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3月18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彩霞篇
鲁藜
彩霞用不着镶边
真诚不在于词藻
有骨头才吐真言
有海量才纳异见
献美言巧语者应科以损毁国运的罚金
献诤言谏语者应颁与荣誉公民的金章
以其愚昧的天平去衡量人生
只有笨重的昏庸才拥有最高的价值
悬挂了十年的文章漫画已经消失:
一大群智者却让一小撮有权的昏聩者尽情愚弄
拜倒在佛前的不都是善男信女
有江湖骗子,也有两面三刀的刽子手
靠登龙而飞黄腾达
艺术就成了魔术
优质的艺术品理应高价出售
但,艺术家的灵魂切不可拍卖
色情一旦主宰了美的领域
神圣的殿堂就成了猪圈
卑鄙者不因卑鄙而自卑
正如高尚者不因高尚而自高
红色的旗帜比生命更珍贵
千百万战士为她流血
不能让共产主义战士的后代
忘却筚路蓝缕者殷红的足迹
诗之所以能够逾越忘川而翱翔
因为她有双翼——美学与哲理
诗人每天在生活之树上捕捉美的感觉
如同采茶女在茶林里捕捉春之绿魂
但愿我的小诗如同涓涓细流
能滋润灵魂干渴沙漠上的跋涉者


第8版(副刊)
专栏:

小裁缝
吴仲翔
近来常想起小裁缝,其原因倒也并非全为了做衣服。
小裁缝,是去年厂里请来为职工做服装的个体户。他,二十来岁,瘦长的个头,眼睛很秀气,嘴唇薄薄的,但不知怎么那眼神和嘴角组成的笑意,给人一种讨好和狡黠的感觉。他的妹妹胖得出奇,脸上的肉把眼睛挤成了一条缝。他的堂弟,黑而矮,见人就裂嘴笑,没言语。就这么三个年轻人,带着几本时装小册子,加上剪刀、卷尺之类的简单工具,就从外地来我们厂了。由于缝纫机、锁边机、电熨斗,以及住宿、水电等全是厂里提供的,因此服装的加工费明码标出比一般的服装店低30%至40%;小裁缝的手艺不差,做衣人可以从时装小册子上任意挑选式样,也可自行设计新颖款式,只要你画得出,他就做得出;再有是制作时间短,一般衣裤二三天做好,“三套件”西服一星期即能试样。有此三点,去做衣的人络绎不绝。
上海人素来讲究衣着,尤其是妙龄女郎,对新衣制作格外挑剔。每当试衣之际,小裁缝总是谦谦地站在一旁,带着欣赏和蔼的神情听取意见,一遍又一遍地进行改制,直到做衣者满意为止。偶尔,也有改了多次还不满意的,小裁缝就陪着笑说:“我看,你穿着蛮合身的。不妨先拿去穿穿看,如果不称心,再来改。我总归认帐的。”
一天晚上,有个中年男子怒冲冲闯进屋内责问:“小裁缝!你贴的标价算数吗?为什么多收钱?”满屋的人不由一惊,小裁缝一个箭步窜到他面前,连声招呼:“老师傅,有话慢慢讲,慢慢讲。”边说边欠身敬烟、点火,轻声询问原委。那人掏出一张发票说:“工钱是二元七角,我女人付十元钱,为什么你妹妹只找七元一角?”小裁缝接过发票略一端详,满脸堆笑说:“老师傅,发票下面有一行小字:‘贴袋布二角’。只怪我妹妹没讲清楚,害你多跑一趟。这是我们的差错,袋布钱不收了。对不起!对不起!”说着掏出钱,硬塞进那人袋里。那人走后,室内的人颇有不平之声,终日埋头干活的妹妹也叫屈不迭。小裁缝摇手劝阻:“这是我们少说了一句话,不能怪客人。两毛钱连脚步钱都不够,是我们对不起他!”
然而,时间一长,厂里逐渐对小裁缝有些说法。有人说:“小裁缝专门揩油衣料”;有人说:“小裁缝看人头,衣服质量有高有低”;还有人说:“小裁缝的工钱并不便宜”;甚至有人说:
“小裁缝乱拆缝纫机,可能用旧零件换了新零件!”这简直迹近偷窃了!总之,小裁缝不是好东西,厂里让他占尽了方便,他对职工并没有什么好处!
奇怪的是:小裁缝的名声越来越坏,他的生意却越来越好。每天晚上,小小的房间里,量衣的、试衣的、改衣的、取衣的,熙熙攘攘。更奇怪的是:有些白天在厂里对小裁缝深恶痛绝的人,此时却笑容可掬地要小裁缝细心地量、精心地做。
对小裁缝的种种怨言,引起了厂领导的重视。于是,对小裁缝下了逐客令!
小裁缝悻悻地走了。厂里对小裁缝的议论随之消失。缝纫机全部原件原装搬回了洗衣组,缝补工作服时照旧转得顶好。
又过了一段时日,妻为我买了块衣料去服装店制作,工钱贵不说,工期竟要两个月!我脱口而出:“要是小裁缝在,就好了。”妻接口说:“是啊,小裁缝在的时候,七嘴八舌说人家不好。现在走掉了,厂里人又都说他好哩!”
小裁缝曾为我家做过好几套衣服,却从未问过他的姓名。大家都叫他“小裁缝”,我们也跟着叫。如今想起来,实在太不应该!


第8版(副刊)
专栏:诗画配

刮鳞
何韦 画
罗庆朴 诗
金鳞铁爪欲飞腾,
杀出几个拦路兵,
手中利刃光闪闪,
脸皮抽筋挤笑容:
“东方大学办校庆,
南江日报赛溜冰,
西山要买摩托艇,
北市正在选神童……
轰轰烈烈搞活动,
兜里没钱可不中,
多的需要八万整,
少的四万也挂零。
莫怪我们心肠硬,
其实大伙儿都为公,
敬请破费一点点,
千秋万代留美名!”
(附图片)


第8版(副刊)
专栏:

大海(外一首)
钟永华
一条条溪流
一层层浪叠
奔腾不息地汇入这
涌动的海
海呵,正敞开博大的胸襟
容纳着所有的
清风,山色,云霞
阳光,朗月,星座
以及混沌、污浊和败草
大海,不是以其
自身的信念和价值
洗涤着,沉淀着,净化着
一切龌龊和芜秽吗?
而光波和亮色
在不断跃动的潮汐中泛着透明
呈出碧绿了
森林
不知哪天早上
这儿冒出一片又一片森林
莽莽苍苍的森林
莽莽森林间
又有那么多的花簇、云霓、
星光和鸟群 以及
七彩的光鲜和流行色
天上掉下新大陆了
游客纷至沓来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

话说“市井小说”
汪曾祺
作家出版社要出一本《市井小说选》,“市井小说”这个词儿我还是头一回听说。
“市井小说”写的多半是市民,为什么不就叫“市民小说”?我想大概是要和“市民文学”区别开来。“市民文学”是一个历史的概念,这是产生在封建时代,应手工业者和商人的需求而兴起的文学,反映他们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的悲欢离合。唐人小说开其端,宋人话本达到高潮。“市井小说”和这些不一样。“市井小说”不是《今古奇观》、《三言二拍》。主要的分别在思想。“市民文学”对封建秩序有所抨击,但本身具有很大的封建性。“市民文学”的作者的思想和他们所描写的人物是在一个水平上的,作者的思想常常就是人物的思想,即市民思想。“市井小说”作者的思想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他们对市民生活的观察角度是俯视的,因此能看得更为真切、更为深刻。
“市井小说”没有史诗,所写的都是小人小事。“市井小说”里没有“英雄”,写的都是极其平凡的人。“市井小民”嘛,都是“芸芸众生”。芸芸众生,大量存在,中国有多少城市,有多少市民?他们也都是人。既然是人,就应该对他们注视,从“人”的角度对他们的生活观察、思考、表现。
现代市民的生活和他们的思想意识与历史上的市民有一定的继承性。他们社会地位不高,财力有限,辛苦劳碌,差堪温饱。他们有一些朴素的道德标准,比如安分、敬老、仗义爱国。他们中的一些人,有的时候会表现出难能的高贵品质。但是贤愚不等,流品很杂。正因如此,才有所谓“市井百态”,才值得一看。他们的生活是平淡的,但因时势播迁,他们也会有许多奇奇怪怪、坑坑洼洼的遭遇。“市井小说”的作者的笔下,往往对他们寄予同情。但是这些人是属于浅思维型的。他们只能想:怎么活着(这对他们是不易的),而想不到人为什么活着(这对他们来说,太深奥了),他们的思想上升不到哲学的高度。他们是庸俗的。他们的行事往往是可笑的,因此“市井小说”大都带有喜剧性,有些近于“游戏文章”。有谐谑,但不很尖刻;有嘲讽,但比较温和。市民是一个不活跃的阶层,他们是封闭的,保守的。他们缺乏冒险、探索,特别是缺乏叛逆精神,他们大都是“当了一辈子顺民”。他们既是社会稳定的因素,又是时代的负累。但是这是怎样造成的?有什么办法能使他们改变这种情况?谁也开不出一个药方。因此,“市井小说”在轻松玩世的后面隐伏着悲剧。
“市井小说”和“市民文学”是有渊源的。两者都爱穿插风物节令的描写,可作民俗学的资料。所不同处是“市民文学”中有大量的色情描写,而“市井小说”似乎没有继承这个传统。“市井小说”的语言一般是朴素、通俗的。多数“市井小说”的语言接近口语,句式和词汇都与所表现的人物能相协调。在叙述方法上比较注意起承转合,首尾呼应。“时空交错”、“意识流”很少运用。上乘的“市井小说”力避“市民文学”的套子。这些作者以俗为雅,以故为新,他们在探索一种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但并不陈旧的文体。
“市井小说”和“军事文学”、“农村文学”……是并行的。如果它们有对立面,那可能是贵族文学或书斋文学,是普鲁斯特、亨利·詹姆士、茀琴妮亚·沃尔芙。“市井文学”的作者不用他们的方法写作,虽然他们并不排斥普鲁斯特、詹姆士、沃尔芙。
(此文是作者为作家出版社《市井小说选》写的序。)


第8版(副刊)
专栏:域外文谈

生活在农民中的作家
申奥
在法国阿尔卑斯山麓一个名叫缪西的偏僻村子里,居住着一位英国作家约翰·伯吉尔,他是十三年前搬到这里来的。伯吉尔出生在伦敦,但他感到在英国很不自在,便迁往巴黎,后来又迁往日内瓦。一九七三年,他创作一本以法国移民工人为题材的小说《第七个人》,这些工人来自土耳其、葡萄牙和北非。他采访时发现他们都是农民的儿子,在城市中普遍感到孤独、紧张和受压抑,于是萌发了写农民的念头。他要写农民的价值和作用,写农民对自己的命运的看法和对未来的展望。他决定到农民中间去生活,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和经验。
来到这个只有一千八百人的村庄后,伯吉尔和农民一道从事田间耕作,清扫马厩,即使最脏最累的活,他也抢着干。他对来访的朋友说:“了解农民的最好办法不是空谈,而是实干。”在劳动之余,他和他们一块饮酒、玩牌、唱歌,听他们讲故事。这样就缩短了农民和他之间的距离,他们把他当作自己人,对他无话不说。农活不忙时他就写作,从清晨开始,写四个小时,有时写五个小时。他写得很慢,反复修改,每部稿件差不多都要写十至十二遍。他定期进城,主要是去巴黎,在那里讲学,访问朋友,看电影。但他不留恋城市生活。他认为自己已属于这个小山村,再不能同它分离。
来到农村后他已出版了两本书。第一本是《肮脏的大地》(一九七九),反映农民对自身生活的设想以及如何使之实现;第二本是短篇小说集《一度在欧洲》(一九八○),包括五个农民的爱情故事。这些作品中的主人公都经受了很多波折,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现在他准备写第三本,描叙农民流入城市后的状况。这三本书将组成一套三部曲《他们的劳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