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际)
专栏:年终专稿

国际形势显著改善的一年
钱芒琛
1988年就要过去了。年终岁尾是人们进行回顾的时候。未来的历史学家们在写国际关系史时,将如何描绘1988年,我们不得而知。但今年由于世界上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国际形势有了显著的改善,无疑将在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战后40多年,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一直是你追我赶,水涨船高,给世界和平和人类造成了严重威胁。过去虽然也进行过无数次的裁军谈判,达成过一些限制军备的协议,但并没有阻止美苏军备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去年年底签订的中导条约,是美苏之间达成的第一个裁减某些导弹核武器的协议。根据这个条约的规定,今年双方在严格的核查之下开始拆除和销毁它们的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最近,苏联宣布在今后两年内削减兵员和常规武器的数量,并将从东欧国家撤出一些驻军,驻扎在蒙古的苏军大部分也将撤出。国际舆论对此的反应总起来说是积极的。
在过去40多年里,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连绵不断。从70年代中到80年代初,一连串新的地区冲突相继爆发,不断升温,使人们不能不为国际和平的命运深感忧虑。今年情况起了变化。不同地区、情况各异的“热点”都在降温,朝着政治解决的方向发展。继关于解决阿富汗问题的日内瓦协议签署之后,伊朗和伊拉克在接受安理会598号决议的基础上实现了停火。安哥拉、古巴、南非、美国关于解决西南部非洲问题的四方会谈也已经达成了协议。其他地区冲突的有关各方也都在为寻求解决办法进行各种对话和试探。日益增强的政治解决地区冲突的势头,受到世界人民的欢迎。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近几年来,联合国在推动解决重大国际争端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是符合世界人民的愿望的。
在其他方面,今年我们也看到许多引人注目的变化。改革、开放在许多社会主义国家里已经成为潮流。苏美高层接触频繁。东西欧交往活跃,民主德国的首脑首次访问了联邦德国,欧洲共同体和经互会签署了建立正式关系的协议。巴尔干地区各国首次举行了外长会议。
中苏关系的新发展,也是今年引起全世界注意的大事之一。大家知道,近几年来,通过双方的努力,中苏关系逐步有所改善。随着一年来整个国际形势的变化,中苏关系正常化的进程已经开始。为了举行人们期待已久的中苏首脑会晤,需要作认真的准备。不久前中国外长对苏联的访问和苏联外长将于明年初的回访就是这种准备的组成部分。中苏两个大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实现关系正常化,必将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
对于国际形势发生的重大变化,各国的政治家和学者们作出种种评价,有的说世界正处于“转折时期”,有的说现在“可能是冷战的一个转折点”,有的认为世界已进入“战后之后”的时代。我们认为,现在世界正在从对抗转向对话,由紧张转到缓和,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这种转变的出现,固然同各国所推行的政策有关,但从根本上看,应该说,这是战后40多年来国际形势演变的结果和历史发展的要求。
战后历史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各国人民独立自主意识的不断增强。随着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空前高涨,过去的殖民地、附属国纷纷独立,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同时,人们还看到,广大的中小国家都十分注意维护自己的主权,在国际社会中为自己争取平等的地位,而不愿意让自己的命运任人摆布。历史上曾经常见的那种小国、弱国依附于大国、强国的情况,已经过时了。这是历史的一大进步。正是这种进步,使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到处碰壁,集团政治也不能不起变化。
战后历史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用军事手段解决国际争端越来越行不通,凭借军事实力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的企图更是连连受挫。战后的历史表明,大国对小国进行的几场侵略战争,无不因为受到坚决的抵抗而失败。这些战争的结果,除了给被侵略的国家造成极大的苦难外,侵略国家本身也不能不付出惨重的代价,并在国际上陷于孤立。发展中国家间的纠纷,本来应该可以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但有些纠纷不幸酿成了武装冲突,其结果也只是使它们都蒙受不应有的巨大损失,而不利于它们实现谋求发展的历史任务。有资格发动世界大战的超级大国,它们虽然拥有了足以毁灭世界多次的核武库,反而不能不更加小心翼翼地避免迎头相撞,公开宣布核战争打不赢也打不得。
战后历史的第三个突出特点,是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并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导致经济的高速发展。有些国家,由于种种原因,军备负担较轻,没有卷入战火,集中力量发展科技、经济、教育,国力有了跳跃式的增长。另一方面,陷入军备竞赛和军事冲突的国家,其经济发展都受到拖累。苏联经济发展长期停滞,沉重的军备负担是一个重要原因。美国在世界各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总和中所占的比重战后曾高达50%左右,现已降至23%。日本在60年代只占4.5%,现已上升到14%。西欧各国的经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遭到极大破坏,现在它们的经济实力在总体上已同美国大体相当。人们日益认识到,在当今世界,一味热衷于军事实力的增强不是办法,一国的兴衰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取决于多种力量要素构成的综合国力的强弱,特别是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各国共同关心的两大主题,绝非偶然。
世界各种力量消长的结果,战后在冷战情况下形成的两极局面起了很大的变化。在今天的世界上,人们一方面看到西欧、日本、广大发展中国家、亚非拉一系列地区性政治经济合作组织、不结盟运动等,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增强,另一方面则看到美苏两国的超级大国地位削弱,虽然在军事上它们仍然保持着对其他国家的压倒优势,但是经济上受到严重挑战,政治上影响力显著下降。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当前国际形势的缓和,是在上述历史背景下出现的,因而不是偶然的、暂时的现象。它将会持续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
中国需要发展,需要和平。一年来世界上发生的种种大事和整个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使我们看到和平的前景比过去更加光明,对争取长期和平国际环境更加充满了信心。
当然,国际形势的显著好转,并不意味着天下从此太平。世界上诸多不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
美苏之间的争夺没有消失,也不会消失,而是将以与过去不同的形式继续下去。美国宣布苏联仍是对它的主要威胁,苏联则宣称不允许美国取得对它的优势。
现有的地区冲突还没有一个得到最终解决,新的冲突爆发的可能也不能排除。在今后的缓和过程中,完全有可能出现曲折和反复,对此应该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维护和平的努力不能有丝毫的松懈。
南北的差距在拉大。1952年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比穷国高20倍,80年代中已达到46倍。发展中国家占世界出口的份额,1980年为28%,1986年已降为19%。发展中国家债务负担日益加重,对外贸易受到保护主义的限制,资金短缺更加严重。这种情况对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是不利的。
在国际形势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但世界上还充满矛盾、争端还不断发生的情况下,怎样才能处理好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使各国的安全不受威胁,都能在和平环境下致力于自身的发展呢?我们认为,现在是提出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的时候了。
中国同一些亚洲邻国在50年代共同倡导以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的响应。30多年来,这五项原则经住了历史的考验,表现了强大的生命力。其所以如此,原因在于它公正地反映了一切国家的根本利益,能够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服务,能够为一切国家所接受。众所周知的作为中美之间长期稳定地发展关系的基础的三个公报,其基本精神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苏实现关系正常化并继续发展睦邻友好关系,其基础只能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国与国之间存在矛盾、发生争执,是难以避免的,问题在于妥善处理。中国坚定不移地执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一向主张通过谈判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反对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我们一向反对一国对另一国进行武装侵略和军事占领,不赞成在外国驻扎军队和设立军事基地。
亚太地区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并日益引起国际上的关注。中国地处亚太,自然也十分关心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亚太地区各国国情具有高度的多样性,这应该成为本地区各国间发展互利合作活力的源泉,而不应成为产生麻烦的根由。中国不谋求霸权,也反对任何国家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亚洲人智慧的结晶。亚洲也是著名的万隆会议十项原则的诞生地。我们希望在亚太地区发扬这些原则的精神,树立和平共处、南南合作和南北合作的典范。中国希望同周边一切国家发展睦邻关系。我们正期待着印度总理来我国访问。
越南发动侵略柬埔寨的战争,到现在已经整整10年。越南究竟得到了什么呢?“识时务者为俊杰。”越南当局如果能够顺乎历史潮流,早下决心全部撤军,就可以早日摆脱国内的经济困难和在国际上的孤立处境,并有利于印度支那和东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困难是当前世界经济中一个值得特别重视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南方,而且关系到北方。这个问题的合理解决具有迫切性。为了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和繁荣,必须继续通过南北双方的共同努力,逐步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世界是属于世界各国人民的。在即将来临的1989年里,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为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而努力。


第6版(国际)
专栏:

西哈努克同乔森潘会谈
对柬埔寨目前形势等问题意见一致
乔森潘重申支持西哈努克五点计划
新华社费尔昂塔德努瓦(法国)12月14日电 (记者茅瑞清)西哈努克亲王今天下午在离巴黎100多公里的费尔昂塔德努瓦小镇同民主柬埔寨副主席乔森潘举行了会谈。双方在热烈、亲切的气氛中,就柬埔寨目前的形势等问题交换了看法,并取得了一致意见。
乔森潘在会谈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宣布:“我们毫无保留地支持西哈努克亲王就解决柬埔寨问题提出的5点计划。不管现在还是在越南撤军后的将来,我们都会把这些计划看作是我们的全国纲领。”
西哈努克亲王的5点计划是上个月提出的,主要内容包括越南必须提出从柬埔寨撤军的明确时间表,并不得将撤军同外国援助柬抵抗力量相联系;同时解散金边政权和民柬联合政府;在国际监督下组织柬埔寨全国大选;成立4方临时政府和4方组成的军队;由联合国向柬埔寨派驻国际维持和平部队。
乔森潘说,西哈努克是全体柬埔寨人的领袖。民柬联合政府的3派决心在5点计划的基础上团结在亲王的周围。
关于越南撤军问题,乔森潘指出:
“国际社会不会允许越南在撤军问题上采取模棱两可的态度。撤军关系到我国的命运,关系到地区的安全和力量的平衡,因此,必须确保在国际社会监督和控制下的真正撤军。”
此间观察家认为,这次会谈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是在解决柬埔寨问题的微妙而又关键的时刻进行的,同时也是在即将举行的柬埔寨问题工作委员会会议前夕进行的。这次会谈将有助于双方交换意见、协调立场、加强合作。
(附图片)
十二月十四日,西哈努克亲王在法国会见民柬联合政府副主席乔森潘。 新华社发(传真照片)


第6版(国际)
专栏:

安理会审议以入侵黎巴嫩事件
美国滥用否决权提案未获通过
本报联合国12月14日电 记者刘开宸报道:联合国安理会今天召开紧急会议,审议以色列最近入侵黎巴嫩事件。表决谴责以色列的决议草案时,安理会15个理事国中14票赞成,但由于美国一票否决,未能通过。这次紧急会议是在以色列入侵后应黎巴嫩常驻联合国代表的要求召开的。
由阿尔及利亚等6国提出的这项决议草案,对以色列军队入侵黎巴嫩领土,深表遗憾,要求以色列停止对黎巴嫩领土的攻击,并立即无条件地将其军队撤至国际公认的边界。
美国代表投票后辩解说,她之所以否决,是因此项决议草案“不平衡”,只批评以色列,忽略从黎巴嫩向以色列袭击的巴勒斯坦“极端分子”。一些阿拉伯人士认为,这是美国惯用的偏袒以色列的借口。


第6版(国际)
专栏:

联合国秘书长和一些国家表示
欢迎阿拉法特联大发言
新华社北京12月15日电 综合本社记者报道: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和一些国家的政府官员昨天发表谈话,对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领导人阿拉法特13日在日内瓦联大辩论中的发言表示欢迎。
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发表声明说,阿拉法特的发言是对中东和平进程的重大贡献。
苏联外交部副部长彼得罗夫斯基说,阿拉法特的讲话为解决中东冲突创造了新的机会。他提出的三点和平建议再次表明,巴解组织是中东和平谈判的认真而有权威的伙伴。
英国外交部一位发言人说,英国从阿拉法特的讲话中感到鼓舞。他指出阿拉法特讲话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强调巴勒斯坦、以色列和周围邻国要共存于和平和安全的环境里。
西德外交部发言人说,阿拉法特重新强调安理会242号和338号决议是召开中东问题国际会议的基础,为会议的举行创造了“重要前提条件”。
埃及总统穆巴拉克14日说,世界上所有的人希望和平,阿拉法特也希望和平,因此美国和以色列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应支持这一和平趋势。
卡塔尔通讯社14日援引卡塔尔一名政府官员的话报道说,卡塔尔全力支持阿拉法特提出的和平建议。


第6版(国际)
专栏:述评

美国中东政策的转变
本报记者 张启昕 仓立德
在一天的时间里,美国在是否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对话的问题上,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昨晚还声明美国不能同巴解进行对话,而今晚,国务卿舒尔茨在国务院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则宣布,鉴于巴解接受了美国的条件,美国准备同巴解组织进行“实质性对话”,并指定美国驻突尼斯大使作为授权对话的正式渠道。这是美国政府第一次同意同巴解组织正式接触,因此引起此间舆论的广泛重视,认为这是“美国中东政策的一个重大变化”。
美国政府的这一新姿态,是最近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促成的。当阿拉法特12月13日在转移到日内瓦举行的联合国大会上发表讲话、提出解决中东问题的三项和平建议后,美国舆论界就指出,
“巴解组织已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它是真正要和平的”,现在是美国必须清楚地向其以色列盟友说明这一点的时候了。然而美国官方表态仍然冷淡,声称阿拉法特的讲话虽然包含积极的内容,但在关键性问题上“措辞含糊”,未能满足美国提出的接受安理会242号和338号决议、承认以色列生存权利以及摒弃恐怖主义的三项条件,因而坚持不同巴解接触。据报道,经过有关国家的外交斡旋,阿拉法特随即再次在日内瓦发表声明,明确重申巴解在对待安理会决议、以色列和恐怖主义三个问题上的立场。在这种背景下,美国政府经过紧急研究,才终于走出了原来的禁区,作出了同巴解对话的决定。
中东问题是美国外交面临的一项重大难题,它的政策主张一直未能为阿以冲突各方所接受。自从今年11月间巴解组织在阿尔及尔举行全委会特别会议、宣布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以来,中东和谈形势出现了新的转机,巴解组织为解决阿以冲突作出了重大外交努力,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西欧国家对此也感到欣慰,并呼吁各方借此时机,为公正全面持久地解决中东问题作出积极贡献。然而美国方面迟迟不见行动,甚至在不久前坚持拒发签证,不让阿拉法特到纽约出席联合国大会,在国际社会陷于孤立,但是形势逼人,现在美国政府也不得不转变立场。里根总统在今晚的一篇声明中说,美国的这一决定是他授权国务卿作出的,当选总统布什也赞同这一决定,他还说,美巴对话在和平进程中是重要的一步。
但是人们注意到,美巴对话还只是在艰难道路上迈出的一小步。从美国官方目前的声明看,美国原有的主张仍未有实质性的变化。舒尔茨称,美国作出对话决定,并不表示美国政策有何改变,它主张有关各方“直接谈判”,强调美国对以色列的安全继续承担义务,并称美国不承认独立的巴勒斯坦国。以色列官方的反应则更为强硬。以色列驻华盛顿大使在接受美国电视台采访时公开对美国作出同巴解接触的决定表示“遗憾”,声称“美国的这一行动不会促进中东的和平进程”。《华盛顿邮报》还指出,美国的决定肯定会引起美国犹太人院外集团和国会中以色列的支持者的强烈异议,并将导致对未来布什政府重大外交政策的争论。虽然美国政府宣布同巴解对话,在这里立即受到舆论界的欢迎,但中东问题的解决仍将是个艰难的过程。
(本报华盛顿12月14日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美宣布同巴解直接对话后
以色列感到遗憾和悲哀
新华社开罗12月15日电 据来自耶路撒冷的消息说,美国宣布决定同巴解组织开始对话后,以色列表示“非常遗憾”和“悲哀”。
以色列外长佩雷斯14日晚上说,美国宣布这一决定对以色列来说“代表着一个不幸的日子。”
佩雷斯说,以色列政府需要制订出一项和平建议,以对付这一挑战。他说:“如果我们不能制订出一个能使我们迎头赶上的具有说服力的和平建议,我们就会陷于严重的政治危机”。
他还说,有一种可供选择的办法是,在西岸和加沙地带进行选举来挑选领导人,但前提是枪击必须停止。
与此同时,以色列总理沙米尔的发言人说,美国决定同巴解对话是“非常令人遗憾的,这不会促进和平事业”。
这位发言人还说:“以色列将继续拒绝同巴解组织打交道。”


第6版(国际)
专栏:述评

坚冰开始融化
本报记者 林皎明
华盛顿即将进入隆冬季节,美国中东政策的坚冰却开始融化。
今天凌晨,美国总统里根突然宣布美国政府将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直接对话。美国在长期坚持拒绝与巴解组织直接公开对话后作出这一决定,是它中东政策的一个重大变化。这无疑有助于尽快召开由联合国主持谈判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国际会议,有利于早日实现中东地区和平。
美国中东政策的这一转变,发生在巴解组织执委会主席阿拉法特十三日日内瓦联大发言之后,特别是阿拉法特主席昨天在记者招待会上的重要讲话之后。阿拉法特主席用无可置疑的语言,向世界宣告,巴解组织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承认中东争端各方和平安全存在的权力;无条件地全面支持以联合国安理会二四二号和三三八号决议作为中东和谈的基础。美国政府认为,巴解组织已经满足了它对美巴直接对话所提出的三项先决条件。阿拉法特主席前天在日内瓦联大的发言,足以表明诚意。现在,美国政府同意与巴解组织对话,也还不迟,是一件好事。
对话总比对抗好。
美国在日益增强的和平舆论压力下终于同意疏通与巴解组织对话和谈判的途径,实际上也有利于它自己跨过早在七十年代中期向以色列保证不与巴解组织对话的羁绊,为下届布什新政府重新修定中东政策打开方便之门。一九八二年九月提出的里根中东计划,遭到非议;舒尔茨奔波六年制定的方案,也四面碰壁。它们致命的弱点之一,是企图抹煞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存在,无视它的代表性和作用。其结果,美国总在一条死胡同里打圈圈。近年来,美国虽几度想有所建树,但都因为守住不与巴解组织接触的老框框而失败。
世界在变。人们早就期望全球缓和之风吹进至今仍在动荡的中东。美国政府不会没有注意到,今年下半年以来的中东形势中,阿拉伯国家和巴解组织强烈呼吁谈判解决中东争端的冲击波接二连三。国际社会舆论普遍认为,阿拉法特主席表明和谈诚意的言行“已经走到他所能做到的极限”。现在,该是美国和以色列有所回报的时候了。舒尔茨国务卿拒发阿拉法特联大入境签证所带来的后果,恐怕恰恰从背后狠狠击白宫一掌,促使里根政府在临近换届之前做出明智的决定,弥补一些已经造成的损失。
当然,美巴开始对话仅仅是中东和谈一个祥兆。它不意味着美国政府开始全面修改中东政策,以色列国还在从中作梗,人们不会天真地相信中东和谈进程从此便立即走上坦途。
日内瓦联大辩论巴勒斯坦问题会议仍在进行之中。阿拉法特主席的中东和平三点倡议引起世界范围的强烈反应。中东争端各方,主要包括巴勒斯坦国和以色列国的代表,该坐到谈判桌前来了。
(本报开罗十二月十五日电)


第6版(国际)
专栏:国际要闻简报

国际要闻简报
西班牙七百多万工人举行大罢工
西班牙700多万工人14日举行了24小时全国大罢工,抗议政府的社会经济政策,要求增加工资和对失业者的补助。
罢工工人在一些城市举行了示威游行。首都马德里的游行示威人数达100多万。全国有60多人由于同警察发生冲突而被捕,30多人受轻伤。
这是工人社会党执政6年来西班牙发生的第一次全国性大罢工,其规模和参加人数是该国近50年独一无二的。
莫伊谢耶夫上将任苏军总参谋长
据《红星报》15日报道,49岁的莫伊谢耶夫上将接替阿赫罗梅耶夫元帅,任苏军总参谋长和国防部第一副部长。
这是苏联历任总参谋长中唯一没有参加过卫国战争的一位,也是战后历任总参谋长中最年轻的一位。
美当选总统提名尤特为农业部长
美国当选总统布什14日提名美国贸易特别代表克莱顿·尤特为他的农业部长。
今年58岁的尤特,曾经是内布拉斯加州的一名律师和牧场主,1985年开始担任美国贸易特别代表。他将成为里根政府内留任的第5名内阁成员。
(据新华社)


第6版(国际)
专栏:

锁不住的声音  朱根华


返回顶部