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4月16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际)
专栏:

巴勒斯坦武装力量副总司令
阿布·杰哈德遭暗杀
阿拉伯公众舆论强烈谴责这一阴谋
本报开罗、大马士革4月16日电 综合记者王士芳、林皎明、吕志星、吴文斌报道:巴勒斯坦武装力量副总司令、仅次于阿拉法特主席的第2号领袖人物阿布·杰哈德,今天凌晨在突尼斯寓所办公室被9名恐怖分子暗杀。
据报道,今天凌晨1点45分,一伙由8男1女组成的暗杀小组冲进阿布·杰哈德在突尼斯城北郊的办公驻地,当场打死他的2名警卫,随后冲上他的2楼办公室,当阿布·杰哈德发现情况可疑准备自卫时,恐怖分子抢先用自动步枪向他扫射,子弹击中他的头部,阿布·杰哈德当场身亡。
据报道,巴解组织今天上午在突尼斯城发表公报,指控以色列情报机关暗杀了阿布·杰哈德副总司令。阿拉法特正在召开巴解组织最高会议。
阿布·杰哈德今年52岁,是法塔赫组织的创始人之一,是巴解组织的第一号军事指挥官,长期指挥巴解武装力量与以色列当局进行斗争。据报道,他又是目前被占领土巴勒斯坦人民反以斗争浪潮的中心人物。
据最新消息报道,突尼斯警方已查获恐怖分子使用的汽车,但人员还在搜捕中。突尼斯海港、机场全部关闭。
这次严重的政治暗杀事件强烈震动了阿拉伯世界。突尼斯总统已下令成立专门调查委员会对事件作出全面报告。突尼斯保安机关已开始进行广泛搜查,围捕这些暗杀分子。
约旦被占领土事务大臣发表声明,强烈谴责这一暗杀事件。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人今天开始举行为期3天的总罢工,悼念阿布·杰哈德这位卓越领导人。
埃及外交国务部长加利发表声明,谴责这起阴谋事件,并表示埃及政府将继续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站在一起。记者今天专门采访了巴解组织驻开罗办事处,巴解组织办事处负责人对记者说,这是以色列一手制造的残暴罪行。阿布·杰哈德的被杀,只能激发巴勒斯坦人民进行更深入的斗争,直至实现全部民主权利。“一个杰哈德倒下,千百个新的杰哈德站起来。”


第6版(国际)
专栏:

许多国家希望日内瓦协议能顺利实施
通过对话与和平方法可以解决任何国际问题
本报综合新华社记者报道:一些国家分别表示欢迎关于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的日内瓦协议,并希望协议得到执行。
捷克斯洛伐克外交部14日发表声明说,希望日内瓦协议能顺利实施,不利用所创造的条件消除紧张局势策源地将会酿成历史性错误。
波兰外交部新闻发言人斯·斯坦尼舍夫斯基14日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波兰对日内瓦协议的签署“感到高兴”。
南通社14日发表题为《令人鼓舞的行动》的评论说,日内瓦协议是可能结束多年危机并给这个国家带来持久和平的意义重大的第一步。南斯拉夫欢迎这一协议,认为协议具有更广泛的国际意义。
厄瓜多尔外交部15日发表公报说,关于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协议的签署表明,通过对话与和平方法,任何国际问题都能得到解决。
巴西外长索德雷14日在致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的电报中说,希望日内瓦协议能保证这个地区的和平。
智利外交部在14日发表的声明中认为,这项协议的签署说明解决国际争端的原则仍然是国际行动的准则。
科威特副首相兼外交大臣萨巴赫·艾哈迈德15日表示希望阿富汗人民能尽快获得实行自决的权利和在没有外来干涉的情况下决定自己的未来。
土耳其外交部长耶尔马兹15日发表声明指出,日内瓦签署的阿富汗问题协议是一大发展,“是朝着最后解决阿富汗问题的方向迈进了一步”。
西班牙外交部14日发表公报说,西班牙政府希望通过日内瓦协议的签署能为阿富汗人民行使自决权扫清道路。


第6版(国际)
专栏:

巴外交国务部长:协议将使阿人民行使自决权
苏外交部发言人:苏联将认真执行日内瓦协议
据新华社日内瓦4月14日电 巴基斯坦外交国务部长扎因·努拉尼今天在这里说,刚刚签署的关于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的协议和消除外国军队的干涉将允许阿富汗人民行使他们不可剥夺的自决权。
努拉尼说,阿富汗人民为保卫他们的自由、信仰和民族传统所作的斗争是合法的,因此必然会取得胜利。他说,巴基斯坦希望阿富汗停止流血和仇恨,努力建立一个包括抵抗力量和难民在内的所有阿富汗人能接受的政府。
新华社莫斯科4月15日电 苏联外交部发言人佩尔菲利耶夫今天在这里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苏联准备十分认真和负责地执行关于阿富汗问题的日内瓦协议中与苏联有关的规定。他同时表示,各有关方面也必须认真履行各自承担的义务。
这位发言人说,目前有些地方出现了可能对和平进程产生不利影响的好战倾向,因此签署日内瓦协议的各方应努力不辜负世界舆论对协议所抱的希望。
当记者问到苏联撤军后喀布尔政权的前景时,佩尔菲利耶夫回答说,目前阿富汗正在进行民族和解,当然,这是很困难的过程,日内瓦协议对此将起促进作用。多党制和多成分经济体制正在阿富汗逐渐形成。在国内各种意见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形成的阿富汗的未来,是会得到全体阿富汗人民的支持的,人民不会允许任何人把他们自己建立起来的东西搞垮。


第6版(国际)
专栏:

苏联报刊改革与保守论争有进展
《苏俄报》接受《真理报》批评
新华社莫斯科4月15日电 《苏维埃俄罗斯报》编辑部表示完全同意《真理报》4月5日编辑部文章对它提出的批评,但同时声明,该报今后将继续刊登不同意见的争论文章。
《苏维埃俄罗斯报》是苏共中央、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和部长会议机关报。今天它以整版篇幅发表文章和读者来信。这些文章批评该报3月13日刊登的列宁格勒工学院女教师安德烈耶娃的信《我不能放弃原则》,支持《真理报》编辑部文章中阐述的观点。
《苏维埃俄罗斯报》编辑部在长篇按语中承认,在发表安德烈耶娃的信时“没有表现出足够的责任感和分寸,没想到它会使人偏离”改革道路。
按语说,编辑部“致力于积极宣传改革的创新和革命思想”,从安德烈耶娃的信引起的读者反应看,“意见各不相同,但全体读者积极支持改革”。该报编辑部表示,“同读者直接、坦率的对话,过去、现在和今后都是本党报的基本体裁”。
安德烈耶娃在给《苏俄报》的信中说,苏联正在“背离社会主义”,在对苏联历史和斯大林评价中“有不少歪曲和片面性”。信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第6版(国际)
专栏:述评

两种前途
——阿富汗问题日内瓦协议签署后
本报记者 史宗星
对于遭受苏联8年军事侵略而灾难深重的阿富汗民族来说,4月14日签署的日内瓦协议,无疑是个历史性转变的标志。根据协议,苏联5月15日开始撤军,头3个月撤走50%,9个月全部完成。不幸而流落国外的500万阿富汗难民,将体面地重返家园。协议对巴阿互不干涉,苏美提供国际保证和联合国实行监督等,也作了有关规定。
此间观察家认为,经过漫长6年谈判达成的这项协议,终于打开了阿富汗问题的死结——苏联撤军问题。这是朝着实现阿富汗和平的目标迈出的重要一步。如果苏联诚心按协议办事,那么到1989年初,阿富汗就能从苏军占领下解放出来,巴基斯坦也不再直接遭受苏联的军事威胁。这对缓和南亚局势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但是,已经达成的协议还是纸上的东西,要最终全面解决阿富汗问题尚要走很长的路程。此间舆论界目前对阿富汗前景所关注的主要有3个问题:
第一,苏联能否按协议全部撤军?国际上通常认为,苏联目前在阿富汗的军队有11.5万人,另有大批军事顾问和难以估量的武器装备。苏联能否做到在协议规定的期限内把包括军事顾问在内的全部军事人员和武器装备撤走,是对苏联诚意的又一考验。最近一个时期,舆论不时提到阿富汗东北部那个狭长的瓦汗走廊。据报道,苏联自1981年以来在那里进行了苦心经营,屯兵5000人,修建了导弹基地、军用公路和机场等。苏联在瓦汗走廊的军队撤不撤,人们正拭目以待。
第二,阿富汗临时政府何时能组成?直到签署协议的最后时刻,这个对恢复阿富汗和平事关重大的问题实际上没有解决,有关各方仅仅达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谅解,即由联合国调解人以个人身份召集阿富汗各派举行谈判,苏联也只是在口头上表示愿为解决这个问题同科多韦斯举行合作。此间观察家认为,在通往临时联合政府的道路上充满着曲折和障碍。时至今日,阿富汗两大派在这个问题上对立,互不相让。在苏联指使下,喀布尔当局提出以现政权为框架,补充一些抵抗力量代表。而抵抗力量则坚持以自己为主体,吸收少数“在国内的穆斯林”参加。两种主张相去甚远,要说服各派组成联合政府,显然是一项既花时间又极其艰巨的任务。
第三,阿富汗能否避免内战?此间普遍的看法是,在临时政府组成之前,特别是在组建临时政府的谈判僵持不下的情况下,流血冲突难以避免。抵抗力量已发表声明,他们不对协议承担任何义务,而是要继续战斗,直至苏军全部撤走和推翻喀布尔纳吉布拉政权。再者,根据苏美两个保证国讨价还价达成的最后协议,苏联撤军后,双方将分别继续向喀布尔政权和抵抗力量提供军援。据报道,苏美双方正加紧向喀布尔政权和游击队增运各种武器、弹药和燃料等作战物资。因此,阿富汗抵抗力量与喀布尔政权势必要继续发生武力对抗。
总之,在进入一个以日内瓦协议为标志的新的历史时期后,阿富汗面临着两个前途:一是短期内恢复和平,二是陷入没完没了的内战。怎样才能争取到第一个前途而不是爆发内战,是阿富汗人民,也是在协议上签字的各方所面对的新课题。而解决这个课题又取决于多种因素。就阿富汗国内因素而言,主要看各派是否愿意就组建临时政府问题举行谈判并取得成功。在国际因素方面,则主要看苏美两国能否担负起对阿富汗和平的保证责任。(本报伊斯兰堡电)


第6版(国际)
专栏:国际要闻简报

国际要闻简报
阿根廷举行今年首次全国总罢工
阿根廷总工会十四日举行今年以来第一次二十四小时全国总罢工,要求政府改变经济政策。这是本届政府就职后阿根廷爆发的第十一次总罢工。与此同时,持续一个多月的全国教师罢工仍在继续。
这次总罢工是在阿根廷经济继续恶化,国家无法满足工会增加工资的要求的情况下发生的。
(本报专电)
美军在西班牙通讯中心发生爆炸
一枚炸弹十五日晨在西班牙美军托雷洪空军基地附近的桑托斯—德乌莫萨美军通讯中心爆炸,造成一些物质损失,人员没有伤亡。
目前,还没有任何组织声明对这起爆炸事件负责。
被劫持客机人质获准与家人通话
科威特被劫持的波音747客机上的两名人质十五日获准通过机场的指挥塔向他们的家属问好。他们请求科威特政府,答应满足劫机者的要求,释放十七名在押的“伊斯兰圣战者组织”的成员。
巴基斯坦首都附近军火库又爆炸
巴基斯坦国防部发言人十六日说,位于首都伊斯兰堡及其姊妹城拉瓦尔品第附近的奥杰赫里军火库十五日夜里又发生爆炸,造成五人受伤。
这位发言人说,由于白天气温升高,军火库地区的死灰复燃,导致贮存在地下的火箭在夜间爆炸。(据新华社)


第6版(国际)
专栏:综述

日本为派兵海外制造舆论
新华社记者 刘文玉
以前副总理金丸信为会长的日本战略研究中心最近发表一项报告书,要求日本向海湾派遣扫雷艇和护卫舰,并且认为,在海湾问题上,日本应该把健全“国家安全保障体制”作为“战后政治总决算的基本事项”,以便为建立派兵海外和战时体制开辟道路。日本如此郑重其事地谈论向海外派兵的“重大意义”,是十分引人注目的。
这项报告书的内容,是由日本一个在野党的机关报于4月4日透露出来的。据报道,日本战略研究中心是把派兵海湾作为“行使国家自卫权”来看待的,并且强调日本政府“应该实施”这种自卫权,“有必要”修改与此相抵触的“自卫队法”,明确诉诸武力标准。这份报告书还认为,健全“危机管理体制”,“无论是在健全战时体制,还是避免在国际上陷入孤立、走向繁荣方面都会作出巨大的贡献”。
日本为派兵海外制造舆论正在逐步升级。前首相中曾根曾说,日本“因为有和平宪法的存在”,对于海湾护航
“只能从财政上予以合作”。到了去年8月27日,中曾根在内阁会议上却说,日本自卫队前往海湾扫雷护航,“从法律上讲是可以的”。不过,中曾根在当时还认为,“从政治上判断,那样做是不适当的”。但是,日本战略研究中心目前提出的报告书则大肆强调,日本派兵海外是日本进行“战后政治总决算的基本事项”了。
日本出现这种舆论,是与它的战略目标不断向外扩展一脉相承的。以“专守防卫”为宗旨的日本自卫队,原来设定的战略是“内陆歼敌”。1985年日本政府提出了“海上歼敌”,把决战地点由内陆推到了海洋上。1987年日本防卫厅正式提出了海上防空的设想,决定引进搭载对空导弹系统的“宙斯盾”舰和超地平线雷达,并逐步引进空中加油机和预警机等。据《读卖新闻》1月2日得到的一份秘密材料透露,日本海上自卫队还计划配备能够搭载战斗机的“轻型航空母舰”。这家报纸发表评论说,引进这种能够用于进攻的航空母舰涉及到日本“专守防卫”这一基本防卫政策,显然会遭到日本周围国家的反对。
日本制造派兵海外的舆论之所以引人注目,不仅有历史上的原因,也因为日本又有了现实的军事与经济实力。继1987年度之后,日本军事预算本年度再次突破国民生产总值1%的限额,达到270亿美元。如果按美国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算法,日本的军事预算仅次于美国和苏联。从日本的军事预算所占的比例来看,日本增加军备是有巨大潜力的。
日本的军事动向,不仅使亚洲国家感到忧虑,也使美国有远见的政治家感到担心。亨利·基辛格最近指出,在2000年以前,日本走向重整军备的可能性极大。日本在亚洲将成为强大的军事大国。他认为,日本正在把生产设备移到国外,“这将导致日本建立保护这些财产的防卫体制”。


第6版(国际)
专栏:述评

美国在巴拿马问题上进退两难
本报记者 张允文
近一个半月来,美国为了迫使巴拿马国防军司令诺列加下台,接二连三地对巴拿马从政治上和经济上施加压力。先是采取冻结巴拿马在美国银行的存款、停止支付运河通行费等经济制裁措施,割断巴拿马当局的现金来源;接着又在4月初向运河区增派1300名美军,加强运河区的“安全”以及800名海军陆战队员赴巴拿马进行“例行的训练”,使美国在巴拿马的军队总人数多达12000多人,造成大军压境之势。4月8日,里根政府援用《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又宣布3项新的经济制裁措施,冻结巴拿马在美的一切资产,禁止在美国的一切个人和公司以及在巴拿马的所有美国公民和公司向巴拿马政府支付包括税金在内的各种费用,使美国对巴拿马施加压力的政策又一次升级。
美国本想通过在巴拿马制造经济危机、进行军事威胁等手段,为巴拿马反对派推翻或迫走诺列加创造条件。美国的政府官员在一个月前曾预言,美国的经济制裁行动不出3周即可奏效。最近在增加新的制裁后又一次扬言,诺列加下台将指日可待。然而,美国的指望并未如愿。美国总统的安全顾问不得不承认,诺列加继续控制着巴拿马。此间一些人士谈论道,如果美国新的压力手段仍不能奏效,剩下的主要措施大概将是全面贸易禁运和军事干涉了。
但是,贸易禁运这种严厉的经济制裁措施将严重伤害巴拿马人民。这连被废黜的前总统德尔瓦列也表示反对。他认为,这将对巴拿马经济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害,并将在巴拿马人民中激起反美情绪。
至于军事干涉,美国政府内部意见也不一致。据报道,国务院主张进行军事干涉,并已拟就可供选择的军事行动的单子,而国防部则反对目前采取军事行动,认为军事干涉有可能危及美国驻巴人员的安全。美国在巴拿马运河区的军人家属达13000人,如果出现动乱,他们的安全和运河设施都可能受到威胁,甚至有可能发生美国人被抓作人质的事件。一位负责拉美事务的前政府官员还认为,军事干涉还将遭到其他拉美国家的反对,因为它们担心,这种遭遇同样可能落到自己的头上。4月6日在加拉加斯开会的22个拉美国家就对美国的“强权政策”表示不满,发出了要考虑巴拿马为对付美国经济压力要求经济援助的呼吁。甚至一位支持美国中美洲政策的拉美人士也对美国准备采取军事行动的消息感到“十分惊慌”。
巴拿马的国内动乱从去年6月开始,已有10个月。美国从今年2月下旬以后对巴施加压力已有7周,巴拿马形势一直动荡不定。但摆在美国面前的同样是一种进退两难局面,回旋余地有限。据说,美国公司早已向巴拿马交纳了7月份以前的税金,美国新的经济制裁措施至少暂时起不了作用。增派军队也只是一种心理上的压力。分析家认为,根据1977年美巴签署的巴拿马运河条约,美国是可以找到军事干涉的借口的。但拉美问题专家指出,今非昔日,美国过去行之有效的手段已不再那么起作用了。巴拿马局势下一步如何发展,正受到人们的密切关注。
(本报华盛顿电)


第6版(国际)
专栏:一句话新闻

一句话新闻
△菲律宾军方15日在马尼拉逮捕了8名帮助兵变头目奥纳桑逃跑的海军官兵。
△埃及一位部长15日说,阿联酋、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三国对埃及恢复联合生产武器的呼吁做出了积极响应。
△尼日利亚14日宣布无限期地关闭伊巴丹等5所大学,原因是这些大学连日来举行示威游行,抗议从4月9日开始的部分石油产品涨价。
△哥伦比亚总统巴尔科14日宣布西北部的乌拉瓦地区处于紧急状态,以制止极右准军事组织对该地农民的大屠杀。
△阿根廷天主教会15日呼吁社会各界进行建设性对话,以寻求解决国内危机的办法。(本报讯)


第6版(国际)
专栏:

前不久,黎巴嫩50多名残疾人举行“反内战、求和平、争人权”的长途示威游行。图为穿过贝鲁特西区时的情形。
新华社记者 郭晓勇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