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2月3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心香一瓣

  实现了生命的价值
——悼念姜椿芳同志
季羡林
我认识姜老已经30多年了。最初我们接触非常少,记得只谈过马恩著作的翻译问题。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我曾有过一个初译草稿,后来编译局要了去加工出版了。他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温文尔雅,恂恂然儒者风度。
但是,我对他了解得并不多,也可以说是根本没有了解。只不过觉得,这个人还不错,可以交往而已。
只是到了最近一些年,姜老领导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纂工作,我也应邀参加,共同开了不少的会,我才逐渐加深了对他的认识。我对大百科全书的意义不能说一点认识也没有,但是,应该承认,我最初确实认识很不够。大百科出版社成立时,我参加了许多与大百科没有直接关系的学术会议。我记得在昆明,在成都,在重庆,在广州,在杭州,当然也在北京,我参加的会内容颇为复杂,宗教、历史、文学、语言都有。姜老是每会必到,每到必发言,每发言必很长。不管会议的内容如何,他总是讲大百科,反复论证,不厌其详,苦口婆心,唯恐顽石不点头。他的眼睛不好,没法看发言提纲,也根本没有什么提纲,讲话的内容似乎已经照像制版,刻印在他的脑海中。我在这里顺便说一句:朱光潜先生曾对我讲过:姜椿芳这个人头脑清楚得令人吃惊。姜老就靠这惊人的头脑,把大百科讲得有条有理,头头是道,古今中外,人名书名,一一说得清清楚楚。
但是,说句老实话,同样内容的讲话我至少听三四次,我觉得简直有点厌烦了。可是,到了最后,我一下子“顿悟”过来,他那种执著坚韧的精神感动了我,也感动了其他的人。我们仿佛看到了他那一颗为大百科拚搏的赤诚的心。我们在背后说,姜老是“百科迷”,后来我们也迷了起来。大百科的工作顺利进行下去了。
姜老不但为大百科呕心沥血,他对其他文化事业也异常关心。搞文化事业离不开知识分子。他自己是知识分子,他了解知识分子,他爱护团结知识分子,他关心知识分子的遭遇和心情。他曾多次对我谈到在中国出版学术著作困难的情况,以及出书难但买书也不易的情况。他有一套具体的解决办法,可惜没能实现。他还热心提倡中国的优秀剧种昆曲,硬是拉了我参加他倡导的一个学会,多次寄票给我,让我这个没有多少艺术细胞的人学会了欣赏。他对中国传统的绘画和书法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是一个有很高文化修养的人。
拿中国目前的标准来衡量,姜老还不能算是很老。他的身体虽然不算很好,但是原来也并没有什么致命的病。我原以为他还能活下去的,我从来没有把他同死亡联系在一起,他还有很多很多工作要去做啊!对我个人来说,我直觉地感到,他还有不少的打算要拉我共同去实现。我在默默地期待着,期待着;我幻想,总有一天,他会对我讲出来的。然而,谁人能料到,他竟遽尔而去了,好多同我一样的老知识分子失掉了一位知心朋友。我们能不悲从中来吗?
最近几年,师友谢世者好像陡然多了起来,我心中受到了极大的震动。我一方面认为,这是自然规律,无法抗御,也用不着去抗御。另一方面,我又觉得自己大概也真正是老了,不免想到一些以前从没有想到的事情。生死事大,古人屡屡讲到。古代有一些人对于生死貌似豁达,实则是斤斤计较,六朝的阮籍等人就属于这一类。我个人认为,过分计较大可不必,装出豁达的样子也有点可笑。但是,人非木石,孰能无情?师友一个个离开人间,能不有动于衷吗?我只是想,一个人只能有一次生命,我从来不相信轮回转生。既然如此,一个人就应该在这短暂的只有一次的生命中努力做一些对别人有益、也无愧于自己的良心的事情,用一句文绉绉的话来说,就是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能做到这一步,一生再短暂,也算是对得起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了。可惜的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想到这一点,更不用说做到了。我认为,姜椿芳同志是真正做到了这一点的,他真正实现了自己生命的价值。椿芳同志可以问心无愧地安息了,永远安息了。


第8版(副刊)
专栏:舞榭歌台

  闪光的《森吉德玛》
贾作光
美丽动人的内蒙古民间传说森吉德玛,在内蒙古草原流传了300多年。曾有人用交响诗、话剧、电影等艺术形式表现过它;今天,内蒙古伊克昭盟地区鄂尔多斯歌舞团又将它改编为民族舞剧。
新年伊始,他们应文化部、国家民委的邀请,到北京演出。外面寒风侵人,剧场内观众的心却被《森吉德玛》紧紧吸引住了……
舞剧描述了蒙古族姑娘与青年牧奴布日固德相爱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封建王公对劳动人民残酷的压迫,表现了森吉德玛与布日固德的纯真的爱情和视死如归勇于向封建势力抗争的精神。这是血泪的控诉,是人民的呼喊。
舞剧《森吉德玛》,不只使我们深刻地了解内蒙古人民的过去,也给我们展示了民族艺术遗产的光彩,使我们看到了蒙古民族文化艺术在新时期实现的新的飞跃发展。
这个舞剧结构简练,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在艺术上有独到的风格。他们在鄂尔多斯蒙古族民族生活和传统的舞蹈基础上,广收博采,有机地借鉴外来舞蹈技法,使它和民族舞蹈融为一体,既是本民族的,而又有新意。全剧的舞蹈设计,一是把总观鄂尔多斯地区有代表性的蒙古族传统民间舞,加以提炼加工,并将它们巧妙地与剧情相结合,以体现时代感和当地的民风、民情。如《查嘛舞》、《摔跤舞》、《珠岚(灯)舞》等。二是以民间舞的一些基本动作为素材,吸收其它舞蹈的语汇和组合技巧,使它与蒙古民族舞溶化为一,成为新的舞蹈语汇,给人以新颖脱俗之感。如慓悍、矫健的《驯马手舞》,造型别致的《绳索舞》,催人泪下的生者与死者离别等舞蹈。总之,该剧以民族舞的动作和民间色彩的音乐旋律,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年轻的舞蹈演员富于激情的表演更是牵动了广大观众的心弦。
我喜爱这个闪光的民族舞剧《森吉德玛》。我相信,它也会赢得首都广大观众的喜爱与欢迎。


第8版(副刊)
专栏:剧谭

  书卷气上的“三级跳”
——记昆丑林继凡
徐城北
书卷气,应该是一切戏曲演员的自觉追求。41岁的南昆演员林继凡,最近把《游殿》、《醉皂》、《议剑》三折丑戏带到北京,以其脱俗的气质和精到的“笔墨”备受欢迎。究其原因,与其长期在王传淞老师指点下研求艺理有关,与其长期从张辛稼先生(苏州画院院长)习画有关,更与他在书卷气上的反复研磨有关。此次晋京的三折小戏,恰是他在书卷气上做“三级跳”的三个阶段。
《游殿》取材于《西厢记》,讲一名年轻的知客僧陪同张生观赏寺庙建筑,先在介绍名士题咏时尽情卖弄,又在巧遇莺莺、红娘后大行调侃。其中有一个很难演的细节:知客僧引导张生误入茅厕,却殷勤地邀其前往“出恭”、“小解”乃至“放屁”。显然,这里是容易出“效果”的,但是处理不当就难免落俗。林继凡经过再三把握,决心突出两点——一是要雅,因为知客僧必须具有相当的文墨,才能周旋于文士之间而达到化缘的目的;二是要稚,因为“这一个”知客僧颇为年轻,尚有顽皮的特性。于是他在上述“三邀”之后,又仿佛下意识地念出“这样标标致致的读书人,竟连尿屁也没格”的独白,每演至此,他都感到似与知客僧融为一体,独白也像是从心底流出来的,引发出全场观众的会心微笑。
《醉皂》是写一名醉醺醺的“公门老大”,奉县令之命邀一位书生赴宴。这名醉皂胸无点墨,虽然粗俗不堪,却不妨碍他同时具有人情味。林继凡感到这个人物的气质与自己有很大反差,如果在他身上演出书卷气,则势必违背剧情。他意识到当务之急,是用自身的书卷气对“这一个”做准确的分析,尽可能扩大人物的粗豪一面,以求和相对饱满的人情味形成对比。继凡沉浸在这一意念之中,并在一次试演中即兴说出“小倷格赤佬”一段很见光彩的台词。后来他获悉川剧名丑刘成基、李文杰等表演的《醉皂》中,都有抽出铁链子锁人的细节。继凡高兴极了,心想自己的这一点灵犀,与前辈真可说是不谋而合。他于是也增加了锁人的细节,并将之昆剧化。有了这形象的一笔,便为醉皂添补了一个具有本质意义的性格侧面。林继凡也使自己从“本色演员”跃到了“性格演员”的新高度。
《议剑》则另是一种情形。林继凡在此折中扮演青年时期的曹操——还只是董卓门下的骁骑将军,应邀去会见司徒王允,通过对一把宝剑的“议”,二人从相互试探到结成同盟。林继凡幼年时就看过王传淞老师的这一折戏,但当时不要说学,连理解也难。只有经过了十年动乱,等到自己也具备了较多较深的人生阅历之后,林继凡这才陡然发觉其中的无穷味道,演员一旦全身心沉浸进去,就会“动是戏,静亦是戏”!他在近年的演出中,一方面继承了传淞老师的表演精粹,同时又与饰王允的演员一道,对后半部戏从舞台节奏入手,做出大开大阖的崭新处理。为表现王允与曹操最后道破心事及曹操请命刺董,昔日舞台采用了一大段“动”的画面。接下来就是“静”——二人对跪告别,互诉心曲。然而传统演法仅是一刹,与上述大“动”形不成有分量的对比。林继凡想到国画经营位置上的“结块”与“透气”的说法,结合到这段戏则是“透气有余而结块不足”。故而他与舞台伙伴一道,为这块“静”重新设计了动作程式,使从前的“静亦是戏”升华到“静更是戏”。不难看出,书卷气又帮助林继凡从辩证关系把握舞台节奏,这与单纯考虑刻画人物相比,显然又高出一截。中国画讲究“散点透视”,中国传统戏曲亦同样具有“散”的审美视角,常常能在主题、人物、情节、语言之外,还能挖掘出其他的“戏”。由此可见,演员坚持由下意识到有意识地掌握艺术辩证法,并使之渗透,作用到一切可以有作为的领域,这可以谓之书卷气的极至了吧。
林继凡在三折戏里的实践说明:书卷气不是强贴在人物脸部和身上的护肤膏,而应该是演员心头的营养素,它会有助于决定“演什么”和“怎么演”,使演出达到新境界。


第8版(副刊)
专栏:

  真假李逵
刘智祥
话说李逵来到一座久已向往的庙前。他抬头一看,不由吃了一惊:只见李鬼背靠着山门前那棵大树,怒目而立,手里也握着两把板斧。
李逵心想,他不是早已被俺砍死了吗?怎么又还魂了,便问:“你是怎么活过来的?在此作甚?”
李鬼龇牙冷笑,举斧一拦:“休得多言!这是你来的地方么?”
“俺怎么不能来?”
“你有武林会员证吗?”
“俺的武功本事,别人不知,你还不晓么?”
“那也不顶事。没有本本,谁承认你的‘本事’?谁批准你入会了?谁出版了你的著作?你瞧,这是俺通过后门加前门弄到的职称证书《板斧大王》;这是咱的委任状,武功研究会副主席;这是咱的巨著《论板斧》。这些,你有吗?咹?”
李逵气得七窍生烟,本想两板斧砍将过去。可是,此刻只好忍气吞声。你道何故?原来他心有苦衷。李逵转念一想,李鬼既有靠山,又有后门为倚,明知他是假的,但你能拿他怎样。就算把这冒牌货打败,又怎么样?别的后门不是照样可以又给另一个假李逵颁证、委状、出书么?你又可奈他何?更何况,若是得罪了这帮子,恐怕自己的待遇是万难改善了,连板斧用锛了没处磨也说不定。
特别是当李逵一想到黄秋园那样的丹青国手,尚且久遭冷落,直到死后才为中国画界的两个最高机构聘任为“名誉教授”和“荣誉委员”!而他,小小的李逵,还有什么想不通的?
虽然郁郁不爽,但李逵始终坚信,冒牌货及其护身符的取缔,总该是为时不远的事了。于是他昂然另走新路,呼啸大笑过岗,呼吁采取措施,革旧除弊,利国利民……


第8版(副刊)
专栏:

  人和墙
龚湘海
墙和人一样站立
人能行走
墙却不能行走
墙把世界划成许多空格子
存放梦和肉体
人常常需要墙
风风雨雨
墙就是一种庇护
又让世界徒生了许多峭壁
阻拦着眸光与奔跑
阻拦着相互呼唤的语言
人有时会在冲动里
在墙上碰得脸青鼻肿
被墙逼得苦闷的时候
人就构思天空的鸟儿
人多么讨厌墙
但假如真的在一夜间
把所有的墙拆去
人又担心自己疯狂的脚
会跌进某一种深渊
人时时都需要墙
却又时时想挣脱墙
因此就在墙上
开了窗子和门


第8版(副刊)
专栏:

飞天 (黑陶) 仇志海 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