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4月10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对策
目前,一部分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有主观和客观因素,也有学校和社会的因素,既有思想和教育问题,又有学风和教风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和对策。
第一,给学生以动力源。有些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是由于缺乏激励学习积极性的“源泉”,即缺乏高度的思想觉悟和正确的人生观。学校从新生进校直到毕业,应自始至终进行社会责任感和人生观的教育,使他们认识到现代化建设对现代化人才的智能、素质的要求;同时,让学生走上社会进行调查、访问、考察,使他们在社会实践中摆正自己的位置,增强时代的紧迫感和社会责任感。
第二,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应该让学生知道,目前大学里开设的课程中90%以上是基础课,这些基础知识是不会过时的,所谓的“知识激增”、“知识更新”,主要指专业技术知识。应该让学生知道,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包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尤其对发展自学能力、记忆能力、分析理解能力、解题能力、写作能力等有更大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再发展其他能力,如研究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
第三,让学生早日进入专业“角色”。要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应尽早地让他们了解本专业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及光明前景。一是让大学一年级学生(或在入学前)到有关对口单位去半年左右,有了一些感性知识后再进校学习;二是从一年级起每年让学生有二三周时间,到对口部门去实践;三是实行预分配制,将学生提前一至二年分到用人单位,让学生早日进入专业“角色”,激发学习的动力;四是建立教学实践基地。
第四,改革管理体制,实行奖优汰劣。行政上,须有一套管理制度加以保证。应逐步改变对大学生包下来的做法,积极改革现行的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管理体制。毕业生工资待遇应根据不同成绩有所差别。
第五,加强校风校纪建设,建立良好的学风。学风泛指学习风气,包括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学习方法等。首先应从校风校纪抓起,即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良好的校园环境、严格的组织纪律、科学的规章制度等;其次要树立良好的教风,教风包括教师的治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作风、教书育人等内容。
(摘自《社会科学》第3期 杨德广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民间的环境保护《乐山宣言》问世
1600多名各界人士最近在一份由民间自发形成,呼吁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环境的《乐山宣言》上签名。其中有中顾委委员、建设兵团领导人、市长、科学家、教师、工程师等。
去年11月,一些专家、学者在四川乐山市参加“生态环境发展趋势及对策研讨会”。与会者一致认为,我国正面临着严重生态环境危机,再不认真对待,将严重威胁四化建设,甚至威胁我们民族的生存,因而有必要向中华民族的每个成员发出呼吁。这样,一份被称之为中国人的生态环境宣言——《乐山宣言》问世了。到今年3月宣言四易其稿,内容逐步完善。
据披露,目前,我国森林正在以每分钟34亩的速度减少;仅内蒙古新增荒漠化面积就高达1.1亿亩;全国流失土壤已超过1750亿吨;200多年后长江沿岸将成为荒山秃岭;如果黄河发生第27次改道,将造成几十个“唐山地震”的损失;1958年到1978年间全国有1亿亩耕地变成次生盐渍化土壤,并有15%的耕地受到明显污染;因供水不足,全国3亿亩农田受旱,缺水使100个城市经济损失达200亿元。
《乐山宣言》检讨了导致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各种原因,认为“人为因素”是主要原因。
“宣言”指出,解决我国生态环境危机的必要前提是,实行全民义务环境教育,强化当前的人口政策,制定完善资源法规,统一管理国土开发,调整林业、牧业政策,对农业经济进行科学规化,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摘自3月26日《中国环境报》)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发展生态建筑很有前途
所谓生态建筑,是指按照生态平衡的原理建造人、生物与居栖环境空间能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并形成多层次循环系统的新型建筑。它是年轻的生态学与古老的建筑学相结合的产物,是一项崭新的应用综合技术。生态建筑内容广泛,生态住宅面广量大。
推行生态厂房,下面搞工业,上面搞农业,对于解决用地矛盾有两全其美之功效。工业生产专业用房大多为一层建筑,假定厂房高3.5米,进深8米,按建筑高度与间隔1∶0.7计算,100平米厂房剔除屋面利用的100平米以后,实际占用土地是30.6平米。这样不仅能回收70%的土地,而且厂房内工人劳动的气温条件还能有所改善。
推行生态住宅,屋面耕地种菜为主,就近方便,劳动生产率高,经济效益好。今后农村和集镇居民的菜地主要发展到屋顶上,多数家庭利用工余少量劳动时间就可以解决鲜活蔬菜的自给问题。屋面菜地阳光足,旱涝保收,生产稳定性超过大田。屋面种菜还有小面积、不连片、日夜温差大、施用有机肥为主等特点,这对于发展无公害、低残毒蔬菜,以及培植名贵高档菜种都比较有利。
通过生态住宅中的沼气池这一中心环节,可以实现能源、物质、水分三个环流,组合建成新的人工生态系统。住户人畜粪便,废、污生活垃圾,可作为沼气发酵的原料,解决小城镇中日趋严重的环境卫生问题。
屋面种植后,居民点绿色面积增加,植物光合作用的结果使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降低,氧气增加,消除噪音,净化空气,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栽培的土壤经常保持湿润状态,钢筋混凝土的屋表干湿冷热变幅缩小,有利于建筑物防裂防漏,延长使用寿命。居民点上空水蒸气增多,能改善小气候条件,夏秋降热,冬季增温。
(摘自3月28日《农民日报》)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龟兹与中原王朝的关系
龟兹地当“丝绸之路”要冲,是东西交通孔道。其疆域以库车为中心,东西千余里,南北六百里。西汉武帝时,龟兹与中原始相接触。但最直接的交往则在宣帝元康元年。时乌孙公主女至京师学琴,还过龟兹,龟兹王留不遣,后上书言得尚汉外孙,愿俱入朝,遂来朝贺,留且一年,为与中原王朝交往展现了友好开端。汉宣帝为了制止匈奴的侵扰,派郑吉为西域都护,治所设在龟兹境内的乌垒即今轮台,统辖整个西域。龟兹与汉朝的关系更为密切。
西汉末,龟兹落入匈奴贵族之手,“不堪命,遣使求内属”。东汉明帝命窦固率军进驻天山东部。窦固派班超出使西域,平定了叛乱,龟兹等国摆脱了匈奴的控制。东汉王朝任命班超为都护,都护府设在龟兹。龟兹与东汉王朝关系进一步发展了。
曹魏政权对西域各国,怀柔抚劳。“西域大国如龟兹之属,无岁不奉朝贡。”晋治西域,承袭曹魏。太康“六年,龟兹遣子入侍。”
魏晋以后,战乱频仍,豪强称霸。前秦苻坚派吕光率军“讨定西域”,攻入龟兹城,杀白纯,立其弟白震以安之。此后,龟兹与中原割据政权都保持友好关系。
公元604年隋炀帝即位,派裴矩“使至张掖”。西域诸国“相率来朝,因置西戎校尉”。后来,杨广征吐谷浑至张掖,龟兹王亲赴朝见。
唐朝为保证丝绸之路畅通,特别重视与西域的关系,龟兹亦倾心内附。“高祖即位,其主遣使来朝。贞观四年,又遣使献马。”后来,西突厥反唐,龟兹王白诃黎布失毕叛,企图堵截东西要道。太宗派阿史那社尔征讨龟兹,俘白诃黎布失毕,立其弟叶护。显庆三年,安西都护府移至龟兹,下设龟兹、毗沙、疏勒、碎叶四镇,统辖天山南路至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龟兹与中央王朝的密切关系空前加强。
以后,龟兹王国的独立性逐渐消失而结合为统一的唐帝国地方行政机构的一部分,龟兹王则变为唐朝地方长官。随着时间推移,龟兹人民与迁入的回纥族人民交错杂居,逐渐融合为后来的维吾尔族。
(摘自《新疆大学学报》社科版第1期 吴平凡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仲家人”是哪个民族?
“仲家人”指的是我国现在的少数民族布依族。
“仲家人”又称“仲家”“仲家苗”,与我国的壮、侗、傣等少数民族同源于古越人中的西瓯和骆越(即西部越人)。魏晋南北朝至唐代时期,又被统称为蛮僚、俚僚、八番(即南方少数民族先民的泛称)。元、明、清时代,改称“仲家”,形成了卡尤、青仲、补笼等分支。明清时,仲家人主要分布在贵州南部和西南部,云南富源、罗平、马关、河口以及四川宁南等县。解放前,由于土司制度和官匪的统治压迫,仲家人过着食不果腹、衣不御寒的生活,政治上也没有地位。解放后,仲家人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根本变革。1953年,经政务院批准,仲家人正式更名为布依族。
(摘自《民族团结》第4期 增林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新兴的竞技运动——飞棒
飞棒是把漂亮的体操造型、精彩的耍棒技巧、优美的舞姿融为一体的一种新兴的竞技运动。
这项运动要求运动员在17×24平方米的运动场上,伴随着明快的音乐节奏,自然协调地完成走、跑、跳跃、转体平衡、波浪等动作和基本舞蹈步伐,娴熟地抛接、摆绕、旋转一根两端有橡皮包头的镀铬金属棒。
这项体育活动,有锻炼体质、健美身材、增强智力的好处。它起源于美国,后来逐步传播到加拿大、日本、法国、意大利、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
世界飞棒协会组织的飞棒国际比赛,每年举行一次。比赛分为男女青年和成年单项比赛、女子团体赛,所以得技术分和艺术分的总和来决定名次。
(摘自《体育之声》第11期 徐仁泉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富有生命力的植物染料
采用植物染料染色这一印染技术,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秦汉以来,植物染料的生产和应用逐渐扩大;到了隋唐,染坊所用的染料大多取自草木;明清时期,在染料草木的种植、提炼、印染艺术等方面都形成了鼎盛之势。今天,虽然已进入了广泛使用合成染料的时代,亦有一些纺织品仍在使用植物染料染色的,大多使用靛蓝扎染、蜡染、蓝印棉制工艺产品。成都丝绒厂前几年还在使用植物染料青桐椀、五倍子染丝和丝绒,起到固胶、增重和染色三重作用。染后的丝绒手感好、挺拔、丰厚、色乌黑且牢度又好,是很受欢迎的出口产品。
保留并发展传统的技艺,正是迎合人们对“回归自然”的需求。据《卫生学》一书记载,能够引起皮肤病症的化学染料有多种。而植物染料却以其无毒、无害、无污染独树一帜。因此,对染料植物的种植、提炼和开发植物染料染色技术已是刻不容缓。四川省丝绸工业研究所摸索了植物染料用于丝绸染色的性能。它有许多优点:草木种植方便,染料无毒无害,可供食用、药用,染料成本低,染色品高雅华贵。可以提炼成染料的植物很多,例如含靛丰富的菘蓝,产于我国的江苏、河南、广东、福建、四川等地,栽培供制靛蓝用,根(称“板蓝根”)和叶(称“大青叶”)均供药用。
我们深信,这一富有生命力的植物染料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和应用。
(摘自《丝绸》第2期 钟素琼 韩顺德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中年以后的肾脏
健康人的体内环境如温度、酸碱度、电解质浓度、渗透压等,总是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其中肾脏起着重要的作用。肾功能不全时,几乎身体所有器官的功能都会失去平衡。年龄越大,发生肾功能不全的危险也就越大。
肾可以生成红细胞生成素,肾功能不全时,常常出现难以纠正的贫血。肾协助清除胰岛素、合成前列腺素、调节血管收缩或扩张。肾使维生素D活化而调节钙、磷代谢保持骨质的正常结构。肾功能不全会发生难治的骨病,如骨软化症、纤维性骨炎、骨质疏松等等。肾又可产生肾素,在调节血压和血容量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肾功能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它的变化不易被人们察觉。
肾的生理功能是随年龄增长而减退的,这和肾的解剖变化有关。但是从常规尿检查看不出异常变化。肾脏的解剖生理变化表明,肾储备力降低因而具有潜在发生肾功能不全的危险。例如中老年人发生几次呕吐或腹泻,就可能因脱水和血容量不足导致肾功能不全。食量减少数日,就可能发生电解质失调。由于有效肾单位减少、产氨减少和尿酸化功能减退,故不能很好耐受酸碱负荷。老年人使用肾毒性药物,如庆大霉素等,易发生肾中毒,所以要引起注意。中年以后要避免肾脏额外负担,尽可能不用有损于肾脏的药物。
(摘自《中老年保健》第3—4期 郭维方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乙肝澳抗阳性”传染吗
“澳抗”即是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是乙型肝炎病毒的外壳蛋白,不含有病毒的核酸成份,就其本身而言不具有传染性,因此不应将其作为传染性的标志。“澳抗”阳性仅仅是标志有过乙型肝炎的病毒感染,不能说明现在乙型肝炎病毒是否仍在繁殖复制和有无传染性。若打算了解目前有无传染性或是否是乙型肝炎活动期,应进一步检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其它标志如e抗原、e抗体、核心抗体、DNA聚合酶等。若上述也都是阴性,则说明乙型肝炎病毒繁殖复制已经平息。这类HBsAg阳性者无传染性。因此单独检测HBsAg或仅有HBsAg存在,其意义都是有限的。目前对单项“澳抗”阳性转阴,无特效药,若其它项肝功能正常,不一定安排治疗。
(摘自《中国医药报》第339期 陈乃玲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雄鸡睾丸之谜
英国伦敦西郊有一家养鸡场,场主是一位获得牧医博士学位的西尔登,他与他的爱妻共饲养了五万只产蛋母鸡和少量的食用公鸡。他们惊奇地发现一只体重二点三公斤的试验母鸡在偶食了煮熟雄鸡睾丸后产蛋量大增,并生下了一只大如鹅卵的双黄蛋,生蛋周期也大大缩短。
西尔登发现,少量减弱活性的雄性荷尔蒙,不但不会诱发母鸡的性转移,反而能刺激母鸡的性功能。雄性素具有间接促雌性催化作用。雄鸡睾丸之谜终于揭开。西尔登已建成一所小型催蛋药剂厂,以雄鸡睾丸为原料,生产一种名为P.E.S的药剂。化验证明,这种药剂能使鸡蛋双黄率增高,从而提高鸡蛋的蛋白质含量。英皇家科协已通过这一药剂的检验,西尔登获专利。
(摘自《世界科技译报》第一四一期 沈丽琳 沈军杰译)


第8版(副刊)
专栏:

与孔德懋委员谈加强儒学研究
——两会外手记一则
舒芜
读了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孔子第77代嫡孙女、中国孔子基金会副会长孔德懋女士的《加强儒学研究促进祖国统一》(载1988年4月1日《人民日报》第1版“两会手记”专栏),我想来一篇“两会外手记”。
先表明立场:我是坚决拥护“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的。
再表明这样一些态度:我和孔德懋女士一样,赞成要加强儒学研究,赞成要促进祖国统一,虽然我看不出二者之间的关系。我和孔德懋女士一样,十分憎恶“四人帮”搞的什么“批林批孔”运动,十分赞赏梁漱溟老先生当时敢于公然顶住“四人帮”压力的高风亮节,虽然我并不赞成梁先生关于儒学的主张。同时我也和孔德懋女士一样,为孔府、孔庙、孔林保护得很好而欣慰,也希望远在台湾的孔德成先生能回来看看,虽然我说这些话远不及孔德懋女士有资格。
什么叫“儒学研究”?当然其中会有极不相同的看法,从全盘赞成儒学,直到全盘不赞成儒学的,都可以来发言,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反驳,这就叫作研究。经过一定时间之后能取得比较一致的看法固然很好,长期争论下去,甚至永远争论下去,也不是不可能,也没有什么不好。例如我十分拥护“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运动,我现在对儒学虽不是全盘否定,还是基本上不赞成。我本来认为有权参加“加强儒学研究”的行列,看了孔德懋女士的手记,却有些顾虑了。这不是因为孔德懋女士对儒学的意见显然同我相反,那并不要紧,正好研究研究。我顾虑的是,孔德懋女士的立论,“立”的方面是讲儒学如何好,“破”的方面只讲了“四人帮”的什么“批林批孔”运动,这就好像是说今天如尚有人否定儒学者,就是“文革余风”了。叫我怎能不顾虑?其实大家都知道,“四人帮”当时何尝真是要批孔?他们搞的是“批林批孔批周公”的反革命阴谋。当时大家心里都明白,不过像梁漱溟先生那样公然顶撞的不太多罢了。现在来提倡加强儒学研究,要举出“四人帮”的“批林批孔”为戒,也未尝不可。但是那只能作为阴谋政治的一个例子,不是混同于真正学术上的反孔派。对于后者,站在拥孔派的立场上的人,应该表明
“我反对你的主张,但是拥护你主张的权利”的态度,反孔派对拥孔派也应该如此,这才是加强儒学研究的正道,假如“加强儒学研究”不是“尊孔”的别名的话。
孔德懋女士关于儒学如何好的一些论断,我也有不同的看法,例如她举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我也未尝不可举出“内中国外夷狄”来,不过那是学术研究的范围,这里一时也说不清。最后我只想提出一点:将学术、文艺直接服务于某一具体任务,这种做法过去已经失败了,既摧残了学艺,于实利上也没有什么真正用处。加强儒学研究,除了希望海峡两岸学者的研究应该交流这一点而外,它本身如果真正是科学研究的话,对于促进祖国统一有何近功,我也是怀疑的。
1988年4月1日


第8版(副刊)
专栏:

雪花与春花
梁上泉
大会堂外,飘着雪花;
大会堂内,开着春花。
外面是雪花的银海;
里面是春花的云霞。
雪花把改革和开放的信息,
撒向祖国大地,
撒向海角天涯;
春花把各族人民绮丽的憧憬,
组合成新的蓝图,
组合成新的彩画。
雪花与春花,
虽是偶然在这里会晤;
春花和雪花,
却年年要在这里对话。
1988年3月下旬
写于人代会上


第8版(副刊)
专栏:

期待
赵启顺
无数眼睛瞩望春天
从远方蹒跚而来
唱冷酷罪恶的结束
唱激荡心灵的深奥
带生命量不出爱的深度
带露水看得见的微笑
把名字唱香山山水水
田野听见她的歌声
就会播种彩色的种子
城市看到她的身影
街道像抒情诗般流畅
她穿过堂屋、明瓦、森林、港湾
穿过松花石的孔隙和狭长贝壳
走向大海宽阔的思想
走向野天鹅和云雀的梦幻
去问候世界和太阳


第8版(副刊)
专栏:

攀登
路莘
可能由于先天不足,我是显得弱小了些。在被人认定是个生来就娇弱的人以后,自己也就这样认识了。于是许多该做的事,都因缺乏毅力而没有做到,给自己留下了一次次遗憾。仿佛人的生命就是为了承受不断积累的遗憾似的。
在沉闷的夏日,我与同伴们一起到了黄山。耳闻各种惊心动魄的坠落崖底的故事,我曾几次却步犹豫,生命不能轻易抛弃啊,何况已经获得了平静且幸福的生活。但终于还是跨上石级路,也许是为了吸一吸山巅清新的空气,也许是为了让走惯了平地的双腿试一试崎岖山路。
对艰难的畏惧终于抵不住前头美景的诱惑。我迈向天都峰,虽然还不能自信能够有力量登上顶峰,却已经为终于没有在这秀丽迷人的山脚下留下一次无法弥补的遗憾而感到欣慰。
而且,决心走向自己想到达的目标也是一种幸福。
艰难不能光凭想象,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正地感受和理解到,并且明白,在陡峭的山路上攀登,需要具备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和毅力。我并非生来就是弱者。
在这块必须扶着铁链才能站稳的青石板上,留有许多生命的最后足印。他们在这里告别了世界,却也在这里看到了整个世界。此刻,那些以往认定不可抛弃的使我感到安逸的一切和那个自己本以为丰富却是狭小的空间是多么微不足道。
我艰难地走过这块险境。在缥缈的云层中,莲花峰遥遥在望。在那里,可以看到更广阔的空间,感受更多的幸福与彻悟。通往莲花峰的路也许是更艰险的路。我的生命,此时正勃发着活力,并在艰难的攀登中显示真实的存在。
我在途中几乎陷入岩石的包围,双腿渐渐沉重,呼吸愈加急促,仿佛生命就要到终点。但终于在同伴们“爬上去,在那里,整个世界都在你的眼中”的激励下继续前进。
我站在鲫鱼背上,回首走过的路以及这条弯曲的石级路下渺小的人影,浮想联翩。是的,我终于到了一个从未达到过的高度,并在这高处看到了呈现在我眼前的广阔的世界。我在喘息中发现了自己生命中激扬着的力量。


第8版(副刊)
专栏:实习小记

穷,更要办好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 王冲
延边属于老、少、穷地区,毋庸讳言,那里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很低的,触目皆是七零八落的土房、木房和草房,一群群衣衫不整、流着鼻涕的娃子。现代文明离这里还多么的遥远!
可这是刚入延边的感觉,再深入一步,就会改变自己的看法。参差破旧的草房、土房堆里,往往很惹人注目地矗起一幢瓦房,显得鹤立鸡群。也许你会想,那还不是乡政府的办公楼,到处都这样。那屋子里传出来的读书声却作了回答:那是所学校。你没听当地人说的一句话:“宁肯不吃饭,也要送子女上学堂。”多么诚恳,多么朴实,不正反映了延边人民对知识的渴求,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吗?他们懂得,延边那么穷,除了经济原因,就是还缺乏知识。过去自己没能上学,现在就是再吃苦,也要让孩子读书、识字。群众在自己生活尚不富裕的情况下,慨然解囊,资助建校。安图县月晴乡学校准备扩建、改建校舍时,全乡社员一个不拉,每人主动捐献十元钱。
在延边,从政府到群众,从上到下,形成了一股尊重老师的风气。这种关心,具体体现在每一件事情上。分责任田、责任山时,给民办教师特殊的照顾,使他们能安心教学;承包社办企业,先照顾教师家属,教师家庭的收入决不能低于当地的农民。教师节,学生们、家长们都争着邀请老师到家里做客。在这里教师成了令人羡慕的职业。
延边处在森林地带,交通不便,信息不灵,而教育质量在少数民族地区名列前茅。现在早已普及了中等教育,近年来为高等院校输送的新生超过全国和吉林省的平均水平,自治州内就建起了4所大学、6所中专,延边的少年宫也很有自己的特色。延边的文化教育能有如此规模,民风使然也。
社会是办好学校、搞好教育的巨大基础,一个尊师重教的社会环境是搞好教育事业的保障,人民只有在真正意识到知识和教师的重要时,才能创造出一个好的社会环境,促进乃至直接参与教育事业的发展。如果我们国家的每一个地区,都有这样的人民,这样的社会环境,教育事业何愁不发展?教师工作何愁没人干?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漫笔

“生于忧患”
报纸上在刊登生龙活虎的景象的同时,飞机失事,火车失火、相撞、颠覆等事故,也上了报纸,改变了新闻“出口转内销”的现象。以前很忌讳的物价问题,如今报纸电台也作了相当开放的报道,街谈巷议中的带辣味的语言,如“一张‘大团结’过去在市场上可以转一圈,现在只能蹲个点”这样的话都上报纸了。有的报还别开生面地开辟了《话忧·析忧·解忧》的栏目。对于眼下的“两会”,有的报纸的报道相当“客观”,将不少“尖锐问题”公之于众。
闭着的眼睛便看见一切圆满,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精神状态。封建社会几千年忧患不断,但不管哪个朝代,都只能说“今上圣明”、“皇恩浩荡”,只能歌功颂德,不许议论忧患弊端。苏东坡诗曰“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曾被以“谤”罪
“逮赴御史狱”。清雍正年间礼部侍郎查嗣庭,在日记中写道“热河发大水淹死人不计其数”、“雨中飞蝗蔽天”等语,被抄出后,遂成“文字狱”。
如同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一样,越是虚弱多病,就越怕人家说病。相反,越是健壮,对自己越有信心,对头痛脑热之类,就越敢正视,没啥忌讳。当今报刊上敢于睁眼看忧、直言道忧,反映了报刊在改革中的气魄,更反映我们的党和政府对排忧解难的能力和信心。
人逢盛世喜事多。今天的改革、开放,带来了新的世态人情,高兴的事总是多的。但任何时代,除了忧患的内容和性质不同外,社会和个人都不可能绝然避免忧患。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改革和建设就是一个不断排解忧患的过程,许多喜事往往是由忧事转化而来的。排解了旧忧,又出现新忧,忧忧喜喜,喜喜忧忧,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的提高,也就在这忧喜参半、不断转换中实现的。忧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闭着眼睛不敢正视,甚至掩饰它。君不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吗?
清代郑板桥在潍县任上送给巡抚的一幅画竹上,题着这样四句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正因为时时闻听着“民间疾苦声”,所以他才成为好官。如果我们只听歌功颂德之声,闻报忧则怒,那么,忧国忧民,为党分忧从何谈起?还谈得上什么公仆!从今天参加七届人大的许多代表身上,人们看到了更多的希望。 苏天生


第8版(副刊)
专栏:

弈秋课徒图(中国画)范曾
献给七届人大和七届政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