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2月3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专刊)
专栏:

  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十周年
  彭冲
  同志们、朋友们:
1989年元旦即将来临。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座谈会,纪念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发表10周年。“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除旧布新、欢度新年之际,大陆10亿各族人民更加思念分离多年的台湾骨肉同胞。我谨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向两千万台湾同胞致以节日祝贺和亲切问候。
大家知道,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地宣布了我们关于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体现了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得到全中国人民,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以及海外侨胞的热烈赞同。从此,台湾海峡出现了和缓气氛。1981年9月30日,叶剑英委员长又发表谈话,进一步阐明我们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即海峡两岸人民熟知的“九条”。“九条”方针政策既考虑到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也充分考虑到台湾的现状,实事求是,合情合理。1982年9月,邓小平同志提出“一国两制”的重大战略构想,对“九条”作了高度概括。按照“一国两制”解决和平统一问题,符合海峡两岸的历史和现状,保障海峡两岸的共同利益,已经成为广泛的共识,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10年来,海峡两岸的关系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这是大陆同胞和台湾同胞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向所有关心祖国统一、促进两岸关系缓和的朋友致以诚挚的感谢。
当前国际形势也在朝着有利于祖国统一的方向发展。现在世界上出现了从对抗转向对话、由紧张转向缓和的趋势。超级大国可以从对抗转向对话,交战双方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同根生的骨肉同胞更应当在一起共商和平统一、振兴中华的千秋大业。这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需要双方因势利导,求大同、存大异,同心戮力完成历史遗留给我们中华民族的重任。
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曾经语重心长地教诲:“‘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幸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海峡两岸都承认“中国只有一个”,“反对台湾独立”,“中国必须统一”,这是最可宝贵的共同基础和实现祖国统一的真正力量所在。时至今日,国内国际条件都对统一有利,可谓万事俱备,只待人为。我们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寄希望于台湾党政军各界人士。台湾当局既在缓和两岸关系方面采取了一些松动措施,又设置了人为的障碍,力图长期维持分离的局面。希望台湾当局顺乎世界潮流,尊重人民意志,为了民族的振兴和人民的幸福,早日和谈协商,共同加快祖国统一进程。
我们今天举行这个座谈会,就是要回顾10年来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变化,展望祖国和平统一的光明前景,进一步阐明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立场和有关政策,以期继续推动和平统一的进程。
出席这次座谈会的有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的领导同志,有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负责人,有首都各界的知名人士和朋友。我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向诸位表示衷心的欢迎。


第2版(专刊)
专栏:

  中国必须统一 国家不应分裂
  ——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吴学谦
  各位同志、各位朋友:
1989年元旦,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10周年。我谨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向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以及关心中国统一的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节日的祝贺!向今天来参加座谈会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欢迎和诚挚的问候!
10年前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布了我们党和政府关于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这个文告及以后中央领导人提出的“九条”和“一国两制”的主张,得到两岸同胞和一切热爱中华民族的人们的理解和支持。文告发表10年来,海峡两岸的关系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长期军事对峙的紧张局势趋向平静,台湾海峡出现了缓和气氛。特别是近年来,数10万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旅游,畅叙骨肉别离之情,踏足祖国的大好河山,初步改变了咫尺天涯、生死隔绝的不正常状态。两岸各个领域的交往事实上已在进行。今年,两岸的间接贸易额已超过20亿美元;来往信件已超过200万封;来大陆港口的渔船数以万计。两岸的文化、学术、体育等多种形式的民间交流日益展开。今天,岛内出现了一股“大陆热”,充分反映了台湾同胞渴望加强对大陆的了解和沟通,这决不是什么“浪漫的憧憬”,而是同胞之情和祖国之爱的真切流露。随着两岸间形势的缓和及相互联系的增多,大陆同胞关心台湾,台湾同胞关心大陆,从而增进了实现国家统一、振兴中华的共识。事实证明,文告发表10年来,两岸关系的这种变化,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是不可逆转的。
这些年来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大陆同胞和台湾同胞共同努力的结果。台湾同胞是优秀的中华儿女,历史上英勇抗击外来侵略,有着光荣的爱国传统;他们开发和建设台湾宝岛、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的伟大业绩,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增添了光辉的篇章。今天他们关心台湾前途,盼望国家和民族的振兴;他们积极呼吁当局摒弃“三不”政策,解除两岸来往的限制;他们冲破种种障碍,为海峡两岸经济、文化、学术、体育等各方面的交流作出努力。今后,在进一步实现“三通”、加速祖国统一的进程中,台湾同胞一定会作出更大的贡献。我们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寄希望于所有关心祖国统一事业的台湾党政军各界人士。
当前,台湾局势正处于新的变化之中。一方面,谋求统一的力量在增长;另一方面,分离意识和“台独”倾向也有所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台湾当局尽管在缓和两岸关系方面,采取了一些松动措施,但仍坚持反共拒和的立场,继续强调所谓敌对意识,为两岸关系的顺利发展设置人为的障碍,力图长期维持分离局面。这种局势如不改变,必将助长“台独”倾向的发展,既有违国家民族的利益,也不利于台湾的安定和发展。对此,我们不能不表示严重的关切。
中国必须统一,国家不应分裂。当前中国和世界的形势已为祖国统一提供了更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国际上,对抗转向对话、紧张趋向缓和已成为时代的潮流。在大陆,十年改革开放和建设已取得伟大的成就,这是世界各国公认的。祖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香港、澳门问题已获得圆满解决。台湾的经济有显著的发展,政治有所改革,但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和困难。台湾与大陆实现统一,两岸可以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不仅全中国可以更快地兴盛富强,台湾也才能长期稳定发展,并共享伟大祖国的尊严和地位。台湾若与大陆分离,偏安一隅,就会前途莫测。这个道理是不言自明的。至于台湾当局企图推行“弹性外交”、“双重承认”,制造“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这完全是无视当前国际形势的现实,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我们希望台湾当局不要再制造种种借口,为两岸关系的发展设置人为的障碍,本着对子孙后代负责任的精神,共同为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贡献力量。
众所周知,我们提出和坚持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是从实际出发的,是符合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我们坚决反对任何可能导致台湾独立和分离的言论和行动。我们诚挚地愿意同台湾各党派团体、各界人士共商国是,就统一问题进行接触和协商。我们主张国共两党在平等的基础上,尽早接触谈判,可以谈国家统一问题,也可以先就两岸关系的具体问题进行磋商,只要谈起来,一切问题都好商量。当务之急,国民党当局必须顺应民心,消除各种人为的、不合情理的障碍,使两岸人员得以双向对等往来;使目前半明半暗的“三通”,变成公开、直接、合法的“三通”;使两岸间文化、体育、科技和学术等各种交流广泛全面地开展。我们热忱欢迎国民党党政要员、社会精英,无论是大陆籍的或是台湾籍的,老一辈的或新一代的,都能回大陆来看看,我们保证他们的安全和来去自由。我们热忱欢迎台湾企业家,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来大陆投资设厂,兴办各种实业,并可协商在沿海地区设立合作经济区;也可在沿海划出专门地区,供台胞独资开发建设。我们将切实保障他们的利益,以加强两岸经济合作与贸易往来,互利互惠,发展民族经济。目前有许多台湾同胞旅居海外,从事经贸和学术等活动,我驻外使领馆愿意维护他们正当合法的权益。
各位同志、各位朋友:
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这个历史性文告发表十周年之际,我们深感祖国统一的前途是光明的。我们由衷地期望,一切热爱中华民族的人们联合起来,为早日结束海峡两岸的分离局面、实现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共同奋斗。


第2版(专刊)
专栏:

  以促进祖国统一为己任
  朱学范
89岁高龄的陈立夫先生对台湾记者表示:“希望在有生之年看到中国的统一”。我认为,这句话道出了我们这一辈人的共同愿望。但台湾当局至今仍心存疑虑,举棋不定,决心不够,步子不大。
我们民革是以促进祖国统一为己任的。我愿趁此机会提出四点希望:
一、民革和在台湾的国民党都来自孙中山先生亲手缔造的中国国民党,谊属同根。殷切希望在台湾的国民党真正遵循孙中山先生爱国、革命和不断进步的精神,继承孙先生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遗愿,以民族利益为重,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建议,在没有任何先决条件下,双方及早进行接触、谈判。只要谈起来,一切都可以商量,问题总可以得到妥善解决。
二、为了促成国共两党谈判,民革愿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希望在台湾的国民党同民革进行接触,开展对话,交换意见,增进共识。不论他们派人来,或者我们派人去,抑或在双方同意的其他地方会面,也不论是代表各自的党派,还是以个人身份,我们都表示欢迎。
三、在台湾的国民党中,有我们的许多朋友、亲戚、同事和同学。只要他们来大陆,我们愿意一如既往地热情接待,为他们提供便利条件。同时,大陆同胞,包括许多民革党员都愿赴台湾探亲、访友,希望台湾当局顺应民心,早日允许两岸同胞自由往来。
我作为一个老邮工,对信息时代通邮的迫切性有切身体验。十年来,我多次呼吁两岸通邮,先后提出在香港或厦门和金门之间互换邮包的建议和具体措施,希望台湾当局再作认真考虑。目前,台湾采用由红十字会转信的办法,实际上来往信件仍得通过双方邮局才能送到收信人手中,与其如此周折,不如直接通邮,方为上策。
四、我代表民革中央和个人,邀请在台湾老朋友来大陆看看,一定热情款待。如愿就统一大计交换意见,更为欢迎。


第2版(专刊)
专栏:

  发展祖国现代化和统一事业
  荣毅仁
记得《告台湾同胞书》发表的当天,邓小平同志讲了这样一段话:这是个不平凡的日子。说它不平凡,有三个特点:第一,今天是我们全国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四个现代化建设上来;第二,今天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第三,今天把台湾归回祖国、完成祖国统一的大业提到具体的日程上来了。
我们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十周年,就是要继续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祖国的现代化和统一事业,进一步推进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促进海峡两岸的共同繁荣。
这几年海峡两岸的间接贸易发展很快,扩大直接贸易已成为两岸工商企业界的迫切要求。我们期待着台湾工商界朋友能够尽早同大陆工商界同仁坐到一起来,就我们共同感兴趣的事情交换意见,增进相互了解。我们希望海峡两岸的工商界能相互合作,投资设厂,交流技术,开展贸易,共同为祖国的工商业发展尽一份力量。我们坚信,海峡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是一股不可抗拒的潮流,顺应这个潮流,大陆和台湾的工商界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紧密联系起来的。


第2版(专刊)
专栏:

  和平统一中国是大势所趋
  孙晓村
海峡两岸人民都是一国之内的骨肉同胞兄弟。骨肉同胞之间有什么消除不了的隔阂呢?!
统一既然是大势所趋,早统一要比晚统一好,这是不言而喻的。大陆有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台湾有比较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资金,我们为什么不能互通有无,携手共进呢?建议先实现贸易往来正常化。台湾需要大陆产的中成药和原煤,大陆同胞也很希望买到台湾的产品,那就直接来往。一国之内,物资交流,何必为了形式上的转口,假手他人。
我所在的组织——中国民主建国会是一个政党,在民建的4万多会员中,有许多著名的民族工商业者和近几年来脱颖而出的企业家以及经济工作者,我代表他们欢迎台湾的工商界人士来大陆参观访问,洽谈业务,我们一定竭诚服务。至于我个人,抗日战争时期,我在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部工作,主办二线屯粮,当年在战火纷飞下患难与共的同仁还有不少在台湾。套用一句古话:“人到晚年倍思亲”,我已经是83岁的老人了,很怀念在台湾的老友,欢迎他们回大陆或通信联系,共同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早日实现作出贡献。


第2版(专刊)
专栏:

  弘扬中华文化实现祖国统一
  钱伟长
海峡两岸已初步实现了探亲、旅游、贸易和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的交流,这对沟通彼此感情,增进相互了解大有好处。我本人在香港、澳门、美国、加拿大等地的访问中,就接触过许多在台湾的老朋友,结识了许多新朋友。我深深体会到,我们之间不仅在科学事业中有共同语言,更重要的是在弘扬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和实现祖国统一方面有共同的意愿。
我们希望已经出现的两岸关系缓和局面能进一步发展,逐步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统一对两岸经济、文化的繁荣都有极大好处。同时,中华民族的统一与振兴,对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社会也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中国民主同盟是中上层知识分子组成的政党,民盟成员中有很多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界人士。我们希望与台湾的党派、团体和知识界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并为寻求祖国和平统一进行各种形式的探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作出贡献。
前不久,我的堂妹钱易女士赴台探望我年迈多病的叔父钱穆先生,使隔绝了四十年的父女终于得以团聚。我也久已盼望赴台探望我的叔父钱穆先生,这个愿望我相信终会实现的。不仅如此,我希望在大陆的台眷台属,都能尽快同在台亲人团聚。只要大家一齐努力,和平统一祖国的目标一定会早日实现。


第2版(专刊)
专栏:

  两岸经济合作互助是必然趋势
孙越崎
我是学矿冶工程的,从年轻时代起就从事能源方面的工作,曾在东北创办了北满的第一个现代化的煤矿——穆棱煤矿。抗战时期,又创办了我国第一个油矿——甘肃玉门油矿。曾获得以陈立夫先生为会长的中国工程师学会金质奖牌。后来,我的好朋友孙运璇先生在台湾也得了该会的同样奖牌。如今台湾的老人中,张岳军先生是我的上级,俞大维先生是我上海复旦公学的中学同窗,陈立夫先生同我在天津北洋大学都是矿冶系的学生。台湾历任经济部长绝大多数都是资源委员会的老同事。现在,我还经常想起我们在一起同甘共苦创业的情景,我很钦佩他们的才华和工作精神,他们为台湾工农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949年1月,我应台湾省政府主席陈诚先生之邀,去了一次台北。当时李国鼎先生任资源委员会基隆造船厂协理。基隆、台北相距很近,我经常与他聊天。1949年至今,转眼就40年了。这40年,尤其是60年代中期以来,台湾经济迅速发展,作为一个经济专家,我对台湾这一变化极感兴趣,也希望再去台湾进行经济调查,与台湾的老朋友们共同探讨。
近几年来,海峡两岸已经开始了经济、文化的交流,这是一个好现象。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有许多好的条件,海峡两岸经济上的合作和互助是必然趋势,对两岸各自经济的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我认为,中华民族要富强,就必须走这条经济互助互补的道路。海峡两岸的经济界的朋友们应该携手互助。


第2版(专刊)
专栏:

  遥思亲朋旧雨 情谊萦念于怀
  傅学文
遥望久别的亲朋旧雨,萦念于怀,寄语三点如下:
一、先夫邵力子先生,继承孙中山先生遗志,为国民党从政几十年,老朋友、老同事、老部下遍及台湾,我不时收到台湾各界人士的来信和贺年片等,深表谢忱。中国人是最重人情的,我殷切希望邵先生的生前好友,回来看看。特别是陈立夫、蒋纬国等34位先生,大都是邵先生的生前好友,更希望他们回大陆叙旧。南京中山陵松荫柏蔽,中外游人拜客络绎不绝,陵寝墓道,修葺一新。如能回来,我一定热情接待,并奉陪前往谒陵。
二、年前我专程去奉化溪口,见到王彩玉太夫人墓道修葺之勤,维护之慎,令人感动。唯不时有乡人故旧问我:宋美龄女士、蒋方良女士、蒋纬国先生以及他们的子孙后代何时归来,祭祖扫墓?我说,和平统一在望,归期就在眼前。希望蒋氏两夫人健康长寿,早作归计。
三、谭庵公三小姐,陈夫人谭祥女士,与我最为莫逆,阔别40余年,想望之切,与日俱增。我多次就谒陵先总理之便到庵公陵墓凭吊,往事如烟,不胜感叹。我亲睹谭墓,松柏碧翠,古木成林。现在,我以个人身份邀请谭祥女士择吉归省扫墓,并到湖南故居看看,我当一路陪同。


第2版(专刊)
专栏:

  两岸携手繁荣祖国科学事业
  卢嘉锡
作为一个祖籍台湾省台南市的科学家,对海峡两岸的科学家早日结束隔岸相望而能自由交往,共同促进祖国科学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怀有特殊的关切之情。今年9月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科学联合会上,我们非常高兴地接待了由老师辈物理学家吴大猷老先生派来的科学家代表,当我和苏仲卿、叶永田、周昌弘三位先生交谈时,我们都很兴奋,显得格外亲切。
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在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无论是大陆还是台湾,要在世界范围的激烈竞争中取得应有的地位,都需要两岸科学家之间更紧密的合作和共同奋斗。我们都对中国经济、文化、科学的发展负有历史的责任。
我知道,台湾正在建造同步辐射装置,为什么我们不能合作研究、共同建造呢?我们热切欢迎台湾的科学家到北京高能物理所、兰州近代物理所来工作。我更欢迎台湾科学界同行到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工作。我想,中国科学院和高等院校的研究实验室都是向台湾科学界同行开放的。两岸科学界同行的互访和共同研究,必将促进祖国科学事业的繁荣。


第2版(专刊)
专栏:

  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蔡子民
数十年来的隔离,给两岸同胞带来了莫大的痛苦和损失。现在,几十万台胞已经回到大陆探亲、旅游,人民政府尽量给予方便和优待。相反地,被迫离家40年的为数很少的大陆台胞却受到台湾当局的种种阻挠,至今不能自由返乡探亲扫墓。40年生离死别的人间悲剧不应该再继续下去了。
我们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作为大陆上台湾省人士组成的政党,热情欢迎家乡的工商界人士前来经商设厂,我们有义务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愿助他们一臂之力。
我们寄希望于台湾当局,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近年来,台湾各阶层人民都显示出了自己的力量,有光荣斗争传统的台湾人民是有所作为的。台湾的当政者已经不敢一意孤行、为所欲为了。在如何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问题上,台湾人民是有发言权的。希望我们家乡的父老兄弟姐妹积极为民族的和解贡献力量。在祖国统一的过程中,台湾人民的权益必将得到切实的保障。在这里,我愿代表台湾民主自治同盟诚恳地邀请黄信介先生、康宁祥先生、邱连辉先生、王义雄先生、罗玫文先生、陈定南先生等各党派和无党派的人士以及各社会团体的代表,在方便的时候前来大陆进行考察,交换意见,共商国家大事。


第2版(专刊)
专栏:

  “台独”没有出路 前途在于统一
  林丽韫
在短短的一年里,已有近40万台湾同胞来到祖国大陆,受到大陆人民亲切热情的接待。我们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和各地台联作为“台胞之家”和联系两岸人民的桥梁,同有关单位共同努力,为来自家乡的亲人排忧解难,提供服务。
海峡两岸形势的发展和变化,使我深切体会到《告台湾同胞书》中关于“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正确英明。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台湾当局对两岸的双向交流仍然设置重重障碍。我们再次强烈呼吁台湾当局承担起历史责任,正视和尊重在大陆的台湾同胞返回自己家乡的权利,为两岸双向交流做出真诚的努力。
我们还注意到,近年来岛内越来越多的人关心台湾前途和国家统一,“统、独”之争日趋公开化、表面化。主张和平统一的力量正在发展,他们公开举起了统一的旗帜,响亮地喊出统一的声音,我们钦佩他们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为之奋斗的勇气和精神。事实表明,在两岸关系迅速发展的今天,分离主义不得人心,主张“台独”是不会有出路和前途的。
值此机会,我谨邀请台湾著名乡土作家陈映真先生,长年为民众服务的余登发先生以及我们尊敬的前辈吴三连先生,在明年适当的时候来大陆参观访问。作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负责人之一,我诚挚邀请台湾体育界知名人士张丰绪先生、纪政女士、杨传广先生来访,欢迎台湾体育界组织代表团出席明年在大陆举行的六项国际体育比赛,出席1990年在北京举行的体育盛会——第十一届亚运会。
新的一年即将来临,我们盼望有一天能在自己的家乡同台湾亲人共度新年。
遥祝台湾父老乡亲、各界朋友新年快乐。


第2版(专刊)
专栏:

  顺应人民愿望开展文化交流
  英若诚
十年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包括台湾人民的热烈拥护和积极响应。十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我们高兴地看到,这十年来海峡两岸已经出现了许多可喜的、意义深远的变化。请允许我谈谈文化界、文艺界出现的令人鼓舞的情形:台湾文化界人士前来大陆拍片子、举办演唱会和个人书展的日益增多。大陆的文化在台湾也不断得到介绍和推广。过去不敢想象的事现在都出现了。台湾的二十多位歌星以他们精湛的演技赢得了大陆观众热烈的掌声。大陆各种类型的出版物已有不少在台湾公开发行。许多台湾作家的作品早已在大陆成为畅销读物。海峡两岸的电影、电视作品都在对方的银幕、屏幕上与广大观众见了面。更令人兴奋的是,两岸文化界人士开始了直接交往,这里既包括两岸音乐家在纽约聚首研讨现代中国音乐问题的座谈,也包括两岸表演艺术家在香港同台演出京剧和现代歌剧。事实表明,两岸文化交流是合乎两岸人民的要求和愿望的。
在这里,我代表大陆文化界、文学艺术界的同行和朋友,表达我们共同的愿望:我们愿意和台湾文化界、文学艺术界的朋友进行任何形式的探讨与交流,并通过交往增加共同的认识。我们希望台湾当局进一步放宽限制,使两岸人士能够更自由地往来,并更多地开展文化、体育和学术上的交流。欢迎台湾各界人士、特别是文化界、文学艺术界团体和人士到大陆参观、访问、交流。大陆文艺家、文艺团体,包括传统京剧和杂技,现代艺术,都希望有机会能去台湾访问演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