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2月15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说龙
舒平
日前寄B君一张“龙年吉祥如意”年片,昨日B老却来串门说,龙年一开门就遇上了难事:小女与邻家小虎相恋已近两年,情投意合,两小无猜,准备春节就结婚。可前天老伴突然不赞成,说“龙嫁虎”,这“龙虎斗”斗到何年何月?
我只好安慰他说,如果夫人这边一定说不通,不妨说服孩子把婚期稍延,回避些日子。近日“龙”刚上口,说起来新鲜,嫌忌也多;一二月后,大家都把“龙”字念得滚瓜烂熟了,当会嫌忌渐消,化难为吉的。
“龙”这东西,形象复杂,传说纷纭。但因其为人所塑造,总带有些时代的特征。据说,上古时代的龙同人十分亲近,黄帝、神农、孔子都是其母“感龙而生”,连那位美貌的褒姒姑娘的降生也同龙有关。在漫长的中世纪,龙主要被描绘成为“御日”、“弄云”、“致雨”而辛勤奔走的神物;还有农田抗旱用的木龙、端阳竞渡的龙舟等。到近现代,“龙”的内容更为丰富。除上述种种形象仍在人们心目中留着深刻印象外,又有许多给人类带来种种好处的“新龙”被创造出来,如救火用的水龙,工业流水线的一条龙,企业横向联系的龙头等,也都加入了“龙”的行列。
今天是改革开放的时代,象征我们中华民族的东方巨龙,应是一条改革的龙,开放的龙。改革要从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开放要知己知彼,善于同外人打交道,都需要实事求是。所以,华夏赤子塑造出来的东方巨龙,总是长着四条粗壮的足,强劲有力的指爪。这样的龙,走起路来才能昂首四顾,独立自主,脚踏实地,履险如夷,改革和开放的两个轮子,才能滚滚向前,吉祥如意。
但是,漫长的历史既然使“龙”成了相当复杂的事物,其对人们的影响,恐怕也不可能单纯的好,副作用显然也会有种种。
有一种是腾云驾雾的龙。它往往躲在云雾之中,形象神秘。有时随云飘浮,忽东忽西。有时电光闪闪,雷声隆隆,大雨倾盆。有时刮起一阵龙卷风,飞沙走石。这样的龙历史上也曾出现,人民深受其苦。我国民间向来有“画蛇添足”吃力不讨好的故事,今天画龙,则宜着力画好这矫健有力、履险如夷的四足,却万勿画龙添翼,让它腾云驾雾起来。
还有一种感情用事的龙,也是常会坏事的。《续玄怪录》中有个李靖代龙行雨的故事,唐李靖将军出猎,寓食于灵山中,一日赶鹿迷路,误投龙宫借宿,适逢行雨“天符”到来,龙君夫人因二子俱外出未归,请李靖骑上行雨用的青骢马代为行雨,并告之曰,当马嘶叫时即取罐中水一滴,滴马鬃上,慎勿多也。一路上李靖均依所约,并无误事;但当驰至曾寄寓的山村时,心感村人厚待,以为滴水难救久旱,就连下了20滴。结果平地水深二丈,人畜庄稼全被淹死,龙君夫人亦为此遭谴,杖八十,血痕满身云。大约天公行雨也同人间基建投资相仿,须有宏观控制,才能下好适量雨,及时雨,万物可赖以苏息滋育。否则,如以感想或感情代替政策,对于种种违背宏观控制的东西乱开绿灯,就会产生种种恶性连锁反应,弊不单行。今日之代龙行雨者,亦当以“龙君夫人”之嘱为重:“慎勿多也”。
愿龙年吉祥如意。更愿此“龙”非为腾云驾雾的龙,亦非感情用事的龙,而是脚踏实地、步履矫健的龙。


第8版(副刊)
专栏:

  铜梁龙记
余德强
这不是说恐龙,不是说那种令希腊人害怕的“恐怖的蜥蜴”,不是说那种已经绝灭了七千万年的悲惨的爬行动物。我说的龙是地地道道的中国种,是马毛、鬣尾、鹿角、狗爪、鱼鳞而蛇躯的变化莫测、气象万千的巨大神龙,是穿越历史烟云,高高飞翔在中华民族浩瀚心宇中的精灵。
从图腾崇拜的史前文明到走向太空的科学世纪,“龙”始终在东方大地上盘旋不已。是的,它是人们观念意识的物态化图像和标记。这个图像和标记,凝聚着、积淀着、骚动着人们世世代代的情感、观念和心理素质,于是获得了超感觉的内涵、性能和价值。一种如醉如狂的情感,一种超越的欲望,一种征服的渴求,一种博大的向往,便在龙体上闪射着辉煌的理性之光。
龙,是我们的民族之魂啊!
然而酸雨剥蚀它,氯气漂染它。它的悍气在隐隐没去,野性在悄悄褪色。它被人雕琢,它自我驯化。它竟然要斯文起来,媚态起来,挤进那楚楚动人的美女图中去。
这还是龙么!还有龙么?
有的,有的。
从长江中游的一隅山乡里,从那发育得还欠圆润优雅的黑土地上,腾起了一条硕大无朋的金鳞龙蛇。这,就是骤然名声大噪的铜梁蠕龙。
它呼唤着动地鼓乐,腾越到天安门广场。
它高昂着雄健之躯,穿行在目瞪口呆的外国朋友之间。
它携裹着无线电波,出现在五洲四海的荧光屏上。
瞧这龙之舞蹈,被笙鼓簇拥着,被烟花缭绕着。一派富丽堂皇,雍容华贵;一派横空出世,道骨仙风;令人心旷神怡,悠悠吟哦:美哉,铜梁龙!
近观龙体,陡然间,你会感觉天地之辽阔,你会羞愧自己微弱的呻吟,你会热血奔涌,毛发倒竖。
它不是那种玲珑剔透的玩物,精美无瑕的摆设;也不是高度写意的诗情画意,极端抽象的朦胧营构。它是精光迸射的魂魄,骇然可触的庞然大物。
它首尾十数丈,通体浑圆,血口若盆,飞鬃流彩。
看着看着,自己仿佛也成了一条龙啦。你浑身燥热,不再甘于云遮雾锁,屈藏深潭。
就请跨进龙的队列吧,当一名舞龙者。于是,一股冲腾的热力,催动狂放的舞步,任拚斗搏杀之气电击似地注满每一根神经。你差不多要畅怀大叫了,是吗?
啊,我是铜梁龙!
我是中国龙!
(注:1984年国庆,天安门广场上腾舞的九条彩龙是四川铜梁县制作的。)


第8版(副刊)
专栏:

  一瞬间
读项而躬组画《穿山透地》
陈兵
伴随着沉雷般的爆破声,开在半山腰上的前沿坑道口喷发出一股夹带着碎石飞沙的浓烟。一群性急的战士不等硝烟吹散,便欢呼雀跃地冲进了到处弥漫着刺眼呛鼻的苦辣气味的坑道深处,像围绕着北京名胜古迹九龙壁前的外地游客那样,用自己的耳朵紧紧贴在余热未消的石壁上静候佳音……
一束刺眼的白光穿透了灰蒙蒙的夜幕,战士们终于看见了胜利的曙光。两个满面灰烟、汗淋浃背、憨厚纯朴的“最可爱的人”,从刚挖通的坑道口里探出半截古铜色的光膀子,那把经不起岁月和坚石磨损、从一尺多长缩短成铁鎯头一样的工兵十字镐,在他那粗壮有力但布满血泡的手里欢快地不停挥舞着……
这条从后山直贯前沿阵地的坚石坑道打通了!
这是人们的感情处于极度兴奋的沸点上的一瞬间。这是画家筛选出富有情节的多么美好的一瞬间。
这条蛇形坑道打通的一瞬间,活像银幕上闪现的蒙太奇,仿佛把我带回到三十多年前朝鲜战场战火纷飞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
在那横贯朝鲜半岛几百里长的广阔战线上,中国人民志愿军,硬是把绵延“三八线”上所有的大石山凿通,构筑了人类战争史上堪称奇迹创举的地下长城——坚不可摧的坑道工事。
大型油画《穿山透地》以大江东去的磅礴气势和厚重结实的生动造型,真实地表现了后方坑道直通前沿坑道刚刚挖通的瞬间,同甘共苦的战友们在坑道胜利“会师”时感情无比兴奋的一刹那。战争年代像金子一样纯真的战友情谊的强烈渲染,和画面上螺旋形构图布局造成的“穿”“透”力的处理,使这幅油画严肃的主题和欢快的节奏产生和谐的音乐感。
为了表现出坚石坑道上婀娜多姿的各类石头的质感、量感和色感,画家在精心设计的特别粗糙的画布上,运用画刀、大笔多层次刀刮厚涂,这种纵横捭阖、横扫千军的凌厉笔势,畅达有力地使画面形象和表层“肌理”富有坚硬厚实的雕塑感。如果按照生活的真实法度,画面左上角的前沿坑道口是看不见的。为了突出“穿”“透”的主题思想和画面欢乐的节奏气氛,画家大胆摒弃了单纯写实的传统,采用民族绘画中“遗貌取神”“以神写形”“以形传神”的传统技法,把画面的形象统一在欢乐的主旋律和光波最长的金灿灿的黄色暖调中,充分调动和发挥了油画语言特有的丰富的表现力,成功地塑造了朝鲜战争年代依托坑道防御作战这个特定条件下志愿军顽强拚搏的典型环境和典型性格。
长期卧床和胃癌顽强搏斗了十四年的广州军区老画家项而躬同志,确实是抱着偿还心愿、缅怀战友的纯金一样的真情创作《穿山透地》这幅油画的。
(附图片)
穿山透地〔油画〕项而躬


第8版(副刊)
专栏:书筒

  凌叔华致萧乾
关于陈西滢的晚景
炳乾:
日子过得太快,一转眼又三四年不见了。小莹前日来伦(敦)带到你的消息,甚以为慰。
但对于您的玉照,无法找寻至以为憾。溯自我们离四川时,本来想带出二大本珞珈山及北京所有的照片(小莹抱一大本,我抱一大本),但到了重庆机场,飞行员大声宣布每人只许带一小箱衣服,手上及口袋不许带一点东西。宣布未已,美军人即走来查看每人手上身上曾否挟带东西,我同小莹手上照相本即被拿去掷了!当时,我同小莹都热泪盈眶,但居人篱下,我们敢哼一声吗?因为那是黑市买到的美国运输机票,他们有力量把乘客处置的。当时我同其他人一样:含了泪上飞机算了!那些照片中不少是北京及珞珈山珍贵纪念品。
在伦敦,西滢因照相太贵,他不敢像以前照相那么大方了!说来可怜,他后来虽在UNESCO(教科文)做代表,但台湾政府不喜欢他,说他没用,其实只因他不到C·C部下走动。西滢在最后七八年,可怜得很,每月无钱寄来,但还得到巴黎UNESCO报到。我每月要贴钱生活,心中悲愤莫名,但有什么法呢?后来西滢辞了代表之职,他本无积蓄,幸我可到新加坡大学,后又到多伦多大学教书,西滢可以松一下。但后来因孙女回英上中学,又巴巴的把我由加拿大电召回家做饭及做女房东,陈氏一家方可活下去(因你也是西滢的至交之一,故告你这事)。但过了一年,我的积蓄拿出修房,在伦(敦)生活无法,我只好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中文去。一年之后,西滢又电召我回,那时孙女已上了中学了。她也需要我侍候。
在伦敦一无找生活之法,只好埋头写作。在英是挣不到稿费的,你是知道的。后来还好,发现可以修理住屋出租,方不至困穷。
后来,西滢的血压高,一日比一日可怕,到1970年5月底,他忽地中风,完了一生!
西滢过世后,在台北的北大、武大、中大、台大学生联合会给他开了追悼会,可怜那时政府只送了两三个字的挽辞。台北友人都代不平,但无法子!
我在那几年,苦头是吃够了,女儿又不能帮助一点,结果她仍嫁了个穷教授,孙女仍由我管,直到三年前我劝孙女去美做事。她是一所大学建筑系的博士,在欧美声价甚高,在英国则找不到事情做。所以我供给她到美国碰运气,好在她有姑母在美可以依靠一下。直到前三年她找了好事(她是原子专家之一,一年4万美元,4年合同),我们由此也松了一下。
至于我的健康,却因为卖屋之后又被奸人算计逼卖下层住房,半夜拆了卧房之窗,我着了凉,次早即成伤寒重症,二星期之后我又被逼得搬家,因病情严重,又不能不搬,跌了一跤,即伤了背骨了!
关于你的照片事未讲完即无地方再写下去了。此时忽然记起西滢死后,台大武大同学即提议为他开追悼会,他们要陈洪来问我把所有照片给他们用。我无法拒绝,只好让他们了。
       1987·10·于英国
(凌叔华:广东番禺人,小说家,陈西滢之妻。20、30年代经常在《新月》等刊物上发表小说。著有短篇小说集《花之寺》、《女人》等。)


第8版(副刊)
专栏:


谢午恒
阔大翅膀横跨山谷
森林在阴影里移来移去
它是悬在空中的黑色刀
磨砺且无声挥动
时间被切成灿灿光环
历尽雷暴和跌闪的翅翼
永远不会停止张翕
它佩戴着夕阳辉煌的勋章
渐渐退远暗淡
巨翅划开重云
背弃了喧嚣
孤崖绝顶之上
警醒着生命的双子星座
它又开始航行了
盘旋盘旋
尔后钉在空中
成为时空的轴心
飞旋的是太阳
和地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