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3月12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经济)
专栏:

绿色,在原野上铺展
——我国平原地区林业建设述评
本报记者 高保生 新华社记者 张建军
与世界林业先进国家相比,处于危境的我国林业建设,值得一提的成就之一,就是平原绿化。
据统计,平原面积最大的华北中原地区,去年已有156个县市达到林业部颁布的平原绿化标准,平均森林覆盖率由解放初期的2%提高到10.7%。仅淮北地区,近10年森林增长量就超过过去林木总和两倍多。平原林业迅猛发展,为我们带来了绿色的希望。
平原林业,改变着多年来自然灾害频繁的状况。昔日的沙丘盐碱之地,变成了粮棉产区和泡桐葡萄之乡
黄河流域,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曾几何时,大规模的开荒辟田,广袤森林惨遭毁灭。沙土泛起了,河水变黄了。上千年来,平原地区农民历尽“水旱风沙碱”的折磨。
我国有松辽、华北、渭汾、淮北、江汉、太湖、洞庭、鄱阳等十大平原,总面积1亿多公顷,人口3.9亿,耕地4300多万公顷,历来是我国主要农业区和粮、棉、油、畜的重要商品生产基地。但是建国初期,人口、耕地面积均占全国40%的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仅有可怜的百分之一点多。
1968年,现任河南周口地区副专员田有申,大学毕业,被下放到淮阳县黄李村插队锻炼,迎接他的是一片灰黄色的土地,举目望不到一点绿意。由于林木稀少,生态恶化,多少农民过着“种一葫芦打两瓢”的苦日子。
平原林业,是在困苦中兴起的。血气方刚的田有申,饱尝无林的滋味,深知种树的紧要。他当生产队长时,发动全村种了10余万株树。有了树,固了沙,黄李村的粮食亩产由造林前的130公斤提高到现在的372公斤。
周口地区的几任书记、专员,都是栽树的热心人,这个风起沙飞、非旱即涝的老灾区,如今遍布绿荫。1987年,全区林木总数达到3.4亿株,是建国初期的11倍,是1980年的1.4倍,粮食产量比1980年增长了64%。
地处黄河故道的安徽砀山、萧县,过去流传着一首民谣:“面缸一层沙,庄稼被土压,走路难睁眼,张嘴沙打牙”。自从两岸营造起73公里的“绿色长城”后,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6级以上的沙暴风由年均11.6次下降到2次,昔日的“沙土国”变成粮棉林果齐发展的富裕乡,仅水果年产量即达8000万公斤,比1980年翻了一番多。
缺柴,是最困难的问题之一。据统计,平原7800万农户中,大约4900万户每年缺柴4—6个月。大量农作物秸秆被烧掉,不能还田,土壤退化。平原绿化,按需种植,既有防护林,也有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使这个矛盾得到缓解。湖北省潜江县近年光枝柴已产1.5亿斤。河北省平原树木每年提供50万吨树叶,可养牛150万只、沤制绿肥18万吨。
平原林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作为农村商品经济的有机构成,崛起于中国大地
平原林业的迅速发展,得益于两个政策的落实:一是经营自主,谁种谁有,这使农民吃了定心丸;二是放开木材市场,遵循价值规律办事,从而使农民从经营木材中得到了实惠。
在湖南洞庭湖区,近些年出现“鱼上山,树下湖”的现象。原因就是山上渔政宽,山下林政宽。历来打鱼为生的湖区农民,在湖区200多个垸子(小岛)种满了杨树、杉木,117万亩成片树木,染绿了800里洞庭,人均45株,活立木蓄积量达453万立方米。地处湖中心的安乡县,不仅解决了烧柴和自用材的问题,每年调出木材 3000多立方米。
有人做过调查,种一棵树,每年可得益10多元,一亩地,单一种粮,年收入100多元,如果林粮间作,年收入近600元。因而不少地方的农民把树看成“绿色银行”。有些地方的林业收入,已占到农业总收入的30%—40%。
平原林业中一个引人注目的新动向,是创汇林业的发展。海南岛的桉木切成片,作为造纸原料,外商大量订货购买。安徽亳州市年出口优质桐木1.2万立方米,创汇1200多万美元。最近该市又与国外联合办加工厂,把桐木加工成拼板全部出口,年生产能力3—5万立方米。当然,创汇林业还处在起步阶段,出口大多是原木和初加工产品。如果能深加工后出口,那创汇额可成倍增长。
平原林业,正在构造大农业的新格局,推动平原农业向生态农业阶段迈进
湖中养鱼,湖面养鸭,湖堤种树,是如今洞庭湖区的立体农业结构。
一片片农田林带,形如一张巨大的绿色网络,罩在徐州市郊的平原大地上。
林粮间作,林菜间作,林药间作,林果间作,是近几年淮北广阔平原上的农业新模式。
林多,叶多,饲料多,肥料多。林茂粮丰,六畜兴旺,中州大地,逐渐展现出一幅“中州富地”的新图景。
一个林字,作出了许多锦绣文章。农业再也不是单纯的农业,林业也不再是单纯的林业。
如果说,我国平原林业从五六十年代的四旁植树、沙荒绿化,到70年代兴建农田林网,还是一种被动的、单一的林业发展形式的话,那么进入80年代后,林业发展已经纳入整个大农业结构。许多地方按照农林牧、水田路相互依赖及其内在发展规律,实行了科学营林,规划发展,形成了带、网、片、点结合,多树种、多林种、多层次、多功能的平原林业格局。这种生物间有机联系和协调发展,气侯、水土、光热综合利用的生态农业体系,成为农业跃上新台阶的可靠保障。
在林带保护下,阜阳地区的小麦增产15%,树叶作兔、羊的饲料,每年农民出售117万张山羊皮,147吨兔毛。最显著的是林带对农田小气候的改善。河南省民权县搞小麦、葡萄、泡桐、花生多层次种植,田内风速降低,湿度上升,树叶肥田。粮增产,果增产,树增产。
生态农业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平原绿化有待进一步推向前进。林业部长高德占最近提出,全国902个平原、半平原县,力争“七五”期间有500个达到平原绿化标准,到2000年全部达到标准。已经达标的要继续发展。这是一个鼓舞人心的计划。


第2版(经济)
专栏:

营造亿亩速生丰产林
——三评如何加快林业改革和发展
本报评论员
当今中国乃至世界,都面临着一个森林资源消长相竞的严竣课题。一方面,人类正在以极大的努力保护森林,恢复森林;另一方面,森林还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减。令人忧虑的是,消长相较,“消”的速度远大于“长”。
改变森林资源消长失衡的局面,关键是增加森林的生长量,创造一个“长”大于“消”的新形势。
我国林业建设中一项宏伟的新计划——从现在起,大体用30年时间,全国建设3亿亩速生丰产林基地,到本世纪末,先建成其中的一亿亩,就是力挽森林消长危局的战略对策和根本措施。
传统的林业模式,一是偏重于采,手持大斧头,眼盯天然林,自然界数十年以至数百年长成的大树,举斧可斫,取之便当。问题是,只采不造,或者采多造少,越采越少,何以为继?二是种树不管树,种成“小老树”。虽然也栽苗,但既不施肥,又不浇水,也不修枝除虫,树木就像被遗弃的孩子一样,何以成材?速生丰产林是采取先进栽培技术和集约经营措施营造的生长快、产量高、质量好的人工林。这种方法,用老百姓的话说,叫做“像种庄稼一样种树”。采取这种崭新的林业模式,是造林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
集约经营的速生丰产林,只要树种对头,巧借天时地利,多则十几年,少则六七年,就可以成林取材。这有国内外大量事实为证。例如巴西,18年间造速生丰产林7000余万亩,从中取林产品出口,3年创汇就抵偿了18年的造林投资。又如意大利,仅用占全国森林总面积2.5%的土地种杨树速生丰产林,就生产了全国用材量的50%。再如我国山东,从80年代起发展速生丰产林,现在已有260万亩,临沂地区的杨树可以“二年成林,三年成檩,五年成梁”。何其快也!据林业部门测算,实施我国的这项“绿色计划”,到2000年,亿亩新林铺展神州大地时,仅其进入轮伐的一部分便可生产木材2000万立方米以上!当人工林的商品材源源而来时,指向天然林的许多大斧头就可以藏起来了。人工林、天然林两旺,森林的消大于长的形势终将从根本上改观。
那么,这个鼓舞人心的目标能不能如期实现呢?不用说,这么大的一个计划,实施起来将遇到资金短缺、技术服务力量不足等一系列困难。但只要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真正认识这项事业的战略意义,认真地去抓,种种困难并不是不可克服的。我国发展速生丰产林的潜力很大,有利条件很多。据粗略估计,我国适宜培育速生丰产林的用地可达4亿亩,广阔农村有丰裕的劳动力,可以满足速生丰产林对集约经营的要求。从试点的情况看,速生丰产林一能出材,二能聚财,有“绿色银行”之美称,是农村经济中一条可靠的富裕之路。如能在贷款、技术服务等各方面给农民以鼓励和扶持,使农民得材得利,农民何乐而不为!而有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必将形成一个壮阔的开发新潮。有关领导部门认为,有了这样一个基本条件,再加上科学的规划和指导,加上工程造林以及集约经营等科学方法,建设起一批批大大小小的速生丰产林基地,这个伟大的“绿色工程”完全可以如期完成。


第2版(经济)
专栏:

京石沿线乱伐林木亟待制止
本报记者 武培真
在京石铁路沿线护路林带,至少有十来处被砍伐,引起旅客愤慨,呼吁有关部门迅速制止,并严肃处理责任者。
记者自3月1日至3日往返于京石线上。这段线路,不过570里。然而,仅记者留心到的被伐护路林木就有十来处。这些被伐护路林带,长则数百米,短则数十米;有的只剩下白花花的树墩,残枝散落地上,有的刚被砍倒切割分段,汽车、马车、人力车正在装运。
“这是护路林,不该伐!”一位年轻的农村姑娘不满地说。
“唉!我二十年前就在这条线上栽过树。破坏容易建设难。形成护路林带要花费多少人力物力呀!可就这么轻易被毁坏了!”一位中年知识分子叹息着。
“对乱伐树木的,报上批评,电台广播,怎么不管用!这事,究竟归谁管?”有位乡镇干部疑惑不解。
……目睹这毁坏资源、破坏社会福利事业的败家子行为,人们心不忍、气难平。且不说沿路造林可以保护路基,挡风沙,美化环境,单从林荫路为行人造福来讲,也不该轻易砍伐!那么,是不是因为这些树木影响田间作物生长呢?不是。记者发现,与农田相隔数十米荒地的林木都在砍伐之列。是不是因为树木成材了,必须更新换代呢?也不是。这些树木,直径极少有超过1/3米的,不少树木只有碗口粗也被砍倒,而且这样粗细的树木,正处在最佳生长期。再说,京石铁路沿线,尚有许多地段没有树木或树木稀少,要形成完整的护路林带,还需加倍植树,切忌乱砍乱伐或砍大树栽小树。然而,截至3日黄昏,上述破坏林木行为尚未受到制止。记者以为,铁道部、林业部及沿线地、市、县有关部门,应该派人查一查,依法追究破坏林木者的责任!


第2版(经济)
专栏:

全国各种成份工商企业发展迅速
个体工商业户逾1372万比1986年增加13.3%
本报北京3月11日讯 记者潘岗从今天召开的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局长会议上获悉,1987年全国各种成份的工商企业和商标、广告事业获得了较快发展。
——国营、集体工商企业继续增加。到1987年底,全国工商企业已有482.8万户,比1986年增加52万户。从业人员1.69亿人,注册资金1554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2%、13.5%。在工商行政机关登记的外商投资企业8546户,比上年增长29.7%,其中外商独资企业201户,增长35.8%。
——个体工商业和私营企业增加较快。到去年底,全国雇工8人以上的私营企业已有11.5万户,比1986年增长93%;从业人员184.7万人,增长84.7%。全国城乡个体工商业有1372.5万户,从业人员2158.3万人,资金23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3%、16.9%和31.4%。
——商标、广告事业有很大发展。到去年底,我国注册商标累计总数已有18.76万件,其中,外国商标(包括52个国家和地区)2.86万件,占15.3%,分别比上年增长近20%。广告经营单位到1987年底全国已有8225户,比上年增长18.4%;全年广告营业额11.12亿元,增长31.6%。
——城乡集市贸易和各类专业市场继续发展。到去年底,全国城乡已有6.97万个集市,比上年增加2000多个,集市贸易成交额突破千亿,全年达到1157.89亿元,比上年增长27.7%。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长任中林要求各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新的一年里,将支持改革、促进经济稳定发展,加强监督管理,维持市场正常秩序作为主要任务,做好企业法人登记工作,进一步发展集市贸易,继续鼓励和扶持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发展,严厉打击制造、销售假冒商品的不法行为,打击投机倒把活动。


第2版(经济)
专栏:

吉水设立林业发展基金促进造林
江西省重点林区的吉水县在县、乡两级建立林业发展基金制度。林业发展基金的来源,除有关的林业收入的留成部分、林业税和农业银行安排的低息贷款外,还有上级下拨的各项发展林业专项经费及其它可筹集的资金。
吉水县两级林业发展基金制度建立后,县乡造林不再为缺乏资金发愁。去冬以来,这个县各乡村造林准备工作动手早,进度快,炼山整地数量之多是多年来所少见的。
(据新华社)


第2版(经济)
专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体改委、建设部召开会议
研讨我国房地产产业政策
本报讯 记者朱剑红报道:长期以来未受到充分重视的我国房地产产业,现在已纳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日程中。3月7日至10日,国务院经济技术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国家体改委及建设部在北京召开“房地产产业政策研讨会”,探讨在我国建立房地产市场,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房地产产业的有关理论与基本政策等问题。
房地产作为一个生产要素,涉及到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入,改革我国原有的房地产政策及管理体制,使之与整个经济改革配套,已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这次会议就有关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并将向有关领导部门提出工作建议。


第2版(经济)
专栏:

中山市种养业挺进国际市场
本报讯 地处珠江三角洲的广东中山市,种养业正越来越多地向国际市场挺进。据有关方面统计,中山出口的大宗农副产品有塘鱼、生猪、三鸟、乳鸽、水果等,1987年出口创汇5853万多美元,比1980年增长68.1%。(余志翔 王启聪)


第2版(经济)
专栏:

这条翠竹掩映的长宁河被誉为“竹溪”,已成为蜀地的一处旅游胜景。近年来,长宁人在庭院、田地、公路、溪河旁栽竹100多万笼,使这里生机盎然,美景如画。
新华社记者 刘前刚摄


第2版(经济)
专栏:

渠中养鱼、放鸭,渠旁种树,湖南安乡县安福乡的立体农业欣欣向荣。 湘林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