、屈伸手指;3、轮流举臂或同时抬举双臂;4、仰卧或俯卧伸躯,仰卧时腰部尽量上抬;5、前后左右转动头部;6、向左、向右、向前屈体。上述动作每次做10——15分钟,持之以恒,大有好处。
宋代苏轼说,“善养生者,慎起居,节饮食,导引关节,吐故纳新”,即主张在合理安排饮食起居的基础上,注意身体的运动。
(摘自《体育报》第3459期许永杰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雌螳螂为何吞食配偶
螳螂惯以捕食各种昆虫为生,其食量之大使许多肉食性昆虫所望尘莫及。因而,它是农家不可多得的害虫天敌。然而,雌螳螂在与配偶交配过程中,首先咬掉其配偶的头部,最后将其吃光。生物界一直认为,这不过是为了促成雄螳螂与之更有效地交配来繁育子孙。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里斯克和戴维斯否定了上述观点。
里斯克和戴维斯用从野外采集到的螳螂卵作人工孵化饲养,并观察它们在不同情况下的交配行为。结果表明,螳螂的同类相食现象并非是雌螳螂与配偶交配、完成生育使命的唯一需要,只是在其处于饥饿状态才会发生。在这种情况下,雄螳螂实际上扮演了一块送上口的肥肉的角色。
从生物进化理论来说,雄螳螂被雌螳螂吞食可提高螳螂繁殖成功率,特别是在接近其生育季节尾期,雌性性欲大大减退的情况下,更有必要。生物学专家说,在食物匮乏时,雌螳螂吃掉“情人”,无疑会改善其卵的存活率。因此,雌螳螂残食配偶可以说是在饥不择食时发生的忍痛割爱的悲剧。至此,多年不明的雌螳螂吞食配偶之谜被初步揭开。
(摘自《中国环境报》第458期吴建飞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用筷十忌
如今,全世界有十五亿以上的人使用筷子。在国外,用筷子最普遍的是东南亚和日本。日本人特别注意桌上的礼节,其中有“用筷十忌”。
一忌半途筷,夹住菜肴又放下,再夹另一种。
二忌游动筷,举筷不定,东挑西拣。
三忌窥筷,手持筷子,东张西望。
四忌碎筷,用嘴或手撕筷子头上的菜肴。
五忌刺筷,以筷代叉,插菜送食。
六忌签筷,用筷当牙签,挑剔牙缝。
七忌泪筷,持筷途中,筷头上的卤汁像泪水一样滴个不停。
八忌吮筷,用嘴吮舔筷上的卤汁。
九忌敲筷,用筷敲打碗盆。
十忌点筷,用筷指点主人、客人或厨师。
(摘自《上海商报》第一九七期 阿张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