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2月24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影视窗

  关于春节晚会的议论
文毅平
节后相聚,几位朋友议论的话题之一是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文艺晚会。
甲:诸位在除夕之夜都看了电视晚会吧?我认为今年晚会的水平不低于往年。节目大多健康、活泼、趣味性强,也注意了短小精悍、节奏快、容量大。我喜欢相声《电梯奇遇》、《巧立名目》,小品《狗娃与黑妞》等,因为它们在娱乐性里包含着严肃的社会内容,看后令人回味。主办者事前到处说让大家别抱太大希望,看来是有些过虑了。
乙:我看您的评价有些过高了。节目虽好,却大都似曾相识,从几位“明星”演员到客串、会串的手法,都失去新鲜感了。评价过去几次成功的晚会时有一个未必科学的标准——看是否有歌曲能一夜间流行全国。各位都能哼几句《十五的月亮》、《血染的风采》或《冬天里的一把火》吧?但今年哪一首歌会流行起来呢?
丙:平心而论,我感觉今年的节目分解来看,还算活泼、新颖;但合成整体,则略嫌平淡。究其原因,恐怕是吃了“照顾”的亏。现在的春节晚会成了几亿人除夕之夜唯一的文化娱乐形式,已被拔高为体现政策体现精神体现文艺方向的“文艺全会”。各行各业、各种年龄和文化层次、各种情趣的人都必须在其中得到照顾,必然众口难调。咱们几个人众说纷纭,原因也在于此。
甲:我看照顾还是必要的,因为要普天同庆嘛!至于说“整体平淡”,只是缺少几个冒尖的节目把晚会推向高潮而已,可以在下次改进。现在的问题是,据说中央电视台已传出风来,要“见好就收”,把今年的晚会当作六次春节晚会的总结,画一个“句号”。对此我大不以为然,恐怕广大观众也通不过。
丁:我觉得这里有一个接受美学或观众心理学或社会学的问题。一种传播极广的电视节目被广大观众接受了,它就成了一种“公共财产”,一种为全社会所需要的精神产品,那么,它的生产者是否有权宣布“停产”?再说,外国有些电视台非常重视观众的意向,一部电视剧开拍后,只要观众喜欢,就上百集地拍下去。而我们的电视台为什么想停办收视率最高的节目,在观众的兴头上拂大家的意呢?
乙:这不奇怪,能够覆盖全国的电视台独此一家,不存在台与台的竞争,主办者还有什么必要年年费这个牛劲呢?我同意春节晚会应该继续搞下去,但关键在于主办者特别是编导在整体设计上的创新,这需要当成一个系统工程来搞。
丙:要说系统工程,还可以把范围放得更大一点。为了不因“照顾”而失去艺术个性,今后的除夕,电视台不妨分门别类办几台晚会,每台一两个小时,人们可以在不同的时间里各取所需。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几个频道可以同时播放不同风格的晚会。当然,精采的影视片或专题节目也可以与晚会争一夜之短长。据说今年北京有人就看的是当晚的足球实况转播。
丁:你这办法不一定行得通。中国绝大多数家庭只有一台电视机,除夕之夜全家合看,你总不能让家庭成员排队轮流看,或是把兴趣一致的观众分别集中到一台电视机前吧?我的意见是:不是已经有了双向传送、千里对话的技术吗?那就发动各省电视台都选出自己最精彩、最有特色的节目,向中央电视台传送一小段。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加上香港,每台10分钟,合起来正好5小时。这样虽然仍在“照顾”,却肯定是精华荟萃。
甲:这个设想恐怕也不容易实现。且不说在整体风格上难以协调,就是在传送技术上也太困难了,今年与广东台的“对话”就出了点毛病。若让各省出录像事先编好,又失去了实况直播的优势。“天涯共此时”,会增加观众心理上的亲切感,这种电视的独家优势是不应放弃的。不知哪位还有更好的主意?
乙:我看说到底,还得借鉴经济改革中行之有效的办法:引入竞争机制,实行设计招标。不要再难为邓在军总导演了(我向她致以敬意),任是谁接连办上几届也会江郎才尽。但是,中国之大,有才能的人多得很,你技穷力竭了,别人正跃跃欲试呢!从总设计、总导演到舞美设计,都可以在全国招标,也不限于电视界,电影界、戏剧界乃至其他艺术界中的能人都不妨一显身手。
丁:或者像全运会一样,“承包”给某个省市电视台,以后可以轮流坐庄。是不是也先从上海、广东、四川试起?
乙:这需要给他们从全国选节目、选演员的权力;中央台还应向全国转播。如果实行招标得分几个步骤,首先投标者要证明自己的实力,其次是拿出设计方案来竞争,待节目投入排演后还需有一次筛选认证,确定最优方案作为除夕晚会播出。筛选下来的也不会作废,可以在其他时间播出。不知中央电视台认为这办法是否可行?
也许几位朋友最初也没有想到,他们议论的结果竟是:春节电视晚会也须改革、开放!


第8版(副刊)
专栏:

  锦旗的妙用
徐茂生
近闻,某街东头的锦旗制作店近两年来生意兴隆,获利颇丰。又闻,街西头的一家废品收购站,增设收购旧锦旗的业务,示出了“大量收购,价格面议”的牌子。
目前,社会上流传一股赠送锦旗风,地方和部队都有,你赠我一面“大公无私典型”,我送你一面“艰苦奋斗模范”,上下级互相赠送,单位间礼尚往来。于是,一些单位的锦旗,会议室挂不下了,挂到了办公室,办公室挂满了,又挂到保管室,定期更换。
锦旗自然是一种荣誉的象征。但一些人却认为,工作的成绩与锦旗的数量是成正比的,而锦旗的数量光靠“竞争”还不够,还要靠“相赠”。于是乎,你送,我赠,锦旗店的生意理所当然兴隆了。
“滥成灾,满为患”。锦旗一面虽则百把块钱,作为礼品既经济又实惠,收者得名,送者得利,但多了又麻烦,换下来“退居二线”闲搁着太可惜,不如拿回家做做电视机、缝纫机套,下脚料擦擦皮鞋,倒是蛮合适;时间放久了,鼠咬虫蛀,旗上“伤”痕累累,不如干脆拿到收购铺子当掉,换下酒钱。
锦旗“妙用”如此,岂不悲乎!


第8版(副刊)
专栏:舞榭歌台

  绛州鼓乐的韵味
梁冬
帷幕拉开,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古代武士演练、誓师出征的威壮场面。1面帅鼓、4面将鼓、9面校鼓、13面卒鼓和拍板、锣、钹组成的鼓乐队,在几声帅鼓的先导下,鼓乐大作,奏起气势磅礴、悦耳动听的民间乐曲。这是在北京举行的“全国龙乐音乐周”上,来自山西新绛县农村的业余鼓乐队演奏的鼓乐《秦王点兵》和《厦坡滚核桃》。
绛州鼓乐源远流长,初唐武德三年五月,李世民在绛州屯兵,军中作有《秦王破阵乐》,始为绛州民间锣鼓,此后便作为民间喜闻乐见的形式沿袭下来。绛州鼓乐种类繁多,赛社锣鼓,亦为闹年锣鼓,主要用于赛社和春节期间的社火活动,其清音锣鼓、花庆鼓、穿箱锣鼓、伴奏锣鼓、鼓车、锣鼓,颇有“声闻百见,动荡山谷”之威震。鼓吹锣鼓,泛指婚、丧、寿、喜伴奏性锣鼓,富有浓厚的地方韵味,曲调优美动听。丰富的鼓乐曲牌,在新绛县收集整理出已300首之多,有以历史人物故事取名的,有以民间典故取名的,有以鼓点、锣点取名的。《秦王点兵》便是由《小秦王乱点兵》等素材加工创作的鼓乐。
《秦王点兵》熔花庆鼓、鼓车、锣鼓、唢呐伴奏于一炉。这套鼓乐由引子、鼓边段、鼓心段、锣鼓段、华彩段、尾声六大部分组成,整个鼓乐高潮迭起,尤其是华彩段的即兴表演,更是令人叹为观止,他们通过敲鼓边、击鼓心、打鼓帮、顶鼓腔、磕鼓环、搓鼓槌、磨鼓钉……调动鼓的每个部位最佳音响,使之声韵慷慨,气势雄浑,蔚为壮观,形象地展示了秦王李世民点兵出征和誓师北伐的场面,生动地表现了中华民族勇敢、豪放和战无不胜的英雄气概。在威严雄壮的引子之后,乐曲便进入用鼓边、鼓槌、拍板敲击之中,鼓手们用交错、对位的节奏,演奏着错落有致,强弱分明的“踢踏”声,人们仿佛看到队列整齐,精神抖擞的兵卒手执剑戟,列阵行进。“鼓心乐曲”着意描绘了武士们在进行各种操练,刀对刀铮铮有声,矛对矛乒乓交错。忽而鼓声撼天大作,煞是两军摇旗呐喊,表现出威慑敌胆的骁勇;忽而鼓声低声潺潺,给人以肃穆、寂静之感,恰似山谷险道伏兵伺机而待,表现了机智聪颖的战略战术。华彩段把整个鼓乐推向了高潮,鼓乐手们以精湛的技巧,细腻的动作,轻捷的舞姿,欢雀跳跃,形象而逼真地表现了在元帅的率领下出征的威武景象。
《厦坡滚核桃》是以传统鼓乐为基调改编的小品,吸收了唢呐伴奏锣鼓《老虎磕牙》等民间曲调。这个小段,反映农民秋收收回核桃,放在厦坡(房顶)晾晒,皮干瘪后,风吹自落,坠地有声,刻画了农民们丰收后的喜悦心情和幽默、乐观、憨厚的性格。


第8版(副刊)
专栏:

  平易浅显抒真情
——《军营男子汉》赏析
佳明
空军词作家阎肃、作曲家姜春阳创作的歌曲《军营男子汉》,已伴随着战士的步伐不胫而走,受到歌曲爱好者的喜爱。
这首歌从词到曲没有雕琢的痕迹和矫揉造作的情绪,直抒了当今战士的豪情与在个人功利得失问题上的思索,是战士纯朴心声的表露,富有一种朴实的自然美。
通俗歌曲的艺术表现特点是深入浅出。《军营男子汉》既不乏思想深度,同时又非常生活化,作品以当“明星”、“经理”、“厂长”与当兵站岗这两种生活的反差和对比,映衬出战士高尚美好的心灵,道出军营生活在人的精神、心理、意志等方面的特殊铸造力。由于这首歌的蕴涵是浓缩,而且又是用浅显明瞭的普通生活语言表现出来,因而也就容易引起人们心灵上的共鸣。
作品的曲调有三个特点:一是与歌词在内容、格调和声调上结合得十分紧密;二是简洁并且形象丰满,切分音与空拍的独特运用增强了曲调的动感,加强了乐观、自豪、明快的情绪;三是节奏疏密有致,有艺术的对比、和谐的整体布局。
另外,这首歌中虽有一些当今人们的常用语言,如“祖国的需要”、“人民的理解”等等,但因作品表露的是真情实感,所以不仅使这些语言不显平淡,反而成为当代军营热血男儿们真实感情的“凝聚点”。


第8版(副刊)
专栏:

水龙吟
范曾
映霜一丈生宣,青龙抖擞何神矫。侵领白髯,耀金蓝甲,纵横排奡。王者威仪,瑞祥气象,峥嵘谲貌。算游鳞世界,沉浮亿载,却未见,沧波老。
翘首春雷讯早,愿神州国魂重造。掀风劈浪,驱魔啖鬼,以清苍昊。屈子骚韵,希文忧乐,十翼怀抱。共长歌一曲,辰年又到,笔酣云表。
龙年已近,数写张僧繇画龙点睛故事,以述豪情,此颇惬意者也。
十翼抱冲斋主于北京
一九八八年一月
上图摄影 钱守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