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2月22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论“管闲事”
章明
对于“闲事”(即和自己没有直接关系的事),咱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不管闲事”,另一种是“偏管闲事”。这两者看来似乎矛盾,其实是一件事情的两面,深合咱们的“国粹”的。
“不管闲事”,这是对待强者的办法。人家有权有势、有勇有力,你去管他们的闲事,能有你的好果子吃么?所以是千万管不得的。“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等等高雅的格言,乃至于幼稚鄙俗一点的“惹不起,躲得起”等等谚语,说的都是同一个道理。这种处世哲学早已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视同神谕,奉为圭臬了。于是,古代的权贵巨公和现代的官僚主义者就可以横行无忌、草菅人命、贪赃枉法、以权谋私、贿赂公行……坏事做尽却没人敢吭一声。不但如此,就连一些并非权贵的流氓无赖也可以公然称王称霸,勒索行凶。《水浒传》里的超级泼皮“没毛大虫牛二”,天天在汴京大街上撒泼撞闹也无人敢惹,见了他,人们就喊“快躲了,大虫来也”,以至于“满城人见那厮来都躲了”。何等的威风!令人感到有些意外的是,牛二的后裔不但传到今天,而且更加威风了。不久前我们接连听到令人发指的消息:流氓团伙公然在大庭广众之前持刀杀人,围观者数十上百,竟然没有一个敢于上前,任凭凶手扬长而去,逃逸无踪。像这样的“不管闲事”可以说已经炉火纯青,臻于化境了!
“偏管闲事”,这是对待弱者的办法。阿Q和赵太爷攀亲挨了一嘴巴子,于是把火撒在小D身上,庶几近之。对于无拳无勇的小人物,当面指桑骂槐,背地飞短流长,专管别人的无关公众的私生活。信口开河,胡编乱造,捕风捉影,搬弄是非,刺探隐私,唾沫飞溅,津津乐道,仿佛其中有无限的乐趣!至于在得到这种“乐趣”的同时是否会伤害他人,甚至于造成流言杀人的后果,他们可就概不负责了。我以为,这种“偏管闲事”之可恶决不在上述的“不管闲事”以下。当年年轻的电影明星阮玲玉写下“人言可畏”的遗言服毒自杀,最近陆文夫的小说《井》女主人公徐丽莎投井自尽,就都是如此这般产生的明效大验。然而惊人的是,这两件事在时间上的差距竟达50余年之久。由此可见“爱管闲事”是何等的威力无边,历久不衰!——倘若深究一下,50余年又算得什么呢?至少二三千年以来就一直是这样的了。
在狮子面前是绵羊,在绵羊面前是狮子;见了横行不法者噤若寒蝉,遇到忠厚老实的人又叽叽喳喳百般诋毁。这是我们源远流长的“国粹”,在某些当代的遗老遗少看来仍然弥足珍贵,并且仍要身体力行的。但是,时代究竟变了,如今是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我想,即使这国粹高贵得达到“国宝”一级,势必也要“改革”一下吧?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对强暴者欺凌弱者偏偏管,管到底,新风尚建立庶几有望矣。
附带声明:我的这篇短文自然也属于“管闲事”一类的劳什子。


第8版(副刊)
专栏:

  爷爷
〔土家族〕滕树理
过了半夜,仿佛听到从很远很远的地方传来的声音:“还不睡呀,都半夜了,写文章的事又不是一两个晚上的功夫,把身体搞垮了倒还不值哩!”我怔住了——这不是爷爷声音吗?我过去在灯下复习功课,爷爷睡了一觉起来看见我这边还亮着灯,隔着堂屋劝我的话就是这样说的。我常打着哈欠漫声应道:“就睡,就睡”。
这是7年前的事了。
爷爷是去年5月去世的。我接到家里发来的加急电报匆匆赶回去,爷爷躺在病床上,已经不能言语了。我站在爷爷床前,不知道怎么才好,喊了几声爷爷,喉咙里便有些发哽。
爷爷这辈子是受了很多苦的。年轻时,他赶着几匹瘦骡子,往返于湖南至四川的官道上,贩卖岩盐、井盐。那时兵荒马乱,爷爷被土匪抢过好多回。有一天半夜,一帮土匪把爷爷吊在屋梁上,一边用枪托打,一边要爷爷交出货物来。那货物是爷爷千辛万苦从四川运来的几麻袋岩盐,全家人几个月的伙食,埋在屋后墙边泥土下的。爷爷硬是不交,家人也不敢吱声。土匪把爷爷打得皮开肉绽,并从茅坑舀来粪水往爷爷身上浇,这样折磨着爷爷一直到天亮,那帮土匪抢了家里仅有的几头骡子走了。家人忙把爷爷从屋梁上解下来。爷爷口吐脏水,操起斧头,竟要找土匪拚命去……
人家都说过“苦日子”那段时候最苦,我没有经历过,我是“苦日子”后出生的;但在这之后断粮的日子我是实实在在地经历过的。那时,父亲到外县的乡下当中学教师,母亲给别人洗衣服,唯一的姑姑在乡下当“知青”,我只有一个姐姐和弟弟。爷爷就常常带我们到离城老远的山里去挖蕨根。从山里回来后,婆婆想着办法为我们凑晚饭,爷爷便饿着肚子把那蕨根放在石槽里用“T”型的木制粑粑棰使劲敲打,从蕨根挤出白色的粉渣。用这蕨根粉做成的粑粑,是我童年时最好吃的东西了。而现在,每到岁末,看到人家或自家喜气洋洋地在石槽里打糯米粑粑时,我总想起当时早已年过花甲的爷爷强撑着身子打蕨根的情景。在我的记忆里,很长一段时间全家都难得吃到一回肉,而家里只要有客人来,特别是老家乡下来人,少得可怜的几块腊肉总要毫不吝啬地切下一块。爷爷也大大方方地请人喝酒。我第一次尝到酒的滋味,是从爷爷的筷子头上开始的。爷爷告诉我:“酒醉英雄汉,饭胀痴脓包”。直到前些年,每次回家,爷爷总要我端起杯子同他一起喝几口。这时,我就觉得那些显示出胆略和同情、谦卑和勤恳的时光都由爷爷集中起来了,我喝下去的不是用山泉和包谷加上曲霉的液体,而是浸透在祖祖辈辈身上的粗犷精神和忍耐气质的精华了……
前年,我回到家里。那时爷爷身体尚好,吃饭了没有事常把他的铜嘴烟杆当拐棍样地拄着,到处走走。在这以前,爷爷每年都要用一个小铲刀在院子里除几次草。爷爷年纪大了,但他还是闲不住,除了锅台边的事他一辈子不沾边,其它的杂事他总爱动动手,婆婆时不时地和爷爷为这动嘴皮子。我家院墙边种着两株栀子,这是我和二弟读小学时从山上伯伯家搞来的。爷爷常给这两株栀子松土施肥。后来,二弟又不知从什么地方搞来了一株桃树和一株木芙蓉。那桃树想来是移根时伤着了,没有成活;那木芙蓉却生长得旺盛,不到两年,枝叶竟高过院墙二三尺了。我回到家时,栀子花、芙蓉花开得正闹;特别是那白色的栀子花,香气串满一街。不时有邻居或路人进到院子里向家人索要一两朵,家人都慷慨赠送。这全都是爷爷的功劳啊。但不知何故,那芙蓉花开得盛,落得也勤,好端端的在枝丫上挂了几天便大朵大朵地滚落下来。爷爷拿着火钳和簸箕,把跌落的芙蓉花一一夹进簸箕里——爷爷想必是可怜那花朵吧?没想到爷爷竟向家人说要把那株木芙蓉砍掉:“花老是往下掉的,留着有什么用。”二弟有些不舍,谁都不动手。一日,我坐在堂屋里看书,又见爷爷拿着火钳和簸箕,蹒跚着走到木芙蓉树下,佝偻着身子,一朵朵地把地上的花夹完了。转身要走,一朵花又从高处跌落下来,爷爷又用他那有些颤抖的手伸出火钳去夹。不一会儿,又一朵。爷爷索性不夹了,望着那枝上垂挂的花出神。我的心蓦地一颤:爷爷是老了。放下书,拿起砍刀,把那株木芙蓉砍了。晚饭时,爷爷高兴地给我斟酒,我竟有些咽不下去。那株砍下来的木芙蓉,躺在院子里,待晒干了倒是几灶好柴禾。从这以后,我常留意爷爷一些小小的举动。节假日有时间,我总不吝啬几块钱的车票,回家看看,给爷爷带几瓶好酒,让他高兴高兴……
爷爷停止呼吸的时候,家人都恸哭起来。婆婆一边哭一边招呼父亲和我,叫我们不要把泪水滴在爷爷的身上。
几天的忙碌,把爷爷热热闹闹地送上山了。棺木里陪伴爷爷的是他那杆心爱的铜嘴烟袋。爷爷的坟地在城东的一座山腰上,那地方可以俯瞰我们整个小小的县城。
我站在阳台上,望着夜空中的星斗,追寻着爷爷的声音。屋内书桌上还摊着我尚未涂抹完的稿子。这时,我觉得我应该写写爷爷,虽然他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第8版(副刊)
专栏:美学杂俎

  建筑柱的妙用
盖湘涛
法国建筑师彼列曾说:“建筑的艺术就在于使支柱放声歌唱”。另一名外国建筑师说:“整个古希腊建筑就包含在一根柱子之中。”建筑既可反映一个时代的经济,又可体现时代精神。古建筑之所以采用柱子,与当时的建筑材料和审美观念有关。柱子越厚重,就越被人认为宏伟、壮观。为着这一目的,一根柱子往往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北京十三陵的享殿,是一座大型楠木殿,大殿里排列着32根楠木支柱,最大的直径达1.17米,两人都抱不过来,可称为建筑中的“柱王”了。由它组成的柱林,给人一种雄浑的感受。古埃及的庙宇,大殿里密密麻麻地排列着高大的柱子,柱与柱之间的净空比柱的直径还小,给人幽深的感受,而从高墙漏进的稀碎阳光被柱子扯得奇形怪状,每根柱子背后都好像隐藏着什么神秘东西似的,充分反映了对“人化”了的神的崇拜。
柱的造型不仅以外部形式引起人的美感,而且通过它的艺术形象深刻地表现出不同的时代风尚和建筑风格。古希腊崇尚人体美,把人体美运用到建筑艺术之中,于是产生了模拟男青年强壮身体的陶立克柱式,模拟少女青春柔美身体的爱奥尼柱式,在一些有名的公共建筑物和神殿建筑立面上,则往往同时用肌肉强壮的石雕男像和端庄秀丽的石雕女像做列柱。这种柱子在教堂庙宇和社会性建筑中都被广泛地采用,丰富多采的柱式变化使建筑物形成自己独特的外貌、风格。
柱子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标志着现代建筑已闯入一个新的美学领域,现代柱以体型轻巧简洁而比旧时柱有了突破和升华。近代罗马奥林匹克体育馆,圆顶四周配以相连在一起的混凝土丫型柱,好像手拉手高举圆盖的身躯,形成富于韵律感的优美构图,给人以新颖轻巧的感受。我国北京人民大会堂所以显得巍峨壮观,气势磅礴,其主要原因是有一排浅绿色的大理石柱作衬托。北京工业展览馆、毛主席纪念堂等建筑,巍峨的石柱也有着一定的艺术装饰效果,以其柱的美而形成强烈的感染力,使人产生庄严、雄伟、肃穆、崇高的精神感受,并给人以稳固、坚实的性格特征。在现代建筑空间处理中,有时运用列柱的不同排列和不同标高的地面来分隔空间,以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和美感。美国制蜡公司办公大厅,以轻盈挺拔牵牛花状的柱群,交织着透过柱冠间隙洒入大厅的光束,形成一幅生动的画面,给人以美的感受。
目前,我国一些城市在大型建筑设计中,还存在着柱子造型与整个建筑的风格以及时代精神不协调的状况。随着现代建筑技术和材料的迅速发展,建筑美学将发生深刻的变化,从古代的重、笨、繁到现代强调轻、巧、简,柱子在建筑中的应用也在发展中,我们的一些观念也应随之变化。


第8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青山情
——读《青山青》中译本
绍先
英籍华裔女作家韩素音,在国内已为众多人所熟悉了,她曾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接见,也曾多次回四川探望故乡。可是,长时间内能读到的她的作品并不多,在人们印象中“英籍华裔”这一点似乎比“女作家”更重要。
从最近得到的资料看,韩素音是以英文写作的,先后曾写了二十四部小说,自传性的就有三部,写国内题材的有八部。现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已出版了她的由英文翻成中文的小说《盼到黎明》,湖南人民出版社也出版了《青山青》。仅这两部作品就已向我们展示了她作为一位女作家非凡的才华。
《青山青》是作者在一九五六年应邀参加尼泊尔马亨德拉国王陛下的加冕大典后,用八个月时间写成的一部长篇小说。她用敏感与细腻,用浓墨重彩挥洒了一幅尼泊尔风俗民情的画卷。在这片风光旖旎、风情浓郁的东方山国的背景中,展开了一个东西方文化相互渗融的情节跌宕的故事。
故事以英国女作家安妮·福特固执地寻求着自我的精神生活为主线。当然,粗粗地看,作者呕心沥血塑造的这样一个女性——自己有丈夫,却无法爱他;爱着的另一个人,又不能成为丈夫,只能苦苦地虔诚追求,似乎用我们的传统观念很难去理解。其实,在我们探索其他民族的文化心理时,何必以我们的观念作参照系呢?让我们还是在阅读时沿着作者所展示的主人公内心发展之路去探索那秘密吧!无论是作为了解我们民族以外的其它民族文化心理,还是要由此悟出一些生活和爱情的哲理,我相信对读者是有好处的,因为它是来自一位严肃的女作家的理性的宏旨。
《青山青》文笔潇洒流畅,这也是韩素音自己相当重视的一部作品。在此书初版的五十年代就成为美国的畅销书,引起了美国人对东方山国尼泊尔的兴趣,持此书到加德满都一游者甚众。二十多年来在好几个国家多次重版。这次韩素音知道《青山青》由国内出中文版,特地高兴地写来了中译本序。


第8版(副刊)
专栏:诗画配

同龄
李雷 摄影
段和平 配诗
年龄,就是这般神奇,
有血与火的洗礼,
也有花和酒的芬芳。
当美丽的青春在浮雕前驻足,
思索之翼,
会更加无畏地翱翔。
岁月苍茫,
有隆隆的足音,
踏响在同龄的地平线上。
悄然塌陷的,
是岁月的断层,
我们的希望号,
即将开始新的远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