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2月27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年终专稿

  阿富汗:有突破也有波折
  归通昌
过去的一年,在联合国斡旋和有关方面的努力下,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在前进过程中也出现了某些波折。
由联合国主持的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喀布尔政权之间的日内瓦间接会谈,在经历长达6年的艰苦谈判之后,于今年4月达成了关于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的协议。4月14日,巴基斯坦、阿富汗喀布尔政权、苏联和美国的代表在协议上签字。日内瓦协议的正式签署,使公正、全面地解决阿富汗问题迈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步,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欢迎。
按照协议的规定,苏联分两个阶段从阿富汗撤出其全部军队。第一阶段从5月15日至8月15日,撤出11.5万军队中的一半;其余的在第二阶段即从8月16日至1989年2月15日期间全部撤完。第一阶段的撤军基本上是顺利的。
阿富汗问题是苏联军队入侵造成的。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的关键,自然只能是苏联从阿富汗撤出其全部军队。这不仅对阿富汗人民有利,对维护南亚地区和世界的和平、安全与稳定有利,而且也符合苏联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撤军是一个明智的决断,世界舆论对此作出了积极的评价。
然而,从8月16日以后,苏联撤军的步伐明显放慢,甚至出现按兵不动的现象。11月4日,苏联又宣布暂停从阿富汗撤军。
苏联拖延撤军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苏、阿当局推行的所谓“民族和解”政策受挫。
今年以来,苏、阿当局更加积极地推行“民族和解”政策,但却坚持要建立一个以喀布尔现政权为主的、吸收抵抗力量和各界人士代表参加的临时联合政府。为此,喀布尔当局表示愿意同抵抗力量谈判,并可“分享权力”,也可以让出一些部长甚至总理职务。为表示诚意,喀布尔当局还改组了内阁,把总理职位改由非党人士担任,宣布释放政治犯和实行伊斯兰化等措施。但是抵抗力量拒绝同喀布尔当局建立联合政府。他们表示要推翻喀布尔政权,单独建立自己的政府,并于今年6月宣布成立抵抗力量的临时政府。由于双方的立场尖锐对立,喀布尔当局提出的“民族和解”计划落空。
战场上军事对峙激化,也是苏联放慢撤军速度、宣布暂停从阿富汗撤军的另一重要原因。由于阿富汗抵抗力量没有在日内瓦协议上签字,因此它对协议不承担义务,不受协议的约束。
协议签署后,阿富汗七党联盟和抵抗力量的其他各派都表示拒绝,声明将继续战斗到苏联最后一个士兵撤出阿富汗和推翻纳吉布拉政权为止。苏联从阿富汗开始撤军后,战斗不仅未能停止,反而有激化之势。苏军从阿富汗东南部地区撤走后,喀布尔当局力图据守这些地区的据点和城镇,而抵抗力量则要乘虚而入,占领和控制这些地区。同时不断加强对首都喀布尔的导弹袭击以及对坎大哈等城市的袭扰和包围。这些都使苏、阿当局感到不安。
在这种情况下,苏联一面加强对阿富汗游击队的军事行动,增加对喀布尔政权的军事援助,在阿富汗部署先进的米格—27轰炸机和SS—1“飞毛腿”战术导弹;一面又不断指责美国和巴基斯坦破坏日内瓦协议,继续向阿富汗抵抗力量提供援助,并扬言要进行“报复”和“自卫”。于是,它宣布由于“阿富汗目前的局势”而暂停撤军。舆论普遍认为,苏联采取上述行动,意在削弱阿富汗游击队的力量,加强喀布尔政权的军事实力,为苏联撤军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同时也为日后喀布尔政权同抵抗力量进行讨价还价时增强其实力地位。
苏联撤军虽然出现了波折,但阿富汗问题还是继续朝解决的方向发展。最近苏联和阿富汗抵抗力量的代表在沙特阿拉伯的塔伊夫城举行了首次直接会谈,就是例证。苏联要解决阿富汗问题,是不能回避阿富汗抵抗力量的。这次会谈虽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但双方都同意继续举行会谈。人们注意到,苏联代表沃龙佐夫还表示,苏将按期或提前从阿富汗撤军。
苏联从阿富汗撤军,是1988年国际上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对推动其他地区问题的解决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作为日内瓦协议的签字国,苏联有履行协议的义务,即如期全部撤出其军队。舆论认为,只要有关各方能严格按照日内瓦协议的要求行事,阿富汗问题就有可能得到公正合理的解决。(附图片)
图为阿富汗游击队在帕克蒂亚省加吉县缴获的苏联大炮。 新华社记者 汤水富


第7版(国际)
专栏:

  岁末国际大事回顾
●10月10日,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召开中央全会,接受联邦政府总理什特劳加尔辞去他所担任的一切职务的请求,推荐捷共中央主席团委员、捷克共和国政府总理阿达麦茨出任联邦政府总理。12日,胡萨克总统任命阿达麦茨担任联邦政府总理。
●10月14日,意大利总理德米塔对苏联进行了3天正式访问。接着,西德总理科尔、法国总统密特朗先后访问苏联。同时,英国首相撒切尔对波兰进行了正式访问。在10月中旬的短短一周当中,西德、意、法、英、荷5国银行界答应向苏联提供64亿美元贷款。为多年来罕见。这些发展被称为西欧的“苏联热”。
●10月17日,巴基斯坦政府公布调查报告说,齐亚·哈克总统座机失事是运用高技术而又精心策划的破坏行为造成的。这次空难发生在8月17日,哈克总统乘座C130座机前往巴基斯坦东部视察部队并观看军事演习,返回伊斯兰堡时,突然发生爆炸,导致机毁人亡。
●10月21日,美国大陪审团对菲律宾前总统马科斯及夫人伊梅尔达提出起诉,指控他们曾挪用菲律宾政府公款1.03亿美元,从美国银行诈骗1.65亿美元,在纽约曼哈顿购买4幢大楼,并传马科斯夫妇去纽约出庭。马科斯因病不能前往,对他的传讯推迟。伊梅尔达于10月31日在纽约出庭,但申辩“无罪”。11月3日,伊梅尔达的一位朋友为她付了500万美元保释金,法庭同意让她回夏威夷听候下次传讯。
●10月27日至29日,拉美八国集团在乌拉圭埃斯特角举行第二次首脑会议。参加会议的有阿根廷、巴西、哥伦比亚、墨西哥、秘鲁、乌拉圭和委内瑞拉7国总统。巴拿马由于国内政局原因被暂停成员国资格,未能出席会议。首脑会议通过了《乌拉圭宣言》,强调该集团的目标是和平、安全、发展和民主,要求债权国同债务国共同承担责任,通过谈判解决问题。
●11月3日,数百名操泰米尔语的武装分子乘船来到马尔代夫首都马累,与早在那里等候的200名武装分子汇合。这伙武装分子迅速占领了政府要地,并包围了总统府。马尔代夫国民自卫队同武装分子进行了激烈的战斗。数小时后,因国民自卫队寡不敌众,被迫撤退,政府大厦和总统府失陷。武装分子拘捕了一名马尔代夫政府部长和许多平民做人质。总统加尧姆安全转移后,向印度、斯里兰卡等国提出军事帮助的请求。印度政府派遣一支1600人的空降部队和3艘舰只和斯里兰卡派出一支150人的特工部队相继赶到马累。武装分子闻讯后带着一些人质仓惶逃离。至此,一场武装政变被平息。
●11月7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提出缓和朝鲜半岛紧张局势和保障和平的四项原则及一揽子和平方案。四项原则是:朝鲜半岛的和平必须以国家的统一为目标;朝鲜半岛的和平必须靠撤走外国武装力量来担保;朝鲜半岛的和平必须由北方和南方的裁军来保障;朝鲜半岛的和平必须通过对加剧紧张负有责任的当事者之间的对话来实现。基于这四项原则的一揽子和平方案,包括分阶段撤走美军武装力量,朝鲜北方和南方分阶段裁军,对撤走美军和北南双方裁军的通报和检查,朝鲜北方和美国、朝鲜南方之间的三方会谈,缓和朝鲜北南方之间的政治、军事对峙状态,举行朝鲜北南方高级政治军事会谈等项内容。
●11月8日,美国现任副总统、共和党人乔治·布什以426∶112张选举人票的绝对优势击败对手、民主党人迈克尔·杜卡基斯,当选为美国第41任总统。布什的竞选伙伴、41岁的印第安纳州参议员丹·奎尔当选为副总统。根据美国宪法,新当选的正、副总统将于1989年1月21日宣誓就职。


第7版(国际)
专栏:年终专稿

  美国拉美政策的回顾与展望
  本报记者 郭伟成
一九八八年,美国和拉丁美洲国家的关系出现了某些新的变化。虽然美国仍然把广大的拉丁美洲地区视作它的战略后方,但是,它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和作用明显下降,而拉美国家的独立自主的倾向进一步加强。
不久前在美洲国家组织第十八届大会上,美国已不再能颐指气使地实行“家长式”统治,相反,却陷于挨批的“狼狈处境”,成为众矢之的。拉美八国集团散发的一份文件,指责美国破坏了美洲国家间的关系,造成了美洲国家组织的危机。文件还指出,美国一直把该组织作为其单方面行为“合法化”的工具,无视美洲国家间关系的准则。在禁毒问题上,作为最大的毒品消费市场的美国,理应承担更大的责任,作出更多的努力,而不能一味指责拉美国家禁毒不力。这次大会还批准了拉美国家一九八五年签订的“卡塔赫纳议定书”。这个议定书的实质是对美洲国家组织宪章的修正;反对美国把这个地区组织作为推行本国战略政策的工具。议定书提出在互不干涉的原则基础上推进民主化进程。上述情况表明,拉美国家要求美国调整与拉美国家的关系,以“平等伙伴”的态度来与拉美国家处理该地区的事务。
纵观过去的一年,如果说,美国在巴拿马问题上大失水准,大丢颜面的话,那么,美国在中美洲和尼加拉瓜问题上也颇有些“黔驴技穷”。年初,在巴拿马国内斗争尖锐,巴美关系紧张时,美国几乎动用了它能够采取的一切外交、政治、经济、军事手段。对巴拿马施加压力。这可以说是一场实力悬殊的较量。但是谁也没料到巴拿马最终克服了困难,顶住压力,坚持下来,稳住了国内动荡的局势,美国政府只好再次试探与巴拿马恢复谈判。这样的事情,在美国与拉丁美洲国家的关系史上是破天荒第一遭。在中美洲问题上,美国的政策也同样遇到了挫折,在美洲国家组织大会上,当萨尔瓦多总统杜阿尔特要求大会声明反对萨尔瓦多游击队时,居然只有美国国务卿一人鼓掌,连一向顺从美国的洪都拉斯都未予苟同。美国公开或秘密地扶植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装,投入大量军事与经济援助,意在以武力推翻尼加拉瓜政府。但是,尼加拉瓜政府至今没有垮台。相反,在拉美国家的斡旋下,中美洲五国开始接触和谈判,向和平迈出了一步。现在,恐怕连美国政府自己也不会指望桑地诺政府在反政府武装进攻下会趋于垮台。这恐怕也是美国里根政府八年来始料不及的。
可以看出,在一些地区与国家的冲突问题上,美国的作为是越来越有限了。
目前,美国政府推行的外交和经济政策与拉美国家的立场存在着较大的距离。这主要是在债务与发展问题上,美国作为大多数拉美国家的最大债权国,仍坚持要求拉美国家进一步实行经济调整,大力压缩公共开支来偿还外债。但是,拉美国家已经无法承受持续的衰退。没有国内经济的增长,拉美国家将不具有还债付息的能力。事实上,拉美国家已经作出了很大牺牲。以墨西哥为例,全部外债总额为一千零三十亿美元。但是,近六年来还本付息就达八百八十亿美元,比一九八二年的外债总额还多百分之九,拉美国家因为偿还债务,加剧了资本外流,付出了很大的社会与政治代价。因此,要求美国等债权国采取“现实的”态度来解决债务问题,通过降低利率、提供新贷款、延缓偿还期,以及向拉美国家开放市场等做法,才能使拉美国家在经济增长、社会稳定的条件下来还债。还有美国对拉美国家采取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也使拉美国家感到不满。
展望美国今后对拉丁美洲的政策,虽然种种断言都还为时过早。但是,越来越多的舆论认为,不管谁当下届总统,美国政府将不得不进行政策调整,以便改善美国与拉美国家的关系。布什任命前财长贝克担任新政府的国务卿,在拉美引起了广泛的注意。人们普遍认为,由于贝克对债务问题有较深的认识,从而有助于美国以更加实际的态度与拉美债务国打交道。在中美洲问题上,布什当选后发表讲话时指出,美国的战略是,民主自决、经济发展、尊重人权,通过外交谈判谋求解决纠纷,为对付和平和安全的威胁而进行合作。这表明布什在坚持里根政府的中美洲政策时,在策略上将进行一些调整。拉美国家对此十分关注,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拉美与美国的关系能够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得到改善。


第7版(国际)
专栏:

1988年2月25日,苏联从民主德国撤离火箭部队及其8枚SS—12实战导弹和4枚训练导弹。这是装载SS—12导弹的列车。新华社记者 王德峰摄
  1988年9月1日,美国第一批潘兴Ⅱ式导弹从联邦德国的瓦尔德海德基地撤往海尔布隆。
新华社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