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2月20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年终专访

1988年西方经济:回顾·思考·展望
1988年即将过去。对这一年西方经济形势怎样估计?新的一年会不会发生衰退?当前西方经济有哪些特点?应该如何重新认识资本主义?人们对这些问题议论纷纷,甚为关注。年届岁尾,本报记者张德真就这些问题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李琮同志。现将访谈的内容摘要予以发表。80年代西方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
记者:西方经济回升自1982年11月起到现在已6年,是战后和平时期增长时间最长的一次。去年10月爆发的股市暴跌虽然造成了强烈冲击,可是今年西方经济形势普遍比预计的要好,看来明年也无发生衰退的迹象。你认为80年代西方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是什么?这一势头能保持多久?
李琮:这次西方经济回升之所以持续较长的时间,一个重要原因是,进入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普遍采取紧缩经济政策:紧缩货币量、削减政府开支、冻结工资、控制进口等等。结果,通货膨胀被压下去了,同时生产的增长也受到一定的抑制。以致6年来,除美国于1984年有过短暂的高速增长外,西方世界经济一直处于低速增长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不易产生经济过热或生产过剩现象。第二个原因是,80年代初危机过后,西方国家进一步实行经济结构的调整,一方面加速发展新兴的高技术产业,另一方面广泛开展国有企业的私有化。这种调整为新投资提供了一定的余地。第三个原因在于危机过后,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大跌,这是促使通货膨胀率下降的重要因素,也为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了比较有利的条件。此外,还应指出,在信息革命中迅速发展起来的电子计算机系统,越来越成为西方各国政府和大企业对经济实行宏观控制,对市场供需关系进行调节的新手段,从而有助于它们增强对经济形势变化的反应。
记者:你说的这些事实表明,80年代西方主要大国并不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而是力求保持一种低通货膨胀下的低速增长模式。这种“低速增长”也可以说是一种均衡、协调的增长。看来,今后西方经济不大可能出现战后五、六十年代那样的高增长率。那末,你认为当前西方经济中有些什么问题呢?
李琮:近年来西方经济的发展并不那么稳定。特别是金融市场发生了美元暴跌和股市危机的激烈震动。但股市暴跌的风潮迄今并未引发一场新的经济危机,因为在目前金融活动量过大的情况下,股票市场并不完全直接反映实际经济运行的状况,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次,这次股市跌风虽然来势凶猛,跌幅甚大,但投资者受损失面并不太大;最后,股市下跌后,各国政府和金融当局立即采取措施,阻止了危机的进一步发展。当然,我们难以肯定今后金融市场不会再有激烈动荡,这要看西方国家在稳定金融市场的努力方面会有多大效果。
还有,尽管西方各国不追求高增长率,但今年以来,西方经济出现了过热的苗头,表现在许多国家国内需求强烈;设备投资增加较快;进口不断增长;美国的巨额外贸逆差不见大减;通货膨胀的压力增大。这种势头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目前西方舆论纷纷预测,明年西方经济增长将会放慢,这不排除90年代初有可能发生程度不太严重的经济衰退。
关于重新认识资本主义的问题
记者:现在国内经济界讨论的一个热门问题是重新认识资本主义的问题。不少人认为资本主义仍然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们过去对资本主义的许多看法并不完全符合实际,需要破除一些僵化的、陈旧的观念。请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李琮:战后西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表明,资本主义不是像我们过去所臆想的那样已经腐朽和濒于死亡,而是具有相当强大的生命力。这主要表现在西方科学技术和生产力飞跃发展,产业结构不断高级化,劳动生产率空前提高,劳动人民状况大有改善,新中产阶级扩大,文化教育事业高度发展,各种专门人材大批涌现,人的智力资源得到开发……这一切显示了这个社会虽存在种种弊病,但它还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
我们过去之所以没有充分认识这一点,是由于长期的自我封闭,加上教条主义的束缚,总是以为到了垄断阶段,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就该停滞。孰不知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在不断调整和变化的。比如,对早期的个人资本来说,股份资本和垄断资本的形成就是一次大调整,这已是一种社会资本了。战后普遍发展起来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又一次大调整,是社会资本的进一步扩大。这些调整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社会化的要求,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是加深了资本主义的腐朽性。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大调整和生产力的大发展,形成了一种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这种关系还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继续存在下去,在这个过程中,资本主义的潜力还将进一步发挥出来,认为它很快就要死亡的观点是没有根据的。
我们应从对资本主义的再认识中,得到应有的启示。过去我们总是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而没有看到二者都要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都要以现代化大生产为基础,都应是发达的商品经济。而在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发展生产力,管理社会化大生产,发展商品生产等方面,资本主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过去我们总是强调社会主义很快就会在世界范围内取代资本主义,而没有充分认识到,两种制度的共处竞赛是长期的。
三大“经济圈”形成的来由及其趋势
记者:近年来,国际上关于三个“经济圈”的议论甚多,这三个圈就是:美国—加拿大自由贸易区;西欧1992年将建成统一大市场;以及日本和一些亚洲国家正在酝酿组成的“东亚经济圈”。请谈谈产生这种集团化、地区化趋势的原因和对国际经济发展的影响。
李琮:目前西方世界正在形成3个地区性“经济圈”。为了说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必要回顾一下战后西方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过程。
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一定时期内,西方世界是以美国为主宰的。在那种情况下,即使出现了欧洲经济共同体那样的地区性经济集团,但整个西方世界是在美国的支配之下。到了70年代,美国的经济实力迅速衰落。美国的贸易从长期顺差变为逆差,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崩溃。与此同时,日本经济迅速增长,成为西方第二号经济大国。从此形成了美国、日本、欧洲共同体三足鼎立的格局。以后这种格局继续发展:美国经济进一步相对衰落。1985年竟从长期债权国变为债务国;日本则在经济、技术水平上逐步逼近美国,并且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至于早已存在的欧洲共同体,则适应形势的需要,进一步加强一体化进程,计划在1992年建成统一的大市场。近些年来,美、日、欧贸易摩擦不断加剧。它们都在寻求对策,其重要对策之一,就是把邻近国家与自己拉在一起,形成地区性经济集团,以发挥各自的竞争优势。这样看来,地区性经济集团是在当代条件下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产物,是美国这样的头号经济大国衰落的产物,是世界经济多极化的产物,也是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加强竞争、争夺世界市场的一种形式。
记者:这种地区化、集团化倾向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国际化趋势是否矛盾?这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李琮:目前,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趋势正在加强,各国对外经济关系日益密切。但这种关系并不是均衡的。任何国家,特别是美国和日本这样的经济大国,在广泛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同时,都首先与自己的周边国家建立更密切的关系,因为它们与这些邻国有传统的经济往来,有更多的共同利益,有更方便的往来条件,这也是地区性经济集团得以形成的原因。可见,地区化和集团化与国际化并不矛盾,勿宁说前者是后者的一种特殊表现。
此外,还应看到,这些地区性经济圈虽然都以其他集团为竞争对手,具有一定的排他性,但都不是封闭性的。每个集团在致力于本集团各成员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发展的同时,都面向世界,大力与其它集团、其它国家发展经济贸易关系。世界市场仍然是统一的。
记者:看来,今后相当一个时期,集团化与一体化将同步发展;集团间的排他性与统一性将同时并存。
李琮:这样的经济格局对国际经济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首先,今后西方各国之间的斗争,将以各自经济集团为依托,更加着重于经济技术力量的较量;其次,各集团、各国间经济关系中,互相矛盾和斗争与互相协调和合作两种趋势都将进一步加强;最后,各地区性集团和各大国将以各种方式加强对外经济扩张,各集团之外的广大地区,主要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将进一步成为各大国渗透和争夺的对象。


第7版(国际)
专栏:

明年西欧经济形势可能好于美国
——比利时经济学家谈世界经济形势
本报记者 魏崴
最近,记者就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及其前景,采访了比利时通用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佩特·普拉特先生。
普拉特先生开门见山地指出,今年世界经济形势良好。工业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为4%,是近10年来最高的。今年国际贸易的实际增长率高于7%,这在60年代以来尚属首次。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这种发展是在低通货膨胀情况下实现的。他认为,这种发展势头的出现首先来自企业投资的增长,而不是凭借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企业扩大投资的原因在于,近几年,企业内部的工资和利润分配,朝着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方向变化。从60年代末到70年代,企业收入中支付工资的部分较大,利润部分较小,致使投资减少。80年代以后,经合组织的主要国家先后采取了有利于企业的政策;工资的增长得到控制,基本上做到了与经济增长同步进行。企业利润增多,投资的兴趣随之提高。
其次,现在世界金融市场异常发达,对通膨十分敏感。如果一国通膨出现上升征兆,人们便即刻抛售债券。公债行市随之下跌,其利率被迫抬高,其它各种利率一起跟进。这就迫使该国紧缩货币、放慢经济增长速度。金融市场这种警惕性和快速反应已成为自动约束通膨上升的制动器。
最后,石油价格低廉亦为西方经济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现在,其它原材料价格也出现下跌之势,而人们往往低估其积极作用。
但是,普拉特先生也指出,当前世界经济仍潜伏着令人担忧的危机。最严重的是金融不平衡。就国家内部而言,美国和英国的状况欠佳。尽管两国总的经济形势不错,但债务已使某些财团弱不禁风。美国的企业债台高筑,行情一旦波动,便难于应付和支撑。从国际上看,贸易的迅速增长并未缓解第三世界的债务问题。南北贸易严重失衡,眼下尚无良药。在发达国家中,美国同日本、西德的外贸收支失调。明年,美外贸赤字仍会高达1200—1300亿美元,除借贷外别无他路。尽管如此,美国的消费开支仍居高难下,扭转外贸赤字更加不易。
另一个不稳定因素是各国在宏观经济上缺乏协调。1987年10月的股市风暴所以未给世界经济造成严重影响,主要是美国及时采取了正确的货币政策,加强了政府干预,日本、西德、法、英等国给予了必要支持,但这种协调仅是危机时的权宜之计,而且只限于金融政策上。正常情况下,这种协调是难于实现的。应当看到,金融危机始终是个严重威胁。
关于西欧经济走势,普拉特表示乐观。他回顾说,近10年来,西欧经济复苏与美日相比,起步迟、速度慢。但今年的发展速度与美大致相同。他列举了西欧经济的几个积极因素:(1)80年代初,“欧洲衰落”之论盛行一时,而今恢复了自信,悲观主义为之一扫。(2) 1992年大市场设想已深入人心,正推动各国联合起来,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3)欧洲比美国更开放,其外贸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因而对国际经济风云的变幻反应敏感。(4)西欧通膨率低于美国。
因此,普拉特估计:1989年,美国经济发展将会放慢;只要不出现世界性金融危机,或者危机出现时不缺乏国际协调的话,西欧经济发展势头将优于美国。
(附图片)
西德在发展工业的同时,大力加强环境保护。上图为莱茵河畔莱维尔库泰市的化学企业“拜尔”公司,下图为莱茵河沿岸风光。
本报记者稿


第7版(国际)
专栏:

图为欧共体委员会主席德洛尔和西方七国首脑在今年6月多伦多会议期间的合影。会上决定下届首脑会议将于1989年7月14至16日在法国举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