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2月27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海鸟远翔的启示
  张乘健
世界上最使人干渴的地方,说起来令人难以相信,竟是世界上水量最丰富的地方——海洋。
大海,诗境中的优美的大海,现实中的严酷的大海,到处是水,到处没有水,在海上没有自备的充足的淡水,人们无法远航。当人们在水天寥廓的境界中为干渴所苦的时候,海鸟是令人羡慕的。
《庄子·逍遥游》记海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气势多么不凡!海鸟之所以能自由自在地逍遥游,而不必自备淡水——也就是不必“有所待”——其原因就在于海鸟口腔有一个神奇的滤盐器,它把海水喝进去,而把盐份抖落下来。这真是神奇极了:不论怎样苦涩的咸水经过海鸟的口都变成甜美的甘泉。
我有时候往往发奇想:如果人们能以仿生学的原理,制造出一种类似海鸟滤盐器那样的机器,那么,全世界的沙漠就能变成绿洲,碱地变为良田,地中海、波斯湾将洗去中世纪以来的咸味、血腥味,而太行山区淳朴、善良的山民也不必再去挖掘那三千年掘不尽的老井了……早在四十多年前,人类已经发明了昂贵的原子弹,为什么人类就不能发明廉价的滤盐器?杀人的科学发展得这么神速又这么高级,救人的科学发展得这么缓慢又这样低层次。哀乎哉,科学?
我想为此事痛哭,但想到眼泪仍然不是淡的,它不会使咸水淡化、甜化,而只会使本来就珍贵的淡水咸化、苦化,还是止住泪把话题扭转过来吧。
近年来,开放,中外文化交流,成了热门话题。当然,现在的人是百分之百地赞成开放交流的,好心的人们所忧虑的大抵是外来文化中的糟粕,怕这些糟粕中的毒汁污染了在纯洁的圣水中长大的青年。这里面涉及一些复杂微妙的问题:什么是糟粕?糟粕和精华能否截然分开?世界上是否存在完全没有糟粕的文化?我们为咸涩的海水所苦,但假如世界上统统都是纯净的淡水,地球上所有的水中连一点盐份及杂质都没有,情况将怎么样?蒸馏水固然纯净得令人放心,但使人纳闷的是,水至清尚且无鱼,在蒸馏水中任何生物都活不成。
海鸟喝着海水远翔,却是历来受人非议的。《庄子·逍遥游》中,海鸟被斥鷃讥笑,斥鷃以为自己“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斥鷃翱翔于蓬蒿之间,仍然难免饮一点不洁的水;最使人放心的莫过于鹦鹉,他们饮用一小杯人工配制的淡水,养成了动听的合时宜的嗓子,于是昨天跟着唱“东风吹,战鼓擂”,今天唱“我要美酒加咖啡,一杯又一杯”。
现在激进的人们往往把古代中国的闭锁保守归咎于孔子个人,其实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并不很规矩。他曾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居然有想做海鸟的念头。且看海鸟是何等气魄,它万里高翔,放胆地饮用精华和糟粕混杂的海水。
在海鸟面前,我们为什么不能多一点“中国人的志气”:海鸟能做到,为什么万物之灵的人反而不如海鸟?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化雅俗谈

  大上海的昼与夜
  顾土
上海,从甲型肝炎和夏季高温的侵袭中刚刚挣脱出来,惊悸未定。然而市民们对此似乎并不在乎,他们更为忧心忡忡的倒是长期困扰他们的另一些问题,或者说正是“甲肝”和酷热的真正原因:人口膨胀、交通不畅、环境污染、住宅拥挤……
这种生存状态,已使上海人长期保持的优越感渐渐转化,他们在文明中的“前卫”地位也在他们从前不大关注的外省人中间黯然失色。
交通、住宅、环境、人口诸问题,多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积重难返,一时间,恐怕谁都无法理出个漂亮的大上海。但这些问题却已经影响了市民的文化心态、文明意识,甚至审美趋向。
上海地处江浙水乡之中,人的举止平和、温柔,而且受近代工业文明的浸染较早,黄浦口岸维系着上百个国家的经济和文化,开放的步履一直很快。因而上海人的文化情趣相对来说比较典雅。几十年来,交响乐、戏剧、芭蕾的欣赏人数总比其它城市高,即使流行音乐,也多倾向于抒情型的。然而如今的上海却有些变化。吴侬软语有时变为粗声大气,在公共场合常见衣着考究的男女为琐屑小事秽语相加,以至饱以老拳。人们文明度有所下降。记得一次在公共汽车上,我为一位抱孩子的中年男子让座,不料他坐定后竟转头用普通话问我:你是外地来的吧?狂劲的西北风时下也刮到了上海,尽管和上海人原来的情调、气质大相径庭,但仍备受青睐。这大概正可以排泄一下人们心胸的郁结。我在上海时还赶上了上海芭蕾舞团的演出,买票的人远不如北京、广州等地,门口的几个人见到我们进门时的虔诚样,竟戏讽道:这有什么看的!
但是,不论上海人的心绪再怎么不惬意,现状再怎么不尽如人意,夜生活的享受却又相对地高于其它一些大城市。这或许是大上海的传统;或许是疲惫了一天后,想在晚间寻求慰藉。入夜,咖啡室、酒吧、舞厅、电影院争奇竞华。七重天宾馆的舞会至夜半方散,大光明影院的电影、酒吧、舞厅通宵达旦,荣华酒楼的歌厅聚集了各方歌迷,椰露酒吧、上海咖啡厅天天人满为患,而最引人兴致的黄楼卡拉OK、延中卡拉OK每晚都能招至许多中外来客一展自己的歌喉。在这些提供夜生活的处所中,以个体户开办的最为别致。环境优雅,装饰富丽,陈设讲究,服务上乘,不亚于高级宾馆内的酒吧间。当然,由于价格昂贵,一般人是不敢问津的。
在喧闹、熙攘的上海市区之外,我还看到了一个僻静、清贫的所在,这就是虹桥路上的上海芭蕾舞团。他们每人拿着70几元的月薪,却要负载高于运动员的劳动量,全团全年所得拨款包括“人头费”仅30万元,而排一部大型舞剧就需10万元。团长哈木提心情沉重地说,像芭蕾舞这样的艺术,本应该是养起来的,而不能依赖于文化市场的收入,靠商业性演出,这在西方国家都是如此。但目前的上海芭蕾舞团,国家拨的款远不敷用,又不能挤入市场去竞争,所以处境十分窘迫。曾在国际比赛中获奖的名演员汪齐凤、杨新华、辛丽丽、蔡丽君也诉苦道,他们每天清早练功,至暮色来临才归去,但练了半天却无作品可演,这对舞蹈演员来说等于空耗年华。杨新华的景况更为凄凉,他的积蓄甚微,而上海人的结婚费用目前已超过二万。将来真不知如何过这一关!
离别上海时,正是一年中的结婚高潮,每逢双日,宾馆、酒楼的大小餐厅预定一空,出租汽车也早已包满。想想明年这些新婚人家可能要添丁进口,而上海累积问题的解决却尚待时日,真有些辛酸了。


第8版(副刊)
专栏:诗画配

  高洁
  冯庆 摄影
  李春华 配诗
  从一个个毛茸茸的
  晶莹的梦
  探出来
  探出来
  新奇的眼睛
  索寻着整片碧空
  柔弱的身子
  摇曳走一个沉沉的暮冬
  纤纤地 却
  执着地 站着站着
  站成无边无际的青青草原
  站成天边的第一缕春风……(附图片)


第8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探究新文学的良友
  ——《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目录汇编》
  余时
足有400多万字,精装上下两巨册的《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目录汇编》,事先没有鼓吹,事后也没有张扬便悄然上市了。
文学史料工作是个寂寞的事业。巨著仅印1500册,天津人民出版社肯于印它,没有一点魄力行吗!编撰人员为此费去7年时间,跑了23个省市近50家图书馆及部分私人藏书室,没有耐得起寂寞和不怕消耗青春的精神也不行。承担这一任务的北京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部分教师,包括出版家在内理应得到人们的尊重。
这部巨著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持,全国60余所高等院校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协作编辑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料汇编》丙种丛书之一。书中收录1917年至1949年间各个时期全国各地出版的有影响有代表性的、反映不同流派倾向的文学期刊267种。每种期刊均收录自创刊号至终刊号各期的详尽目录。其中包括不少海内孤本,极为珍贵。它为要去新文学领地探秘的人们,提供了一部比较完整的、富有科学性、实用性的必备读物。
编撰者编制的几种附录也花费了心血,如光是作者索引就有近50万字。凡收入本书的各种期刊每期的作者,均按其发表时的署名,以姓氏笔画顺序编成索引,据此可以查阅每一作者在267种期刊上发表作品的情况。此外还有馆藏索引、期刊创刊年代顺序目录、刊名首字笔画检索表,等等。这当然是一部具有稳定性的、可以长时期备用的工具书。假若按照时序翻阅一下,又可从一个重要的侧面看出现代文学发展的脉络,也能看到某一位作家创作的脚印,这是别的工具书无法来攀比的。
在滥编辞典成风,工具书的名声逐渐贬值的今天,我乐于向社会推荐这部严肃的大书。


第8版(副刊)
专栏:美学杂俎

  勿以美微而不为
  ——环境艺术透视之五
  布正伟
首都地铁建成通车的初期,每一个出入口的平屋顶上都竖着“地铁”两个隶书体的大字,不仅造型单薄,不对味儿,而且后面支撑的铁架子也大煞风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个字牌全部换成了简洁醒目、美观大方的正立方体标志。这小小的变化并不为一般人所注目,但它却着实地反映出了现代城市设计中的环境意识与整体追求。
被称为有机建筑特级大师的F·L·莱特曾经说过,细部就是上帝!随着现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进步,建筑、城市及其环境的细部概念也在不断拓展。那种抓大不抓小、管粗不管细、顾前不顾后、看外不看里的飘浮作风,也同样是我们许多城市建设和环境艺术创造中的一大弊端。
环境艺术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只有通过相互匹配的——即级配完善的环境设计才能得以充分施展。不论是室内空间,还是外部空间,其形体环境的构成,大体上都可以分为背景、前景、点景等不同层次。凡易与人体经常接触的物件(如扶手、栏杆、柜台、桌椅、卫生器具等),或常常成为人们有意注意的目标(如橱窗、标志、站牌、邮筒、电话亭、垃圾箱等),都是前景环境设计中需要悉心琢磨、认真对待的具体对象。孤立、分散地去看,这些东西美一点或差一点似乎微不足道,然而,连贯起来,在共处的时空中,在背景环境的鲜明衬托下,这些环境因子便可以微妙地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审美情趣和时代风尚。
我国目前城市建设形体环境设计中许多“细部”艺术质量的低劣,也与我国工业设计及其制作工艺水平密切相关。工业设计不仅要解决好现代日用工业品(广义理解)的造型问题,而且,还要在造型设计中,处理好“人——产品——环境”之间的有机联系。我们的困境恰恰是,一方面缺少工业设计人材的积极参与,另一方面,即使是去仿造,生产厂家的半手工业式的制作工艺也很难保证质量要求。就以航空港手续大厅的柜台、标志和候机厅的连排式座椅来说,到目前为止,国内仍没有十分精致像样的产品。在环境艺术领域中,为什么会长期存在这样一个空白区呢?为什么许多人的目光都只是热烈地投向雕塑、壁画或喷泉、假山呢?这不正说明,我们的审美意识还远没有与大工业时代挂钩么!
现代西方的工业设计反映了他们先进的工业生产水平。就以消防器材而言,那些筒形灭火器或立式消火拴,在优雅的公共建筑的大厅中,都是作为一种现代造型的陈设品来布置的。而我们呢,则要为其遮丑而伤透脑筋。要是我们也有这样的工厂和公司,能把与人们视觉、触觉直接发生关系的广义理解的日常工业产品,按照环境艺术的要求来统筹设计,并按不同系列来大量生产、广泛采用,那该是多么好呵!(附图片)
这是日本大泉学园购物中心室外环境。造型简洁精致的公共座椅、标志牌、自动扶梯的筒形玻璃罩等,相互匹配,情趣盎然,工业设计及其制作工艺成为现代商业空间环境艺术不可分割的部分。


第8版(副刊)
专栏:

  节奏
  孙学林
  黄昏的车站上
  一棵无冠的老树
  冷漠着你顾盼的目光
  几片残破的落叶
  滑进骄阳深处
  在铺向远方的铁轨上
  一个季节的休止符
  末班车的铃声
  涂抹着一方风景
  此刻
  已容不下你的忧伤
  你是否遗失了昨天的地址
  这无关紧要……
  昏黄的路灯下
  老人背影的火焰渐渐熄灭
  蓝色的河流在梦中消失
  一张带有缺口的车票
  像一瓣凋零的兰花
  被你搓成了三寸柔肠
  等不及我们抹去
  因往昔流下的泪滴
  新的圆舞曲就已经开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