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3月22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河南省长程维高尖锐批评“窝里斗”
有些人争权夺利害事业,有些人无能治政专整人
本报讯 新华社记者赵德润、本报记者王庚南报道:“窝里斗”的内耗现象,极大地妨碍着改革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我们各级干部应当在改革和经济建设中比翼齐飞,不要搞“窝里斗”。要把领导班子建成战斗的堡垒,就必须停止无原则、无休止的内部纠纷。这是中共河南省委副书记、省长程维高在最近结束的全省宣传工作会议上,对一些干部中存在的严重内耗现象提出的尖锐批评。
程维高去年到河南任职不久,便发现省里有不少领导班子,成员之间不团结,不协调,而相当一部分并不是由于工作上的分歧、争论,而是在于你要用这个干部,我要用那个干部,在争是你有权还是我有权,因而把相当多的精力花在对付这种矛盾、摩擦上。有的领导干部政治、业务素质差,干工作没本领,但在争权夺利、以权谋私、任人唯亲、拉帮结派、嫉贤妒能方面却很“能干”。只要一个班子里有这么一两个人,这个班子必然是六神不安,内耗严重。
程维高在分析外部原因时说,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还没有深入人心,改革的气氛、舆论还不充分,支持改革、支持建设的社会环境还没有完全形成。有些地方,看一级政府、看一个部门、看一个单位、看一个领导干部的工作,不是以是否能发展生产力,是否能带领群众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为标准,而是以个人好恶、个人利益为标准。为什么一些地方正确的改革得不到支持,而改革有一点失误马上受到攻击?干事情本来是好事却被说三道四,飞短流长?原因就是这里改革的气氛不浓,意识不强,改革的正气抬不起头,为有些人利用老观念、老思想制造舆论,发泄个人不满提供了市场。
程维高在讲话中严厉批评了那种“专门琢磨人”的人。他说,告状在河南很多,为什么告状?一方面是确有一些人的问题不告状得不到解决,但另一方面,也确有一些人是因为自己的既得利益受到侵犯,或者是个人欲望没有得到满足,因此就拨弄是非,唯恐天下不乱。程维高说,对那些整天不干事,专整人的人,不仅在舆论上要抑恶祛邪,予以鞭挞,而且要从法制、纪律上采取措施。
程维高认为,消除内耗,振兴经济,重要的是提高干部素质和解决好怎样取人、用人的问题。他要求全省各级党政部门要真正按“四化”标准,以工作实绩取人、用人,把党组织考核和群众监督结合起来。
程维高的这番讲话在干部中引起很大震动。会场上时而鸦雀无声,时而掌声一片。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分明是强奸幼女的罪犯,有人竟高抬贵手,他上京揭发;检察院干部持枪杀人,领导说是“爱情事件”,他说也要追究玩忽职守的领导。他,是“刚正不阿”?是“老不更事”?还是“不安定因素”?
“争议人物”朱耀华
魏湛 徐来

58岁的朱耀华,是8年前到安徽省蚌埠市人民检察院要求当上法纪检察员的。他说:“过去好人遭殃,人妖颠倒。现在人民渴望法制,时代需要法制,我向往这项工作并愿献出余生。”
说得好!
1980年初,蚌埠市发生了一起强奸幼女案。犯罪分子的父亲(高级干部)通过“关系”,给当时市委的一位领导写了一封要求“高抬贵手”的信。此信层层批转,犯罪分子仅受到了劳动教养3年的处理。内幕被朱耀华发现了。他立即挺身而出,要为被亵渎的法律正名!正当他准备动手时,接到了市人事局准备调动他工作的通知;同时,该案被别人接手。
半年过去了。朱耀华的工作没调,大概那只是一次“黄牌”警告;案子也依然如故。朱耀华赴省城反映情况。省委领导批示蚌埠市查清此案。调查材料写成,却无领导人在上面签字;此案再度被打入冷宫。朱耀华又提笔向最高人民检察院反映。来人了。经调查,此案构成犯罪,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可他们一走,有人说此案虽然构成犯罪,但劳动教养也是处理,不必重新搞了。
朱耀华踏上了北去的列车。他的年终奖金被取消了,原准备给他调的一级工资也吹了。
1982年3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在一份报告中,把此案作为一个应从严处理的典型提了出来。犯罪分子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从发案到判刑,两年半!
就在犯罪分子被逮捕后的第10天,朱耀华再次接到市人事部门的调令:限3天之内离开检察院!
调令终究没能生效。 

1986年6月7日下午,蚌埠市检察院内骤然响起了枪声。该院经济检察科干部黄晓武枪杀了被他始乱终弃的恋人张美云和经济检察科副科长姚强,而后饮弹自毙。
黄晓武曾对邻居和个体户动辄拳打脚踢,辱骂相加;打完后还问人家服不服,扬言:“不服就铐起来!”他到市检察院后四处宣扬:“检察长是我姨父!”他死后不久,某领导说那是“爱情事件”。朱耀华又一次站了出来,严肃指出:“6·7”事件是检察院领导玩忽职守造成的,必须严加追究!
然而,半年过去了,来蚌埠采访“6·7”事件的记者,无一例外地被以“不宜公开报道”为由“挡驾”;市电台记者冲破层层阻力写出《检察院里的枪声》,有人大为恼火:问问记者为什么总找检察院的麻烦,我也要找他了!朱耀华继续奔走,大声疾呼。终于,《农村青年》杂志以《“不宜公开报道”的报道》为题,披露了“6·7”事件的内幕。一时间,蚌埠市就像一潭死水被投入一块巨石,掀起轩然大波。
朱耀华高兴了。但他知道不:市委主要领导宣称“登到国外去也没有用!”
他知道。但“见风使舵”不是朱耀华的性格。不久前,他利用休假,又一次登上了北去的列车……

 1986年11月,一位老实巴交的中年农民来找朱耀华。朱耀华知道他。1985年农历腊月二十九晚上和大年三十上午,在蚌埠市郊区区委书记的指令下,这位农民的房屋被人非法侵占,家人被打伤,家具被扔出,有的被砸坏。他的妻子跪在院里向苍天呼救。
朱耀华经要求接手了此案。调查结果,这是一起非法侵入他人住宅事件,那个区委书记应负主要责任。朱耀华所在的法纪检察科写了调查报告向上汇报。有人又要调动他。院里派人到省检察院去请示,作为原始办案人的朱耀华竟被撇在一边。朱耀华两次打电报到省检察院,阐明了自己的看法,得到了肯定和支持。
1987年11月17日,省检察院就此案向蚌埠市检察院作了批复:区委书记在此案中的行为是一种非法侵入他人住宅行为,虽不构成犯罪,但应建议给予党政纪律处分;区政府做好善后处理工作,向受害人及其家属赔礼道歉,退还非法侵占的房屋,赔偿因强行搬家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朱耀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可是已经过了将近两年的这场“马拉松”官司仍没有收尾。那位农民说,被侵占的房子没退,经济损失没赔,那个区委书记也没受到任何处理。真不知朱耀华是用什么样的道理,使这位来时一腔悲愤的中年汉子满怀希望离去的。看来,不见分晓,朱耀华不会罢手。

八年来,朱耀华三次进京,15次赴省;寄出各种信件470余封,写了38万字的材料。所有这些,包括打印、复写材料,打电报、长途电话,都是自掏腰包。别人找他反映情况、告状,他还慷慨解囊。每当他为一个案件得不到公正解决而坐下来奋笔疾书或重温国家法律及党的政策时,他的老伴都要为他分担巨大的压力。她知道,他又要去奔走呼号了!
然而,评先进却没有“争议人物”的份。去年全院评“红旗”,请听听法纪科的评选“录音”:
“我们这里没有‘红旗’。”
“有‘红旗’,就在眼前。”
“有‘红旗’,但评不出来。”
“就是评出来,上面也通不过。”
是啊,虽然朱耀华得罪的是极少数人,但多是有权有势的人。“蚌埠市的不安定因素”、“唯恐天下不乱”等帽子接连扣在朱耀华的头上;有人甚至诬蔑他是“神经病”。因此,有人说他“老不更事”。但是,更多的人说,不顾情面、不畏权势、刚正不阿,是朱耀华身上最为突出的优点;在当前,能够做到这点的人并不多,因此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老朱,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需要你!
(原载法制日报,本报有删节)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漫话

让谁“安定”?
楠客
“争议人物”朱耀华,其实是个无可争议的人物。身为法纪检察员不畏权势,执法如山,这里难道有什么是非可争?倒是极少数“有权有势”者的说法,我看非争议一下不可:朱耀华真是“蚌埠市的不安定因素”吗?
朱耀华不过追查了几起陈年错案,如果他默不作声,蚌埠市只是多了一张紧闭的嘴。错案在,喊冤之声消失得了吗?如果关心一个地方的安定,就要纠正错案,惩恶扬善。这个道理不难理解。“有权有势”者关心的恐怕不是当地的安定,而是他们自己的“安定”吧!
横行霸道,胡作非为的人,是最喜欢鸦雀无声的。可惜现在早已不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时代,“口含天宪”那一套行不通。于是,功夫只能花在“接过革命口号”上。许多口号,本来是安国定邦的大策,一到这些人嘴里,便忽然变了味。朱耀华依法办事、刚正不阿,被说成影响“社会安定”,只是生活中的一例。只要留心一下,我们就会惊奇地发现:不少违法乱纪的高手,歪曲、肢解起口号、党和国家的政策来,都有惊人的本领。虽然这种伎俩不算高明,但仗着“一朝权在手”,还是能“且把令来行”的。这实在值得重视。
朱耀华是个“小人物”,能让极少数“有权有势”者坐卧不安,可见党纪国法已具强大威力。这就给人们一个启示,要让朱耀华这样的同志工作顺利,少受磨难,非打掉某些人想让大家三缄其口,甚至助桀为虐的梦想不可。因此,谁要是敢于玩弄法律和党纪、政纪,一经发现,立即查处。这种不“安定”因素消除了,才能让社会安定。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摆正位置理顺关系 围绕中心做出成绩
常德地区人武部努力工作
本报讯 不久前,湖南省常德地区主要领导、地区16个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以及10县、市委书记聚会军分区共商民兵预备役大事,解决了人武部移交地方后出现的许多新问题。
常德地区10县、市武装部是在前年5月全部归建地方的,为适应新情况,他们始终把摆正自己的位置,争取地方党政领导作为理顺关系的首要环节来抓。各人武部都制定了每月集体向县、市委和政府汇报一次工作、具体问题随时请示汇报的制度。凡是军队部署的工作,他们都认真研究,拿出实施方案,呈交县、市委和政府批准;对于县、市委和政府交待的工作,都不打折扣,认真完成,做到件件有结果,事事有回声。县、市委和政府对各部门的要求,武装部总是同样去做。如在办扶贫联系点中,10县、市武装部不仅与各部门一样承担,而且抢着到最贫困的乡村办点。
常德地区10县、市武装部还十分注意与党政各部门疏通渠道,理顺关系。虽然武装部是副县级单位,但是他们教育全体工作人员与各部门打交道要态度诚恳,谦虚礼让,赤诚相见。
一年多来,10县、市武装部在配合兴办乡镇企业、大面积扶贫帮困等中心工作中,都做出了可喜的成绩,受到了湖南省委、政府、省军区和总参谋部的赞扬。 (姚运来 罗梅庭)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邓颖超会见韩素音
据新华社北京3月21日电 (记者虞家复)担任对外友协名誉会长的邓颖超同志今天上午在中南海住所的客厅里会见著名作家韩素音时送给她一张用过的请柬和一枚龙年纪念币。
那张请柬是有来历的。
今年春节,邓大姐带着那张请柬出席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团拜会。她在请柬上用钢笔签了自己的名字。
邓颖超同韩素音交谈时祝贺她在中国度过生日。邓颖超指着请柬和纪念币说,“这是我给你的生日礼物。请柬后面还印着今年的年历,你在旅行中可以使用,希望你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韩素音双手接过礼物,兴奋地说,“太好了。”
韩素音说:“1956年第一次在北京见到周总理和邓大姐是我一生中的转折点。”邓颖超笑着说,“我们也为有你这样的朋友感到高兴。”她把《周恩来书信选集》等几本书和两张报纸递给韩素音说,“李德生同志3月17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文章(《沧海横流 更显出英雄本色——写在周恩来同志诞辰90周年纪念日》)很实事求是,其中许多事情,当时恩来同志都是对我保密的。我是后来才知道的。”
当韩素音告辞时,邓颖超请她欣赏李琦创作的一幅周总理抱臂微笑的肖像画。画旁还有诗人艾青的题字:“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邓颖超说,“这幅画很逼真,我非常喜欢。”
会见结束了,韩素音走向门口时,又回过头来看了看那幅画。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外事简讯

外事简讯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黄华21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由理事长和田光司、日中友好之会会长奥山忠率领的日本东京青年会议所青年经营者访华团。
▲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吴学谦21日在外交部会见了厄瓜多尔新闻部长拉腊。拉腊及其夫人是应我外交部的邀请,于19日抵京对我国进行访问的。
▲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张爱萍21日晚上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并宴请了挪威国防部国务秘书阿尔纳·卡尔斯塔德一行。
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徐信参加了会见和宴会。
上午,徐信同卡尔斯塔德就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举行了会谈。
▲国务委员兼中国人民银行行长陈慕华21日下午在中南海紫光阁会见美国芝加哥第一国民银行行长托马斯一行。
芝加哥第一国民银行成立于1863年,是美国十大商业银行之一。1978年这家银行同中国银行建立了全面代理关系,此后一直积极同中国的金融和贸易界开展合作。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员王海21日中午离开北京,前往巴基斯坦、土耳其和埃及进行友好访问。
▲中国第一任驻厄瓜多尔大使丁浩21日下午在北京被授予厄瓜多尔大十字级国家勋章,以表彰他对促进中、厄关系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在厄瓜多尔驻华大使官邸举行的授勋仪式上,胡安·阿吉雷大使代表厄瓜多尔总统莱昂·费夫雷斯·科尔德罗向丁浩颁发了勋章和绶带。丁浩曾于1981年至1985年期间任中国驻厄大使。(新华社)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孙立人重获行动自由
本报香港3月21日电 台北消息:因涉及“谋反案”被台湾当局软禁达33年之久的国民党前陆军总司令孙立人昨天突然获得自由。
据报道,孙立人获自由的消息,是“国防部长”郑为元昨天造访孙府之后传出的。当时郑为元以私人身份拜访软禁在台中市向上路一所寓所里的孙立人,告诉他从现在起,他有任何行动和言论自由,可以前往任何想去的地方。
台湾情治单位曾多次否认孙立人受到软禁,郑为元昨天向孙立人表达的也不是“恢复自由”的字眼。但多年来台湾舆论界一直认为孙立人行动受到限制是确凿无疑的。孙立人的子女及孙子对孙失去自由的处境十分愤慨,不断奔走呼号,要求还他清白。一些民选的“立委”也经常向有关当局质询孙立人的近况,要求恢复他的自由。
今年89岁的孙立人,原籍安徽舒城人,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在国民党军队历任团长、师长、防守司令,1950年又受命为陆军总司令。1955年8月3日,当时任“总统府”参军长陆军二级上将的孙立人,因部下郭廷亮被最高当局指控为大陆“间谍”而被迫引咎辞职,从此在政坛上消失。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端木正当选为民盟广东省主委
新华社广州3月21日电 在19日闭幕的民盟广东省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端木正当选为主任委员,杨奎章、谢颂凯、陈仲言、韩毅之、陈白希、詹伯慧当选为副主任委员。罗雄才被推举为名誉主任委员。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会务准备工作已就绪。图为会务组工作人员在赶制2970名代表的与会证件。 陈联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