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3月28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经济)
专栏:

价格追踪记
新华社记者 杨生蒲
编者按 有些商品乱涨价,群众抱怨,厂家叫苦。但是,那些不合理涨价的神秘之手在哪儿?过去许多人看不真,因而,任你发了多少制止乱涨价的通告,但击不中要害,收效甚微。《价格追踪记》一文,让我们看到了许多乱涨价的奥妙,这对制止乱涨价之风大有裨益。
最近记者就物价问题进行了一次追踪采访,商店说是批发价涨了,批发部门说是出厂价涨了,工厂又说是原料涨了。这是一个连锁反应,听起来顺理成章,但记者经过一个多月的采访,仍然发现不少并非顺理的事,很值得深思。
平价供原料 议价卖成品
记者在乌鲁木齐市走访了十几条街巷的大小20多家食品商店,发现糕点几乎都是议价的,平价的很少。
各种糕点卖高价是不是原料涨价了?记者来到为生产糕点供应主要原料的市粮食局,粮食局告诉记者,加工糕点的主要原料面粉、白糖、清油和鸡蛋70%都是按平价供给食品厂的,全市列入计划供应加工糕点的平价面粉约为520万公斤,平价油90多万公斤。但去年各食品厂实际上购买去这种平价面粉不到200万公斤,清油也只有四五十万公斤,其余全是买的高价。工厂为什么放着平价粮、油不买而要买高价的呢?记者为此又走访了全市食品生产最大的厂家——天山食品工业公司,得到的答复是:食品厂没有粮票。据介绍,这个公司所辖的10个食品厂,都有被食品店欠交粮票的事。在天山食品厂,记者看到这种欠条就有205张,共欠粮票12万多公斤。
食品商店欠交食品厂的粮票,主要是这类商店不愿从顾客手中收取,这样既省事又可多要价。
食品厂没有粮票,只好购买议价粮油,仅此一项,每年要多花100多万元。这笔钱,按照“高进高出”的原则,摊入糕点成本,最后加进到出厂价里。食品商店也照此办理,把加价再提高一点,一并转嫁到消费者身上。结果,国家供应平价原料,群众吃的却是高价糕点。
自定“批零差率”
元月中旬的一天,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张思学检查物价时,发现一家食品厂生产的节日礼品盒装糕点,每盒只装了半盒在市场上滞销的点心,重量1.2公斤,售价却高达7元。张思学当即责成有关部门把这件事查个水落石出。
事后,记者对此进行了追踪采访。经有关部门查实,盒中的1.2公斤点心,按市价只需4.5元。工厂批发给商店时,一经装盒,加价1.3元。商店按国家规定再加价12%至14%的批零差率,即每盒最高可卖到6.61元。可是,厂家并不以为足,为了吸引更多的商店顾主,又擅自“建议”商店提高批零差率,把零售价格再往上提。就这样经过巧装打扮的一盒滞销的点心卖到了7元以上。
记者从市物价局最近进行的一次物价大检查中发现,在被抽查的13家商店和12家食品厂的40多种糕点价格中,绝大部分都突破了国家规定的“进销差率”和“批零差率”。有的突破得令人吃惊。
国营企业尚且如此,有些个体户更是胆大妄为了。如有家生产奶油大蛋糕的个体糕点厂,照理批发价是6.14元一盒,但他却卖到8.3元。这还不算,他又建议推销他的蛋糕的商店,把零售价定为10元。至此,每盒蛋糕比国家规定的差率定价高出3元。当物价检查发现时,他已销售出1.7万多盒。
“批零差率”和“进销差率”是国家规定的商品在各流通环节中的加价比例。不同的环节,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差率。“差率”又是国家目前控制和稳定物价的重要手段之一。批发、销售等各个环节无视这种规定,都来突破“一点”,当货到消费者手里,商品价格自然就涨了一大截。
“货卖一张皮”
今年春节前夕,这儿市场上出售了大量的盒装糕点。盒子很大,制作精美,盒面上还印着“高级食品,馈赠亲友”的字样,每盒价钱高达5至10元。而里边却只装着半盒或少半盒销售不出去的杨梅果、江米条或很粗糙的饼干,价值不过售价的一半多一点儿。另外一半则是盒子钱。又如这里有关部门最近从20多家国营商场查获1000多件“羽绒服”。这些服装外边用料并不赖,而里面装的却是烂棉花,充其量价值不过十几元钱,而每件售价高达几十元至120多元。“金玉其表,败絮其中”,倒霉的自然是消费者。
多道批发层层加码
一些紧俏商品和群众生活必需品价格的上涨,同多道批发层层加码有关。
春节前,这里毛布、毛线和毛毯紧俏,有些毛纺厂为了多拿批零差价,先将出厂产品批发给自己的知青社或劳动服务公司,后由他们的知青社或劳动服务公司再给商业部门批发。有的商业部门拿到这批货的,又再行批发。他们只需开张发票,就可轻而易举地赚取几十、几百,甚至上万元的利润。这些商品的零售价格也就在“进货渠道不同”的口号下,一涨再涨了。


第4版(经济)
专栏:改革话题

人流:趋势和胆识
本报记者 艾丰
一种社会性流动——人流,正在引起人们注意。
这里所说的“人流”,不是交通上的“客流”,而是指人力在各个社会岗位上配置性的变动或流动。
从若干数字,可以看出当今中国人流的总趋势。近年来,已有8000万农村劳力,从种植、养殖业转向乡镇企业;近千万人的农民建筑队开进了城市;36万科技人员投身实业界;端“铁饭碗”向着端“瓷饭碗”流动,原已寥寥无几的个体户,现已发展到1350万户,集体企业增加,合同工超过800万;机关干部弃“官”经“企”,弃官经商,屡见报端……
向着经济战线流动,向着新开发的产业和部门流动,向着能获得更好效益的地方流动,向着更能发挥自己才能的处所流动,已成为我国人流的总趋势,可喜的趋势。
这种人流总趋势,是改革
的成果,也是改革的支撑
旧体制僵化的重要表现,就是把人都“定”死了。农民拴在土地上,职工一次分配定终身、知识分子部门所有制——铁饭碗的代价,是人生的“定格”!
其实,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社会人力、物力、财力各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和结合,而这种最佳配置和结合,只有在不变的流动中才能实现。资金要流动,物资要流动,人,也要流动。我们之所以要发展商品经济,就是它可以利用价值规律的杠杆,促成这种种流动。这也可以说是目前我国人流趋势的实质。
人流,又会成为推进改革的冲击力量和支撑力量。农民建筑队进城不是冲击了旧的施工体制吗?合同制工人队伍的壮大促进了固定工制度的改革。个体商贩的发展搞活了市场。保姆进城也促进了农村人观念的变化……
改革中的一些难题,相当程度上要靠“人流”解决。务农的比较效益低,解决的办法不是把种田的人拴死在那里,而是开辟门路把多余的劳力转移出去,提高每个务农者的劳动生产率。“个体户”发大财,解决的办法不是重新“卡死”;如果有更多的人“流”到这一群体中去,就会减少“奇货可居”的情况,他们的收益和其他人比较,也会趋于合理的平衡。知识分子待遇问题,光靠国家长工资这一手,解决起来相当难。如果这些手拿“金钥匙”(知识)的人,到企业界去,打开财富宝库,他们自己的收入也会有较大提高。河北省5万科技人员,两年承包推广200项科技成果,创效益10.2亿元。其中邢台一次为7名科技人员兑现酬金12万元。看来,与其拿着金钥匙“扎堆儿”,不如流动出去“开锁”。
要流动,对个人来说,有
个观念和胆识的问题
君不见,羡慕以至忌妒个体户高收入者大有人在,但你要他也去“个体”一番,他会连连摆手的。其实“个体户”的“内涵”也在变,高素质、高知识的科技个体户不是已经显露头角了吗?
1979年我采访过一位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北京特殊钢厂胡小弟。后来不知去向。几年后,接他从农村来信,方知他辞职去乡镇企业。近日,又在北京见他,原来他又“流”回北京,担任民办的北京现代应用技术研究所所长。一个劳动模范,为何还要“流”来“流”去?他的回答,略去细节,可以概括为一句话: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对于他的流动方法,尚有不同议论。他不愿多谈自己在流动中的成功,他认为,打破僵死,敢于流动,就是一种成功。“适应现代社会的具有多方面知识的人才,只有在流动中才能形成。”他这样说。
具有同样胆识和观念的人已越来越多。不当“县长”当“厂长”之类的事儿,屡有所闻。从某年起,大学生不再包分配。这样的信息自然产生一些冲击波,但也有相当多的学生说,这样也好,我可以选择更能发挥自己才能的岗位。
为了促进合理的“人流”,
在制度上还可以更加“宽
容”些
风险中的搏击,“铁饭碗”的太平,两者都具有相当的吸引力。“一去不复返”的以致“破釜沉舟”式的流动,相当多的人还难以接受,况且每个人的处境也很不相同。这样,在制度和规定上,就要为人流开辟多种渠道。电子工业部人才交流中心向记者提供了多种流动形式:一、纵横结合:与省市交流为横,与基层单位交流为纵。二、长短结合:调出去,或短期任职。三、虚实结合:虚,当顾问;实,任实职。四、个别交流与群众交流结合:可去一个人,也可去一群人。五、有偿与无偿结合:有偿,指给原单位一定报偿。
大规模的社会“人流”,当然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而合理的“人流”又是经济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做好“人流”方面的种种工作,是不可轻视的。


第4版(经济)
专栏:

市场报载文揭露
各地鲜奶掺假严重
本报讯 3月28日出版的市场报报道:目前牛奶掺假现象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交奶户往鲜奶中掺水、掺有毒有害物质多达40余种。黑龙江的不法交奶户除往鲜奶中掺米汤、面粉、河水等“上品”之外,还掺进用来增加重量提高比重的盐、滑石粉、芒硝、石灰水、白广告色、卤水,以及用来降低酸度,掩盖奶质的小苏打、抗菌素、防腐剂。
用掺假原料生产的奶粉销往各地,消费者深受其害。河南、云南、四川、广东、内蒙古等地的食品卫生监督部门都接待过掺假奶粉的受害者,有的诉说奶粉苦、咸、涩,有的反映食后呕吐、腹痛、泻肚。
市场报对此评论说,上述现象法理难容。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有二:一是立法执法不严,对违法掺假分子打击不力。二是没有先进的检测手段,对掺假鲜奶不能准确、有效地查出来。


第4版(经济)
专栏:

纺织技术成果交易会将在成都举行
本报讯 第二届全国纺织技术成果交易会,今年四月十一日至二十三日将在成都举行。
为了尽快地把纺织科技成果推向市场,使之转化成生产力,这届交易会将展出第一届交易会以来通过部级鉴定的全部项目。未经国家鉴定、但行之有效为生产单位欢迎的项目,也可参加交易会。


第4版(经济)
专栏:

退火炉自动控制系统通过鉴定
本报讯 首钢特钢公司研制的全纤维燃油退火炉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最近在北京通过了部级鉴定。这套系统可对退火全过程进行自动控制,使退火炉的重油单耗和氧化烧损下降一半,经济效益显著,具有国内先进水平,并有实用推广价值。


第4版(经济)
专栏:

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协作网成立
发挥整体优势推动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协作网,新近在浙江省温州市成立。
汇入这个协作网的,主要是沿海开放城市和特区城市,以及武汉、重庆、郑州、呼和浩特等部分内地重点城市的经济技术协作机构。它的成立旨在增强沿海城市的外引内联作用。


第4版(经济)
专栏:

新型汽车发动机在沈阳问世
具有八十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486Q型汽车发动机在沈阳问世。
这种汽车发动机的突出特点是,性能好,通用性大,噪音小。它可以用在轿车上,也可以用在面包车、吉普车和轻型载货车上。经沈阳轿车厂安装试车,这种发动机可比老式发动机节油三分之一。
(据新华社)


第4版(经济)
专栏:

首届全国农业电视节目“神农奖”揭晓
本报讯 记者颜世贵报道:由农牧渔业部主办的首届全国农业电视节目“神农奖”评奖27日揭晓。
湖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摄制的《养鸭大王——傅乐安》被评为一等奖;二等奖有《玉米螟的发生与防治》
(莱阳农学院)、《岩洞贮藏甜橙》(西南农大)、《稻萍鱼共生体系》(福建省农科院)、《水田半旱耕作技术》(湖北省农牧业厅);还评出10个三等奖、1个特别奖、7个优秀单项奖。
这些获奖节目,是从农牧渔业系统各声像和电教部门的600多部电视节目中筛选出来的。今后,将每隔一到两年评选一次,以促进农业电视事业的发展。


第4版(经济)
专栏:

接受省人大代表意见
陕西有关部门帮助农民解决卖粮难
两个月来帮助农民外销玉米1.5亿多公斤
新华社西安3月27日电 (记者杨润本、通讯员古文洪)陕西省粮食、铁路、财政、银行等部门虚心接受省人民代表意见,最近两个月紧密配合,帮助农民外销玉米1.5亿多公斤,基本解决了年初一度出现的“卖粮难”。
去年,陕西省玉米丰收,产量比1986年增长5.21亿公斤。尽管收购部门经过努力,到年底已经收购5.73亿公斤,但由于玉米商品率大幅度提高,再加上仓库容量不足、收购资金短缺和外运劳力紧张,致使主产区关中一带农民手中仍有2亿多公斤玉米急待出售。
在今年1月召开的省人代会上,不少代表就此提出意见,并引起省政府领导人的重视。没等会议结束,省粮食局、财政厅、农业银行和西安铁路分局等有关方面的负责同志就坐在一起,共同商量研究解决办法。
两个月来,渭南、西安、咸阳、宝鸡4个地、市大多数粮站、粮库坚持敞开大门,不限量,不拒绝,一律按保护价格收购;有些站、库职工春节期间昼夜值班,做到运载玉米的车辆随到随装卸。铁路沿线各货站本着粮食优先、重点县为主的原则,想方设法挖掘运输潜力,尽量多安排车皮。3月份仅专门组织的15趟专列,就外运玉米3000多万公斤。


第4版(经济)
专栏:

打开闭塞山门 加快脱贫步伐
平山县去年农村人均收入近三百元
已有三分之一贫困户初步告别贫穷
本报讯 记者杨振武、陈国琦报道:革命老区不应该姓“穷”。河北省平山县破除陈旧观念,发挥当地资源优势,趟出一条老区脱贫致富的新路。
春节前,记者赴平山县采访,目睹了山区集日的盛况。县委书记李明才告诉记者,去年全县农村人均收入达到295元,比上年纯增21元,不算多,但有120个贫困村和1.1万个贫困户由此而脱贫,占全县原有贫困村、户的1/3。
平山县有光荣的历史。战争年代,全县有5万多人参军参战,4万多人为国捐躯。然而,解放以后,贫困保守、观念落后,使贫困一直缠绕着平山人。直到1985年,全县人均生活水平只有260元,其中200元以下的村占全县总村数的46%。当年党中央的驻地西柏坡村,人均收入只有97元。
平山该不该贫穷?1986年初,县委、县政府提出“重新认识平山”。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山区建设的总方针。他们从抓观念的更新入手,总结提炼出具有时代特点的“平山精神”,进而立足当地资源,远抓林果,近抓工牧,全面开放,脱贫致富。
封闭的山门敞开了。县委、县政府不断邀请专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到平山考察,很快,平山县同全国247个地区和单位建立了联系。两年来,共引进各种人才150名,引进资金5000万元。乡镇企业也随之异军突起,全县形成大理石、水泥、造纸、铁精粉、食品等五大开发体系,涌现出上百个商品生产的专业村,10多万农民投入务工经商的领域。
为了使老区人民尽快脱贫,平山县委、县政府合理使用扶贫资金,发动群众有山的栽树,有矿的开矿,有水的养鱼,各打各的优势仗。去年,全县新发展红果、花椒、葡萄等干鲜果树10.7万亩,达到户均一亩多果园。群众采矿也很红火,一批农民发了“采矿财”。全县库湾、坑塘养鱼发展到6700亩,水产品产量达到150万公斤,牛、羊、兔的饲养量也有大幅度的增长。


第4版(经济)
专栏:

迎接建省的海南
海南岛地处热带和亚热带,自然地理条件得天独厚,风光旖旎,资源丰富,被誉为美丽富饶的“南海明珠”。近几年来,海南岛充分利用中央给予的优惠政策,积极发挥海南地方优势,大力发展热带经济作物的种植养殖,开发矿产资源,加强交通、通讯、能源建设,开辟发展旅游业,采取灵活措施大胆吸收国内外资金和引进先进技术,加快了全岛开发建设速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去年,中央决定海南建省,并把海南办成全国最大特区,标志着海南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即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虽然海南目前基础差、底子薄,但建省决定合天时、得地利、顺民心,海南人民正满怀信心迎接经济振兴腾飞的到来。
(附图片)
海南外贸运输公司开展国际航空快件业务。
本报记者 孟仁泉摄
通什茶场秀色 周可斌摄
琼海县文市乡新种植的胡椒园。
周可斌摄
兴隆热带作物试验站培育的高产可可。
本报记者 孟仁泉摄
海口市拔地而起的楼群。
新华社记者 于澄建摄
中澳技术人员合作在海南岛开发陆上石油。
新华社记者 段文华摄
海口乳胶厂生产的各种手套远销四十多个国家。
新华社记者 徐邦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