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3月25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要闻)
专栏:两会特写

在大会开幕的历史时刻
本报记者 凌志军
当七届人大第一次会议拉开帷幕的时候,我们处在怎样的形势中?中国改革的大船驶向何方?
中国今日的经济形势已与5年前不大相同。新体制,旧体制。新观念,旧观念。摩擦,撞击。改革由势如破竹的阶段进入相持阶段。前进中穿插着后退,成功中伴随着困扰,酸甜苦辣交织在一起。在最高领导层,在地方政府,在经济理论界,在普通的国民中,我们已听到对于形势的诸多议论。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1987年统计公报中透出的一些趋向是近几年来首次出现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持续增长中,伴随着经济效益的相应提高;农村乡镇企业总产值第一次超过农业产值;国家工业结构中的“长腿”开始缩短,“短腿”正在伸长;外贸出口大幅度增长而进口势头终被抑制,使全年进出口贸易逆差比上年缩小70%……我们无疑正在相当多的领域里向既定的改革目标接近。
然而农业的增长明显趋缓,粮食虽经多方努力仍未达到三年前的历史最高水平,农副产品供应全面趋紧;农村剩余劳力的转移出现放慢的趋势;需求膨胀和供给紧缺的紧张状态仍无松动迹象;而最让老百姓不满的是物价的上涨和部分票证的恢复……我们无疑正在相当多的领域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艰难。
中国的改革会不会搁浅,能不能坚持下去,成为世界舆论关注的热点。
国民的情绪又如何?
1988年春节期间,首都的一项民意测验作出了明确的答复:94%的人认为应坚持和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在200名知名人士中,有147人确认1988年的政治形势将好于1987年。
“解决物价问题的办法只有一个,”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说:“那就是继续改革和加快改革。”
与此同时,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层中也在考虑着同样的问题。
1987年12月1日,国务院全体会议上,前任总理赵紫阳和他的继任者李鹏代总理在交接国务院工作时有一段对话:
“务必不要使改革停顿下来。改革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我要竭尽全力把工作做好,把改革推向前进!”
这是改革的领导者传递给国民的重大信号。改革必须加快!舍此别无出路。
在上海,人们正寻找重振经济的新起点;在福建,人们思考着发展为何没广东快;内蒙古不甘沉睡;湖北决心放胆干……
从发达地区到落后地区,从南方到北方,到处是加快改革的呼唤和部署。这一切,都反映了党的十三大以后中国政治和经济的新气象。
沿海经济发展新战略的提出,更开拓了人们的视野。中国在战略决策上第一次把自己融入国际经济的循环中。
在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史上,1958年的“土跃进”和1978年的“洋跃进”是令人难忘的。我们曾试图关着国门搞自给自足,又曾试图仅靠打开一点国门搞自给自足。那是两段悲壮的插曲,陈旧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使一切“伟大的战略”都归于失败。
自9年前开始的开放政策是一个历史的转变,但它开初仍难免有着旧思想的痕迹,即只考虑“洋为中用”。唐山陡河电站的日本汽轮发电机,湖南洞庭氮肥厂的荷兰装置,上海的桑塔那轿车技术……这一切引进是为了满足国内的生产和需求,以至最终实现“国产化”。中国以世界1/5的人口历9年奋斗,而今仍只占有世界出口贸易中大约1%的份额,开放战略的不彻底与不完善当是其中一个重大的制约因素。
新的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大进大出”:引进为了生产,生产为了出口。顺德县裕华电风扇厂进口塑料而出口电扇;常州林业机械厂进口技术设备而出口整机;大连杨树房服装厂进口布料而出口成衣。沿海工业区可以用自己的工业品去换取国外的农产品。很显然,从此中国的开放将不只意味着引进来,而且意味着打出去。它也在更深的层次上催化着国内的变革。
现在,当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的时候,摆在2970名人民代表面前的是一个个重要的议案:审议宪法修正案草案;审议《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草案)》;审议《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草案)》;审议建立海南省和海南经济特区的议案……这每一项议案都是过去9年改革的产物,都凝聚着10亿国民对继续改革的热情、忧思和希望。
——包括11万家企业和180万雇工的私营经济,已成为国家经济生活中一个重大经济现象,却因没有法律地位,始终处在“名分”的困扰中,大户们正在左顾右盼,更多的人则把这看作改革开放程度的“晴雨表”。
——土地制度经“大包干”的变革,已使我国经济产生飞跃。但土地短期承包并且缺少合理流动的机制,又制约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土地在呼唤:为什么我不能更自由地与更喜爱我的人结成更紧密的关系!
——城市改革的中心是搞活企业,搞活企业必须有法律保证,以“三分”(党政分开、政企分开、所有权与使用权分开)为精髓的改革成果,正期待着法律的确认。
——外国人盯着中国的庞大市场,又担心“气候”多变。面对中国的开放,世界在问,什么时候中国能有一个建立在法律基础上的稳定的投资环境?
经济基础的变革对上层建筑发出巨大的冲击波。通过这次大会,中国改革的步伐将会加快,中国这只“龙舟”将更快地驶进世界经济的海洋。
这,就是10亿国民对大会的期望。


第3版(要闻)
专栏:寄语两会

专员的三个“一点儿”
河北邯郸地区搞公开招标,竞争承包,变化喜人,赵紫阳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曾在多种场合予以肯定。带着初战胜利的喜悦和全区人民的重托,专员郭洪岐来京出席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在河北饭店622号房间,记者请这位新当选的人民代表谈谈对本次会议的希望。他爽快地回答:“我的希望是三个‘一点儿’。”
“一是希望目标明确一点儿,要集中议论改革,把会议开成鼓舞和激励全国人民继续改革的大会。人事的安排,也应当有利于推进改革。”
“二是希望开放程度高一点儿。”郭洪岐对党的十三大期间数次记者招待会十分赞赏。他认为,人民代表大会应当比十三大更加开放。能公开的就公开,能早公开的就早公开。我们的国家由人民当家作主,不仅要使大家知道会议决策了什么,还要使大家知道是怎么决策的。
“三是希望民主气氛更浓一点儿。”郭洪岐说,现在人大代表的结构有了很大变化,不再像过去有些人仅仅“吃馒头,举拳头”了,应当提高参政议政水平。希望会议能让代表充分发表意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表扬的,批评的,都可以讲,还可以平等地展开讨论和争论,这有利于造成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有利于作出正确决策。这次会议开好了,还能给省市区的人代会起示范作用。
本报记者 刘学渊


第3版(要闻)
专栏:寄语两会

定期公布提案及落实情况
党的十三大规划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目标,其中讲到“要进一步密切各级人大与群众的联系,使人大能够更好地代表人民,并受到人民的监督。”为此,在七届人大召开之际,建议改变以往笼统在报纸上公布提案处理情况的做法,要从这届人大起,将提案及其处理情况定期在报上公布,内容应包括:
一、提案类别;
二、提案名称;
三、提案提出时间;
四、提案提出者所属单位;
五、提案提出者姓名;
六、提案简要内容(国家机密除外);
七、提案处理结果及时间。
在每届人大召开之前,将其汇集成册,公开发行。
这样做必然密切人民代表与选民之间的联系,有利于选民对人民代表的监督,使党的十三大的精神落到实处。
西安通信学院 杜智良


第3版(要闻)
专栏:寄语两会

大学生诉说心声
在清华大学一间学生宿舍里,86级电机系的几位同学告诉我们,他们都参加了去年的人大代表选举,对差额选举这种方式,各有自己的感受。
卢海惟,这位担任过班里选民小组长的同学说:
“实行差额选举,我们觉得好多了。它有了点竞争的味道。”
同屋的石剑涛对此有点不以为然:“我觉得,我们的选举是让我选谁,而不是我要选谁。没有人强迫我选谁。但是,对候选人一无所知,凭什么来选?”
一直在上铺不声不响的陈升这时探出头来说了句:“这也是要有一个过程的。”
“人大代表选举今后是不是应当改进?”在北京师范大学,几位研究生也提出了同样的问题。哲学系87级一位研究生对我们说,“人大代表的选举应体现人民的意愿,像我们学校当选的4位代表,我们是后来从校报上才知道的。听说有的代表根本就不愿当,这样的代表能代表人民说话吗?”经济系87级研究生尹登成认为,选举出来的代表不能体现人民的意愿,没有一种使命感,又怎么去反映人民的心声?
北师大研究生会副主席、87级经济系研究生申杲华笑着说,你们作为记者今天能来听我们对人大的期望,可我们自己选出的代表近在咫尺,却不能来听听我们的意见。应该说,现在我们最希望的是,通过他们把我们的心愿带到人大会上去。看来,人大代表怎样与选民建立起一种经常化、制度化的联系,也是今后人大工作应当改进的地方。”
这是3月21日的下午,几位大学生,作为共和国的公民向七届人大诉说的心声。 本报记者 阎晓明 陈华


第3版(要闻)
专栏:寄语两会

建议采取措施控制吸烟
我建议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出决议,号召全国控制吸烟。理由有5条:
1、现在全世界有很多国家开展了戒烟运动,如美国、英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和加拿大等。他们能做到的事,我们国家也应能做到。
2、世界卫生组织已决定每年4月7日为戒烟日,这说明了国际组织的重视。
3、全世界每年因抽烟患癌而死的人有200万。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5,照此推理,我国因抽烟得癌而死的人每年可能也有几十万。
4、有很多重大事故,都是抽烟引起的。如去年大兴安岭火灾,4处起火点,有两处是抽烟引起的。又如铁道部近年来有7起火灾,死100多人,伤100多人,都是抽烟引起的。给国家带来重大损失。
5、我国农田较少,全国控制吸烟后,可减少种烟面积,节省大量土地种粮食。
海南岛三亚市驻军某部
欧庆伟


第3版(要闻)
专栏:寄语两会

请国内记者大胆代言
这次参加两会报道的国内记者400多名,阵容是庞大的,其能力和水平也是可以信赖的。不过我还是想谈一点自己的希望。我希望记者有一种历史责任感,积极为人民代言。人们还记得在党的十三大期间的某些招待会上,异国同行频频发问,甚至咄咄逼人。而我们的记者却只顾埋头苦记,无暇提问。偶有所问也是四平八稳,言不中的。
其实新闻工作者也是人民的一部分,又是某一特定社会团体的成员,开的是人代会,政协会,有什么不好发问的!况且,由于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关系,经常接触社会的多层面,对重大问题比较敏感,不妨把自己当作编外代表,编外委员,大胆代言。
北京 郝振省


第3版(要闻)
专栏:两会特写

与马兰一起看《严凤英》
本报记者 魏亚南 潘岗
没等全国人大代表马兰进京,她参加演出的电视连续剧《严凤英》就向全国播放了。
三月二十三日,记者得到这位黄梅戏新秀刚到北京的消息,就去采访。
门开了,是她!穿一件草绿色夹克衫,黑紧身裤,爽朗,大方,正是电视剧里的“严凤英”。
屋子里已经坐满了人,都是冲马兰来的。有的不知马兰真名,直呼她为
“严凤英”。据说,进京途中,同行的代表和旅客们听说火车上坐着扮演严凤英的马兰,已经“包围”过她一次了。这次来北京之前,她带着同行们诸多嘱托,对大会,特别是对文艺的改革抱着巨大希望,决心履行代表的民主权利。
电视剧开始了,人们指着幼年严凤英的扮演者,问起了马兰的家庭与幼年。马兰出生于安徽省太湖县,离严凤英家乡不过一百来里,也是黄梅戏的故乡。马兰从小喜欢黄梅戏,十二岁上艺校,是“文革”后第一批进入严凤英生前所在的安徽省黄梅戏剧团的演员。
有人问:“你是严凤英的学生吗?”
“不。我是属老虎的,今年二十五岁。严凤英死时我还小,没见过她本人。不过,我非常崇敬这位艺术家,是学着她演的戏长大的。”马兰回答。原来,她们是一脉相承的两代人。
马兰年纪不大,可严凤英解放后演过的戏她几乎都演过,尤其是古装戏《女驸马》使她一举成名。人们怀念老一辈艺术家严凤英,从马兰的成长中得到慰藉。如今的马兰,已是国家的一级演员,曾荣获过戏剧十佳演员第一名。
这时,屏幕上推出一组画面:蹲在“牛棚”中的严凤英,仍在哼唱黄梅戏。一个造反派厉声断喝:“别唱了!”屏幕上的严凤英沉默了,屏幕外,马兰也沉浸在深深的思考之中。
马兰告诉记者,《严凤英》虽是个人物传记片,但它凝聚了许多同时代人的坎坷经历,基本情节是真实的,是一代艺术家的写照。
电视剧播完了最后一集,马兰也渐渐从剧情中脱出。她若有所思地说,这后两集“文化大革命”的戏,有人本来想删去。现在,中央电视台在全国范围播放出来了,说明我们的文艺政策确实放宽了。于是,我们的话题又回到她参加人代会如何行使民主权利的问题上。
马兰兴奋地对记者说:“三中全会以后,党的文艺政策、方针,使得古老的黄梅戏又得到了复兴。目前,在安徽、湖北、江西,不少地方都有了自己的黄梅戏剧团,涌现出许多叫得响的名演员、名剧目。我们团里的人,都有一种事业上的紧迫感,因为剧团的增多就意味着竞争。虽然文艺工作还可能有不尽人意之处,但再不会重演严凤英的悲剧了。”
平时,作为剧团的骨干,马兰的演出任务很重,这次是刚刚卸了妆就来参加人代会的。她告诉记者:我们文艺界的人,盼着文艺体制改革方案早日出台呢!会议期间,我要向领导进一言。严凤英当年作为政协委员就提过许多建设性意见,我也不能白当人民代表。


第3版(要闻)
专栏:两会花絮

大会堂里留个影
3月24日下午两点半,胸前佩戴红色代表证的政协委员大部分已步入大会堂门厅。记者放眼望去,许多委员不是径直走进会场,而是围桌而坐,边喝茶边聊天,有的忙着照像留念。来自新疆的乌孜别克族老人麻合苏提·艾克拜尔头戴巴达木民族小帽,身穿西服,在和同桌的俄罗斯族委员乌拉迪米尔·尼科来耶维奇·孜缅科、蒙古族委员党巴、维吾尔族委员热夏提·牙生合影后对记者说,这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日子,该留个影,让家人也看看。


第3版(要闻)
专栏:两会花絮

港澳记者见缝插针
港澳新闻记者以他们与众不同的服饰而引人注目。他们胸前挂着蓝色采访证,穿行在委员之中,一旦发现目标便群而围之。差五分钟就要开会了,吴祖光委员在进会场的门口被港澳记者和海外华文报纸记者围住了。有的人问他文代会什么时候开,有的问他对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有什么看法,还有的问刘宾雁、方励之为什么不是政协委员……直至开会铃声响起。


第3版(要闻)
专栏:两会花絮

希望政协委员敢讲真话
《明报》记者的一席话,似乎表达了香港记者采访“两会”的心愿。这位记者说,海内外人士都希望祖国好,愿意来帮忙。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是对的。香港居民对香港前途很关心,要让他们充满信心,内地应该进一步健全法制,依法办事。另外,我们希望有更多的政协委员敢讲真话。 本报记者 陈树荣


第3版(要闻)
专栏:两会花絮

国产报到机前的欣慰
下午两点多,当政协委员们陆续走进人民大会堂时,安放在入口处的23台报到机引起了许多委员的关注。
“是我们国产的?太好了。”当他们从工作人员那里了解到包括这些报到机在内的整套微电脑会务处理系统都是我国自行研制的这一情况时,纷纷赞叹。
一些来自科技界的委员不仅对这套系统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水平十分关心,还颇为仔细地询问系统工作原理。工作人员常常只好请出从研制单位抽来为会议服务的同志解围。据了解,这套系统在全国政协会上是首次亮相。
本报记者 费伟伟


第3版(要闻)
专栏:两会特写

亲亲热热 畅谈国是
本报记者 段存章 毕全忠
京丰宾馆住着全国政协七届一次会议的科技、社科、农林、教育、新闻出版、医药卫生、政协特邀、军队特邀等界700多名委员。他们之中有老伙伴,有新房友,利用茶余饭后串门子,你访我,我会你,十分活跃。记者在采访中也分享了这种亲亲热热,畅谈国是的气氛。
雪天散步话题多
3月24日早6点,推开楼门遍地春雪。一位老者左手打着黑色雨伞,右手扶着拐杖,慢步走下台阶。门口值班员快步走上前扶上一把,记者尾随他拉起话来。
“我散步24年,早散50分,晚散40分,上午10点,散它20分。散步治好了我的糖尿病,散步散出意想不到的好处。”
“坚持难。热天时一群一伙,到大寒,剩下两三个,我也去!”
边走边谈,不觉绕大楼一圈。这时,纷纷扬扬的雪花落在湿漉漉的地上。老人停住脚步,与我们谈起物价、财政、中年知识分子、评职称、培养研究生等问题。他说:“我们这些老头待遇不低了,中年人上不去。有几个早走了,白发的送黑发的,不应该,太不应该啦!”
早饭后,我们叩开924号房门。老人正伏案看书,一本厚厚的英文《生物分子的光谱学》摆在面前。他介绍说:“这是从北京图书馆借来的,赶着看,限期还。”
他叫陈国珍,原任国家海洋局副局长,曾当过厦门大学校长,去年退下来,又兼任厦大教授,忙着培育博士研究生。
老伙伴胸中有火劲
楼外寒风,楼内大厅里,三五成群,自由交谈。只见一对老人并肩走来走去,细听他俩的对话:
“现在离民主化还远着哩!”
“一点一点来吧,急了也干不成。”
“赵紫阳十三大报告讲,管人与管事的脱离,许多问题在上边,咱下边无权。”
“人们对职称评定意见很大,我看急需改革。”
我们上前问话。得知两位老人,一个叫徐博文,73岁,在电力科学研究院工作;一个叫甘澄泽,77岁,在水利电力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工作。他俩同部(水电部)共事,同会16年(历届全国人大、政协)。
正谈得热火,走过来一位白发老人,自称“我是他们的大哥哥”,拉着“小弟弟”的手问:“你们对改革有何高见?”他叫张见华,在电子工业部11所工作。他生气地说:“我们仓库里积压的东西很多,急死你找不到出路!”
房友重逢送“勤奋”
还是报到的那天下午,中国北京国际针灸培训中心副主任程莘农急急忙忙要找《江西医药》主编王贤才。他俩在六届政协会议同住一个房间,结下深厚友情。老程又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他把在家早已写好的条幅“勤奋”两字赠送给王贤才。
“程老,感谢,感谢,我一定要学习你的勤奋精神!”
“你比我更勤奋,我们今后共同奋进!”
老程说:“我们应该写个提案,呼吁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办事效率。”
老王说:“这问题最要紧,我也正想呢!”
八旬老人谈僵化
我们跟着串门采访,乘电梯上上下下,走进618房间,访问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陈岱孙。他是社会科学界的全国政协委员,从第二届全国政协起,至今已连续当了六届全国政协委员。陈先生今年88岁,康健恬淡,思想敏锐。记者访问他时,他谈起了社会科学工作者如何参加政治协商,促进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一些想法。
陈先生说:“社会科学挺麻烦,不像自然科学那样准确。自然科学,例如化学,什么元素跟什么元素放在一起,必然会产生什么结果。社会科学不同。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一种主张,实行下来,不一定都会产生预期的结果,因为变量太多了。怎么办呢?大家的脑筋要活一点,不能要求社会科学界的意见像自然科学那样准确,脑筋不能这么死。”
“过去脑筋比较死,把什么都僵化了。”陈先生接着说,“马列主义应该学习,但学了不应该僵化。现在可以介绍国外的很多理论,例如经济理论、金融理论等等。国外的很多理论我们可以吸收,但是这里也有防止僵化的问题。不问国情地照搬,也是僵化。”
怎样防止僵化?陈先生说:“我看就要脑筋活一点,要允许发表各种意见,允许别人批评自己,要虚心听取各种意见。这是防止僵化的好办法。”


第3版(要闻)
专栏:两会特写

政协委员们欢聚一堂
傅旭速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