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2月1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际)
专栏:

  保共全国代表会议通过深化改革决议后闭幕
改革所有制是改革的核心
新华社索非亚1月29日电 历时两天的保共全国代表会议今天闭幕时通过决议,要求根据保加利亚本国的特点,充分发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所有制,认为对所有制实行改革是社会主义“改革的核心”。
保加利亚原先存在国家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和个体所有制,根据这项决议,除这些所有制形式外,还应充分发展乡镇所有制、集团所有制、社会组织之间联合所有制、外国公司和外商与保国内企业合营的混合所有制。将通过完善各种经济法规,保证以上各种所有制都能发展。
去年7月保共中央提出了“要对整个社会实行革命性变革”的社会主义改革构想和发展战略。今天通过的决议是对这一构想和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具体化。除以上提到的丰富多种形式的所有制外,决议还对今后阶段的改革作出了以下重要决定:
——改革工资制度,坚决消除平均主义倾向。职工工资既要与国家规定的经济和定额统一起来,又要同劳动集体的实际经营结果挂钩,使工资对生产优质产品和增加商品品种起刺激作用,对能促进社会进步的创造性劳动要给予高报酬。今年年底前,将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科学工作者、医生和教师的基本工资。
——改革价格制度。多年来保加利亚原材料、动力、燃料等生产资料的国内批发价格同国际市场价格存在很大差距,这使职工不很关心降低材料、能源等的消耗和生产成本,因此将分阶段拉平这一差距,要逐步减少和取消已经实行了几十年的国家对某些产品和服务实行补贴的制度,使产品价格真正反映价值。但对涉及居民生活的物资的批发价格和零售价格的整体改革,要在全民讨论后实行。
——深化银行和信贷制度的改革,加强和巩固近几年改革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各种商业银行,把它们与商品生产者的信贷关系建立在经济利益的基础上。作为国家银行的人民银行今后将负责协调各商业银行间的关系,但不能限制商业银行的活动。
——加速技术进步,逐步淘汰耗能高、耗费原材料多、竞争力差和污染环境的生产活动。同时努力采用新工艺和新技术,加速改造现有技术设备和工艺,加速发展电子、生物工程等新技术。
此外,这次会议的决议还强调在经营管理中运用竞争机制。今后,凡国家订货、取得科研经费、贷款、投资、干部配备等方面都要实行竞争原则。
保共中央总书记1月28日提交会议的报告建议,今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人连任不超过两期,在特殊情况下也不得超过三期。会议决定,建议下届党代表大会修改党章,把加速干部的轮换、实行有限任期制等原则写进党章。大会认为,纪律松弛、对社会主义财产和劳动漠不关心、把个人和小集团利益置于社会整体利益之上等等,都是影响改革的障碍。
大会要求各级党组织动员人民,克服改革道路上的困难和障碍,把改革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第6版(国际)
专栏:

  美一历史学家致函国会议员指出
西藏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美新闻媒介歪曲西藏历史和现状
新华社华盛顿1月30日电本社记者今天获悉,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历史系教授吴天威本月19日和20日分别写信给所有美国国会参议员和众议员,从历史、地理和文化等角度向议员们提供事实,证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位身兼北美20世纪中华史学会会长的历史学家在信中说,去年9、10月份拉萨发生的骚乱,是同达赖喇嘛在美国鼓吹西藏独立的活动相呼应的。一些国会议员支持达赖喇嘛的活动。吴天威说,某些议员显然是得到了一些主要由(美国)新闻界提供的有关西藏的发展以及西藏的历史、地理和文化方面的被曲解了的消息。
吴天威先生在信中提到,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今年1月12日在其“60分钟”节目中提出将西藏作为一个“独立王国”而不是中国的一部分的“假设”。他指出,这是严重违背历史事实的。《纽约时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和其它一些刊物在去年9、10月份西藏骚乱期间也犯了同样的错误。
去年10月15日、12月23日和24日,吴天威教授曾在美国出版的华文报纸《中报》上发表两篇文章,反驳西藏独立的谬论。为了在美国国会议员中澄清事实,吴教授用英文改写了这两篇文章,合成一篇,题为《为什么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附在信中寄给国会议员。
这位历史学家在文章中列举了大量历史事实,说明了西藏同中国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他指出,即便是在辛亥革命后一段时间中国不强大的情况下,当时的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和后来的蒋介石都没有把西藏出卖给英国或印度。他说,袁世凯拒绝接受1914年的西姆拉条约,因此中国拒绝承认以麦克马洪线来划分中印两国国界。1940年,蒋介石派了一个代表团莅临第十四世达赖喇嘛的册封典礼,表明了西藏是中国版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吴教授指出,1950年以后,西藏摆脱了封建奴役,“在社会和物质生活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已经迅速地朝着现代社会迈进”。他说,北京在拨款方面给西藏以优惠待遇,以便将其生活水平提高到与中国其它地方相差不大的程度。他强调,毫无疑问,绝大多数西藏人从中央政府的统治下得到了实惠。他们将“强烈反对以前的统治阶级回到西藏”。


第6版(国际)
专栏:

  被占领土反以斗争又掀高潮
以色列当局血腥镇压巴勒斯坦人
新华社开罗1月30日电经过几天的平静之后,在被占领土上的巴勒斯坦人不顾以色列的军事镇压,于30日又继续罢工和示威,反对以色列的占领。
来自加沙地带的报道说,在加沙市,以色列军队殴打在示威中呼喊反以口号的巴勒斯坦学生,并向他们发射催泪弹。7名巴勒斯坦人被以色列士兵打伤后被送进医院。
在被占领的约旦河西岸的最大城市纳布卢斯,以色列军队用催泪瓦斯和橡皮子弹驱散巴勒斯坦人的示威。一位以色列军方发言人说,对靠近这座城市的巴拉塔难民营又重新实行宵禁,以“恢复秩序”。
新华社北京1月31日电据报道,1月30日,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被占领区的巴勒斯坦人掀起两周来最激烈的反以色列占领者的斗争,不少巴勒斯坦人遭到占领军的枪杀。
以色列军方发言人承认,在冲突中以军警至少打死打伤8名巴勒斯坦人。另据约旦河西岸纳布卢斯市的伊提哈德医院的医生说,巴勒斯坦人用石块回击以色列军队的镇压,有15名受枪伤的人被送到这家医院。其中有两名11岁和13岁的男孩。
新华社突尼斯1月28日电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委会主席阿拉法特27日晚上在突尼斯说,巴勒斯坦人民将继续斗争直至最后胜利和建立一个独立的巴勒斯坦国。
阿拉法特强调说,巴勒斯坦人民将通过政治外交途径和以各种形式在被占领土内外继续斗争。他说,巴勒斯坦人民决心在恢复他们民族权利的基础上实现全面和公正的和平。


第6版(国际)
专栏:

1月26日,大约1500名希腊学生和群众在雅典举行游行示威,抗议以色列镇压巴勒斯坦人的暴行,支持阿拉法特领导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 传真照片(新华社发)


第6版(国际)
专栏:

  尼政府同一反政府组织达成停火协议
美对尼释放美飞行员“表示感谢”
新华社马那瓜1月30日电尼加拉瓜政府同土著民族的反政府武装组织“亚塔马”已达成一项协议,同意停止敌对行动,以便在大西洋沿岸地区谋求和解、和平与发展。
据双方29日在大西洋沿岸的卡贝萨斯港发表的联合公报说,双方于本月26日至28日在马那瓜举行坦率、诚挚和友好的和平谈判,一致同意任命一个由教会人士组成的和解委员会,负责监督协议的执行情况。
公报说,双方还同意邀请加拿大、哥斯达黎加、古巴和北欧一些国家的代表作为协议的监督人,并要求这些国家向尼大西洋沿岸地区提供道义和物质上的支持。
“亚塔马”组织是1987年底由3个反政府武装组织联合组成的。本月24日开始,尼政府与该组织在首都马那瓜就停火举行了谈判。
新华社马那瓜1月30日电尼加拉瓜政府今天突然释放美国飞行员乔丹·登比。
乔丹·登比现年57岁,是美国伊利诺州人。去年12月6日他驾驶一架塞斯纳172型飞机在尼加拉瓜与哥斯达黎加接壤的尼里奥圣胡安省上空被尼空军部队击落后被俘。1月12日,尼人民法庭开庭审判乔丹·登比,指控他犯有侵犯尼领空和武装反对尼政府等罪行。报界曾有传闻,尼法院将判处登比30年徒刑。
据报道,乔丹·登比突然获释后立即由美国国会议员候选人比尔·普雷斯及登比的兄弟陪同乘飞机离开马那瓜前往美国的洛杉矶。美国政府发言人今天说,美国对尼加拉瓜政府释放登比表示“非常感谢”。
尼加拉瓜官方人士说,释放登比是出于“人道主义考虑”。但此间观察家注意到,尼加拉瓜是在美国国会讨论里根总统提出的关于向尼反政府武装力量提供新的援助提案前夕采取这一步骤的。


第6版(国际)
专栏:

  希腊土耳其总理会晤
讨论两国关系问题
新华社雅典1月30日电希腊总理帕潘德里欧和土耳其总理厄扎尔30日在瑞士的达沃斯举行了最近10年的第一次会晤,讨论两国关系问题。他们是在达沃斯参加国际经济讨论会期间进行这次会晤的。
会晤后,帕潘德里欧总理告诉记者说,他同厄扎尔总理会晤的气氛是“良好的”,会晤
“将继续举行”,但他拒绝透露会晤的内容。
希、土两国长期来存在着领土纠纷。在爱琴海主权和塞浦路斯问题上也存在着分歧。去年3月,两国因在爱琴海有争议水域开采石油问题险些发生战争。


第6版(国际)
专栏:

  斯大林传记作者评价斯大林
个性矛盾复杂是集胜利与悲剧于一身的伟人
新华社莫斯科1月31日电(记者唐修哲)正在撰写斯大林传记的苏军总政治部副主任沃尔科戈诺夫在评价这位集“胜利与悲剧”于一身的伟人时认为,斯大林是一位个性极为矛盾、非常复杂的人。
沃尔科戈诺夫最近对采访苏军建军70周年纪念活动的外国记者们说,在20年代,尽管斯大林破坏了许多列宁生前的规定,但他仍为确定列宁主义的历史地位、为捍卫社会主义进行了斗争。在集体化时期,尤其是在30年代末,斯大林变得更相信行政命令的领导方法,实际上把无产阶级专政变成了他一个人的专政。
书名为《胜利与悲剧(斯大林政治肖像)》的这本传记,计划将于今年7月写毕。作者谈到创作动机时说,苏联许多当代伟大的政治和军事活动家几乎都有传记,而一位领导苏联30年之久的人却没有一本严肃的传记作品,从而萌发了撰写斯大林传的念头。
在回答本社记者“如何评价斯大林在卫国战争中的作用”的问题时,沃尔科戈诺夫说:“要说斯大林是平庸的军事活动家是没有根据的。”“斯大林不是专业军人,是政治领导人的力量和特殊的意志起了作用。但他不能取代人民和党的作用,是人民和党承担了战争的主要重负,并赢得了胜利。”
沃尔科戈诺夫还说:“我阅读了80本在他领导下或同他一起指挥过卫国战争的军队领导人的回忆录,包括朱可夫、罗科索夫斯基和科涅夫等人的著作。80%的意见是肯定斯大林的。当然对斯大林也有批评,比如他在战争开始阶段缺乏敏锐的战术战役意识。”
沃尔科戈诺夫介绍了几件斯大林的生平轶事:斯大林喜欢亲自动手写稿,他起草了成百上千份文件,除了《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和《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两本书外,包括在党代表大会上的总结报告在内的所有文章,全是他亲笔撰写的。1928年以前,斯大林是严格靠工资生活的,钱不够就临时向公家预支。档案馆里至今还保存着他当年的借条。此外,斯大林盲目轻信检举揭发,往往未经核查便予以处理,甚至连自己的亲属也不例外,他的亲属中有15人被说成是敌人而受迫害致死。


第6版(国际)
专栏:

  约巴会谈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双方没有讨论恢复约巴协议问题
新华社安曼1月29日电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约旦政府29日在约旦首都安曼继续会谈。
这是上星期三约旦首相扎伊德·里法伊同巴解组织执委会成员马哈茂德·阿巴斯和阿卜杜拉·胡拉尼在这里开始会晤以来的第三轮会谈。
会谈的详情没有透露,但昨天第二轮会谈结束之后胡拉尼发表一项声明,阐述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与约旦对话的立场。
新华社安曼1月30日电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委会成员阿卜杜拉·胡拉尼今天在这里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宣布,在历时3天的巴解组织和约旦的会谈中,双方没有讨论恢复约—巴协议问题,也没有签署新的协议。
他强调指出,巴勒斯坦的立场是众所周知的,那就是要求以色列从被它占领的领土上撤出,实现巴勒斯坦人民自决和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在内的全部权利。


第6版(国际)
专栏:

  苏里南总统接见我政府特使
据新华社北京1月29日电 帕拉马里博消息:本月25日就职的苏里南总统拉姆索·香卡尔28日在总统府接见了前来参加他的就职典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李先念的特使、驻苏里南大使沈智焕。


第6版(国际)
专栏:

  冈比亚总统接见我党友好代表团
据新华社班珠尔1月27日电 冈比亚总统兼冈比亚人民进步党总书记达乌达·贾瓦拉,今天在总统府接见了由中联部副部长蒋光化率领的中国共产党友好代表团。


第6版(国际)
专栏:

  印度总统向马海德大夫授奖
新华社新德里1月30日电 印度总统拉马斯瓦米·文卡塔拉曼今天在新德里授予中国的马海德大夫以“国际甘地奖”,以表彰他对防治麻风病作出的卓越贡献。他希望有关方面继续研究麻风病的起因及治疗方法和麻风病患者的康复医疗。
文卡塔拉曼向马海德大夫颁发了10万卢比(约合7750美元)奖金以及奖章和奖状。
新华社新德里1月29日电 印度总统拉马斯瓦米·文卡塔拉曼今天在这里接见了防治麻风病国际甘地奖获得者、中国卫生部顾问和中国麻风防治研究中心主任马海德博士和印度的贾加迪桑教授。


第6版(国际)
专栏:国际要闻简报

  苏刊多年来首次登布哈林文章
最新出版的苏联《共产党人》杂志今年第2期发表了布哈林1929年在悼念列宁逝世5周年大会上的发言。这是苏联党刊多年来第一次刊登布哈林的文章。这篇题为《列宁的政治遗嘱》的文章是按照苏联1929年出版的《列宁的政治遗嘱》(布哈林著)一书的版本重新发表的,未加任何删改。


第6版(国际)
专栏:国际要闻简报

  约旦国王接见美国总统的特使
约旦国王侯赛因1月30日下午在安曼接见了美国总统里根的特使哈比卜。报道说,哈比卜向侯赛因转交了里根给他的一封信。这封信谈到了中东形势,特别是以色列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最新形势发展。
哈比卜是在侯赛因国王最近对美国的中东政策表示不满的背景下,到约旦访问的。


第6版(国际)
专栏:国际要闻简报

  斯里兰卡总统结束对印度访问
斯里兰卡总统贾亚瓦德纳1月25日到30日访问了新德里。印度官方30日发布新闻公报说,访问期间,贾亚瓦德纳总统和印度总理拉·甘地就两国关系和执行印斯和平协议等问题进行了内容广泛的会谈,讨论了为使斯里兰卡北方省和东方省恢复正常秩序应进一步采取的步骤以及驻斯印度维持和平部队的作用。


第6版(国际)
专栏:国际要闻简报

  联合国秘书长将出访非洲六国
联合国一位发言人1月29日宣布,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应邀将于2月8日到20日访向非洲6国。这位发言人说,德奎利亚尔将同加纳、喀麦隆、加蓬、刚果、扎伊尔和安哥拉的国家领导人讨论南部非洲的政治局势和非洲发展问题。


第6版(国际)
专栏:国际要闻简报

  国际委员会与瓦尔德海姆对话
负责调查奥地利总统库尔特·瓦尔德海姆二次大战期间历史问题的国际军事历史学家委员会的6个成员,1月28日下午在总统别墅同瓦尔德海姆进行了4个小时的直接对话。委员会主席、瑞士军事历史学家库尔茨在谈话结束以后说:“谈话是有益的,对瓦尔德海姆来说并不轻松”。
(据新华社)


第6版(国际)
专栏:一句话新闻

  一句话新闻
△泰国警方30日说,泰国已封锁了一段400公里长的泰老边界,以阻止老挝把战略物资运给正同泰军作战的老挝军队。
△印度政府以局势混乱为由,30日宣布接管泰米尔纳德邦政府。
△斯里兰卡一位政府官员30日透露,印度目前驻在斯里兰卡的军队至少有5万人。
△埃及中东社29日晚报道,民主也门将与埃及全面恢复外交关系,这将是去年安曼首脑会议后与埃及复交的第11个阿拉伯国家。
△沙特当局30日在边界截住了好几辆伊朗装载出口农产品到迪拜去的卡车,让它们返回伊朗,这表明沙特已朝对伊朗实行禁运的方向迈进。
(本报讯)


第6版(国际)
专栏:

  罗斯托克海港今昔
——访民主德国北部重镇
本报记者 方荣萱
从柏林径直北上,我们的汽车在平坦宽阔的公路上飞速前进。秋色怡人,公路两边时而层林尽染,时而碧草如茵,精致的农舍,肥壮的牛羊不时映入眼帘,美丽的田园景色,令人目不暇接。主人乘兴告诉我们,这条公路是战后新建的,我们要去的罗斯托克是民主德国最大的海港,也是一座新兴的城市。到达罗斯托克已入夜了,我们就在沿海的一幢旅馆住宿。
翌日清晨,我们跑到通向波罗的海的瓦尔诺河边。海天一色,烟波浩淼,岸边一幢幢小别墅林立。这些楼房看上去仿佛都是用枣红色砖盖起来的,砖与砖之间用白色涂料划线,非常美观。不过这里至今还用砖盖房可不禁使我们感到惊奇。主人笑着说,你再看看,这哪里是砖,是房屋预制构件装配后再贴上砖形贴面,这是罗斯托克房屋独特的风格哩!这种特有的建房风格自有它的魅力,每年到这里参观游览的本国和外国旅游者达数十万之多。
罗斯托克市长、世界城市友好联盟民主德国分会主席赫林史莱夫亲切地接待了我们。他说,“罗斯托克与中国有传统的友谊:过去为中国造过船,现在又同大连市结为友好城市,今后我们的合作关系会进一步加强。”他介绍了罗斯托克市的过去和今天。勃兰登堡州的罗斯托克可以上溯到19世纪中叶,那时波罗的海有了最大的货运帆船,可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浪潮似乎迟迟未在此地落脚,一切仍是那样落后。德意志帝国有名的铁血宰相俾斯麦曾经嘲笑:“世界别的地方都建设好了,罗斯托克还得晚50年!”战后,特别是民主德国成立后,罗斯托克获得新生,海港面貌迅速改变。勃兰登堡州由全国最落后的州变为发达的罗斯托克专区。罗斯托克市由过去的9万人发展到今天的25万人。全市造船业占第一位,1945年以前只有一家较小的造船厂,现在拥有4家造船厂,职工达2万人。一个专门造捕鱼船的“人民造船厂”,可造“工厂”捕鱼船,捕鱼后就在海上加工,一条船每天可制造2.6万个鱼罐头。占第二位的是海运业,海港货运量一年2000万吨,旧港吞吐量才100万吨;过去只有一艘货运船,现在有174艘,航行到世界各大洋,到70多个国家、400多海港,在船上工作的有8000名海员。占第三位的是捕鱼业。这里有新兴的大型捕鱼加工联合企业,捕鱼船开往世界各大洋,共有9000人从事捕鱼业。
市长满怀信心地对我们谈到罗斯托克的未来。他说,这里对年轻人很有吸引力,50年代搬来不少,现在居民平均年龄才34岁,人们自豪地称,“我们是罗斯托克人!”
我们来到位于波罗的海边上的“玩偶造船厂”,看见那里正在建造几艘2万吨级的货轮。有的已经下水,有的尚在装饰内部。厂党委书记告诉我们,这个厂从50年代就开始造大型轮船,现有职工6500人,其中有900名工程师,所有的船都是自己设计的。这里专门造2万吨级货轮。1987年该厂造了18艘货轮,同时还利用10%的力量修船,因为国际上修船行业正越来越兴旺。参观途中碰到一位老工人,我们同他攀谈起来。他是位木匠,叫赫斯特,已在厂劳动34年了。他专门制造船内的木器和家具,参加了300艘轮船的建造工作。现在,他的两个儿子也在厂里工作,可称“造船世家”了。对于这位把毕生精力都贡献给造船事业的老工人,我们深表敬意。我们还在捕鱼加工企业结识了一位50岁的女工,她向我们叙说了自己几十年来的生活经历:进厂时她经常需要用双手抬50公斤重的冰,要用手切鱼,过了5年劳动才半自动化,以后逐步全自动化。透过这位女工劳动方式的变化,我们形象地了解到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粗放经营到集约化经营的历史性进程。他们的成就是巨大的。然而,可以想象,这其间的每一步,都需要付出多么艰辛的劳动啊!
一个星期日,我们乘船游览新港。迎着朝阳小船从瓦尔诺河西行。两岸停泊多种船只,还有等待拆掉的军舰。主人笑道,这里是“裁军世界”,拆军舰,把废铁回炉,技术也较简单。
船行驶到瓦尔诺河入海处,同丹麦隔海相望,距离不过两小时的航程。但见海面上一片繁忙的运输景象,有的巨型海轮正待进港,有的准备出港。举目仰望,众多的海燕展翅自由地飞翔,预示着罗斯托克海港蓬勃向上的前景。
(附图片)
民主德国罗斯托克海港一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