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3月25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画刊)
专栏:美术专页

看画人的独白
蔡若虹
思想葱茏便是新
看画看多了,就有了两种忌讳;一忌思想空虚,看来看去看不出什么意思;二忌内容重复,翻来覆去老一套。戴着这种忌讳眼镜去看画,希望多看到一些内容新颖形式活泼的作品;我就是戴着这种眼镜去看“四川八人中国画展”作品的。
看来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选择。创作《穿过暴风雨》和《流》的李金远,大概是追求意境之新吧。他用浓重的笔墨描绘风雨的狂暴和雨后的苍深景色,的确有几分新意。
谭昌溶走的是另一路子;他画的小鸡,都是朝着观众走来,他画的老鹰与孔雀,也具有与众不同的姿态,这大概就是“以新形象改变老题材吧”。我很赞赏。
看来创新之道不是一帆风顺的;作者的一念之差,良好的意图不一定得到良好的效果。我能同情前进道路上的偶然失误,但也希望作者有经常的经验总结。这里提出两点意见,不是论断,仅仅是预防而已。
一、由于作品内容的创新带动了形式的革新,是艺术发展的一条正轨。撇开内容专门在形式上搞花样,不会有发展前途。
二、美术不是魔术,不能在笔墨上故弄虚玄,要看重客观效果,美术的功能是赏心悦目,而魔术,只能博得观众的一声惊叹。
是艺术概括,不是变形
的确,彭先诚的《西厢记组画》很有味道。这种味道来源于他的大量省略的造型手法。你看,张生和莺莺的脸上连五官眉目都没有,手脚也看不清楚,整个身体只有一个大概的轮廓,然而这个轮廓中却包括着形体动作的特点,包括着神似。你看,偷听就是偷听,害臊就是害臊。画面上存在的东西少于不存在的东西,不存在的东西让观众自己用想象去补充……这种用较少的笔墨去勾引较多的想象的手段,正是神似的魅力所在。
可是,不要以为神似完全得到观众的理解,事实上,画面上的神似往往和观众心目中的形似在打架;“为什么房屋只有一个空架子?”“为什么墙上只有半扇门窗?”“为什么芭蕉叶子比人大?”……这样打来打去,结果还是神似打了胜仗;为什么呢?因为神似从宏观上抓住了真实的要害。
这种描写生活又不相同于生活表象的艺术手法,我们通常叫它是艺术概括,高度的艺术概括;它包括有省略和夸张,也包括有改造和虚构。这种艺术概括与目前流行的所谓“变形”有着原则的区别,艺术概括紧紧抓住真实不放,而“变形”却把真实抛到九霄云外。名词的乱用,不知道坑害了多少青年画家,不知道糟蹋了多少好作品。
我希望“名正言顺”。
以形象的特殊性取胜
以简练的笔墨描绘生动的形象,这恐怕是秦天柱作品的一大特色吧。笔墨尽管简单,可是画面上却很充实,很饱满,这是什么原因呢?
依我看,原因在于他的造型手法,在于形象的特殊性。你看,在他的作品里,很难找出一般化的形象。他善于表现描写对象的特点,善于捕捉那种转瞬即逝而又令人心神关注的东西。他画的小鸟,是刚刚在竹枝上落脚又想马上飞去的小鸟;他画的小猫,有那种凝目注视蠢蠢欲动的姿式;寥寥数笔,情趣盎然!没有丰富的生活感受和熟练的笔下功夫,是很难达到这种艺术境界的。
可以肯定,作者是一个很懂得生活情趣的画家,作品中的形象不过是生活中偶然的一瞥,然而这短促的一瞥却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情与貌,略相似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这是宋代诗人辛弃疾在“贺新郎”中的一段;它说明诗人情感与自然风貌的契合是在于有相似之处。在这里,情感起有主导作用。
山水画家从选景到描绘,也是情感起主导作用,而且作者的情感往往会从作品的外貌中显露出来。例如刘朴的《雪原》与《小港》,就是情景交融的作品;在我看来,作者对于大自然的庄严与凝重,颇有崇敬之感,因而他用重笔刻划山峦,以碎笔修饰林木,更以细微的人畜船只衬托山川的高深伟大,有情有貌,令人一目了然。
邱笑秋的《湖光山色》仿佛一首抒情诗,作者既向往湖光倒影中的一抹空灵,又爱慕来往渔舟的无穷生趣,笔墨不多,但情貌相似还是看得出来的。这里需要附带说明的,在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中,并不是每一幅都是如此;有的作品并不能给观众多少情趣,其中是不是会有“情不足、貌必俗”的原因在内呢?姑妄言之。
两种现象必须避免
第一,不是先受孕后生孩子,而是没有受孕硬是捏造孩子出来的现象是存在的。画家不脱离生活是好的;但是,尽管生活是个万花筒,可并不是任何场面都可以入画;尽管生活中有许多动人的场面,可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发现和感动;这就说明,艺术作品的产生,不能不是主观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生活形态的一种遇合。画家必须具备的主观条件,实际上是艺术创作的第二源泉。这就必须谈到画家的修养问题;画家必须多读书,多多参加社会实践,要懂得世界的变化沧桑和人间的喜怒哀乐,要培养正确的人生观,要多读诗词多听音乐,要有明确的认识和丰富的感情,要把自己变成一个多情善感的人……只有这样,在生活中才比较容易地有所感受。
第二,不是画家操纵笔墨,而是笔墨操纵画家的现象也是有的。这就是说,有些作品并没有表达作者想表达的意图,甚至完全走了样。这种技术锻炼的不足,在展览会上是常见的。克服之道,应当是多练基本功,多在造型、构图、敷彩上下功夫,并且把这些当作日常功课;久而久之,自然会取得技巧成熟的果实。(附图片)
报春图 (中国画)  王成喜(齐铁砚摄)
(为迎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而作)
乡恋 (中国画) 王复舜
小港 (中国画) 刘朴
西厢画意(中国画) 彭先诚
湖光山色 (中国画)  邱笑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