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2月10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生命的最后历程
——记地质矿床学家张秋生
新华社通讯员 丁兴旺 新华社记者 王甡生 陈美凤
1987年12月28日上午10时30分,在一架经沙迦归国的中国民航客机上,58岁的长春地质学院矿床研究所所长、著名地质矿床学家张秋生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是因感染非洲传染病而辞世的。对于他的死,人们沉痛而惋惜。他身上一无所有,只有随身带回的三袋非洲矿石标本和三根埃及火柴——这正是教授生命的象征:岩石般坚强的意志,火柴般燃烧的精神。
    1987年12月7日至19日,东非大裂谷
夕阳。高耸的断崖,狂肆的热风掀动着他的衣襟。落日的余辉在张秋生宽阔的前额上映出金属一般的光泽。他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地质对比计划第247项国际工作组联合主席。在出席于坦桑尼亚召开的会议期间,他直奔东非裂谷区考察。
出国前有人就劝告过他:“那里气候恶劣,条件差,我看你就别去了。”
警告。某国的一位地质学家就是在那里身亡的。
“不,我得去,我们中国还没有人真正考察过东非裂谷,特别是它的中段。我还要看看非洲古陆与我国华北陆台区有什么相似之处?科学本身就是向未知世界的远征。”他的意志像岩石一般坚定。
出国,这是第五次,对于他来说,决非观光旅游,而是生命的又一次冲刺。
行走在陡峭的山崖上,他的心脏擂鼓似地跳动,很疲惫。这里的路途比秦岭还要险峻?老了?病了?不!不!
10年前,张秋生带领学生们开进了秦岭,那是为当今世界地质学家瞩目的又一个地质胜地。他和陕西、河南的地质同行们一起,转战东起栾川、西至天水,横跨河南、陕西、甘肃方圆四万多平方公里的崇山峻岭之中……
在秦岭主峰太白山巅,在野兽出没的无人区,整整六年时间,在获得大量宝贵地质信息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多期变质——变形和强期变质——变形的观点。25万字的《中国东秦岭变质地质》问世了。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在第26届国际地质大会上获得好评。
秦岭,数年的奔波,可从未像在东非裂谷区考察那样,感到力不从心。
    1987年12月20日清晨,达累斯萨拉姆机场
大厅里人声嘈杂,一片混乱。
张秋生头脑昏昏沉沉的,没有找到飞往迪拜的760航班出港的告示牌。忙乱中,他随人流登上了一架即将出港的飞机。
本来是从迪拜转机回国的。可他坐错了飞机,竟直飞开罗。他染上的疾病在开罗变重了。他在那里候机五天,没有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耽误了!
高烧。他下榻在机场旅馆,像一只失群的孤雁。“有点感冒”,他对前来看望的使馆同志这样说。确实,在他几十年不停奋斗、进击的生命中,他从不注意自己的身体。如今在病中,又铺开稿纸撰写在坦桑尼亚阿鲁沙参加这次国际地质学术会议的总结报告。
他写道:“今后类似这种在非洲组织的会议我方派人参加时,最好以青壮年为宜。年纪大的同志不宜参加。因为体力上是不符合这种条件的。”
年轻!这是比金子还要宝贵的字眼。
1978年,长春地质学院把48岁的张秋生由讲师提为副教授,两个月后又提为教授。这短短的两个月,浓缩生命历程的艰辛和飞跃。
他在讲台上屹立了30多年。
为培养地质科学大军的年轻梯队,他先后主讲过《矿床成因论》、《变质岩石学》、《前寒武纪地质学》等11门课程。特别是近10年来,学院为他的教学、科研以及生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他带了8名博士生和11名硕士生,是学院培养研究生最多的一位教授。他带领的科研集体,是由二十几名不同学科的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讲师、工程师和研究生自愿组合而成,是地质界不多的学术水平较高、研究能力较强的科研集体。在这个集体中,一批教学、科研、生产骨干脱颖而出。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人才断裂,一时无法弥合。作为前寒武纪地质及矿床研究少有的学科带头人张秋生,要给学生讲课、指导研究生,要主持和参加重要的学术会议,接待国外学者,做学术报告,要审阅撰写论文、编写教材,还要带领研究生和他的科研集体到野外考察。他每年的工作量都是超负荷的。
他像台柱一样支撑着在国内外颇有影响的学科,像火柴一样无私地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照出地质科学的未知世界。他培养的学生中有的已成为教授、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有的还成为重点科研项目的负责人。他还雄心勃勃地计划培养30名硕士研究生和20名博士研究生到世界各国进行地质考察。他的“桃李”遍布祖国的大地。
可是,在东非裂谷考察时,教授没有助手;在开罗机场旅馆病重时,没人给他请医生,没有人给他送一杯水。他何尝不想带一名助手呢?没有经费呀,就连教授本人的出国费用还是国际会议资助和向学院暂借的。他咬着干裂的嘴唇,一字一字地写着总结报告,犹如顶着烈日,在撒哈拉沙漠中一步一步地跋涉……
他写道:“非洲古陆矿产资源产出的地质背景与我国华北陆台颇为相似。今后还应继续考察,会有助于我国前寒武纪地质研究和金矿、金刚石矿床的找寻工作……”
这是他生命燃烧的最后指引。
他写道:今后继续考察“我方派人参加时,最好有二人以上”。
这是他生命之火熄灭前最后的呼唤。
    1987年12月25日下午,开罗至沙迦
一再延误归期的张秋生终于三步一歇地登上了飞往迪拜的埃航班机。
他的头无力地靠在舷窗上,凝视着机翼下展现的红海和坦荡如砥的阿拉伯半岛。半岛——大陆的延伸,我国雄伟的辽东半岛。他在那里整整奋斗了七年。七年的生命和汗水的结晶啊,终于在世界地质科学的讲坛上闪烁光芒。
1984年7月,他在莫斯科第27届国际地质大会上,宣读了《早前寒武纪变质后期矿床的形成与演化》和《辽吉岩套——早元古宙一种特殊的优地槽杂岩》两篇论文,引起各国代表注目。
而后,在国际早前寒武纪成矿作用会议上,在瑞典芬兰第七届国际矿床成因学术讨论会上,在坦桑尼亚阿鲁沙国际区域成矿规律与构造样式及矿产资源预测学术讨论会上,他一次次宣读了体现他最新研究成果的论文,一次次引起与会代表的强烈反响。
在国内,关于辽东半岛的研究成果获地矿部科技成果二等奖。生产部门根据张秋生的成矿理论进行找矿工作,有的地方已经发现有希望的地段,在有的地方找到了一定储量的矿藏。
沙迦机场旅馆。他觉得身下的床像沙漠一样柔软、灼热。似乎要把全部生命的液汁都无情地吸干、融化。他真的再也站不起来了?
他从未这样好好地休息过。他出生在鞍山的一个地质世家。1953年东北地质学院毕业后,又考上了研究生。他的妻子是搞地质的,两个孩子也是学地质的。在他不算太长的生命旅程中,有近一半是在野外和外地度过的。他的妻子毛成云副教授说:“他只知道把家当成旅店。”
张秋生教授把生命的里程,一站一站刻进了祖国的大地——仅仅1977年至1987年的10年间,在国内外发表了近百篇论文和五本专著。他关于中国早前寒武纪成矿作用的研究成果被澳大利亚、加拿大、苏联、美国学者认为是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他在我国地质学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1988年1月9日,长春
张秋生教授猝然病逝的消息像一声霹雳,震惊了海内外同行、他的同事和学生。
苏联、保加利亚和国内地质界的学者们发来了唁电。
清晨5点50分,气温降到零下21摄氏度。是入冬以来长春最冷的一天。长春地质学院的师生员工300多人,胸前佩戴白花,冒着凛冽的北风,默默无声地登上9辆汽车,去火车站迎接张秋生教授。站台上,他的学生们打开写有“张先生我们永远怀念您”的黑色横幅。
张秋生教授走完了一生奋斗的历程。他的生命的烛光熄灭了。
但是,只要祖国的群山屹立、大地永存,教授的业绩和精神,就永远不灭!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编余短论

  感慨之余
叶伴
张秋生教授的事,本报二月七日四版曾有一篇小言论议及,今天本版详述他生命的最后历程。
读了这篇报道,无动于衷的想来不多。当张秋生的遗体被抬下飞机,女乘务长发现他的行装只有三袋从非洲背回的矿石和三根用剩的埃及火柴,流着泪说:“几乎所有出国人员都带回了值钱的洋货,唯有这位教授……”一位女医生说:“一个局长、县长出国可以有人陪同,一位教授远行非洲为何没个助手?”相比之下,反差太大了。
张秋生教授的一生为祖国创造了多少现实的与潜在的物质财富?恐怕难以计算。他的高尚品德与献身精神所留下的精神财富,同样难以计算。中华民族的复兴,祖国的现代化事业,不就是靠这些默默无闻却无比坚强的脊梁支撑的么!如果在这一座又一座人格金字塔面前,有人自惭,有人奋起,如果各级领导和群众真正认识到这些人才的价值,我们的民族就大有希望了。
张秋生教授之死,并非不可避免,这不是说谁对此要负什么责任。值得人们在感慨之余深思一下的,恰恰在这里。我们的有些沿袭已久的制度,不改革行吗?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体育

  马晓春胜武宫正树
下月东渡迎战日方主帅
本报北京2月9日讯 记者缪鲁、陈昭报道:有“神算子”之称的马晓春九段,今天踩着钢丝绳进入了新的棋艺境界,成为在中日围棋擂台赛中击败日本超一流棋手的第二个人,经过长达8小时12分的鏖战,他终以一又四分之三子的优势战胜前来北京攻擂的武宫正树九段。
由中日双方副帅对弈的这场比赛,于上午10时开始。马晓春虽轮执黑棋,握有先手之利,但对手非等闲之辈,投第一子前,马晓春竟闭目运气达4分钟之久,而武宫显得更为慎重,布局阶段一手棋曾长思了40多分钟。
在双方首次短兵相接中,武宫连投几着妙手,凭深厚的功力,占据了局部优势,并赢得在中腹构筑大模样的机会。但马晓春处变不乱,在异常复杂的局面中选准攻击点,使对方苦于应付,进入中盘后,盘面局势跌宕起伏,扑朔迷离。由于双方行棋布阵处处谨慎,几乎着着都有置对手于死地的威力,或起到化险为夷的妙用,直到晚上7时许终局之前,一直关注赛事的众多行家,仍无法对双方胜负下断语。 
在此之前,中日棋手已进行14盘交锋,双方战成7∶7平局。马晓春的胜利,使本届擂台赛最后阶段出现了中方2打1的有利局面。下月,马晓春将和聂卫平一起东渡日本,迎战日方主帅加藤正夫九段。
(附图片)
马晓春与武宫正树复盘切磋棋艺。本报记者证 陈昭摄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体育

  棋局如风雨 读秒来转机
——马晓春胜武宫正树纪实
2月9日下午3点。
北京体育馆南三楼的一间大厅内。
围坐在两块棋盘边的中国围棋队高手们的沉默不语,使本来就有点儿沉闷的空气显得更为凝重。对面屋子里,马晓春和武宫正树也在冥思苦想地寻找着对局的良策。聂卫平用手按了按疲惫的面容,悄声问身边的人:“北京现在哪儿有卖西瓜的?”此语一出,四座皆惊,看样子他准备11日上场了。
黑棋的三子在空荡的中腹里静卧,四面白棋筑成了一道墙壁。看了一上午棋的方毅同志这时又急匆匆地赶来,一进门就问:“小马形势怎样?”聂卫平回答:“有些不妙!”
黑白子牵动着无数人的心。体育馆售票处刚刚挂出有大盘讲解的广告,1000余张票就一售而空。有些外地来的棋迷此时仍在门外焦急地等待着,希望得到一张退票。
马晓春和武宫正树的交锋是从上午10点开始的。执黑先行的马晓春布局阶段形势不错,而武宫却一反常态,没有走出赫赫有名的宇宙流。按观战室内中国棋手们的话讲:“武宫今日走的是信念流。”武宫的心情人们难以揣摩,但从他一步棋都苦思良久,多少可以窥见到他对这盘棋的重视程度。作为日本超一流的棋手,他不能再重蹈失败覆辙。
上午封盘前白28打入黑棋右角,顿使局面复杂。果不出所料,下午一开始,武宫就发动了凶猛的攻势,经过转换,武宫成功地使宇宙流的轮廓逐渐清晰地显现在人们面前。然而,武宫的长考,也使他比马晓春提前近一个小时就进入了读秒。正是宝贵的时间,给马晓春带来了转机。至黑83手时,打进中腹的黑棋不仅有了两个眼,并且还插入白边,此时,聂卫平长舒一口气,他认为黑棋的形势好起来。
然而当马晓春也进入读秒时,他却在大官子阶段一着行棋不慎,失掉先机,使局面又变得微妙起来。
人们的心情犹如潮起潮落,体育馆、记者室、研究室内的人们都仿佛被一张无形的网罩住。尽管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说,但此时,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分清孰优孰劣了。
陪同武宫来京的日本代表团有十几人,据了解,他们是准备开闭幕式的。但他们又一次低估了中国棋手的实力。马晓春面对武宫在官子阶段利用打劫而摆出的拚命架式,毫不手软,机智应对不仅使打劫毫未受到损失,并且侵削了白地,敲开了通往胜利的大门。
马晓春的胜利,或许算不上他棋艺生涯中最辉煌的时刻,但正如聂卫平在赛后所评价的,马晓春也将要跻身超一流棋手的行列了。
                   本报记者 陈昭 缪鲁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体育

  实力增强 差距缩小
中国女子手球队获捷国际赛第五名
新华社布拉格2月8日电 (记者张宝梁)为期5天的第15届二月胜利杯国际女子手球赛2月6日在西捷克州海布市结束。中国国家女子手球队两胜一平两负,名列第五。
中国队第一次战胜匈牙利国家女子手球队,与联邦德国队交锋赢了11个球(24∶13),所负两场输得不多,这说明中国队与世界劲旅的差距在缩小。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体育

  我选手获柯尼卡杯羽毛球赛三项冠军
新华社北京2月8日电 新加坡消息:柯尼卡杯亚洲羽毛球赛7日在新加坡鸣金收兵,中国选手捧走4项比赛中的3顶桂冠,男双金牌落入日本选手手中。
在男单决赛中,世界冠军杨阳没有费很大力气,就以15∶10和15∶2赢了泰国的索·库加塞姆。
女子单打和双打的决赛均在中国选手之间进行。李玲蔚获得女单冠军。施文和周蕾在女双决赛中登上冠军宝座。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体育

  老将雄风犹存 技艺不减当年
栾菊杰获国际剑联A级赛女花亚军
新华社波恩2月8日电 (记者胡旭东)匈牙利的亚诺希和中国击剑名将栾菊杰昨天下午在联邦德国格平根举行的第27届施陶费尔兰德世界杯女子花剑赛中,与上届比赛一样,分获冠、亚军。
栾菊杰在本届比赛中一路过关斩将,顺利闯入了决赛。在1/4决赛中,她与西德名将安耶·菲希特尔相遇,以8∶4获胜。在半决赛中,她以8∶4的同样比分战胜了意大利的迪娅娜·比安凯迪。
在昨天下午举行的决赛中,她遇到的仍然是上届决赛的对手亚诺希。比赛一开始,栾菊杰即以7∶4领先,此后却由于过于保守被对方追成7∶7平。到比赛时间结束时,双方战成8∶8平。最后裁判员判栾菊杰两次犯规,被罚1分。这样,栾菊杰以7∶8落后1分而屈居亚军。本届比赛属国际剑联A级比赛。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体育

  亚洲杯足球赛预赛
中国队四比零击败孟加拉队
新华社科威特二月八日电 (记者吴毅宏)中国足球队今晚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举行的第九届亚洲杯足球赛A组预赛中,以四比零击败孟加拉国队。
比赛中,中国队排出了四三三阵式,利用两个边锋的积极奔跑、长传冲吊和短传渗透相结合的战术,接连撕开对方的密集防守。上半场第二十五分钟时,九号柳海光在对方禁区内混战中得球打门,首开纪录。第四十四分钟时,十七号麦超在禁区外利用任意球又得一分。
下半场,孟加拉国队员在禁区内手球犯规,由麦超主罚点球成功。接着,六号吴群立在中场截到球,接连晃过几名防守队员后,在禁区内冷射成功,为中国队踢进了第四个球。
目前,中国队的战绩是二战一胜一平积三分。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我国基因工程研究突破
烟草植株可抗植物癌症
本报北京2月9日讯 本报记者许正中、新华社记者王旭报道:我国植物基因工程研究日前取得一项重大突破——抗黄瓜花叶病毒烟草工程植株研制成功。这是国内首次将自己合成的单一基因,通过植物基因工程引入有经济价值的作物得到的抗病性工程植株。它的制成,标志着我国植物基因工程育种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中国科学院今天在此间宣布了这一消息。
黄瓜花叶病毒素有植物癌症之称,由于在大多数作物上未发现抗病毒基因,且该病毒传毒介体——蚜虫又属非持久性传染,难以进行常规性抗病育种和治虫防病。因此,长期以来,国内外对该病毒均无有效的防治办法。该病毒能感染包括蔬菜、瓜类、烟草、油料、药材等775种植物,不仅可导致50%左右的大幅减产,而且严重降低产品质量。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病毒研究室1985年开始提出把卫星核糖核酸的互补脱氧核糖核酸转化到植物中,使之成为植物抗病毒基因的构想。这个课题被列入国家“七五”攻关任务。
有关专家认为,黄瓜花叶病毒是我国各主要烟草产区最重要的病毒。工程植株的抗病效果,可使烟叶产值增加10%到30%以上。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无紫外线暗室照明灯问世
本报讯 记者吕网大报道:上海电子管二厂推出的新技术成果——无紫外线暗室照明灯,最近通过设计定型并批量生产,从而填补国内空白,为彩色显像管生产线国产化和暗室照明提供新的光源。
该灯和普通日光灯相似,但制作工艺复杂,技术要求高,要用特殊的颜色、特定的波长、特效的荧光粉等新技术、新工艺。它发光度亮,无紫外线发射,适用于彩色显像管生产线、集成电路制造、电影胶卷生产、文物的保管和暗室照明(光照如昼)等。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建成
岭南汉代文化历历在目
新华社广州2月8日电 (记者刘卓安)展现丰富的岭南汉代文化的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今天开始接待观众。
这个博物馆建在广州市象岗第二代南越王赵眛墓墓址上。赵眛是第一代南越王赵佗的孙子。秦朝灭亡后,原统一岭南时的秦将赵佗拥兵割据,自建南越国,以今广州为都城。南越国传5王,共93年,公元前111年统一于汉朝。南越国第一、二、三代王的陵墓都在广州,但历来不为人知。据5世纪的《南越志》记载,三国时,吴国君主孙权“闻佗墓多以异宝为殉,乃发卒数千人寻掘其塚,竟不可得”。三国时期上距南越国只有300余年,越王塚已经无从寻找,可见建造得极其隐秘。1983年6月偶然发现的赵眛墓,是以砂岩、玄武岩等岩石筑成的大型石室墓,深埋在象岗山顶下20米处。这座墓共出土金、银、铜、铁、木、石、象牙、漆等各类珍贵文物1000余件(套),成为解放以来岭南考古和中国汉代考古最重要的收获之一。
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占地14000平方米,今天竣工落成的是第一期工程综合陈列楼,目前展出各类文物共400余件,其中包括“文帝行玺”金印、墓主棺椁、殉葬者、随葬器物和宴乐器具。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长江中下游古人类活动重要证据
皖南发现大批旧石器
本报讯 皖南山区的安徽省宣州市东南方15公里处最近发现一大批旧石器。这批旧石器埋藏浅,堆积集中,有尖状器、刮削器和砍砸器等。
省、市文物部门考古专家认为,发现如此多的旧石器,在长江中下游一带确属罕见。这对研究长江中下游的古人类活动情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光茂华)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甘肃设立新闻奖励基金
本报讯 记者张述圣报道:最近,甘肃新闻界传出一则新闻——甘肃新闻刊授学院将办学结余的15万元经费上交专项存入银行,将用所得利息奖励优秀新闻工作者、优秀新闻作品和论文作者,以及优秀的新闻教育工作者及大学新闻系的优秀学生,以促进甘肃新闻事业的发展。
这个决定是在近日举行的甘肃新闻刊授学院第二届学员毕业典礼上宣布的。新闻奖励基金理事会同时成立。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台湾同学会举办海峡两岸学术讨论会
据新华社北京2月8日电 (记者王佩玉、黄日尧)海峡两岸学术讨论会今天在北京友谊宾馆举行。
这次讨论会是国民党开放大陆探亲以后的第一次,由台湾同学会举办。
正在大陆探亲的台湾学者王晓波和作家王拓应邀参加了这个为期三天的学术讨论会。今天下午,王晓波先生作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形成及其性格》的学术报告。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全国公安和法制去年好新闻评出
据新华社北京2月8日电 1987年度全国公安好新闻和法制好新闻评选昨天在北京揭晓:获得公安好新闻一等奖的有6篇,获得法制好新闻一等奖的有10篇。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微机技术用于爆破领域
智能起爆器控制误差小于一毫秒
本报讯 记者吴兴华报道:人民解放军长沙工程兵学院研制的ZNO—1型智能起爆器,最近在湖南长沙通过了鉴定。
目前国内生产的各种多路延时起爆器,基本采用机电控制或电子线路控制,缺点是体积大、分量重,控制精度往往较低。这种新型智能起爆器是国内首次将现代的微机技术应用于爆破领域的尝试,利用电子开关的通断来实现对电雷管的电点火控制。这种起爆器起爆能力大;延迟时间长,安全撤离时间可在10分钟之内任意选择;时间控制误差小于1毫秒;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携带方便。它可广泛应用于控制爆破、矿山爆破和部队演习用的火炮模拟。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首都科技界新春联欢
本报北京二月九日讯 中国科协、全国政协科技组今天在政协礼堂举行首都科技界新春联欢会。方毅、周培源、钱学森、钱伟长及两千名科技工作者出席。 (吴伟文)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全国农民摄影展开幕
本报北京二月九日讯 记者沈进报道:“沈阳杯”全国首届农民摄影艺术展览今天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出的三百五十幅作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大好形势,表现了农民生活所发生的可喜变化。
影展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影协辽宁分会、沈阳市摄影家协会等联合主办。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云南省盈江县铜壁关区老刀弄附近有棵大榕树。
树高40多米,树冠覆盖面积9.6亩。主干和气根长出的支干和小树达108棵。
新华社记者 李玉龙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