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3月19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屏幕缘何“长风”烈
王永午
今春电视节目的一大特点便是:“长风”劲吹,愈演愈烈。中央电视台(一、二套节目)1月15日至3月15日晚上“黄金时间”播出的电视剧中,单本剧不足10部,而连续剧则占到12部100余集。这几周,观众要想看全马拉松式交叉播出的连续剧,要有赶集的热心,要有“铁杵磨成针”的耐心,还要有相当好的记性。与此同步进行的连续剧的诸多首映式或座谈会也使得有关人士疲于奔命,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说也匆匆。
如果这仅仅是因为要赶3月15日这个评“飞天奖”截止日期,而暂时出现了饱和胀肚的话,我也不会如此担忧了。从暂时的现象里可以看出日积月累的问题,那就是弥漫于屏幕的“长风”。
电视剧越抻越长了。从前几年的四五集已发展到一二十集,不长不过瘾,且还有再长的趋势。能意会的偏要言传,能速写的偏要长篇,叙事拖沓,场景重复,“撒欢”着拍越发没有节制了。似乎一说到连续剧,就必须走“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的格局;似乎拍名人、拍名著不长不足以显示分量;自然也有为名为利而“长”的……
“长风”之下,目光偏向过去,而身边沸腾的改革热潮却无暇光顾;“长风”之下,单本剧、小品、短剧备受冷落;“长风”之下,创作者总有道不尽的“千辛万苦”,你若批评几句,他便无限委屈“我容易吗?!”
“长风”之下,谁考虑过连续剧数量几乎淹没了质量,又有谁考虑过观众的实际承受能力?
电视剧“长风”劲吹,不是个别的现象,它只是“长风”市场的一个柜台而已。“长风”是一种社会病的恶性循环。报刊上长文章屡刹不止,方方面面的长会屡禁不止,短篇小说写成了中篇规模,公文旅行长达数月。一个“长”字耗去多少时间,耽误多少大事!
对于屏幕的漫漫“长风”,既需认真分析,更迫切需要综合治理。就目前情况而言,我们还不具备大量拍摄连续剧的条件,财力、物力不说,仅就创作人员的素质普遍偏低而言,也难以承受连续剧的庞大工程。在这里仅靠“不蒸馒头蒸口气”是不行的。
刹“长风”,决策部门不仅在题材、体裁的规划上要做到比例协调,还要落实到对创作实力的准确掌握上。假如我们的热心总胜过实力,假如“我们辛苦不容易”总比“提高作品质量”叫得响,那刹“长风”就永远是一句空话。


第8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描绘“这一个”的独特道路
——读《胡适传》
秦志希
胡适(1891——1962年)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诸种复杂矛盾所孕育出来的一个产儿。他一生涉足于文学、哲学、史学、教育以及社会政治等众多领域,蜚声遐迩,影响极其复杂。而且,这个本来复杂的人物后来又被人为地复杂化了。大陆解放后对他的评判不无偏颇;台湾方面又颇多溢美、谀颂之词。海峡两岸人们心目中有各自的胡适形象。然而,真实的胡适安在?易竹贤的《胡适传》(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力图历史地再现胡适的真实形象。
读《胡适传》,一种强烈的真实感油然而生。有人过去往往视胡适为“亲日派”、“美帝国主义的走狗”,该传通过大量事实的叙述和辨析,令人信服地展示了胡适不同时期所具有的包括爱国主义思想在内的复杂思想及其曲折的表现。过去人们对胡适褒也罢,贬也罢,往往把他与蒋介石政权不加区别地同等看待,该传同样以大量事实表明,胡适确有附蒋反共的一面,但他主张自由、民主,又与蒋政权始终存在着矛盾。而且,《胡适传》在对传主生平的叙述与辨析过程中,时有独到的见解。例如,胡适在30年代发表了一篇高度评价孔子的长文《说儒》,对于曾以“打倒孔家店”而“暴得大名”者的这篇文章,台湾一些研究者多感困惑,胡适本人竟也堕入自相矛盾的尴尬境地。本书却认为,他们把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孔子与打倒“孔家店”中偶像混为一谈了。五四时期胡适与许多新文化战士一道“打倒孔家店”,反对偶像的孔子,于思想解放有大功绩;《说儒》则是对历史的孔子作客观评价,具有学术研究的价值。应该说,将这二者区别开来是很有见地的。它不仅可以解除海峡那边人们的困惑,而且,过去不少人习以对孔子作历史评价的尺度去看待五四时代“打倒孔家店”的那场运动,总不免觉得那时的做法有悖于历史真实和科学精神。作者正是通过辨真伪、明是非,解疑窦,使我们能在传记中窥见胡适由安徽绩溪的故乡起步到台湾南港的长眠这漫长一生所走过的真实的足迹。
《胡适传》把传主当作一个悲剧人物看待,考察了他的人生悲剧内容及其根源,并对此进行了评判。胡适年轻留美时,不无恋爱自由的憧憬,但他终于不违母命,娶了一位旧式的小脚女人为妻,他的婚姻无疑带有悲剧意义。作者对这位新人物未能冲破旧伦理旧礼教的束缚,理智上持否定态度;但从东方人的道德观念出发,对他名满天下而不毁旧约的品行,又有某种感情的认同和事实的肯定。这种悲剧意识也表现在对胡适学术事业的评述上。作者高度评价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胡适在中国哲学史、文学史、小说考证等文化思想史的研究方面,在白话诗文的倡导和创作方面,在教学方面,都走了一条“划时代的”、“开拓性的新路”;但又不无惋惜地指出,胡适未能与时俱进,却反而愈到后来愈鲜见精采。他所留下的《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和《四十自述》等几种著作,都是前半生未完待续的“半部书”。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不能不与他误入政治的“歧路”相关。作为一个书生,政治并非他所擅长,然而他终于被卷进政治的漩涡,以至拘限、扼杀了他那富有创造力的学术生命,这不能不使人为之怅然。然而,《胡适传》最能引起人们深思的,是写出了胡适一生追求与幻灭的悲剧。作者把胡适的悲剧不仅视为他个人的悲剧,在一定意义上也看作是时代的悲剧。在那军阀横行、武人专制的旧中国,加上民族危机,外患频仍,民主与科学的理想固然美妙却是无法实现的;胡适却为执拗地追求那时无法实现的理想而作出了错误的选择:他往往把民主与科学的希望寄托在与民主、科学绝不相容的独裁专制者身上,幻想他们实行自上而下的改良。这正是胡适一生悲剧的深刻根源之所在。该传通过胡适由走在时代前面“首举义旗的急先锋”,变为时代落伍者的人生悲剧,雄辩地证明他所走过的那条道路是一条无法行通的错误道路。这是作者回顾胡适一生所归结出的一条重要的人生教训。
文学性,也正是《胡适传》所追求的另一目标。传作者以人为本位,笔锋常带感情,描绘出了现代传记所要求的“人格的复杂性”。作者写胡适不违母命娶一小脚女人为妻时,如实表现了他对这种无爱的旧式婚姻的内心不满,同时,又写他为了博得母亲的高兴,强以闺房之爱的外表掩饰无爱的内心,由此也就展示了胡适心灵深处难以言说的矛盾、凄苦。唯其如此,该传为读者提供了胡适“这一个”独特复杂的个性。


第8版(副刊)
专栏:

双头茧
日月兰
民办教师有“两园”
田园碧澄
校园烂熳
渐混于苍苍尘烟
秋雨绵绵
秋泥粘粘
秋道弯弯
从教室到蚕室
从田园到校园
一朝三辗转
一日九蹒跚
站在讲台上
满目寻桑的蚕
置身桑沟里
尽是期待的眼
秋风萧萧
秋叶瑟瑟
秋思连连
一头蚕筐
一头黑板
千头万绪相缠
结出双头茧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

每从气韵见文章
——记舞蹈演员周桂新
王颖
总政歌舞团的舞蹈演员周桂新,已经30岁了,我不知道这是不是舞蹈演员的上界年龄。但就其舞蹈技艺而言,说他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境地,是不为过的。无论是他扮演《中国革命之歌》中的领袖人物,还是扮演《刑场上的婚礼》中的周文雍,抑或是大型舞剧《凤鸣岐山》中的纣王……那每一个个性化动作里都充满阳刚之美,满蕴着顿挫有致的韵律感。俗话说:诗要有情,画要有意,歌要有韵,舞要有姿。如果说做对动作,踩准节拍也算作舞蹈,那充其量不过是一只没有尾巴的孔雀。姿势对于舞蹈,等于是孔雀尾巴对于孔雀,那才是大展美艳之处。但对于较好的舞蹈演员来说,“有姿”并不困难,困难在于演员个性化的独创性,使这种“姿”带着一个舞蹈家自身的特殊印记。
和周桂新交谈过的人也许都有这种体会:这是个“舞痴”。“恨一个人,语言不够用了便动拳头;爱一个人,表情不够用了便拥抱;可见动作大于语言,这是规律。故而有‘咏歌之不足,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舞蹈是最直接最强烈,也最能感动人的,是其他艺术都代替不了的艺术。”这是他对我说的一段话,构成了他的“一家之言”。他对舞蹈,可以说已爱到狂热的地步。为了这种爱,他做了极大的牺牲。且不说他到了而立之年,尚未顾及个人婚事,为了能舞出自己的风采,他的右腿已断裂了两次,左腿断裂了一次。他是腿骨上系着钢丝去舞蹈的舞蹈演员。
以这种爱为原动力,他不但努力学习芭蕾舞、民族舞,并将它们熔于一炉,而且对于艺术的各种旁类支脉,都以极大兴味去观赏、汲取。他写的诗在不少报刊上发表过,他画的画也参加过展览。他在参观法国罗浮宫中的雕塑、绘画时流连忘返……
在《刑场上的婚礼》中,周桂新为了表达激昂的情绪,一下子完成了11个四位转接空中两圈转的不停顿连续动作。在《海燕》里,穿着黑白相间紧身衣裤的周桂新,从静中转向剧动,做出了一组“搅柱倒踢”的连续技巧动作,表现了腰的软度和力度,而且把单一技巧发展成连续技巧。他还吸收了芭蕾技巧阿拉赛贡的技法,完成了连续16个单腿转和双臂同时扇动相结合的旋转,生动地展现了海燕展翅翱翔的形象。看他的舞蹈,似乎每一个动作都是一句明确的语汇,句和句间又错落有致,起伏有序,落落分明,流畅贯通。而且在这些舞蹈语汇里,紧裹着他的文化功力、生命之火、艺术情趣、审美理想。
我记不得是哪位古人讲过这样一句话,“每从气韵见文章”,从气韵之深蕴和浅露,可以评判文章的优劣。我想舞蹈亦然。说周桂新舞跳得好,正是因为他的舞姿的气韵中蕴藏着一种别样的魅力。


第8版(副刊)
专栏:文苑拾穗

《文学艺术新术语词典》
由鲍昌主编,姜东赋、夏康达任副主编,有20多位学者、专家、教师集体编纂的《文学艺术新术语词典》,最近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该词典收有文艺领域14类(文艺学新学科、文艺研究新方法论、现代文艺理论、现代文艺批评、现代文艺思潮、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建筑、摄影、杂技),术语2495条。本书对从事文学艺术研究、文艺创作、文艺教学的工作者和文艺爱好者获得新知识有所增益。
(津)


第8版(副刊)
专栏:

墨梅图(中国画)     邓林


第8版(副刊)
专栏:

3月中旬,辽宁歌剧院在北京演出歌剧集锦音乐会:“爱的旋律”。其中有《白毛女》、《小二黑结婚》、《刘三姐》、《江姐》、《红珊瑚》、《阿诗玛》、《芳草心》等优秀歌剧的选曲,展示了中国歌剧的成就,受到音乐界的瞩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